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移动基站与居民之间的距离不断拉近,为消除人们对电磁辐射认识的误区,本文从无线电波的性质入手,介绍了辐射的标准和通信基站的辐射水平,并对电磁辐射的危害性、室内天线与手机的辐射水平等方面加以分析,并得出科学结论:安全范围内的电磁辐射完全不同于有害的电磁污染,对人体健康无害。
关键词:基站;无线电波;电磁辐射
一、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
1.1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监测方法根据国家环保部发布的《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监测方法》(试行),该方法适用于,工作频率范围在110MHz~40GHz内的移动通信基站的电磁辐射环境监测,而我过目前移动通信基站包括2G、3G、4G在内的移动通信基站工作频率范围基本在800~3000MHz之间,所以本文中的电辐射监测方法可以参照《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监测方法》(试行)要求开展。
1.1.1监测内容用于移动通信系统的射频发射基站、直放站和固定终端站周边电磁辐射水平,主要是由基站外置天线的射频发射基站引起的电磁辐射。
1.1.2监测条件监测时的环境条件应符合行业标准和仪器的使用环境条件,一般在无雨、无雪的天气条件下监测。使用的仪器应通过计量检定检测,在有效期内,并根据基站发射和接受频率采用监测频段范围适宜的仪器。监测时需同时有两名监测人员在场,监测时段一般在8:00~20:00之间。
1.1.3监测方法首先选取符合要求的监测点位,监测点位一般布设在以发射天线为中心半径50m的范围内的敏感点,探头与操作人员之间距离不少于0.5m,在室内一般选取房间中央位置,点位与家用电器等设备之间距离不少于1m。在窗口(阳台)位置监测,探头应在窗框(阳台)界面以内。监测时探头距离地面一般为1.7m。在移动通信基站正常工作时间内进行监测。每个测点连续测5次,每次监测时间不小于15s,并读取稳定状态下的最大值。监测结果记录应包括监测的地点、监测的日期、时段、温度、湿度等自然环境条件、监测使用的仪器和监测人员。在记录中应明确每个监测敏感点的名称并有示意图直观反映敏感点与基站之间的距离关系。按规范要求监测结果以电场强度和功率密度来表示,根据不同的监测目的,可按照GB8702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并给出结论。
1.2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评价标准根据《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要求,环境中电磁场水平应满足相对应数值要求。
由于移动通信基站的工作频率范围基本在800~3000MHz之间,所以结合《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监测方法》(试行)和《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的限值要求可以看出,一般移动通信基站的电场强度应不大于12V/m,功率密度应不大于0.4W/m2。
二、无线电电磁辐射对人体影响剖析
1.1电磁辐射的定义及形成
所谓电磁辐射,是指电场和磁场相互作用和变化产生的电磁波,向空中发射或泄漏的一种现象。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振动无处不在,而振动就能形成波,当波的振动频率较低时,如50Hz的交流电,其磁电间变化缓慢,能量大部分通过介质返回原电路,极少辐射出去,而且必须借助有形的导体方能传递;而对于振动频率较高的电波,磁电互变速度快,能量无法全部返回原振荡电路,电能、磁能随着电场与磁场周期变化以电磁波的形式向空间传播,且不需要任何介质便可以在自由空间任意传递。这便是一种辐射形式,在无线电通信领域称之为电磁辐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电磁辐射的影响及特点
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热效应和神经效应两大方面。所谓热效应类似微波炉加热食物,当高频电磁波穿过人体时,体内水分子随着无线电波而振动,产生摩擦使体内温度升高,影响器官正常工作和身体机能。摩擦的同时会使水分子散发导致器官缺水,如果受无线电波辐射时间过长,则可能破坏人体的热平衡引发某些病变。在神经效应方面,人体为适应大自然的规律,器官和组织内部存有微弱的电磁场,因此,当本身带有微弱磁场的无线电波穿过人体时,如同磁铁间作用力一样,会影响与改变体内原本稳定的电磁场。对于含水量较高的人体组织,如皮肤组织、肌肉、肝、肾、心脏、血管、眼睛等,热效应较为明显;对于含水量较少的人体组织,如骨骼、骨髓等,对电磁辐射吸收少反射多,从而使其邻近的组织吸收更多的电磁辐射。
另外,如果电磁波频率不同,则对人体的影响也不同。一般而言,低频电磁辐射对人体影响以神经效应为主,高频电磁辐射对人体影响以热效应为主。如在150MHz以下频段,电磁波则会直接穿过人体组织而很少被吸收;在150MHz~3000MHz频段,大部分电磁波易被人体内部各器官吸收而直接转化为热量,产生热效应,尤其是骨骼周围的组织,受到骨骼的反射作用,热效应更加明显;在3000MHz以上的频段,电磁波大部分被体表吸收,对皮肤影响较大。
1.3电磁辐射执行标准
我国电磁辐射照射标准限值相比于国际标准更为严格。目前,我国在电磁辐射方面影响最为普遍的标准有GB8702-88《电磁辐射防护规定》和GB9715-88《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分别对不同频段电磁波给出了不同的照射限值。以移动通信系统使用频段为例,在30MHz~3GHz这一公众最敏感范围内的功率密度标准限值为40μW/cm2,电场强度限值为12V/m。相对于ICNIRP规定的450μW/cm2和IEEE规定的600μW/cm2限值,我国环保方面的标准也明显比国际标准严格。
三、结论
移动通信基站产生的电磁辐射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衰减,亦会受到障碍物的阻隔,那么距离基站越远或在基站发射方向设置障碍物,受到的电磁辐射照射就相对越小。
建议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电子科技的发展,为了追求高效、高科技的先进发展水平,移动通信不会止步不前,而是会更加迅猛的发展,这势必会增加移动通信基站的建立和升级。
如何避免人工电磁辐射的增加给我们带来的环境污染和伤害就成了大众所关注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促进科技发展同时确保电磁环境安全和保障公众健康,也进一步完善电磁环境的监管体制,特提出以下建议供参考:
(1)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竣工验收制度,对于新建的移动通信基站要确保运行安全并充分考虑建设的安全距离。
(2)对于升级或者改造的移动通信基站加强管理,必要时进行突击检查,确保敏感环境的电磁辐射水平达标。
(3)加强公众宣传,在不放松管理的前提下,让大众对电磁辐射这一看不见、摸不着的隐形污染物有更多的了解从而接纳并注重自身的防护。
参考文献
[1]李朝阳.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与人体健康[J].数字通信世界,2007(03):34-37.
[2]移动通信基站与电磁辐射科普小知识[N].湖北日报,2011-09-27(09).
论文作者:袁根勤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7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6
标签:电磁辐射论文; 基站论文; 移动通信论文; 电磁波论文; 环境论文; 频段论文; 无线电波论文; 《电力设备》2017年第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