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坚持又要改善党的领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又要论文,既要论文,领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党建理论是在我们党和国家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条件下形成的,这种变化,给党的建设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要求和挑战。在新时期,我们所面临的,不仅仅是要不要坚持党的领导的问题,而且还有一个如何对党的领导方式、工作方法和领导制度加以调整和改革,以便适应变化了的环境、任务和条件的问题。邓小平敏锐地抓住这个重大的历史性课题,明确提出:“为了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努力改善党的领导。”党的领导不能放弃,“但是党要善于领导”。如果“不好好研究这个课题,不解决这个问题,坚持不了党的领导,提高不了党的威信”。这种既要坚持、不要改善的思想,贯穿在邓小平党建理论的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邓小平党建理论的时代特色。学习《邓小平党建理论学习纲要》,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要线索,真正领会邓小平党建理论的精髓和实质,从而切实推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
改善党的领导,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根据邓小平的设想,联系党的建设的实际,要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坚持党的建设的正确目标
加强党的建设,首先必须明白要把党建设成为什么样的党。早在1965年,邓小平就提出,这个问题不仅是我们这一代的问题,也是下一代、再下一代的问题。
以往,我们党对于党的建设的目标、要求等等,曾经有一套规定。但是后来由于“左”的错误不断发展,党的建设被逐步纳入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轨道。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又根据“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提出所谓“五十字”建党方针,强调把党建设成为带领群众向阶级敌人作斗争的先锋队组织。结果使党的建设偏离了正确的轨道。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领导我们党在思想、政治上拨乱反正的同时,也端正了党的建设的目标。1980年2月,在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讨论十二大党章修改草案时,邓小平要求全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思考和解决“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问题。1983年10月,在十三届二中全会研究整党问题时,邓小平鲜明地提出:要“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这一论断,彻底清除了“以阶级斗争为纲”错误理论的痕迹,把党的任务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上来,突出对于两个文明建设的领导作用,体现了党的建设的时代特征,体现了围绕党的基本路线来建设党的要求。
根据邓小平关于党的建设目标的思想,党的十二大指出:要“努力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十四大修改后的党章正式规定:“中国共产党要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必须紧密围绕党的基本路线加强党的建设,坚持从严治党,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提高党的战斗力,把党建设成为领导全国人民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的坚强核心。”党的十五大进一步鲜明地提出了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总目标:“要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个总目标,坚持了邓小平关于党建目标的思想,同时又根据新的形势作了丰富和发展,体现了十五大确定的高举伟大旗帜、推进伟大事业的主题,集中而全面地反映了新的形势和任务对党的建设的基本要求。
确立并坚持正确的党建目标,是对党的领导的首要和基本的改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历史使命,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不是以阶级斗争为纲。为了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国家,就必须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冲击和风浪都不能动摇;始终坚持改革开放,不断随着形势的发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抵制敌对势力的种种图谋。党的建设要紧紧围绕党的基本路线来进行,不能有任何偏离。
在新形势下,我们经常遇到一些风浪和干扰。仅在1999年,就遇到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我驻南使馆,李登辉抛出“两国论”,李洪志策动法轮功组织闹事等等。但这一切,都不能动摇我们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决心。在抗击这些干扰的同时,我们仍然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邓小平“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对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作出了进一步的部署。这是中国的治本之策。抓住根本,一心一意奋斗几十年,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我们面临的很多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党的领导地位也就能更加巩固。
始终保持党的生命活力
中国共产党是始终与时代一同前进的党。邓小平党建理论的重要特色,是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不断地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变化,提出党的任务和需要解决的课题,提出党的建设的新的要求,使党能够永远保持生命的活力,走在时代的前列。邓小平说:“我们正处在承前启后的伟大时代,正在做我们前人所没有做过的伟大事业。”“现在世界突飞猛进地发展,科技领域更是如此,中国有句老话叫‘日新月异’,真是这种情况。”因此,“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
党的生命活力表现在许多方面。其中特别应该注意的有:
党在思想上要充满活力。党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但这并不是把它当作教条,而是当作指南。“它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46页)因此,党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路线。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不断适应和赶上变化中的新形势。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党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对邓小平理论,我们同样既要坚持,又要丰富和发展。继续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寻求解决各种现实问题的新办法。近年来,党中央提出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依法治国等等,都是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依据新的情况作出的重大决策。
党要有世界眼光。邓小平告诫我们,现在的世界一日千里,每天都在变化,特别是科学技术,追都追不上。封闭,连信息都不灵通。所以,再也不能回到过去那种封闭的时代了。作为党和国家的高级干部,一个“最根本的要求”,是“眼界要非常宽阔,胸襟要非常宽阔”,“要从大局看问题,放眼世界,放眼未来,也放眼当前,放眼一切方面”。通过这种“放眼”,紧紧把握中国与世界的双向互动关系,使党和国家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放眼今日世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世界各种文明相互激荡。党的事业及其所作出的一切政治决策,都要能够体现时代发展的方向;党自身的建设,也要善于汲取人类文明的先进成果。加入WTO,就是党和国家面向世界作出的一个战略性决策。加入WTO,中国将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的体系之中。经济生活将遇到的挑战,人们已有所注意。但社会生活方面的挑战,人们还少有认识。适应新的形势,党还需要在领导内容、领导方式方面作出新的调整。
党在组织上要有新陈代谢的能力。在进入新时期之时,邓小平针对干部队伍过于老化、活力衰退的现象,提出了干部“四化”的方针,强调“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是革命和建设的战略需要”。“四化”方针,集中体现了新时期干部队伍建设的总体要求,体现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科学思想,是党的任人唯贤和德才兼备原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运用和发展。邓小平特别强调要选拔大批优秀年轻干部,将其当作保持党和国家各级领导层活力、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措施。他热切地希望:“哪一天中国出现一大批三四十岁的优秀的政治家、经济管理家、军事家、外交家就好了。”20多年来,我们党坚持干部“四化”方针取得了很大成绩,而邓小平所规定的任务并没有完成。所以,江泽民同志近年来一再突出地强调这个问题,提醒我们给予足够的重视。
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
改善党的领导,就要明确什么是党的领导,党应当怎样领导。新的时代,要求党调整自己领导的内容,适应新的条件采用新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邓小平说:“共产党实现领导应该通过什么手段?是用这种组织形式,还是用别的办法?”针对过去的很多习惯做法,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改进的建议,并且指出:“如果能够保证这些,就是党的领导有效,党的领导得力。这比东一件事情、西一件事情到处干要好得多,党的威信自然就会提高。”
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政治领导是根本,思想领导是灵魂,组织领导是保证。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我们已经明确,党的领导主要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一是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对重大问题作出决策。二是使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三是向国家政权机关推荐重要干部。四是通过民主协商方式,协调党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五是通过宣传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团结、教育和引导群众。六是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和监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以贯彻执行。当我们在各条战线的实际工作中加强党的领导的时候,都要充分注意到这种领导方式的改变,以新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来贯彻和体现党的领导。
比如,在国家政权机关的工作中,我们要把党的领导与人民民主紧密地结合起来。既要强调党的领导,又要大力发展民主,尊重人民的民主权利,按民主制度和程序来决定国家大事。在新的经济组织中,要把党的领导与国家有关企业单位的法律规定统一起来,使党的领导的方式方法适应市场经济的新环境。根据流动人口大量增加的新情况,要采用有效的方式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和管理。
用什么样的方式执政,是改善党的领导的一个重要方面。邓小平确立了宪法和法律在党执政过程中的权威,强调党的所有组织和党员的活动都不能同宪法和法律相抵触。1982年,我国的宪法郑重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江泽民同志进一步阐明了党的领导与法制建设的关系,指出,我们党实行政治领导的主要方式就是:使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通过党组织的活动和党员的模范作用带动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既要领导宪法和法律的制定,又要自觉地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严格依法办事,依法管理国家。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标志着我们党执政方式有了重大的发展,党的执政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目前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还需要具体地处理好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特别是在组织体制、运作程序上要进行梳理,作出更加合理和明确的规定,使党的领导落到实处,又符合法律的规定。
加强党的制度建设
强调制度建设,是邓小平党建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邓小平的一个重大理论贡献。总结历史的教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沉痛教训,邓小平提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因此,加强党的建设,必须在健全和完善党的各方面制度上下功夫。
在邓小平的积极推动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确立了加强党的制度建设的一系列方针原则,包括: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党章是最根本的党规党法,各级党组织和每个党员都要按党章办事;健全党的各级代表大会制度、党内选举制度、党的组织生活制度、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等等,俣证党内生活的民主化;健全干部选举、招考、任免、考核、弹劾、轮换、职务任期以及离休、退休等一整套制度,废除实际存在的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逐步形成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富有生机与活力的用人制度;完善党内监督制度,把党内监督与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监督结合起来,把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监督结合起来,逐步形成强有力的监督体系。等等。
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包括对以往的一些领导制度加以必要的改革。邓小平尖锐地指出:“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如不认真改革,就很难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我们就要严重地脱离广大群众。”1980年他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所作的重要讲话《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堪称讨伐官僚主义的檄文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宣言书。直至今天,对于我们反对官僚主义、改进领导制度、改善党的领导,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根据邓小平的这些思想,我们党不断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近几年来,又陆续颁发了《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试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等,在党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方面迈出新的步伐。
当前制度建设的任务,一个方面是,根据新的实际,继续建立必要的新制度,完善已有的制度,使整个制度体系更加规范、严密。特别是要加强程序性的制度建设,还要就一些重大问题研究制定更为强有力的制度。比如廉政建设,在制度上应更加严格、更加严密。干部能上能下问题,邓小平1962年就提出来了,但迄今的进展仍然不很理想,需要再下决心,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另一方面,对已有的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应该严格执行,不能流于纸面和形式。应加强对执行情况的督促检查,使各项制度都得到有效的遵循。
标签:党建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党的组织建设论文; 党的组织制度论文; 领导理论论文; 组织发展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邓小平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