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桂英
(博白县中医院,广西玉林537600)
【摘要】肠内营养支持(EN)是经胃肠道为机体提供代谢需要的营养物质及其他营养素的方式。主要的提供方式是经口服或者经导管输入的方式为患者提供营养。从五十年代以来研究者为宇航员研究出化学成分的肠内营养制剂,此后在六十年代部分外科手术患者采用营养制剂支持生命,取得较好成效。随着机体胃肠道器官的认识加深,肠内营养越来越受临床医生重视,本文探讨肠内营养支持及其并发症护理的进展,旨在为肠内营养支持及其并发症在临床治疗应用中提供
参考依据。
【关键词】 肠内营养支持;并发症;研究进展;临床研究
[ 中图分类号 ]R2 [ 文献标号 ]A [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21-0101-02
肠内营养支持因其操作简便、安全性高、费用低廉、效果显著等因素而在临床医学中广泛应用,其主要针对胃癌、重症胰腺炎、肠癌、大型肠道手术及其他不能进食的患者。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1-2]在 EN 指南中指出,营养支持治疗不仅单纯供给细胞代谢所需的能量与营养成分,维持生命体征稳定,同时还参与生理功能调解及促进组织恢复,调理代谢紊乱,改善机体免疫力,从而影响疾病的发展及转归。刘思彤、苏钰等[1-2]国内外的研究者发现,在病情许可的状态下,越早开展肠内营养支持,可有效促进疾病预后,但是因肠内营养支持对操作技术、环境、监管及对能量供给的合理性要求较高,不合理的各项操作均可诱发严重的并发症。目前,国内外各研究者对肠内营养支持及其并发症的护理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本文主要研究肠内营养支持(EN)及其并发症的护理的发展进程。
1.肠内营养支持的研究现状
随着医学技术及手术的进展,营养支持在临床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肠外营养支持易发生气胸、血胸、感染等并发症,损伤患者的动静脉。相比肠外营养,肠内营养在近 20 年中发展具有安全、操作简便、快捷等优势。EN 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黎丽,钟翠[3]等研究者表明,肠内营养主要为患者提供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三大营养物质以及各种微量元素,同时还为机体提供 VitC、VitE、锌等合成抗氧化剂,促进患机体在严重损伤后的预后,减少各项炎症反应,同时满足患者机体预后需求。对于不能经口服用药物的患者,肠内营养可以协助患者通过特殊营养物质的药理学作用,达到治疗的目的。
2.肠内营养支持的优势
肠内营养维持及改善患者机体胃肠道黏膜细胞结构及功能的完整性,保障胃肠道机械及化学消化、生物、免疫功能的完整性,可有效的预防细菌移位导致各项感染等发生。机体存在一定的惰性,不能经口进食或胃肠道组织损伤的患者可经鼻饲等措施给予肠内营养,刺激消化叶及胃肠道粘液、激素等成分的分泌,促进胆囊分泌胆汁及胃肠蠕动,促进患者胃肠道各项功能的恢复,减少组织惰性发生及肝胆等并发症的发生。部分蛋白质外界不存在,需要机体自行合成,肠内营养可将必须的氨基酸等营养物质经门静脉运输至肝脏组织,在肝脏中合成各项蛋白质,维持机体平衡;同时肠内营养可避免在同热量、氮水平的治疗下产生的体重增加、氮潴留等并发症。简便的操作方式,增加各项治疗的安全性,同时避免各项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患者的诊疗费用,增加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夏陈云,张丽华,姚凯锋等[4-6]研究者发现,高危手术后的患者给与PN、EN 治疗,研究结果显示,术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其脓血症的发生率低于场外营养,EN 的早期应用可减少脓血症等并发症的发生。但是,肠内营养支持的正确应用的前提是,患者的胃肠道尚存在功能,胃肠蠕动、胃肠消化、吸收功能受限的重症患者单纯采用 EN 支持治疗,存在严重的并发症,难以达到维持患者生存需求,妨碍患者预后。
3.肠内营养支持的并发症及其护理措施
3.1 胃肠道并发症
于春荣,仲桂英等[7-8]研究者发现,恶心、呕吐、胃痉挛、腹泻是常见的并发症,腹泻是肠内营养中发生率最高的胃肠道并发症,高达 60.00%。主要是肠道平滑肌对温度刺激较为敏感,低温刺激加速胃肠蠕动,导致腹泻。因此,在治疗期间给予患者整体化、专业化、个体化的护理干预,严密监测患者各项生命反应,给予患者全面的评估。在给予患者营养物质时需严密监测营养制剂的温度,必要时医护人员可采用恒温加热器,将营养制剂的温度维持在 38℃~42℃。此外,输注量过大、过快等也是患者出现胃肠道反应的诱发因素,因此,严格控制营养制剂的温度、浓度及输注速度均可有效控制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
3.2 代谢性并发症
异常的血糖变化是严重的代谢性并发症,EN 支持的患者普遍存在应激性高血糖,是患者在应激状态下糖皮质激素、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细胞因子等大量分泌导致的。因此,初期 EN 支持需要匀速缓慢输注,采用高蛋白、低糖、低脂营养制剂,同时强化血糖监测及胰岛素护理[9]。部分患者对 EN 治疗的耐受程度低,同时有持续使用胰岛素记录,易发生低血糖症状,加强血糖监测可减少血糖波动,避免低血糖发生。指定规范化的血糖管理制度是避免血糖异常发生的有利措施。水电解质失衡是肠内营养支持的第二大代谢性并发症,患者吸收不良、代谢应激、肝功能异常等均可导致水电解质失衡。正确记录24 小时出入量,给予患者合理性营养制剂,对胃肠道吸收异常、代谢不良及肝功异常的患者应指定个性化制剂,合理调整钾等微量元素的应用。
3.3 感染性并发症
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健康的并发症之一为误吸,可引发吸入性肺炎或窒息。谢美玉,赖气治,雷荣兰[10]研究发现,气管切开手术鼻饲反流率为 30.00%,神经系统疾病患者鼻饲反流率为 12.50%。患者胃排空延迟、胃食管功能损伤等易引发胃潴留。在人工吸痰等操作时,患者发生咳嗽等,增加腹压,导致胃内容物反流,若不及时发现,误吸常诱发严重肺炎、窒息。及时会抽胃内容物可有效预防误吸、感染的发生。护理人员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每次输注前需会抽胃内容物(4--6h/次),胃内容物>150ml 或抽出量为前一小时输注的两倍,属于胃内容物残留量过多,应及时向医师反应,遵医嘱减速输注或停止输注,必要时给予患者促进胃动力药物治疗。为预防误吸的发生,病情允许的状况下输注前抬高床头 30°~45°,至灌注后一小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为患者实施吸痰护理时,需熟练掌握操作技术,维持气道湿润,操作时需快、准、稳,快速将痰液吸出,注意避免吸痰管过度深入,避免患者剧烈呛咳引发胃内容物反流。对于长期机械通气患者,需在灌注前确认气管套管中气囊压力是否充足,灌注时观察患者血氧饱和度及呼吸状态,如有异常立即停止灌注,同时迅速清理口鼻、气道内的液体、胃内容物,监测患者生命体征。需续灌注的患者,应每两小时为患者翻身一次,侧卧位以 25°~45°为宜,同时听诊患者双侧肺部呼吸音,判断气管插管有无移位,避免发生误吸。孙彩霞等研究者发现[11-13],局部感染发生率高达 50.00%。常见的局部感染有口腔真菌感染、空肠造瘘口感染、鼻粘膜、上唇皮肤处感染等。患者不能经口进食,自行口腔护理不到位,护理人员需严格遵循口腔护理制度,每日为患者清洁口腔,2 次/日,必要时给予患者西瓜霜等含片。造瘘口保持清洁干燥,每日更换敷料观察造瘘口皮肤及缝线处状况,避免敷料及周围污染,可有效预防造瘘口感染。鼻饲患者的鼻侧周围皮肤相对较为干燥,易发生出血等状况,护理人员需及时为患者清洁血痂并采用红霉素眼药膏覆盖皮肤、粘膜,有效避免破溃感染。同时,医护人员还需经常转动外漏管道,以减少组织溃疡的发生。
3.4 机械性并发症
武灵翠,文英花,洪楚云,苏真娇[14-17]等研究者表明,管道脱落、管道堵塞是主要的机械性并发症,主要于鼻胃管的大小、材质、使用时间、管道约束性有关。经鼻空肠管实施肠内营养支持 d发生管道堵塞率为 8.82%~19.00%。其主要堵管因素是鼻肠管细长,营养液粘稠,输入孔孔径小。输注中发现输注速度减慢,冲管速度有阻力,说明部分管道堵塞,需用温水脉冲式冲洗等。黄娇英报道管道滑脱率为 4.80%。主要是固定不牢,患者多为意识不清醒,无自我约束能力,此外患者恶心、呕吐也可意外导致胃管吐出。意外滑脱的胃管增加患者再次插管的痛苦,且盲插成功率较低,增加护理人员的工作负担。沈鹏,胡超娅[17]采用抗过敏胶布以交叉式缠绕法固定鼻肠管,增加胶布与皮肤的接触面积,同时护理人员增加管道监测次数,可有效预防管道脱离。
3.5 心理因素的并发症倪元红,司婷,陈剑苹等[18-20]的研究表明,心理因素导致的 EN 各项并发症高达 10.00%。耐心、细致的介绍肠内营养支持的必要性及护理干预的相关知识,可有效降低患者及其家属紧张、恐惧、不安等不良心理,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避免个人因素导致的 EN 并发症的发生。
4.总结
护理人员只有熟练掌握肠内营养支持各项操作及注意事项,才可以在临床中更好的开展 EN 技术,避免肠内营养支持并发症的发生,合理、有效、快速的处理各项并发症,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患者,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参考文献:
[1]刘朋芹.对行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实施预防性护理对其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J].当代医药论丛,2018,16(02):258-259.
[2]刘思彤,苏钰,黄迎春.肠内营养支持及其并发症护理的研究进展[J].临床普外科电子杂志,2017,5(02):71-74.
[3]黎丽,钟翠,陈艳.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与护理干预对全胃切除术患者并发症的预防效果[J].临床医学工程,2018,25(04):515-516.
[4]刘朋芹.对行肠内营养支持的危重症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对其发生并发症的影响[J].当代医药论丛,2018,16(04):255-256.
[5]夏陈云,张丽华,姚凯锋.集束化护理在脑卒中肠内营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8,25(08):32-34.
[6]卢丹. 老年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常见并发症的护理管理[A]. 浙江省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2016 年浙江省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学术年会暨中国健康管理学科发展论坛论文汇编[C].浙江省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2016:1.
[7]于春荣. 重度颅脑损伤肠内营养支持并发症的护理[A].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营养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营养学术会议论文资料汇编[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营养专业委员会:2015:3.
[8]仲桂英,马丽萍.能全力行肠内营养支持配合综合性护理干预对出血昏迷患者的疗效[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4,22(19):2795-2799.
[9]谢美玉,赖气治.优质护理在食管癌术后肠内营养支持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23):2962-2963.
[10]雷荣兰,唐伟,高明焕,雷彩彬.重症胰腺炎患者肠内营养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04):383-384.
[11]孙彩霞,杨徐静,张长怡.喉癌术后患者营养风险与并发症的关系及营养支持情况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5,13(02):304-305+308.
[12]徐云芳,吴永梅,刘汉梅.大面积烧伤患者营养支持和护理[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6(05):69-72.
[13]徐婷婷.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18):2825-2827.
[14]武灵翠.肠内营养支持的并发症及护理[J].中国基层医药杂志,2013,17(30):4007-4008.
[15]文英花.循证护理对 ICU 危重患者肠内营养支持并发症的影响[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28):209-210.
[16]洪楚云,苏真娇,魏霞,潘瑞华.危重病人肠内营养并发症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6):34-35.
[17]沈鹏,胡超娅,雷昊,周文玲.循证护理对 ICU危重患者肠内营养支持并发症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5,22(13):189-191.
[18]倪元红,司婷,彭南海.危重症病人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并发症的护理[J].肠外与肠内营养,2013,20(05):316-317+320.
[19]朱晓文.神经内科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护理及其临床意义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8,25(03):180-182.
[20]陈剑苹,蒋辛,李素云.手术与非手术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现状调查[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8,25(01):15-17.
论文作者:蔡桂英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11月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11
标签:患者论文; 营养论文; 并发症论文; 发生论文; 机体论文; 胃肠道论文; 研究者论文; 《医师在线》2018年11月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