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规范的企业治理是企业长远发展的根基,将法制原理应用于企业治理中,不但可以解决企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还可以提高企业治理水平,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文章主要简述当前企业治理存在的问题,体提出何运用法治原理,推进企业治理规范化。
关键词:法治;企业治理;权力;责任
一、前言
企业治理有两个层次的意思,从狭义上可以将企业治理理解为规范公司不同层次的管理层想成的治理结构,例如经理层、监事会、董事会、股东会;广义上来说就是企业治理就是科学、合理配置企业内外的各种权力,不管企业的规模大小、性质如何都会有权力管控问题,所以广义的企业治理就更加重要,企业治理相对于普通的管理来说,更能从本质上对企业进行管理,同时也更加具有长远性和稳定性。企业治理存在问题,权力管控也会出现问题,所以,一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常会出现违法操作、以公谋私等违法现象。针对企业治理存在的毛病,合理运用法制原理,对企业管理进行改进和优化,对高企业的治理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
二、企业治理存在的问题
管理层拥有过大权力,而监事会受管理层的管理,不能实施有效的监督,同时缺乏有效的监控机制,公司管理制度落后,没有一个健全的信息披露机制等问题都是企业治理过程存在的问题,而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管理层权力过大,监控机制不完善,具体如下:
1.企业董事会、经理权的界限划分不明确
董事会权力过大,聚集各项权力过于集中,公司的经营决策权、召集股东大会权、提案权等一切决策权、管理权和执行权都集中于董事会,导致董事会权力不受限制,经理权机制不能完全发挥作用,尤其是作为法人代表的董事长,权力和地位都要高于其他董事,通常都习惯“一把手”的决策,这样很容易导致董事会集体决策制度发生冲突,董事会的责任没有真正履行,也无法对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实施有效监督,董事会内部制衡也不到保障。
2.董事会议事和操作程序不规范
当前企业董事会的会议程序和议事制度不够规范和完整,部分没有一个规则,部分规则不完整,部分即使有了规则也没有执行,导致决策的独立性和公正性得不到保证。企业董事会对自身所承担的权力和责任认识不充分,工作程序和董事行为不规范,责任机制不健全。
3.董事会规模太大,机构办事效率不高
过大规模的董事会,不但不利于决策的进行,同时还会造成权力分散,引起内部纷争,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一个大规模的董事会,个人的意见很难得发表,说话的机会也较少,无法真正参与讨论,同时也很难达成统一的共识。在实际工作中,公司经理所拥有的权力也大大超过规定的范围,虽然董事会对其实施监督管理,但是要通过股东大会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这样就会弱化监督力度,同时监事会会员和董事会、经理层都与企业的经济利益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但监事会会员受董事和经理的管理,所以监督权力也受到限制。
三、如何运用法治原理,推进企业治理规范化
权力过于集中,董事会议程序不规范,董事会规模过大,是企业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治理存在的问题,企业应该正确认知,在发展过程中,充分认识充分认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重要性,明确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基本要求,坚持人民主权尊重和保障人权、完善公民权利体系并监督其实现,促进和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平理性;努力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企业管理层应该深化法治认识,树立法治信仰,提高法治素养,加强实践养成,坚守法治底线,推进企业治理规范化,促进企业稳定增长。具体做法如下:
1.科学设置管理者权力和责任
在企业治理过程中,要做到权力和责任对等、一致,其意思为管理者拥有的权力和所承担的责任应该相符,拥有权力就应该尽到相应的义务同时承担对则的责任,并不能只是拥有权力而不用承担责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同时在设置权力和责任的时候,要保证在合理的范围内,权力和责任的设置要更根据管理者的具体情况而订,必须要在其能力能够承受的范围内,既要保证所授的权力能够起到约束管理者的作用,同时又能起到很好的管理作用。
在企业的每一个管理层、职能部门等都应该实施权力与责任对等、一致,企业的领导要正确认识权力,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权力是企业授予管理者的,所以权力的出发点应以企业、员工的利益为主,坚决杜绝以权力谋取私利的现象。授权的理念应为科学、理性,授权的依据要以管理者能力范围为主,要了解管理者的能力,才能授予权力。同时要明确所授权力的义务和所承担责任的范围[2]。
2.监督于权力分离,建立有效制衡机制
纵观整治发展历史,没有管理、没有束缚的权力大多都会存在腐败现象,没有束缚的权力会导致权力拥有者腐败,权力是无法通过道德来约束的,能够约束权力的就是更大的权力。当前分权制衡的原则被广泛应用于国际上的各大企业的政治管理中,只有遵循分权制衡的原则,将权力进行合理的分工,才能相互制约、防止权力集中导致的滥用职权的现象。通过各种权力的相互监督,使权力更加平衡,权力执行者之间相互制约,既约束他人又受他们约束。
要做好企业的政治管理,就必须引入分权制衡的原则,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对企业的内部结构进行深入研究,找出企业政治治理规律并进行分析,改进其中不足的地方,不不科学不合理的权力配置进行改革优化。确保各个管理成的领导和各部门的权力基本平衡,尽量避免权力过于集中,保证每一个权力执行者发挥其充分作用。同时将相关的重要权力实现分离,避免其相互干扰,尤其是具有监督作用的权力,要由不同领导或是部门负责。在实行分权制衡原则的同时,要注重各领导、各部门间的协作,执行权力的过程要相互尊重,相互配合,做到分工不分家,尽最大的能力共同治理企业[3]。
3.坚持有权必须受监督,加大行权监督力度
企业治理要实现规范化,必须有一个健全的监督制度,来对权力实施全面有效的监督,避免企业领导滥用职权,出现腐败现象。当前,在我国的部分国有企业,滥用职权、违规行使权力的事例还是会经常出现,从侧面反映出企业的权力监督制度不完善,自我净化能力不足等问题,甚至单凭信任就不实施监督、监督不严、监督责任不明确的问题,面对这些严重的问题,企业必须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制度,实施全面的监督[4],具体做法如下:
(1)对现有的监督制度进行全面整改,要做好管理就必须实施有效的监督,企业的任何管理都有监督的权力,都应该实施监督的职能。全面加强业务部门管理监督和问题整改。
(2)现有的监督进制进行探究创新,提高监督的效率。从国家的治理和先进企业的管理经验来看,专职化、集约化的监督工作更能提高监督效率。所以企业内部应该建立完善的纪检监察、巡视、审计、规章、内控等部门来协调和实施监督,统筹监督资源,实现信息共享化,各个部门联手监督,提高监督效率。
(3)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当前部分国有企业出现的滥用职权、违规行使权力的现象,其主要原因还是追究责任的力度不够,常有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企业在治理过程重要加大责任追究力度,这样不但能够强化制度的权威同时还能提高执行力度,及时有效制止企业领导人走向违规违法的道路,所以加大责任从追究力度也是爱护员工的一种方式,是企业长远发展的有效手段。
四、结束语
运用法制原理是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深化内部改革的必然选择。运用法制原理,科学民主地进行决策,在企业发展中做到公平公正,注重人权,科学设置管理者权力和责任,监督于权力分离,建立有效制衡机制,坚持有权必须受监督,加大行权监督力度,才能避免企业治理过程中出现出现违法操作、以公谋私等违法现象,确保企业治理健康发展,同时也是间接保护企业各个层次员工的有效方法,是企业长期发展的重要方针。
参考文献:
[1]卢永琦.论行政法治原理中的行政行为效力[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15,28(02):08-09.
[2]刘颖.论法治思维[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6).64-65.
[3]汤吉军.国有企业治理体系的制度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15(09).78-79.
[4]秦永法.完善国有企业治理的问题与对策[J].企业管理,2014(03):120-121.
论文作者:蒲小虎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6
标签:权力论文; 企业论文; 董事会论文; 法治论文; 责任论文; 管理者论文; 管理层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