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几个前提和方法_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构建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几个前提和方法_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的几个前提与方法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形态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当代论文,前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时代的哲学应当有其新内容,新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当有其新形态,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那么,从哲学研究工作者的角度来看,如何才能更好地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更新和形式变革呢?本文谈几个与其相关的前提和方法论问题,与识者共同探讨。

一、哲学形态学研究的实质及其方法论意义

当我们把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设定为一个工作目标或努力方向时,对形态、哲学形态、哲学形态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等概念的理解便具有一种规范和导向的作用,它也成为我们建构哲学新形态的一个前提性问题。

“形态”一词泛指形状和神态,过去在生物学和语言学中运用较多。作为生物学的分支,形态学主要研究动植物的微生物的整体及其组成部分的外形和结构,及其动态的演进与功能。在语言学研究中,形态学主要指对于词的内部结构及其演变规律的研究,它通过对于时态、语态等的分析,揭示语言动态变化发展的规律。从总体上看,形态学研究侧重于把事物看作一种有形有神和处于变化中在的变化,特别关注其内容与形式的动态统一,强调其在过程中的存在、变化和发展。正是依据于对形态学的理论和方法的这种理解,笔者自1986年以来提出了哲学形态的概念,倡导开展哲学形态学研究,主张对哲学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进行形态学意义上的探讨,并先后就探索唯物主义哲学的现代形态,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体系,拓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视野,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等问题发表过系列的看法。

在我们看来,哲学是有其形态的,哲学形态是哲学的内容和形式、理论和体系的具体的历史的和动态的统一。对于哲学的形态有必要也有可能进行形态学意义上的探索。哲学形态学正是以哲学形态为对象,探索哲学形态的系统发生、历史演进、内部构成、外部条件、现代特点等。哲学形态学的实质是要在历史与逻辑、内容与形式、理论和体系的统一中对哲学的历史、现实和未来做一种总体性和动态性的研究。就其过程性而言,哲学形态处于不断的演进与发展之中,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关注哲学形态的变化与发展,就是要对哲学与时代的关系进行一种动态的相关性探索,以哲学的视野来透视时代,并以哲学形态的变化来表现时代的变化。哲学形态的变化有其自身的内在逻辑,但却不可能是理论观念的自在运动,而是只有通过哲学家的自觉能动努力才能实现,这就凸现了自觉地探索和建构哲学新形态对于促进哲学发展的特殊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有其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态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发展的逻辑必然。当代人类实践、科学和哲学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所面临的严峻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地思考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把当代人类实践、科学和哲学的发展纳入到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总过程中来加以考察,对其在人类理性思维演化进程中所占据的实际地位做出客观的、科学的估价。这是从目前人类优秀思想和实践成果中做出正确的哲学概括和哲学抽象,丰富和发展人类哲学思维的重要前提之一。二是冷静地回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历史,清醒地评估其研究现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对象、任务、内容和形式等相关方面做出总体性的思考,以对其发展的未来可能形态做出科学的预测和展望,据此确定我们下一步的研究重点和基本方向。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沿着“自己构成自己的道路”不断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规律来合理吸收当代科学思想成果的重要前提之一。

从方法论上来看,这种整体性的思考,要求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当成特定内容与具体形式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作为一种由时代所塑造从而具有时代特点、体现时代精神的哲学形态来把握其内在结构和现实根据;要求我们把作为整体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放到人类哲学思维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作为哲学形态演化更迭过程中的一种历史形式,来把握其历史渊源和发展趋向;要求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放到当代社会哲学理论和哲学流派多样化发展的客观背景中,作为当代社会多种哲学形态中的一种现实形态,来把握其本质特征和独特地位。这是一种全方位的开放式研究。它必然涉及到众多的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有成果、哲学的历史(外国的和中国的)、当代哲学(包括各种派别、观点)、当代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当代艺术、当代社会心理、当代社会实践及社会发展的未来等。只有在对这种各方面、各层次所做的多视角、多测度的综合性研究和系统性把握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趋向和未来可能形态才能真正被揭示出来,我们当前的哲学改革和发展研究才能有更加明晰和正确的方向。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与其原有形态的关系

提出和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从时间上看,突出的是其新体系,从方法上看,侧重的是其新特点。普遍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其产生以来,先后经历了由其“原生形态”经过“次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发展和演进。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既应秉承马克思哲学的真精神,又广泛吸收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来各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所创造的全部积极思想内容,并在当代实践、科学和哲学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创造。从目前我国哲学界的情况来看,有几点特别重要。

其一,超越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种种误解,实现研究范式和理解方式的转换。我国哲学界过去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和理解有一个中介,这就是前苏联哲学,并尤其受到其哲学教科书的影响,其中不乏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简单化和教条化理解,存在着不少误读和歧解,甚至偏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精神。而又正是这种哲学培养和影响了我国的几代哲学工作者,包括目前的中青年一代。历史地看,其功劳固然不小,但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其弊端也不可谓不大。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们的研究视野有了很大拓展,研究范式有了很大变换,研究方法有了很大更新,但从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角度看,还有很大的距离。仅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科书体系改革和内容更新方面所投入的精力、所面临的困难与所取得的成效之间的巨大反差中便可见一斑。应该说,克服偏见和误解是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的必要前提。

其二,真正回到马克思,达到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精神的全面准确把握。超越误解,从何做起?我们认为,关键的一步是要回到马克思,把握马克思哲学的真精神,找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源、之本、之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是否还是真正忠实于马克思主义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是否真正根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生形态。现在看来,由于当时没能很好地系统地学习和研读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原著,加之受到各方面的影响,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合理地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实际上有如无源求水,无本求末,缺乏必要的历史前提和理论基础。因此,回到马克思,准确理解马克思哲学,在我们今天显得格外重要。所谓回到马克思,就是要超越对于马克思哲学的误解、歧解和肤浅之解,就是要重新学习马克思、重新理解马克思、重新解读马克思。当然,马克思并没有写出一本以哲学为专门内容和有完整哲学体系的专著,这就为我们在今天回到马克思留下了较大的解释学空间。也许有人会说,正如有多少读者,就可能有多少个哈马雷特一样,有多少马克思哲学的解读者,就会有多少种对于马克思哲学的不同理解,因而,回到马克思哲学在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我们认为,这种看法看到了历史文本解释和理解中的相对性,但却由此而否认理解和解释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是片面的。我们承认对包括马克思著作在内的所有历史文本的解释都难免受到解读者自身的时代特点、思维构架、价值观念、情感方式等的影响,因而其理解的重点、深度和广度都可能有一定甚至较大差异,但这种解读又必然受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著作的限定,是一种对于客观存在的文本的解读,因而有其客观性和真实性。尤其是在存在着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种种误解的情况下,要想在理论上真正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澄清误解、把握真谛,可以说,唯一有效的途径就是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著作,深入发掘其本来思想,以求对其的准确理解和正确阐发。回到马克思正是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的一条必经途径。

其三、立足当代人类实践、科学和哲学的最新成果进行新的哲学创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之所以有别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生形态和次生形态,最关键之点在于它所依托的科学文化背景和社会历史时代与其前的形态有所不同,这就是它要自觉地植根于当代人类的全球化实践和当代大科学的最新成果,并从中提升新的哲学内容,提炼新的哲学命题,相应地更新哲学体系,形成新的哲学形态。回到马克思和面向当代人类实践、科学和哲学,这可以说是当代中国哲学工作者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最基本向度。一方面,只有真正回到马克思,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才有充分的理论基础和历史的渊源,才能获得最根本的精神内核,另一方面,只有面向当代人类实践和科学的最新成果,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才有最坚实的社会文化基础,也才能获得最充分和广泛的时代性思想内容。

由上可见,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既不是要否定和抛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有形态,不是要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未来发展预设某种特定的方向、体系和模式,更不是要提供一个单一的和唯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标准版本,而是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更好地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作为一项任务提出来,就是要强化一种意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创新意识和发展意识,或者说要指出一个方向,即不断地推进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特点和当代价值的研究,也可以说是要造就一种运动,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中不断地返本归真,又不断地开拓创新,通过不断地回到马克思、不断地丰富马克思和不断地发展马克思的创造性过程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容上不断充实,在体系上不断完善,在形态上不断更新。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建构中的全球视野、民族特色和个性意识

马克思早就指出,真正的哲学应当“成为世界的哲学,而世界也成为哲学的世界”。只有当“这种哲学冲破了固定不变的、令人难解的体系的外表,以世界公民的姿态出现在世界上”时,哲学才能真正掌握世界,成为世界的哲学,成为自己那个时代的时代精神的精华。在全球化的时代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要求我们在哲学研究中从根本上自觉地消除狭隘的“自我中心化”状态,真正贯彻一种人类境界、全球视野和世界胸怀。我们应从根本上改变过去对于西方哲学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简单否定和拒斥态度,以一种真正广阔博大的世界胸怀来从事真正科学的批判和建设性的探索。要重视研究规范的转换与更新,在范畴体系和形式系统方面与世界哲坛通约、接轨、对话。要真正面向当代大科学、大技术、大生产、大社会、大文明、大哲学等,面向当代人类所共同面对和共同关心的全球问题、发展问题,从人类文明的多样化发展和哲学思维的个性化展开来看待当今世界五彩纷呈的哲学流派和哲学学说,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众采各家之所长,在对人类文明进程的总体性把握和对社会历史的世界性洞察中做出符合时代特点的哲学分析、哲学概括和哲学创造。

在中国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决不能忽视其中国风格和民族特色。哲学研究的民族化生发于哲学本身所具有的民族性、根源性。在历史上,哲学作为人类文化的内在组成部分,直接地是依托于各民族的生存实践和思维方式而存在的。各种具体的哲学都有其深刻的民族内容和民族形式,带着鲜明的民族特性和民族风格。哲学研究的世界化进程是与其民族化进程相互关连的。民族哲学的发展使世界哲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世界哲学的发展为各民族哲学的存在和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因此,一方面是世界哲学的发展离不开民族哲学的发展并必须在民族哲学的发展中得到表现和实现,另一方面是,各民族的哲学只有保持和发展自己的特殊理论内容和民族形式,才能贡献于世界哲学的发展,立足于世界哲学之林。对于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来说,强化哲学研究的民族化走向,有两个基本的方面,一是要从根本上消除对于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的拒斥和虚无主义态度,使中国的哲学研究与发掘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精华更加自觉有机地结合起来,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发掘优秀民族文化资源,并将其加以提炼和改造,使之融入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其内在组成部分,使之具有更加扎实丰厚的民族文化内容。二是要使中国的哲学研究自觉地与当代中华民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中国人民的现实实践相结合,从亿万人民的现实社会生产和文化生活中吸取鲜活的思想内容和理论源泉,在中华民族的现代文化创造中提升和创造具有新的时代特色和民族特点的哲学内容。

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建构中的全球视野和民族特色,这不是要取消哲学研究者的个性,而是要强化其个性,并且使之提升到世界级和国家级的个性化水平。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消解了而是强化和突出了个人的地位和作用。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个性化的经济体系。日益广泛而深刻的世界性联系是以日益鲜明和突出的个性为基础和条件的。个性化的水平与世界化的水平之间实际上是一种正比递进关系。哲学研究也是这样。哲学追求普通性的、无限的东西。但哲学家们对世界普遍性和无限性的真正追求及其积极成果却必须也必然是高度个性化的。只有真正具有个性的哲学才能对社会发生影响并在人类思维进程中留下自己的痕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高度世界化的哲学,本身也是高度个性化的。它以科学的能动的实践观为坚实基础,将彻底的唯物论、合理的辩证法、能动的反映论、科学的社会历史观、有效的方法论等内在地有机地结合起来,以鲜明的个性特色区别于并超越于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各种哲学,使人类哲学思维跃迁到一个全新的水平,并影响和造就了一个全新哲学时代。

在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的过程中,各个哲学家从不同角度进行创造性的哲学研究,必然在方式、方法、过程和结果上展示出个性。正是凭借于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获得自己的时代性和个性,才能得到丰富、充实和发展。历史上,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同志等正是以其高度个性化的创造性研究为我们树立了成功的典范。然而在我们的专业性哲学研究中,个性化的研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有效的提倡和切实的保障。近年来,这种情况有了很大的好转,但从造就出一批在当今世界哲学之林中有影响有地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师,取得在当今世界哲学论坛上独特的和不可替代的发言权的角度来看,无疑还有极大的差距。哲学作为“解放的头脑”首先要求哲学家的头脑的解放、再解放。可以说,没有世界级水平上的个性化研究,就不可能真正打入国际哲学论坛,也不可能产生具有世界性和时代性影响的哲学家。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个性化,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把求新、发展和创造确立为哲学研究中始终不渝的基本目标,鼓励哲学家们相对独立地从事批判性和创造性的研究工作,强化他们从事个性化哲学研究的自觉性和实际能力,帮助他们进一步更新知识、拓宽视野、更新思路、转换方法,尤其是强化他们的批判意识、自主意识、学派意识、创造意识等。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在哲学学术活动中应切实贯彻“双百方针”,鼓励自由思考,提倡平等探讨,保护个性特色,以真正的学术方式来解决个性化的学术研究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要自觉促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深度分化与高度综合,一方面使之深入到具体科学和实践层面,建立各种具体的分支哲学和专题哲学,另一方面使之上升到原哲学的层面,成为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的必要成分。只有在哲学工作者的个性化研究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正繁荣和发展才有可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得以建构并不断地得到推进。

标签:;  ;  ;  ;  ;  ;  

构建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几个前提和方法_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