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_教育论文

发达国家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_教育论文

发达国家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隐性论文,发达国家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启示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13X(2010)10-0024-04

当今世界几乎所有国家都要对公民特别是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政治制度和道德伦理等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但发达国家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它们很少使用强制灌输的显性教育方法,而大多采用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方式,将教育内容融入到受教育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受教育者在无意中自觉认同、接受,并内化为社会所倡导的政治制度、道德伦理和价值理念中去。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我们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应改变过去那种单向的、灌输式的显性教育,可借鉴发达国家的那种“润物无声”的渗透性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隐性教育”这个名词,最早见于美国教育社会学家P.Wjackson1968年的专著《班级生活》一书中关于学校的“潜在课程”,以及美国学者N·V·奥渥勒提出的“隐蔽性课程”的研究。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对。“显性教育”是指充分利用各种公开场所、公开手段,有组织、有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通常以讲坛为平台,以课程教学、专题教育、报告讲座和学习讨论为主要形式,具有目的性、单向性和强制性的特点。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这种强制灌输性的显性教育,不但难以调动受教育者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反而容易使受教育者产生抵触情绪,很难达到应有的教育效果。而“隐性教育”是指教育者隐藏教育的主题和目的,淡化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按预定的教育计划将教育内容渗透到教育对象所处的环境、文化、娱乐、服务和管理等日常生活的氛围中,引导受教育者去感受和体会,潜移默化地接受组织者所设定的教育内容,以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教育方式。

一、发达国家隐性教育的主要方法和途经

(一)物质形态的隐性教育

这是发达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载体,主要包括学校的文化设施、建筑物和各种活动场所等物质环境。客观物体本身尽管没有生命和情感,但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能为人们的感官所直接触及。教育者如能根据教育的目标、内容以及学生的需要进行精心设计,便可使这些客观物体“活”起来。像校园里的各种雕塑、壁画和建筑,只要布置得当,不仅可以起到增加人文氛围、美化校园环境的作用,还能以独特的物质文化形态影响学生,产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多年来,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通过构建物化环境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美国各州市都修建了很多有鲜明主旨的纪念馆、博物馆、展览馆和国家公园,并将这些景物场馆免费对青少年开放,通过学生参观浏览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历史传统教育,以渗透、隐蔽的方式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精神形态的隐性教育

这类隐性教育是通过建设良好的学风、校风、校园文化、学校的人际关系等,以传承校园精神和价值理念的精神文化载体。高校不仅要让学生从课堂和书本上学到一些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从大学的精神风貌和文化氛围中汲取有益素养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人文环境,能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学校和社会所倡导的思想、道德和价值理念。

(三)非德育课程中的隐性教育

发达国家还十分重视在专业课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或强调德育课与专业课的结合。如美国高校便很重视在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美国高校的公共基础课普遍开设了美国总统制、欧洲政治思想,还有伦理学、宗教学等课程,让学生了解美国的政治制度、道德伦理和宗教观念,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熏陶,以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美国高校还强调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学生不论主修哪门专业课,都要求回答三个问题,即这个领域的历史和传统是什么?它所涉及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是什么?要面对哪些伦理和道德问题?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四)制度形态的隐性教育

学生的成长既需要思想上的引导教育,也需要纪律的约束和制约,因为严明的纪律制度也蕴含着价值取向和教育目标。制度形态的隐性教育就是指学校通过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学习、贯彻、施行,自觉地约束和端正个体行为,以形成严明规范的教学、生活秩序的过程,使学生对学校自觉产生一种崇高威严感。

(五)德育课程中的科学教学方法

发达国家高校也有道德伦理课,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它们的教学方法较为科学也值得借鉴。如上世纪60年代美国课堂教学广泛采用的“价值澄清法”就是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价值澄清法反对只重灌输和劝导的传统教育方法,强调道德价值必须经过自由选择、反省和行动澄清出来。要求教师不能仅仅满足教给学生现成的道德观念与标准,而应通过分析、评价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评价、批判与思考能力,提高学生自主选择道德行为的能力。价值澄清法的优势是使道德教育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自主分析、判断、选择的能力,有利于创建民主、平等的学习气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1]。

二、实施隐性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一)实施隐性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应对国内外形势发展的需要

从国际形势看,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国之间科技、经济领域的竞争更加激烈,特别是意识形态方面的碰撞进一步加剧,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科技、经济的优势,利用人权、民主、文化、宗教和民族等问题,大肆宣扬西方民主制度和价值观,并通过其输出的文化产品对我国进行思想政治文化方面的渗透和侵蚀,严重危及了我国意识形态方面的安全,使我国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观念、人生观、价值观都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从国内形势看,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全面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人们的思想也更加活跃,特别是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形式、分配方式和利益关系的日益多样化,这种多样化也必然反映到思想领域中来,使人们思想活动出现多变性、选择性和差异性;加之我国政治领域的腐败现象和经济领域的诚信危机,使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学生对社会产生一种怀疑和不满情绪,对我们的那种说教式、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严重的抵触和逆反心理,使我国的思政教育形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二)实施隐性教育是转变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需要

多年来,我国实行的是“我说你听,我令你行”的强制灌输式的传统思想教育模式。这种传统模式的教育方式只是重视教育者的目标要求和强调内容的唯一正确性,而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忽视其是否能接受这些教育内容,特别是对社会上的一些负面现象,理论上的疑点、难点,青年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却尽量绕开或回避。这样不但不能激发受教育者的兴趣,反而会导致其产生厌烦甚至抵触情绪。所以说,我们的思想教育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就必须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为受教育者提供独立思考、自主选择、自主判断的空间,采用这种引导、渗透的隐性教育方式。

(三)实施隐性教育是贯彻“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需要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组织者在教育过程中要以人为中心,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以人的全面发展为落脚点,要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充分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并引导他们主动去探索、去创造。人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是受教育者对教育信息进行接收、择取、整合、内化及外化践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育者去施加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受教育者要有接受教育的意愿,能够认同教育信息。正如柏拉图所说:“只有当学生自觉自愿地受教育时,才有可能达到目的。”[2]在隐性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平等的、双向互动的,教育者通过受教育者所反馈的信息不断调整其教育过程,使受教育者根据社会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自觉进行自然认识、自然评价、自我选择、自我激励、自我控制,从而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3]。

三、对我国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一)要创建良好的校园物质环境

马克思曾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4]不同环境氛围,会对人的思想观念、生活习惯产生不同的影响。良好的环境氛围,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会产生积极的作用,不良的环境则会对人们的思想行为产生消极甚至有害的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创造一种有利于青年学生思想健康发展的环境氛围,让环境这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去熏陶人、感染人、影响人,使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都自觉地逐渐走向社会所倡导的正确轨道上来。

(二)要构建优良的精神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文化环境的载体。校园文化全面体现或涵盖了学校的办学宗旨、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学生从入学开始,便会全面、无意识地接受这种文化的熏陶,并会对自己的思想观念、道德行为、价值取向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精心构建育人的精神文化环境。

(三)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要有机结合

我们提倡进行隐性教育并不是要舍弃显性教育的手段和方式,而是要通过隐性教育来弥补显性教育的不足或缺陷,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两者的有机结合,一方面可发挥各自不同的功能和优势,使高校整体思想政治教育做到优势互补、功能互补、相互促进;另一方面能加强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两者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四)注重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与价值选择能力,增强其自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所带来的价值观多元化,要求青年学生必须学会对各种知识、信息进行正确的判断与选择,并在选择和判断中接受道德熏陶,从而判断与选择自己的价值取向并承担自己的选择结果。因此,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重视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增强其正确的道德选择能力,进而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同时,还要注意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形成更具操作性、更趋规范化、更富实效性的道德教育模式,使传统的“教会接受的道德教育”转变为“教会选择的道德教育”。

(五)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发达国家非常重视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为受教育者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项目,如组织学生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道德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因此,新时期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也应积极组织受教育者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样不仅会促进受教育者在亲身体验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感受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而且还能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和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并将这种情感自觉外化为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的动力。同时,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也会使受教育者在活动中得到思想的升华、情操的陶冶,逐渐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优良的道德品质。

(六)继承、借鉴、创新三者有机结合,全面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继承,就是要继承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理想、道德准则和品质修养等内容,对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教育作用。如孔子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孟子的“人皆可以尧舜”;荀子的“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这些古典名言,对抵制市场经济的负面因素,克服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坚定理想信念都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借鉴,就是要学习借鉴国外的一些科学教育方法。如注重强化自我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人的内在积极性和潜力的教育方法——“皮格马利翁效应”,以及重视培养学生思考、分析、评价、判断、自主选择道德行为能力的“价值澄清法”等。创新,就是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和机制上加以改进和创新,探索出一条真正能增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新途径。

标签:;  ;  ;  ;  ;  

发达国家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