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性图书馆合作体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区域性论文,图书馆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图书馆合作是指为了实现资源共享,达到互惠目的,以若干图书馆为主体,联合相关的信息资源系统,根据共同认定的协议和合同,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工作程序,执行一项或多项合作功能的联合体。建设区域性图书馆合作服务体系,主要是将某一区域范围内同类型或非同类型的图书馆联合起来,利用馆际之间资源优势互补,提高成员馆间读者群文献信息资源的保障能力,发挥整体效应功能作用,实现区域间图书馆的协调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英、德等国都先后建立了数量众多的图书馆合作体,其中美国发展最早、最快,现已有200多个图书馆合作体,著名的有研究图书馆合作体(RLIN)、俄亥俄图书馆与信息网络(OhioLINK)、已发展为全球合作体的在线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CLC)等。20世纪90年代后期出现的以“国际图书馆合作体联合体”(ICOLC)为代表的超级合作体,标志着图书馆合作体进入了以实现虚拟电子资源共享为宗旨的数字图书馆合作体与超级图书馆合作体阶段。我国图书馆的合作建设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主要以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上海地区文献资源协作网、天津、江苏等地的高校图书馆合作体为代表。本文重点比较香港、台湾、北京、上海、天津、浙江等省市级区域的图书馆合作体的建设情况,希冀为尚未建立或建立初期的区域级图书馆合作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①。
1 我国区域性图书馆合作体的发展概况
图书馆之间的合作兴起于美国,且历史已久。早在1876年,美国就召开了第一届图书馆协会,在会上正式设立了“协作委员会”(Cooperative Committee),负责推广图书馆之间的合作。1880年,美国的图书馆杂志刊登了有关图书馆合作的文章,建议图书馆联合起来共享资源,由此,关于图书馆之间的合作蓬勃兴起,并主要表现以区域性图书馆合作模式。
我国图书馆合作主要由高校图书馆、科研类图书馆(以中国科学院系统为代表)和公共图书馆三种类型构成,其中尤以高校图书馆合作体数量居多。这三类图书馆合作主要是以本系统内图书馆为主要构建对象,全国性的如CALIS、CASHL、NSTL等;省(市)域性的如:上海高校网络图书馆、北京高校网络图书馆、天津高校数字化图书馆、河北省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合作体等。省域图书馆合作体虽然数量众多,但因地方政府的支持力度的不同,其发展水平差距很大。东部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大力支持,各个图书馆参与合作的积极性比较高;而中西部地区比较而言则相对较弱。
我国区域性图书馆的合作基本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萌芽阶段(20世纪40年代),这个阶段比较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有上海图书馆协会于1926年,首次将馆际互借制度写在协会的章程中。1927年,国立北平图书馆建立了互借制度,1929年,中华图书馆协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推广馆际互借的决议等等,说明此阶段的合作主要表现为馆际互借;第二个阶段为专项合作阶段(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1957年国务院公布了《全国图书协调方案》,极大地推动了图书馆之间合作的发展。北京、上海地区,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图书协作协调活动,并建立了相应的纵横联系的图书馆、图书室图书互借网络,初具了地区性图书馆合作的雏形。早在1977年,北京就率先建立了北京地区图书馆协作组织,在北京的主要情报单位之间开展论文外文原版期刊的采购协调工作。同年,上海建立了图书馆协作委员会,组成了包括区、县的公共图书馆及冶金、机械、仪表、机电、轻工、化工、纺织、建筑、农业水产、医药卫生等12个系统270个单位参加的协作网络,开展了外文书刊的采购协调;第三个阶段是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1994年,上海图书馆等19所图书馆建立了“上海市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使上海地区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活动上了一个台阶②。进入20世纪末21世纪初,地域性的图书馆合作进入了快速发展通道,各省、市,各系统先后成立多个合作组织。如,1997年江苏省成立了江苏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JALIS);2004年,天津成立了天津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TALIS);2007年,北京成立了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体系(BALIS);2008年,吉林省成立了吉林省图书馆合作体(CLJ)。我国的省域级高校图书馆合作体建设虽同时起步于80年代,但发展不平衡,东部省份发展较快,以江苏省为最好,浙江、广东、海南、四川、陕西、河南、湖南等省的省域级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正在运行或筹建当中。
本文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性图书馆合作体作为比较对象,包括台湾地区、香港地区及北京、天津、上海、广东等地。由于不同地域社会经济和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差异,存在建设时间、规模、资金来源、管理模式、运行机制、服务内容等方面的差异,笔者拟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对比研究,旨在探索区域性图书馆合作体建设之路。
2 区域性图书馆合作体的建设时间及规模比较
我国图书馆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1957年国务院颁布的(全国图书协调方案)为标志。该方案决定:在北京、上海分别建立全国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在武汉、沈阳、南京、广州、成都、西安、兰州、天津、哈尔滨9个城市分别建立地区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别建立省级中心图书馆委员会。这些中心图书馆委员会为当时全国和各地图书馆的合作和资源共享发挥了积极作用。进入9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大力发展,借助信息网络进行区域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成为新时期图书馆合作发展的主要标志,相继建立了一些全国性的和地区性的图书馆合作体,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详见表1③④⑤。
根据表1我们可以看出,香港和台湾区域性大学图书馆合作体多数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起步较早。大陆各地区大学图书馆合作体则多数成立于2000年左右,规模的发展也从最初的几个成员逐渐扩展,某些合作体甚至拓展到了全国范围,可见图书馆合作体的发展顺应了信息资源共享的社会需求。
3 区域性图书馆合作体的资金来源比较
合作体的运行需要连续和稳定的资金支持,资金的筹措和管理是合作体发展的重要问题,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合作体产生与发展的强大动力。我国区域性图书馆合作体的建设资金主要是通过申报项目的方式从各级政府的主管部门获得,包括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如江苏省JALIS是由省专项拨款建成;海南省高等教育文献资源共享网络系统的建设是采取政府投资和学校按1∶1配套相结合,河南省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项目计划投资1700万元,采用省和项目承担学校多渠道筹措资金的办法分三年到位。从已建成或正在筹建立项的高校图书馆合作体资源保障系统看,资金来源主要是地方政府投资,另外有些合作体依靠成员馆缴纳会费的方式来获取资金,详细见表2⑥。
国外发达国家的资金筹措渠道多元,早在1930年,美国图书馆地区性网络就作为分配州图书馆经费的一种方法而得到了发展。在美国,许多州都为图书馆的各种活动提供经费,州政府也为图书馆事业投入专项基金、或为项目提供资助,并通过系统内部的组织方式下达并分配这些资金,例如美国著名的地区性图书馆合作体Ohio LINK,就是由俄亥俄州13所大学和公共图书馆于1990年发起成立的。Ohio LINK作为俄亥俄州内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合作体,由州政府统一拨款,建立了统一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平台,统一购买电子资源和数据库,仅年度维持费每年就有1000万美元,成员馆均不需要交纳会员费,州内所有高校图书馆和成员馆可共享该合作体的书目记录、联机合作编目、文献信息检索、馆际互借/文献传递,以及合作体拥有的全部电子资源和网上数据库。州政府的雄厚资金为Ohio LINK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后盾,使得该合作体迅速发展,成员很快扩展到全州54个图书馆,成为美国地区性大学图书馆合作体的佼佼者;当然图书馆合作体资金来源渠道除了政府机构拨款,还依靠基金会拨款、公司的捐赠与拨款,以及私人捐赠作为资金的来源,成员提供的会费也是大部分图书馆合作体的重要资金来源之一,还有一些合作体通过提供有偿服务促进合作体的良性运作。借鉴美国区域性图书馆合作体的成功经验,我国区域性图书馆合作体也有必要制定适合自己的资金摊派方案和资金筹集计划,寻求更广阔、有效、稳定的资金来源。
根据表2可以看出,我国区域性图书馆合作体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拨款与项目建设,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区域性图书馆合作体也要善于开拓其他经费来源渠道,如主管部门支持、各种赞助捐款、成员馆会费、科研项目经费、对外服务性收费等,形成多元化的筹资渠道,为区域性图书馆合作体的高水平建设和持续发展提供充足可靠的经费来源。
4 区域性图书馆合作体的管理模式和运作机制比较
区域图书馆合作体是由多个独立的图书馆组成的有机整体,行之有效的协调管理机制是其高效运作的保障;完善的利益平衡机制、行政干预机制和制约机制在规划合作体的建设发展、保障成员馆权利与义务、协调成员馆之间的关系、确保成员馆能服从合作体的统一调度、遵从共同认可的运作规则等方面成为合作体正常运营和健康发展的可靠保障。
香港和台湾地区的区域性合作体的形成取决于合作体成员馆共同面临的社会挑战、共同的发展远景和共同的利益基础。成员馆间属于平行合作关系。多数合作体有规范的合作体理事会、秘书机构和专职人员,虽然设立于其中某一成员馆内,但是一切项目、运作事宜均严格按照合作体理事会程序和合作体协议进行。而大陆区域性大学图书馆合作体经历了一个发展优化、多样化的过程。初期,多数合作体仿效于CALIS全国合作体的地区中心的发展模式,由地方教育部门统筹,由某一实力较强的成员馆牵头。成员馆间利益分担并不平衡,运作更趋上下隶属关系。随着大学图书馆的发展和大学城形式的出现,以及大学在地方文化发展中不断增强的社会责任,为提高服务水平,区域性大学图书馆合作体成员馆间的关系逐渐趋于平行,合作体的建立和发展更为注重基于资源共享和共同的利益的结合。但是在管理上,合作体理事会机制尚不成熟,多数仍依赖于牵头成员馆的资源基础⑦。目前我国区域性图书馆合作体管理模式复杂多样,从合作体的组织模式角度看,有垂直型、水平型和网络型三种形式。既存在系统内具有隶属关系的不同层次之间的图书馆情报机构的合作,也存在一个地区内不同系统、不同专业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享,更存在系统内外、地区内外不同图书馆之间的合作体。就运行机制而言,主要两种方式,是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营运模式,如北京高校网络图书馆、河北省高等学校数字化图书馆等;另一种是天津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实行的集中型的运行模式,部分区域性图书馆合作体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详见表3⑧。
5 区域性图书馆合作体的服务内容比较
从合作原则来看,各合作体均遵循自愿、平等、互惠、互利的信息资源共知、共建与共享理念和原则。香港和台湾地区合作体主要开展的合作体业务包括馆际互借、联合编目、合作馆藏发展、合作网络参考咨询服务等。其中,馆际互借服务是多数图书馆合作体开展的基本合作项目。两地的合作体注重集中合作体共同的资源和力量,合作开发数字化项目和合作服务。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的合作体合作的重点既兼顾传统的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等服务,又集中于数字资源的合作发展和数字图书馆相关项目的合作。合作的内容主要有:馆际互借、文献传递、联合目录、联合采购、自动化系统、门户网站、网上参考咨询、数字图书馆项目、特色数据库建设、馆员培训、主题活动等。合作的重点集中在馆际互借、数字资源合作发展、自动化系统的发展和应用等,详见表4。此外,各联合体在某些方面的建设较有特色,如JULAC的多媒体资源建设;北京与浙江的合作体都提供电子资源本地访问;JULAC和北京高校联合体都能够实现智能成果共享和信息共知等⑨。
6 结束语
毋庸置疑,区域性图书馆合作体不仅是全国而且也是世界范围图书馆发展的一种新趋势,合作体可凭借其强大的资源优势,共同提升服务质量,最大限度地满足合作体用户的需求,实现资源效益的最大化。因此,我们应该借鉴各地区图书馆合作体的先进经验,完善合作体运作机制及管理体制,开展内容更广泛、服务更完善的合作,打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资源共享平台,共同促进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注释:
①徐敏.国内外图书馆合作体比较研究.图书馆论坛,2009(2):16-19
②肖希明,袁琳.中国图书馆藏书发展政策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12):238-243
③任风英.台湾图书馆合作体的运作对大陆区域图书馆合作体可持续发展的借鉴与启示.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9(2):5-8
④周婕,崔海媛,张红军.北京高校图书馆联合体合作实践与发展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07(3):121-124
⑤黄燕妮,蔡孟欣.JULAC:区域性图书馆联盟的典范.图书与情报,2008(2):70-74
⑥关红,田苍林,王浩.论我国省城级高校图书馆联盟建设.情报杂志,2005(8):133-135
⑦吴南雁.大陆与港台区域性大学图书馆合作体对比研究,图书馆学刊,2009(7):83-86
⑧范亚芳,郭太敏.我国区域性图书馆合作体运行机制研究.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2):8-11
⑨上海市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http://www.libnet.sh.cn,2010-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