论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主要经验教训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论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主要经验教训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论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主要经验教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验教训论文,社会主义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改革的性质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前提下,通过自觉的、不断的、有计划、有秩序的改革,来改变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部分,推动社会主义社会持续发展。因此,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不是改变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而是改变根本制度的载体——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在社会主义的任何发展阶段都是必须坚持的。根本制度的载体,即体现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具体形式——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体制在社会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上是必须发展变化的。既然社会主义国家改革不是改变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不是改变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原则,只是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政治经济体制,克服其种种弊端,因此,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性质必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中国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政治经济体制方面进行了许多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成功范例。

经济体制方面:所有制结构上,改革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结构,形成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所有制格局。经济活动的宏观管理上,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活动的微观运行机制上,实行政企职能分开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方针。对内对外关系上,实行开放政策。商品流通上,改革价格体系,把价格逐步引向市场调节。财政金融、税收体制上,实行了包干制、分税制、通融制等。劳动制度上,打破“铁饭碗”,实行了合同制。分配制度上,逐步建立起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它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制度。

政治体制方面: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发扬党内民主,健全监督机制。加强了中央和地方政权建设,强化了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中央和地方各级政权进行了机构改革和精简。1982年修定通过了新宪法,扩大了社会主义民主。制定和修订了一系列全国性和区域性的法律和行政法规,基本上形成了完整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改革干部制度,废除了领导职务终身制,建立了国家公务员制度。加强了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采取多种措施,促进了教育和科技的发展,等等。

2.改革的动力 社会主义改革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这一客观规律在社会主义社会发挥作用的必然结果。正是这一客观规律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推动着社会主义制度由不成熟到成熟,由不完善到完善。但是,社会主义改革动力的大小,则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激化程度、社会主义改革消极因素的强弱程度和人们对这一客观规律的认识把握利用程度等多种因素决定的。

社会主义改革这一客观规律在自发产生作用阶段,改革的动力仅仅来自于社会主义社会自身的要求。当社会主义改革这一客观规律发展到自觉发挥作用阶段时,社会主义社会实质上正在进行自我超越。这种自我超越是社会主义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社会主义社会自我超越阶段,改革的动力已是多种力量的综合。因此,社会主义改革在两个阶段上的动力不仅有大小强弱之分,而且两个阶段产生的改革外在特征和实际效果是大不相同的。

社会主义社会自身要求阶段改革的特征:改革的内容大都表现为消除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所产生的影响。这个阶段的改革体现了单项性、应急性、针对性和被迫性。改革新思想与传统思想存在矛盾冲突,改革的新思想新措施不容易被人们接受,社会和人们对改革的承受能力差,甚至许多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新思想新事物受到错误的排斥与打击。改革的组织领导缺乏理性思考和理论指导,改革具有探索性和尝试性,缺乏完整的方案,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有些政策和措施连续性差,甚至朝令夕改,前后矛盾。改革活动承受挫折的能力差,改改停停,进进退退,改得突然,退得坚决,曲折性十分明显。

社会主义社会自我超越阶段改革的特征:改革的内容上,已经由单项到综合,由经济到政治,由物质到精神,各个领域全面铺开。改革的思想理论准备较为充分,许多国家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进行了深刻反思,对社会主义的理论认识有了重大突破。改革的组织领导作用增强,各国都能自觉地制定综合配套改革方案,加强对发展战略策略研究,主动实行开放政策和改善友邻关系,努力使改革稳定有序地协调发展。改革的进程受客观规律的支配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自我超越力量的牵动下,各国的改革沿着长期积累的惯性,急剧地向前发展,形成不可阻挡的潮流。

3.改革的组织 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虽然名称不一样,但都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统称共产党。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组织领导责任,历史地落在各国共产党的肩上。各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成功与失败,关键取决于组织领导者对改革的决策是否正确。中国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并创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共始终牢牢地把握着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积极主动地承担起了组织领导改革的历史责任。

(1)组织领导改革是各国共产党的历史任务

邓小平同志在论述改革时多次讲到,我们总的原则是四个坚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思想。”“四个坚持中最核心是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 〔1〕这充分说明党在组织领导改革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共产党肩负着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组织领导重任,是由执政党的地位、权力和人才优势等多种因素决定的。

党具有改革的紧迫感和主动性。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党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取得了辉煌的业绩。同时,对社会主义旧模式的弊端认识深刻,对那些应该改革,怎样改革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方向,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愿望,才能不断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有比较准确的把握。因而,党对改革具有紧迫感和主动性,能自觉地倡导,组织和领导改革。

党具有改革的决策权和指挥权。执政党的地位决定了党对改革具有决策权和指挥权。当然,党的决策和指挥,是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集中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制定改革的方案、方针和政策,通过合法的程序,组织调动政府力量和发挥各人民团体的积极作用来实现的。

党具有改革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党在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拥护和支持,在群众中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社会主义改革是巨大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面临许多困难和复杂的问题。只有通过党的影响和号召,改革才能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的开展,才能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

党具有改革的组织领导能力。各国共产党都经历过长期斗争的考验和锻炼,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积累了丰富的组织领导经验,培养和汇聚了一大批才华出众的思想家、理论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社会主义改革是一项内涵丰富,政策性强,涉及到亿万人的切身利益。除了各国执政的共产党能担负起组织领导改革的任务而外,别的任何政党都无法承担如此艰巨复杂的任务。

(2)党组织领导改革的核心任务是科学决策

党组织领导改革,说到底就是提出和贯彻改革的路线、方针、政策,推进社会改革的不断健康发展。因此,科学决策是党组织领导好改革的核心任务。

指导思想的决策。指导思想是否正确关系到改革的方向和成败。社会主义改革的正确指导思想,就是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本国的国情相结合,创建适合本国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模式。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指引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断健康发展。

战略策略的决策。通俗地讲,就是指制定改革的方针政策。中国共产党依据中国的国情,在发展目标上制定了三步走的战略,在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上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的方针,在祖国的和平统一上,坚持“一国两制”的构想,在对外开放上,坚持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方针等等。这些正确的决策,指导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依靠力量的决策。社会主义改革依靠谁来完成,改革的成果依靠谁来巩固,这些方面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改革能否顺利进行。中国共产党的成功经验是:依靠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为此,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改革中加强党的建设和改善党的领导,增强了各级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提高了五千多万共产党员的素质。从而,有力地推动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在改革中,认真听取群众对改革的意见,把群众的智慧融进党所制定的各种改革方案和各项方针政策之中,推动着改革不断健康发展。党在改革中坚持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革命化的方针,加强了干部队伍建设;支持和保护改革家,为他们的改革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从而,充分发挥了干部队伍和改革家队伍在社会主义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利益关系的决策。利益关系的决策,关系到调动积极因素,减少改革阻力,保证改革顺利进行。中国共产党的做法是: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的关系,保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正确处理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既重视经济效益,更重视社会效益。正确贯彻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其它分配方式为补充的方针。正确处理地区差别,并缩小了这种差别;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关系,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注释:

〔1〕《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4、324页。

标签:;  ;  ;  ;  ;  ;  

论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主要经验教训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