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外贸发展良性循环机制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机制论文,外贸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在世界贸易领域里,已经出现良性和恶性循环发展机制,而教育、人才与经济效益的循环作用机制已客观存在。本文从我国东西部的具体情况入手,认为人力资本增值,即把教育投资当作企业发展资本是产生良性循环的先导;技工贸结合能促使循环发展机制的跃变,并提出了技工贸结合的几点建议。
为了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正努力使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实现产业化、商品化,这种倾向深刻地影响着整个世界贸易的发展变化和趋势。在世界贸易领域里,已经出现良性与恶性两种发展的循环现象:发达国家的贸易额越来越增长,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前景则越来越暗淡,富国与穷国的差距越拉越大。
应该看到,这两种循环并非绝对不变的,有些原来属于发展中国家,由于巧妙驾驭了外贸发展的循环机制,便在一定时期内摆脱了恶性循环的困扰,一跃而成为工业化国家,并且正在向发达国家迈进,开创了变恶性循环为良性循环的先例。我国是一个充满经济发展活力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外贸发展中既存在一定的动力和美好前景,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困扰。因此,研究外贸发展中的循环机制,对于深化我国外贸体制改革、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具有相当积极的意义。
一、循环发展的机制与要求
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单纯依靠卖资源、卖农副产品、卖初加工产品,就会处于劣势。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科技兴贸”作为对外贸易的基本方针,因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由于这种生产力必须通过教育培养才能形成,所以在教育投资、人才和科技水平、经济效益这几个主要因素之间,便构成了一种循环发展的关系:
图1表达形式所揭示的是教育、人才、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机制,它同样适用于研究我们的外贸发展问题。首先,是要进行一定的教育投资,通过教育培养人才,提高科技水平,创造新产品,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进而,再以较多的资金办教育,如此形成螺旋式的良性循环发展机制。反之,就是一种恶性循环机制。促进外贸发展机制的这些因素相互依存、环环相扣、各具特点,如果只激励其中某一种因素,并不能启动良性循环,必须同时激励机制中的各个因素才能促成良性循环。尤其是变恶性循环为良性循环,不仅要目标明确,而且要根据各国具体情况,有所侧重地提出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才可能产生决定性跃变。
在循环发展机制中,经济是基础,是循环发展运行的纽带。经济运行的主体是企业,整个运行机制的实施,必须具体落实到企业这个经济实体上,通过各个外贸企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来形成我国外贸发展总体上的良性循环。
整个循环机制中,教育投资摆在优先的位置,人才与科技则处于核心的位置。这不仅强调了教育投资的重要性,而且强调了它的方向性。从教育投资到产生经济效益, 并不象生产和出售商品那样立竿见曩,它必须经过以科技为核心的多层次转化过程。研究循环发展机制,将有助于我们制定出转化的具体措施,加速转化的过程,促成发展的迅速跃变。
外贸企业通常是生产或经营有形物质产品的经济组织,其目标应瞄准国际市场,为什么还要注重研究增长率、科技与经济效益这种循环发展机制呢?这是当今世界贸易发展新形势、新特点向我们提出的要求。
第一个特点是:高新技术制成品的贸易增长迅速,产品结构越来越复杂。
第二个特点是,科学技术从发明到产业化、商品化的间隔越来越短,产品的相似性越来越强。
第三个特点是:知识的陈旧期加速,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由此可见,教育在外贸企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置疑的,教育、人才与经济效益的循环作用机制已是一种客观存在。
二、人力资本增值是产生良性循环的先导
所谓人力资本增值,就是把教育投资当作企业发展的资本,通过提高劳动力素质来增长经济效益。教育投资不但与产品开发和生产的投资一样重要,而且应作为发展上的先导。
在不少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一种矛盾现象:一方面大量剩余劳动力急切寻求工作岗位,另一方面,工业企业却缺少技术产品生产的合格操作工。许多外商很希望积极投资、扩大经营,但在上述矛盾面前感到十分困惑。由于企业员工科技文化水平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致使这些国家无法按计划实现工业转型,企业也无法迅速更新产品。实际上,我国一些企业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对于我国存在的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等现象,人们往往只注意到地理位置以及科技与经济关系等问题,却忽视了教育投资这个重要环节。现在让我们就有关问题对江苏、陕西两省作出比较,来分析一下原因。
我国东部的江苏省与西部的陕西省,科技力量旗鼓相当,江苏省有着吸引外资的地理优势,陕西省更具有吸引外资的特殊旅游资源优势。然而,江苏省以其雄厚的科技力量带动了经济的同步发展,而有关资料表明:陕西省经济发展速度竟为全国倒数第二。如以乡镇企业为例,两省乡镇企业相差无几,可效益却高低悬殊。有些专家对此一针见血地指出:“人们只是埋怨陕西科技经费少,埋怨那里的科技成果转化困难,但就是没有埋怨那里在基础教育上下功夫不够。”
与陕西不同的是,江苏省早在改革开放的1978年之初,就全面展开对企业进行教育投资,员工技术培训普及程度相当高,一些涉外企业更是把教育培训当作企业外向发展的重要环节,通过提高员工的素质来创造经济效益,并且不断总结经验予以推广。正是这种人力资本的增值,促进了该省科技成果的迅速转化,产生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由于认识上的差异,我国某些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也同样存在着类似陕西省的问题。有些企业虽然拥有一定的资金、设备和技术,却忽视了人力资本问题,认为企业办教育不但不能很快赚钱,反而要赔钱买文化,得不偿失。当经济发展的大潮将这些企业推向国际市场时,他们才发现了自己的差距,并为自己产品的低附加值而焦虑。但他们对于深层原因,尤其是对于企业发展的循环机制方面的认识,仍很肤浅。
企业投资抓教育,实现人力资本增值,是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成功经验。韩国原是落后的农业国,但是他们注重稳定地优先发展教育,强调科技人员比例要与企业发展相适应,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终于在短短30年内完成两次飞跃: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从工业国向发达国家迈进。作为新兴工业国的新加坡,更是把教育投资作为政府每年的最大开支项目,约占财政支出的25.3%,而且还专门设立“技术发展基金”,对企业抓教育培训予以鼓励。仅在1994 年, 它的制造业就获得高达12亿新元的这方面投资。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也不甘落后,他们明确地对企业的人力资本增值问题作出政策倾斜:高薪聘用科学家到国营企业中任要职,强调个人收入与受教育程度挂钩。印度曾在农业方面取得“绿色革命”的成功,其根本原因就是培养了一大批农业科技人才,将加拿大农业技术引入本国,实现人力资本增值。现在,他们又将这种成功的经验移植到工业与外贸发展上。
发达国家早已把循环发展机制运用得出神入化,在外贸发展中,他们更注重把人力资本增值作为先导。日本的企业不仅在内部建立科研机构、加强员工技术培训,而且在同美国进行贸易过程中也毫不犹豫地进行教育投资。除了在美国设立科研机构、大量聘用高级人才之外,日本一些企业还在美国本土上购买了5所高等学校, 即:科罗拉多的雷杰斯学院和多勒托高等学院,俄勒冈州的瓦纳太平洋学院,塞姆学院和东京国际大学。还计划在华盛顿郊区建造第6所大学。与此同时, 日本三菱重工业公司等大企业,每年还花费巨资对美国各名牌大学予以赞助,借此派出研究人员进入这些大学从事学习和研究,直接获取一些最新成果的信息,快速地转化成产品,以保持日本高新技术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领先地位。
企业人力资本增值的具体指标,可以通过高级应用人才的比例反映出来,也可以用员工的整体文化技术水平来表示。近几年来,我国通过多渠道办学,使企业员工的文化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比例仍然很少。在这方面,美国企业中的比例约占38%,日本为32%,而我国仅占2%。更需注意的是,我国有些国有外贸企业中, 还存在一定数量的文盲或半文盲。从循环发展机制来认识人力资本增值的重要性,已是我国外贸发展中亟须重视的问题。
三、技工贸结合,促使循环发展机制的跃变
投资教育和技术培训提高了企业员工的素质,但是,从技术变成产品直到产生经济效益,需要经过多层次转化才能推动良性循环的机制。显然,这种多层转化机制的形成,必须有相应的体制作保证,技工贸结合就是一种能够促成有效转化的体制形式。它要求企业不仅要利用产品出口创汇,必须同时对教育和技术改造进行投资。对此,政府要从资金上给予扶持,还要制定有关政策,为技工贸的结合创造条件。从多层转化过程来分析,技工贸结合的形式应有如下几点要求:
(一)实施优惠政策时,对技工贸结合的企业要作出高起点的要求 目前,我国外贸体制改革中注重下放外贸经营权,并准备优先赋予一些科技企业的自营出口经营权。于是,一些非技工贸结合的企业也可能“借牌子”要优惠,以致出现鱼目混珠的现象。判别的标准就是:既要考察这类企业产品的技术档次,也要看它有无工业实体作基础。对于那些有工业实体为依托、产品又有较强发展潜力的企业,即使在结合上存在某些问题,也应加以鼓励和支持。对于这类企业来说,赋予他们对外贸易的自营出口权,也就会促成技工贸的有效结合。
我国目前比较强调技贸结合,有人认为这已包含工业品在内,不必强调“工”字。实际上,强调“工”字,就是强调以工业产品为基点,这个基点就是产业结构改变和技术转化的依托点,技工贸结合不仅强调了贸易产品的技术含量,而且强调了产品售后的技术服务问题。当前,售后服务已成了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如果离开工业实体搞贸易,售后服务也就无法落到实处。
技工贸结合的高起点,不仅是对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提出高要求,而且要将这种起点稳定地落在实处,通过工业实体来确定发展的战略目标。众所周知,美国由于率先大规模使用贝氏炼钢法以及创新性地进行电动力普及,在19世纪90年代便一跃而成世界第一工业大国。二战后的日本,由于敏锐地抓住“半导体”这一新技术,很快促进了该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例如,日本电气公司,从事半导体业已长达20年,但只是在近几年才有所收益。即使在最困难的年月里,它们也还是坚持不断地对开发研究工作大量投资。试想,如果离开“工”字,没有工业实体作依托,单纯搞技贸结合的公司,能够对这种长期目标产生坚韧不拔的研究精神吗?
当代科技迅速发展对技术落后的国家增加了压力,也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学习与创新的机会。在亚洲,原来属于发展中国家的马来西亚,选择了优先发展半导体工业,如今已是集成电路生产和出口大国,彩电、录相机、音响已经大批量出口。韩国的电子工业产品如今也在国际市场占据了较大的份额,其中三星公司研制的高清晰电视显像管,适用于多种制式的电视机,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由此可见,只有高起点才能具有强大的竞争力,而高起点必须以工业实体为依托。
(二)筹集技工贸发展资金,鼓励出口高新技术产品 我国的经济力量尚不雄厚,企业目前也只能抽出有限的资金用于教育和科技开发。但如果对外贸企业和公司征收技术发展附加税,将这部分资金与适当的财政拨款结合起来,作为技工贸结合的发展资金,或者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资金,以支持和鼓励开发新产品,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进而形成出口技术产品的导向,这对于出口产品结构的改变,无疑会产生强大的激励作用。
发达国家十分重视通过技工贸结合方式对企业进行科技投资。英国的贸易和工业部将耗资7000万英镑,以推动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里的创造发明与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德国政府制定的科研工作原则第二条指出:在市场经济制度中,研究和发展本来就属于企业的职责范畴。现代关键技术更新很快,同科学发展有密切的相互作用关系,要求企业在科研领域里有自身的、直接的投资行为,而不是去等待利用现成的科研成果。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加强对企业科技资金的投入或者筹集技工贸发展资金,不仅在于鼓励出口高新技术产品、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更重要的是限制企业为片面追求出口创汇而采取某些短期行为,使外贸发展更有效地实现良性循环。
(三)建立中介机构,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商品化 由于我国外贸企业实现技工贸结合的程度还没达到应有要求,所以要有目的地在科研院、校、所与企业之间建立一些中介机构。中介机构的主要职能有三种:一是加强科、工、贸的联系,促成彼此的结合;二是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商品化;三是帮助企业对现有出口商品进行技术改造,增强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根据“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理,中介组织的作用不只是一般地在两个组织之间充当联系的桥梁,而是把自己溶入其中,使之形成一个整体。在选择联合对象时,应该瞄准国际市场,大胆地促成中外经济组织的联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