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旅游扶贫效应研究动态及展望※论文

国内外旅游扶贫效应研究动态及展望

冯 敏 罗盛锋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摘 要: 旅游扶贫效应作为评估旅游在扶贫中的作用与效果的重要内容,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基于CNKI的核心、CSSCI及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以检索到的发表于1997—2017年与旅游扶贫效应相关的国内外文献作为研究对象,运用Citespace软件对检索的数据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了解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热点,并且从旅游扶贫效应影响因素、评估对象、评估内容、评估方法等方面进行回顾与梳理,以了解国内外旅游扶贫效应研究动态,为进一步丰富旅游扶贫理论,推进实施国家脱贫攻坚工程、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 反贫困;旅游扶贫效应;Citespace;研究动态;展望

贫困问题是一个非常现实的世界性问题,反贫困一直以来都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我国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扶贫开发。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旅游作为经济增长的催化剂和减贫的有效手段,其与扶贫结合已成为政、产、学、研各界探讨的重要前沿课题。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一直致力于探索旅游在消除贫困方面的潜力,主要涉及旅游扶贫理论、模式、效应、意义及旅游扶贫的可行性分析、区域扶贫开发实践、问题与对策等方面。旅游扶贫效应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经过30余年的实践与发展,其研究内容不断多元化,主要包括扶贫效应的概念、类型、影响因素等方面的内容;研究视角日益微观化,从最初的关注区域的经济效应到关注扶贫旅游开发带给贫困地区的综合效应再到关注贫困人口感知和获益等。本文首先运用CiteSpace软件对检索的数据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以了解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热点,然后从影响旅游扶贫效应因素、扶贫效应评估的内容、时空分异、研究方法等方面了解国内外旅游扶贫效应研究现状,以了解近20年相关研究的脉络与发展动态,为进一步丰富旅游扶贫理论,推进实施国家脱贫攻坚工程、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提供借鉴与参考。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 1数据来源

基于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以“pro-poor tourism” and “impact/effect”“poverty alleviation impact/effect” and “tourism”“poverty reduction impact/effect” and “tourism”为主题词,检索发表于1997—2017年的文献,并导入文献管理软件Endnote,剔除重复文献,共得到109篇。在中国知网“高级检索”模式下,设置来源类别为核心期刊及CSSCI数据库,时间区间为1997—2017年,以“旅游扶贫/旅游减贫”+“效应/效用/效益/绩效/效率”为主题词,分别进行检索,剔除重复的文献,共得到75篇。从国内外文献数量年度分布看,中外文文献的数量变化走势基本一致,2005年以后呈现明显的变化趋势,在2010—2014年,国外文献数量远远高于国内文献数量,说明这段时间旅游扶贫效应是国外研究人员持续关注点之一。

1. 2研究方法

知识图谱是通过文献数据的获取、信息的分析、图谱绘制等一系列处理来可视化的展示某一研究领域的内容,具有一定的知识导航作用[1]。Citespace软件绘制各类知识图谱,并通过节点的大小、网络连接度等要素,展示研究领域的时区布局和热点动向。文献计量方法,通过查阅国内外旅游扶贫与扶贫效应等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关于该领域现有研究的进展和趋势等,并统计分析该领域的研究方法,为本研究的开展打下基础。

2 国内外旅游扶贫效应研究动态

2. 1国内外旅游扶贫效应研究热点

某一研究领域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可以反映该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利用Citespace软件的关键词分析功能,将国外109篇、国内75篇文献分别导入CitespaceⅤ,设置好参数生成关键词共现图谱,可以较直观呈现该领域研究的前沿热点。研究表明,国外文献关键词知识图谱中,频次居前的关键词有旅游减贫(poverty reduction)、扶贫旅游(pro-poor tourism)、影响(impact)等,其他高频的关键词有贫困(poverty)、经济增长(economic growth)、社区旅游(community based tourism)、生物多样性保护(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形成国外旅游扶贫研究的热点。国内文献关键词知识图谱中,出现频次最多的关键词依次是旅游扶贫、旅游资源、乡村旅游,围绕这些关键词引发的其他高频关键词有旅游扶贫开发、绩效评估、西南民族地区等,这些都说明了国内学者在旅游扶贫研究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

国内外都出现的高频关键词有旅游发展、社区、感知等,这些共同词汇主要涉及旅游扶贫效应评估内容与对象等。显然,旅游扶贫经济影响、社区参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是国内外研究共同关注的热点,但是国外更注重贫困人口的生计、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内容,而国内旅游扶贫研究政策性较强,与精准扶贫、乡村建设等国家政策相关。

(一)材料 2011年1月~12月,对本区的20个大型生猪集约化养殖场,按每个猪场随机抽选种母猪以及15~45日龄的仔猪各10头份,每头份采集全血3~5 ml,并记录好各养殖场的免疫程序。将编号好的猪血分别移至1.5 ml灭菌EP管内,3 000 r/min离心10 min,共计获得了350份合格样品血清。根据养殖场的免疫记录,此次采样所抽选猪群均未接种猪圆环病毒2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和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疫苗,有部分猪场在采样近一个月内曾接种过猪瘟弱毒苗,另外所有猪场均接种过猪口蹄疫及猪伪狂犬病毒活疫苗。

2. 2国内外旅游扶贫效应影响因素

综合而言,国内关于旅游扶贫时空分异的较为薄弱,主要运用的是DEA、GWR、空间自相关方法等定量分析法,与国际上的相关研究相比,国内旅游扶贫的空间差异研究仍存在较大的进步空间,将旅游扶贫效应与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结合也是未来需要进一步探究的方向。

目前,关于旅游扶贫效应的定义不一。现存的概念大体从旅游扶贫的功能、意义、作用方面阐述。周歆红(2002)指出旅游扶贫效益的评估包括旅游扶贫的综合评估和重视贫困人口受益情况的评估[8];张伟等人(2005)指出旅游扶贫效应主要指旅游在扶贫上的效果,主要包含正反两个方面的效应[9]。Gascon(2015)指出旅游扶贫效应不仅包含旅游扶贫对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还包括其对贫困地区人口受益和发展的影响。[10]基于此,本文将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效应、居民感知和居民获益,并结合正负效应来分析国内外旅游扶贫效应评估内容(见表1)。

三是GDP“绿色成分”更浓、“生态账簿”更厚。特色生物、清洁能源、现代林产业、休闲度假养生四大绿色产业基地建设成效明显。各项生态环境指标节节攀升、持续领跑,好生态换来好生活,好环境支撑好发展。“十二五”全市GDP、人均GDP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翻番,绿色GDP占比达94%,2016年全市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达5028.1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全市贫困人口减少38万多人,贫困发生率从30.4%下降到14.09%,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成为云南省首批脱贫摘帽县,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全市呈现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的大好局面。

由此可知,国外学者普遍认为政策环境、企业经营能力、旅游扶贫项目、话语权、社区参与等因素影响旅游扶贫效应,从而使旅游扶贫效应呈现区域异质性特征。国内学者近些年来实证研究表明地理区位、政府政策、产业基础、扶贫旅游开发地自身条件因素等影响旅游扶贫效应。

国内在影响因素综合识别方面,学者李刚(2006)从旅游者、旅游企业、政府、当地居民这四个利益相关群体构建了影响我国可持续旅游扶贫效益的因子分析框架,并认为这些因素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共同协作才有可能带来旅游扶贫正效应[5]。杨建春和肖小虹(2011)在指出贵州拥有的旅游资源、发展方式、旅游业自身的一些规律和特点影响贫困地区的旅游扶贫效果。[6]李佳等人(2017)从资本、权利、能力约束三个方面阐述连片特困民族地区贫困人口旅游受益的限制性因素。[7]

2. 3国内外旅游扶贫效应评估对象

在对旅游扶贫效应评估研究时,不同的评估对象选择会对研究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国外的研究区域主要集中以经济发展落后而旅游资源相对丰富的非洲、南美洲、亚洲、东南亚和太平洋等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呈现地理集中性,检索到的文献中有56.82%的文献提到非洲国家(如南非、坦桑尼亚、乌干达和津巴布韦等),并运用了国际层面(即国际旅游对扶贫影响的分析)、超国家层面、国家层面(即在一个特定的国家)、区域层面(即在一个国家内的特定区域)、地方层面(即在当地社区)来实证分析旅游业对减贫效应的研究。而国内对于旅游扶贫效应实证研究,从省际分布看,研究范围涉及27个省和自治区,其中云南、广西、湖北、贵州、甘肃5省是研究热点地区。从研究地域的等级分析,研究较多关注省区(29%)、县域(19%)、全国(16%)、地区(12%)、市州(10%)层面,对景区(10%)、村镇(4%)等微观层面的研究较薄弱。国内外对比来看,国外主要涉及多国的、州(省)层面的研究,而国内的对于中微观层面的研究较多,微观层面的研究要加强。

2. 4国内外旅游扶贫效应评估内容

国外学者Allison(2007)认为要使旅游真正成为扶贫的有效手段,必须使用正确的语言来对其进行表达。[2]Akyeampong(2011)研究认为个人及社区特征是影响扶贫效果的重要因素。[3]Muganda(2010)以坦桑尼亚阿鲁沙地区为研究对象,提出地理区位对旅游受益地区分配不均产生影响,居住在交通主干道附近的居民因参与机会多,其旅游获益多于距离交通主干道较远的居民。[4]

表 1国内外旅游扶贫效应主要评估内容( 1997— 2017年)

2. 5国内外旅游扶贫效应时空分异

目前,旅游扶贫效应研究涉及多个学科,主要有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加上学者们在评估旅游扶贫效应,评估的角度和尺度都不同,故而涉及的方法也比较多,最早以定性评估为主转向定性、定量方法结合,并且不断丰富完善,文章将研究方法分为4类型:定性研究、基础统计分析、复杂统计分析、其他定量分析方法。

旅游扶贫效应是一个动态开放性的系统,涉及众多的利益相关者,受到宏观和微观、外在及内在因素的影响。对于旅游扶贫效应影响因素的研究,大多聚焦于利益相关者的分析、旅游资源禀赋、政策环境等因素。由于这些因素对旅游产品和市场产生影响,从而影响旅游业对贫困的直接和间接效应,最终影响贫困人口获益。但是从总体上看,由于数据获取难度大,影响旅游扶贫效应的因素研究相对不足,国内外学者都只是在旅游扶贫效应评估研究的同时涉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2. 6国内外旅游扶贫效应评估方法

国外学者最早涉及对旅游扶贫的时空分异研究,Shah(2000)指出旅游对贫困人口的影响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随着旅游发展时间、规模、方式变化而变化的[38]。Deller(2010)用地理加权回归(GWR)探讨了旅游对扶贫效用的空间变化[39],Habibov(2010)使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来比较加拿大各省的管辖社会福利计划的减贫绩效[40]。随着国外研究的开展,国内学者也开始涉及旅游扶贫效应时空分异的研究,龙祖坤(2015)等运用DEA测算出武陵山区旅游扶贫效率时空分异情况,揭示了旅游扶贫在空间上具备的聚集效益[41]。张琦和陈伟伟(2016)运用多维动态评估理论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了扶贫效应空间差异。[42]毛婧瑶等人(2016)运用AHP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探究武陵山区近年来扶贫成效空间格局特征及成因。[43]黄渊基(2017)运用数据包络法研究了武陵山湖南片区的20个贫困县市区扶贫效率并指出区域旅游扶贫效率处于潜力期和朝阳期。[44]

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统计,如遇到一篇文章中既有基础统计分析又有复杂统计分析,既有定性分析又有定量分析,就把这些方法分别统计上。对搜集到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国内与国外对于旅游扶贫效应的研究基本都以基础统计分析法为主,主要是因为在对旅游扶贫效应研究时,大多数研究人员都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各种效应进行量化测评,故而采用基础统计分析中的各种方法进行分析。国外的复杂统计分析占的比例为46%,其他定量分析占的比例为9%,国内分别占42%、12%,说明了国内外对于扶贫效应的分析方法占比相差不大,并且最近国内定量研究方法有增加的趋势。特别地,投入产出(IO)模型和社会核算矩阵(SAMs)是衡量旅游经济效应的最基本模型,也是国内外在评估旅游扶贫对于区域经济影响最常用的模型。国内外学者们运用了多种理论方法对旅游扶贫效应进行分析,运用的方法也逐渐向纵深发展,但是研究方法大多相似,主要表现在同类方法的多种案例地运用,所以新的理论方法的拓展和运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如计划行为理论、新经济学理论等。

示范田采用熊蜂授粉无需蘸花,一个大棚(一般2亩左右)可省人工10个,每个工值按50元计算,可节省500元,但购买熊蜂需要400元。采用熊蜂授粉与病虫害绿色防控集成技术示范棚室番茄一般增产10%-15%,无畸形果,果形好,无激素残留,保证了番茄的食用安全和环境安全,进一步提高了产量和质量,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推广前景广阔。

原料:面粉3杯,水1杯,鸡蛋1.5个,盐不足1汤匙,肉(猪肉、羊肉或牛肉均可)250 g,用油煎过的洋白菜250 g,葱1棵,方糖 0.5块,水0.5杯,盐和胡椒粉各适量。

3 述评与展望

通过对国内外旅游扶贫效应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发现国内外关于旅游扶贫效应评估研究已取得较多成果,方法也从定性描述向定量评估过渡,针对不同评价对象、不同研究区域、不同研究内容,构建了贫困人口感知、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且数量繁多的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估法、灰色关联等评估方法交叉使用,研究视角不断多元化。国内外对于旅游扶贫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资源丰富但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国外的研究区域主要涵盖发展中国家等大范围效应的评估,国内旅游扶贫研究热点主要在西南等欠发达地区,涉及省域范围较多,但旅游扶贫效应的研究在我国仍有待加强:(1)对当地社区、贫困人口等利益相关者的考虑较少,没有深入分析贫困人口的收益机制以及贫困人口的参与度对旅游扶贫效应的重要程度;(2)对于时空分异研究内容较少且方法单一;(3)对于欠发达地区、民族地区扶贫效应研究较多,缺少城市贫困地区的研究;(4)定量评估过于程式化,在指标选取、权重确定等评估环节基本采用相似范式,缺乏理论创新,也缺乏对旅游扶贫动态效应以及“返贫”等方面的研究。

花五奇朝乔十二郎看了一眼,低头皱眉想着什么,再看一眼,忽然用兵器指着他,尖声叫道:“花灯节!孙悟空!李六爷!”话音未落,几个纵跃抢到乔十二郎面前,手中利刃兜头砍下。事出突然,除了乔十二郎和老太医,其他人根本没听懂花五奇说的是什么,更不明白他为何向一个观战的孩子痛下杀手。

基于对国内外旅游扶贫效应的相关文献梳理和总结,我国今后要结合旅游扶贫实践,加强以下几方面研究:首先,在研究内容方面,国内需重视国外研究前沿及热点;国内也可以加强对旅游扶贫“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五个方面效应的研究;注重贫困人口的利益与权力,重点关注贫困人口如何在旅游发展中获益和增加发展机会;加强社区赋权、增权的研究,旅游扶贫风险管理研究;多角度分析旅游扶贫动态效应和空间分异,旅游扶贫开发后的“返贫”问题也要引起重视,同时对于城市贫困问题也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其次,在研究方法上,要注重多学科融合和理论交叉,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推进时空对比分析,引入3S技术、耦合协调度模型、EEMD法等研究空间差异的技术与模型;加强对旅游扶贫效应动态监测与评估,识别对旅游扶贫目标有重大影响的关键指标因子;加强不同扶贫旅游案例地的比较研究,如旅游扶贫模式相同的案例地之间的比较,处于不同旅游地生命周期阶段扶贫开发案例地的比较,有助于整体提升扶贫的效果。再次,加强旅游扶贫效应的优化的研究。结合可持续生计框架,分析当地居民的生计策略,优化旅游扶贫效应。明确当地居民的参与是实现当地脱贫致富的关键,需要总结国内外实践经验,构建一套与社区参与相关的、具有代表性的指标体系,以了解进一步的优化方案,探索精准扶贫与社区之间的互动性研究。

参考文献:

[1]Shiffrin R M,Brner K.Mapping knowledge domains[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SA,2004,101(1):5183-5185.

[2]Allison Rossetto.Harnessing tourism as a means of poverty alleviation:Using the right language or achieving outcomes [J].Tourism Recreation Research,2007,32(1):49-58.

[3]Akyeampong OA.Pro-poor tourism:Residents’ expectations,experiences and perceptions in the Kakum National Park Area of Ghana[J].Journalof Sustainable Tourism,2011,19(2):197-213.

[4]Muganda M,Sahli M,A Smith K.Tourism’s contribution to poverty alleviation:A community perspective from Tanzania[J].Development Southern Africa,2010,27(5):629-646.

[5]李刚,徐虹.影响我国可持续旅游扶贫效益的因子分析[J].旅游学刊,2006(9):64-69.

[6]杨建春,肖小虹.贵州旅游扶贫效应动态分析[J].商业研究,2011(7):212-216.

[7]李佳,田里,王磊.连片特困民族地区旅游精准扶贫机制研究:以四川藏区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38(6):116-121.

[8]周歆红.关注旅游扶贫的核心问题[J].旅游学刊,2002(1):17-21.

[9]张伟,张建春,魏鸿雁.国外旅游与消除贫困问题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2005,20(1):90-96.

[10]Gascon J.Pro-poortourism as a strategy to fight rural poverty:A critique [J].Journal of Agrarian Change,2015,15(4):499-518.

[11]Harold Goodwin.Pro-poor tourism:a Critique[J].Third World Quarterly,2008,29(5):851-868.

[12]Spenceley A,Goodwin H.Nature-based tourism and poverty alleviation:Impacts of private sector and parastatal enterprises in and around Kruger National Park,South Africa[J].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2007,10(2/3):255-277.

[13]Blake A,Arbache J S,Sinclair M T,et al.Tourism and poverty relief[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8,35(1):107-126.

[14]Meyer D.Pro-poor tourism:From leakages to linkages—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creating linkages between the Accommodation Sector and ‘Poor’ Neighbouring Communities[J].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2007,10(6):558-583.

[15]蔡雄,连漪,程道品,等.旅游扶贫的乘数效应与对策研究[J].社会科学家,1997(3):4-16.

[16]Saayman M,Rossouw R,Krugell W.The impact of tourism on poverty in South Africa[J].Development Southern Africa,2012,29(3):462-487.

[17]栗娟.武陵源旅游扶贫效益测评及其优化[J].商业研究,2009(9):205-208.

[18]乔波,严贤春,王伟,等.社区参与型生态农业旅游及其扶贫效用研究[J].资源与产业,2008(3):56-59.

[19]Jiang M,DeLacy T,Mkiramweni N P,et al.Some evidence for tourism alleviating poverty [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11,38( 3):1181-1184.

[20]Mbaiwa J E.Enclave tourism and its socio-economic impacts in the Okavango Delta,Botswana[J].Tourism Management,2005,26(2):157-172.

[21]Lepp A.Residents’ attitudes towards tourism in Bigodi Village,Uganda[J].Tourism Management,2007,28(3):876-885.

[22]Kwaramba H M,Lovett J C,Louw L,et al.Emotional confidence levels and succes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for poverty reduction:The South African Kwame Makana home-stay project[J].Tourism Management,2012,33(4):885-894.

[23]Wattanakuljarus A,Coxhead I.Is tourism-based development good for the poor? A general equilibrium analysis for Thailand[J].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2008,30(6):929-955.

[24]邓小海,曾亮,罗明义,等.云南乌蒙山片区所属县旅游扶贫效应分析[J].生态经济,2015,31(2):134-138.

[25]Ashey C,Roe D.Making tourism work for the poor:Strategies and challenges in southern Africa[J].Development Southern Africa,2002,19(1):62-81.

[26]Anderson W.Cultural tourism and poverty alleviation in rural Kilimanjaro,Tanzania[J].Journal of Tourism and Cultural Change,2015,13(3):208-224.

[27]张晓明,张辉,魏伟新.基于旅游扶贫战略的效应分析及创新对策研究:以星子县为例[J].生态经济,2010(5):138-141.

[28]Mbaiwa J.The effect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on the sustainable utilis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in the Okavango Delta,Botswana[J].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2011,14(3):251-273.

[29]李会琴,李晓琴,侯林春.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区旅游扶贫效应感知研究:以陕西省洛川县谷咀村为例[J].旅游研究,2012,4(3):1-6.

[30]常慧丽.生态经济脆弱区旅游开发扶贫效应感知分析:以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21(10):125-130.

[31]Manwa H,Manwa F.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pro-poor tourism:The role of Botswana Forest Reserves [J].Sustainability,2014,6(9):5697-5713.

[32]李佳,钟林生,成升魁.民族贫困地区居民对旅游扶贫效应的感知和参与行为研究:以青海省三江源地区为例[J].旅游学刊,2009,24(8):71-76.

[33]龙梅,张扬.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扶贫效应研究[J].农业经济,2014(5):48-50.

[34]Setiawan B,Rijanta R,Baiquni M.Local community empowerment through vocational training in tourism on Karimunjawa Islands:Poor-poor tourism approach[C]∥Proceedings of the Asia Tourism Forum 2016-The 12th Biennial Conference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Industry in Asia,2016:10-13.

[35]丁焕峰.农村贫困社区参与旅游发展与旅游扶贫[J].农村经济,2006(9):48-50.

[36]罗鲜荣,王玉强,保继刚.旅游减贫与旅游再贫困:旅游发展中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贫困人口的影响[J].人文地理,2017,32(4):121-128,114.

[37]Karrow T .Ban Pa-Ao,pro-poor tourism and uneven development[J].Tourism Geographies,2014,16(4):704-705.

[38]Shah K.Tourism,the Poor and Other Stakeholders:Asian Experience[Z].ODI Fair-Trade in Tourism Paper,London:ODI,2000.

[39]Deller S.Rural poverty,tourism and spatial heterogeneity [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10,37(1):180-205.

[40]Habibov N,Fan L D.Comparing and contrasting poverty reduction performance of social welfare programs across juris-dictions in Canada using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An exploratory study of the era of devolution[J].Evaluation and Program Planning,2010,33( 4):457-467.

[41]龙祖坤,杜倩文,周婷.武陵山区旅游扶贫效率的时间演进与空间分异[J].经济地理,2015,35(10):210-217.

[42]张琦,陈伟伟.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成效多维动态评价分析研究:灰色关联分析法角度[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136-142.

[43]毛婧瑶,葛咏,赵中秋,等.武陵山贫困片区扶贫成效评价与空间格局分析[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6,18(3):334-342.

[44]黄渊基.连片特困地区旅游扶贫效率评价及时空分异:以武陵山湖南片区20个县(市、区)为例[J].经济地理,2017,37(11):229-235.

Research Trends and Prospects of Tourism Poverty Alleviation Effects at Home and Abroad

FENG Min LUO Shengfeng

(College of Tourism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ilin 541004, Guangxi, China)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assessing the role and influence of tourism in poverty alleviation, tourism poverty alleviation effects have attracted widespread attention at home and abroad.Based on the literature in this field from 1997 to 2007 collected from CNKI core database, CSSCI and Web of Science core database, this paper employs Citespace to perform keyword co-occurrence analysis in order to locate the research focuses at home and abroad.The contributing factors, evaluation objects, evaluation contents, evaluation methods of tourism poverty alleviation effects are reviewed and analyzed to understand the research trends.The study is intended to further enrich the tourism poverty alleviation theory and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national poverty alleviation projects, especially the efforts in poverty-stricken areas.

Key Words :anti-poverty; the effects of tourism poverty alleviation; CiteSpace; research trends; prospects

中图分类号: F59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7211( 2019) 04-0086-06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西南民族村寨旅游扶贫效应及其对聚落空间演变的影响机理研究”,项目编号:41661031;国家旅游局旅游业青年专家培养计划项目“广西乡村旅游精准扶贫与模式研究”,项目编号:TYETP201548。

作者简介: 冯敏,女,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乡村旅游与规划、旅游扶贫。

通讯作者: 罗盛锋,男,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旅游开发与规划、生态旅游。

标签:;  ;  ;  ;  ;  ;  

国内外旅游扶贫效应研究动态及展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