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诺族DE民俗文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诺族论文,民俗文化论文,DE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基诺族是祖国民族大家庭中的一朵奇葩,是国务院1978年6月正式确认的一个单一的少数民族,集中居住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人口在56个民族中排名第55位。
一、民族概况
基诺,汉族史书记为“攸乐”,这是对基诺族自称的音译异字,傣族人民称基诺为“卡诺”。基诺族是云南境内的古老的土著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自治州景洪市的基诺乡,以及周边的勐旺乡、普文镇、勐养镇、橄榄坝镇一带,少量分布在勐腊县的勐仑镇,象明乡等地。
基诺族是从氐羌系流中分化出来的。汉代属叟、昆明族中的一部分,于国三初年南迁到基诺山区定居下来。因此,在国家正式承认其民族身份之前,基诺族又被称为基诺人。
作为一个民族,基诺族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其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但基诺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
基诺是一个人口较少的民族,解放初期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过着刀耕火种,自给自足的生活。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人口仅3,860人。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基诺族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目前人口已达20,400多人。
二、基诺族的传统文化
基诺族作为一个原始的土著少数民族,具有丰富而独特的传统文化。
(一)服饰
基诺族的服饰是基诺族与当地其他民族相区别的最明显标志。
基诺族妇女上衣为无领对襟,多用黑布或白布,下半部衣袖用红、黄、蓝、白等多种色调布配制或采用五颜六色丝线刺绣而成,一般用彩色布料镶边。内衣为上部呈方形下部呈菱形的兜肚或紧身衣,一般都绣有花草或小孩图样,而且多为红色。下身为镶边的合缝裙或围裙,裙长至膝盖。小腿部分多用绣有图案的白色或深色包脚布绑腿。头戴披风式尖帽,帽子上绣有或镶着彩色图案。
男子穿无领对襟上衣,多为土布镶彩边缝制而成。下穿宽大的土布裤子,一般只到膝部。小腿部分绑着土布制的包脚布,年长者一般用一尺宽、一至二米长的黑布包头。
此外,一般年长的妇女都用槟榔把牙染成紫色,双唇也染成紫色。基诺族男女都有穿耳孔习惯,尤其是女性,几乎都穿孔,认为耳孔越大越漂亮,通常戴有小手指粗细的银耳铛或插有一朵或几朵花。
(二)饮食
基诺族人主食为大米,一般是红色的旱谷米,辅以玉米及糯米。喜欢吃野菜,喜好酸辣味,而且喜欢吃生蔬菜,如生吃白菜、芹菜等。做菜的配料常用香茅草、香椿、野八角、野芫荽等。制作方式以包烧、水煮为主,还有舂、烤、腌等,喜欢用竹筒或芭蕉叶当锅烧、煮饭菜。基诺族人的午餐一般在地里吃,带上佐料,采集些野菜之类的,便是一顿美味可口的佳肴。基诺族人善饮酒,一般只饮自己酿造的米酒和谷子酒。
(三)住房
基诺族原始的住房,外观上和傣族的大同小异,一般用木头、木板作房骨架,用茅草盖房顶。通常都是两层建筑,一楼堆放杂物、生产工具和作为猎、牛圈;二楼人居住,分为卧室、厨房、露天阳台等。相传,基诺族房子的外形是根据诸葛亮的帽子形状建造的。当年,诸葛亮率兵南征,到达基诺山后,看到基诺族人民过着居无定所的原始生活,他便教基诺族人民过文明社会生活,让其按他的帽子形状建盖住房。后来,基诺人民为了纪念诸葛亮,把离基诺山不远的小黑江(罗梭江)边的一座高山叫孔明山。现在孔明山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四)婚恋
基诺族青年男女必须在举行“成年礼”后才取得谈恋爱的资格。男青年16岁、女青年14岁举行成年礼,接受父母等长辈的祝福。
基诺族青年的恋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基诺语称“巴漂”,即秘密的谈情约会阶段。这一阶段互相赠送象征性礼物,一般都是秘密进行的。
第二阶段,基诺语称“巴宝”,即热恋双方爱情由秘密转为公开。这一阶段,小伙子送给自己意中人最珍贵的礼物,是其“嬷嬷”(阿妈)把他猎获的野兽肉用芭蕉叶包好,然后用软竹篾绕两道,做成“礼肉”送到女方家里。这礼肉不仅代表着小伙子“嬷”的心意,而且也是向姑娘的父母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儿女的恋爱正向下一阶段发展。
第三阶段,基诺语称“巴里”,即爱情的高级阶段——请求同居。女子同意男子私下提出的同居要求。同居后,男子再到女方家,如女方的房门没有半开也不得任意闯入。同居时,男子天不亮即应离开女方家。从互赠礼物的“巴漂”到同居的“巴里”过程中,女方父母一直关注女儿的恋爱情况,使其恋爱以合符古规古理的方式进行;严格禁止三代以内的近亲通婚。如不违背这些古风俗规,一般无人干涉男女婚姻。经过一段时间同居后,双方觉得该组成家庭时,男子即可在早上给女方家背水、扫地,向女方父母表示要与其女儿结为夫妻。不久,男方父母或父母委托亲戚朋友向女方家求亲,此后举行简单而庄重的结婚仪式。
基诺族青年的恋爱“三步曲”,缺一不可,而且是循序渐进,是一个完整而不断深化的过程。所以,基诺族的婚姻质量较高,离异现象极为罕见。
现在基诺族的恋爱婚姻受汉族文化冲击较大,同时受国家《婚姻法》的调整,恋爱过程没有先前复杂,较而言之,更注意送彩礼和婚礼仪式的举行。
(五)葬俗
基诺族普遍实行土葬和火葬两种方式。一般正常的生老病死用土葬,而死于非命则用火葬。
这里简要地介绍土葬的一些习俗。当人去世后,死者家属向天放三枪,以示死者将到阴间地府;同时也是呼叫亲戚朋友快从地里赶回来。听到枪声后,寨子里的成年人一般都会赶来帮忙。来的亲戚朋友都会给死者或家属带来礼物。出殡以前,一般都要选好墓址,死者家属给死者擦洗以后,给其穿上生前最好的衣服或新衣服。入棺时,要放入死者生前的劳动工具或亲朋所送礼物,如男的放刀具,女的放背篓等。然后用竹筛罩着烧死者洗澡用的白布,等火熄灭后,亲友拿开筛子看烟灰呈现形状,以此来推断死者将变成什么或超生为什么。出殡时,又打三枪,以示送死者到阴间和驱赶前来迎接死者的离魂离开死者家。出殡一般在凌晨鸡叫时,送殡当天,寨子里的成年人都来帮忙。死者家属要杀猪、鸡或牛来宴请这些人。死者亲属手臂上都会绕一块白布条或用白线缠三圈,男左手,女右手,表示拴住他们的魂不要跟死者走。下葬后,用土隐埋,用周围的可取石头镶边,一般不立碑,有的则盖一个简单的墓棚。送殡的亲友返回途中,都会用草或沙土掩盖自己的脚印,以防死者鬼魂跟回家。送葬的人回家之前,都要家人送衣服来更换,把送殡的衣服留在家门外,这样可防止阴魂进家。此后,在节庆之日或适当的日子亲友会去拜祭献饭,以示怀念。
三、基诺族的节庆文化
基诺族较大的节庆日主要有特懋克节、格巴节、“好希早”节。
特懋克节,基诺语意为“宗族的盛大聚会”,也称之为“打铁节”,是基诺族民间传统年节,也是基诺族一年当中最为隆重的节庆日,现在俗称为“基诺节”。以前,节日日期是不固定的,每年都是长者商议再定,而且天数不统一,有过三天的,也有过五天的。自九十年代以来,他们把每年公历2月6日定为固定的基诺节节庆日。
特懋克节后,相当于农历正月末二月初之际,就是基诺族的民间祭祀节日——格巴祭,格巴祭各村寨都要祭寨神。
“好希早”基诺语意为吃新米,所以也称为“新米节”。节日一般在每年农历九月未谷子成熟、即将收割时,选一个属虎的日子举行仪式。在节日之际,各家各户以新谷穗供献寨神和祖先,各家还把亲友请到家中,共尝新嫩的谷穗和米酒佳肴,互祝今年五谷丰收,人畜兴旺等。
四、基诺族的宗教文化
基诺族信仰原始宗教,主要是祖先崇拜。家中崇拜的家神是死去的父系祖先,寨子里崇拜的寨神是死去的父系长老。祖先居住的地方叫“生杰卓米”。其次,是自然崇拜,基诺族认为凡是人能看到的宇宙和动植物都有鬼魂,这些鬼魂统称为“乃”。此外,还有各种各样的恶鬼。基诺族认为人得病和遇到灾难,都和鬼有关,所以要杀牲祭鬼,才能求得平安。
基诺族人认为,主宰大自然有“阿披嫫伯”女神,主宰五谷生长的有谷神,还有山神、河神、猎神等。而主宰生男育女的是“披嫫娘娘”。这些各种神灵的观念,反映了基诺人民在原始落后条件下对大自然的依赖关系。
由于各种宗教活动的需要,基诺族产生了不脱产的巫觋。每个村寨都有两个叫“白腊泡”和“嫫培”的巫师。凡是新年开始、下种之际、谷子成熟时,“白腊泡”就到寨主卓巴家中念经,念的“经”大都是些祈求神保佑的话,“嫫培”则在人们盖新房,大人患病时去念经驱鬼。他们都会进行比较原始的占卜,如手拈米看单双数以定凶吉,看兽骨预测狩猎是否顺利等。
此外,基诺族原始宗教中还产生了对“钱魂”的崇拜。主要表现为:首先是对铁匠的崇拜。铁器是先进的生产工具,基诺族把铁匠奉若神明。他们认为铁具有驱赶恶鬼的神力,铁锤及火钳不仅只是打铁工具,而且是驱赶恶鬼的法器。其次,基诺族认为货币也具有灵魂,人们把它称为“钱魂”,认为寨神“卓米思巴”掌管着钱魂,这样才能使基诺人五谷丰收,生活平安幸福,由此形成了原始宗教观念仪式。这种宗教文化现象显示了未分化社会的特点,社会物质生产活动与宗教信仰均未取得相对独立的存在形式,两者之间尚保持着天然联系。
标签:基诺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