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 广东惠州 516008
摘要:我国是一个地质灾害频发的国家,在全球都属于地质灾害遭受损失严重的地区,由于地质灾害带来的危害较大,在新形势下,为强化县域地质灾害的防治,必须切实加强对其的防治规划。因而本文正是基于这一视角,从几种常见的县域地质灾害入手,对几种常见的县域地质灾害的防治规划要点进行了了分析。
关键词:新形势;县域;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地质灾害给社会带来的影响和损失不容我们不是,加强地质灾害的防治规划,主要是为了更好地预防和治理地质灾害的基础上,将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有效的减少,将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所以为了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就必须确保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1、常见县域地质灾害分析
某县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全县以农业及采矿业为主,但随着近年来经济的发展,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力度不断增大,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大量环境的破坏和地质灾害的发生。本区影响较大的有公路开挖、开矿、采石、挖山建房,拦河蓄水及开山种果等活动,直接导致了滑坡、崩塌、地面塌陷、泥石流、塌岸等地质灾害的发生。目前影响最大的是削坡建房、大量抽取地下水。例如:平陵石灰岩矿区的大量抽水就引发平陵的地面塌陷群发生,靠山削坡建房,直接引发了崩塌发生。
目前,由于不同的县域的地质灾害类型不同,所以本文结合某县防治规划实际,对其其存在的地质灾害的调研结果进行了分析。从调研的结果来看,结合补充调查发现,原有地质灾害点大部分在近年的监测中均趋于稳定,现状也较为稳定,但仍有部分地质灾害点未经治理,或经治理仍存在一定的隐患,其中滑坡8处,崩塌23处,地面塌陷14处需保持监测、治理或避让,205处地质灾害点解除隐患。近年来,新发生地质灾害点28处,经过治理22处地质灾害点已解除隐患,仍有隐患点6处,地质灾害损失较轻,未有人员伤亡,原因是通过地质灾害规划和地质灾害知识宣传,人民保护地质环境、防治地质灾害发生意识增强,使地质环境条件大有改变,地质灾害的发生大大减少。某县目前主要的地质灾害有五类: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分别有8处、23处、14处。其中,地面塌陷又分为采空塌陷和岩溶塌陷。
通过野外地质灾害调查,对致灾地质作用分析,研究地质灾害自身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通过对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确定控制不同类型地质灾害发育的主要因素,进行地质灾害稳定性和危险性评价、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提出切实可行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建议;对主要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单独做出防灾预案。
1.1地质灾害类型
根据某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本次补充调查,某县主要地质灾害为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原规划250处地质灾害点,205处已稳定、搬迁或已治理,保留滑坡8处,崩塌23处,地面塌陷14处;新增28处地质灾害点,其中22处灾害点经过治理已呈稳定或较稳定状态,仍存在潜在安全和生命财产威胁的有6处,其中崩塌1处,滑坡1处,地面塌陷4处(详见表1-1)。
表1-1 某县地质灾害类型统计表
1.2地质灾害的时间分布特征
某县的滑坡、崩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每年4~8月份,与该区强降雨发生的时间吻合;地面塌陷多发生在每年2~3月,与该区旱季相吻合,同时地面塌陷发生时间与矿山大量抽取地下水有较强的相关性。
图1-1 降雨时段与地质灾害发生频率相关关系图
由此可见,滑坡、崩塌等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时间与灾害性暴雨、强降雨时段几乎是同步发生,集中并发。除了矿山开采抽取地下水的原因外,一半以上的地面塌陷也都发生在2~3月份。
1.3地质灾害空间分布特征
地质灾害空间分布与地形地貌、工程地质岩土体、人类工程活动强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据全县51处地质灾害点调查统计表明,64.71%的地质灾害点分布在丘陵地区,35.29%的地质灾害点分布在河谷平原地区。35.29%的地质灾害分布在丘陵地区50~250m的高程,而64.71%的地质灾害分布在250~450m的高程区域,在>500m区则灾害甚少,其原因一是该区域居住人口稀少,人类工程活动少,再者原始森林覆盖,自然生态环境未遭破坏。
滑坡、崩塌主要分布在丘陵区,地面塌陷主要分布在冲积平原及岩溶盆地地区。
2、地质灾害稳定状态
根据《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根据灾害体稳定性判别标准,本次地质灾害补充调查,51处地质灾害隐患点中,属不稳定有7处,占灾害点总数13.73%;较不稳定有25处,占总数49.02%,基本稳定19处,占总数37.25%;因此,某县发育的各种类型地质灾害点以较不稳定为主,基本稳定次之,表2-1。
表2-1 某县地质灾害稳定性分级统计表
3.1地质灾害点危险性评估与预则
根据上述评估方法,对全县地质灾害点进行评估,本次危险性评估51处仍有隐患的地质灾害点,其中崩塌点24处,滑坡点9处,地面塌陷点18处,评估结果见表1-4。
表3-1 某县地质灾害隐患点危险性评估结果表
从表3-1可看出,某县地质灾害点危险性大的有15处,占评估灾害点总数29.41%,危险性中等的 有30处,占评估灾害点总数的58.82%,危险性小的6处,占评估灾害点总数的11.76%。
3.2主要地质灾害点危险性初步评估与预测
某县51处仍有隐患的地质灾害点综合分析、研究和评价,其中不稳定有7处,较不稳定有25处,基本稳定有19处。
根据上述对本区地质灾害点危险性评估结果初步预测,危险性大的地质灾害点的灾害体,在雨季大气降雨和地表水涌入浸泡作用下,易改变其原有的平衡状态,极易发生灾变,是防灾和监测的重点灾害体。危险性中等~小的灾害体(点),同样在汛期连续强降雨的条件下,其岩土的稳定性亦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因此,雨季必须进行定期监测预防;地面塌陷可能由于抽取地下水或其它原因引起地下水变化,引起房屋裂缝或加大裂缝,引起灾变,应采取防治措施。
从某县多年月降雨量与地质灾害关系图可知,本区强降雨基本在4~8月份之间,地质灾害也是在这个时间段发生,其地质灾害发生的高峰期在4~8月份之间,因此,4~8月份可作为某县地质灾害防范期。
4、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
地质灾害的发生,受地质环境的控制,主要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坡面的结构等。同时还受降雨、干旱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在进行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时还要考虑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发展趋势、危害程度、稳定性等,结合本县情况,划分易发区。
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容易产生地质灾害的区域。易发区的划分主要依据地质灾害现状和潜在隐患,并综合考虑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人类工程活动强弱、降雨情况的基础上进行的。将该县划分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和低易发区三类。
某县境内的地质灾害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的控制,同时其发生发展与降雨、人类工程活动关系密切。近20年来发生的地质灾害现状,反映了这一规律,并预示今后地质灾害发生发展的总趋势。因而在进行地质灾害分区时,主要考虑地质灾害分布、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构造、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强降雨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同时考虑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危害程度、稳定性、易发程度等条件。
4分区方法
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目的是把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和易发程度参差不齐的全县评价区,划分成若干地质灾害活动条件和易发程度相近的单元,作为确定评价参数,实现全县评价的基础,它所反映的是不同地区地质灾害易发程度。
根据本次对某县地质灾害实地调查资料,每个地质灾害点类型、规模、发生时间、成因分析、空间分布、灾害点密度、已发生灾害危害程度、稳定状态、潜在危险性大小等定量~半定量原始资料,按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颁发的《细则》和广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编发的“报告编写要求”将某县地质灾害划分为高易发区(A)、中易发区(B)、低易发区(C)。因县城及边远地区均有地质灾害发生,同时考虑实际情况,某县地质灾害易发分区未划分不易发区(D)。
根据上述地质灾害易发分区原则和方法,将某县地质易发程度分为三大区,即高易发区(A),中易发区(B)和低易发区(C),共分了12个亚区。某县没有划分不易发区,因县城及边远地区均有地质灾害发生,又是广东省暴雨中心,很难划出不易发区。
4.1地质灾害高易发区(A)
全县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共分为六个亚区(A1~A6),总面积820km2,占全县总面积35.7%。除南昆山~铁岗亚区(A2)分布在中低山地区外,其它亚区主要分布在丘陵或岩溶碳酸盐岩为基底的河谷平原地区。本区基岩风化强烈,最厚10m以上,一般2-5m。构造以北东向、近南北及近东西向,断裂构造为主,自然坡角25~40°。工程地质岩土体主要有中-高压缩性多层土体(Ⅰ)、层状较软红色碎屑岩综合体(Ⅱ)、层状较软至较硬碎屑岩综合体(Ⅲ)、层状较软至较硬变质岩综合体(Ⅳ)、块状较硬至坚硬岩综合体(Ⅴ)、层状较硬碳酸盐类岩综合体(Ⅵ)。人类工程活动较强,主要是修公路,挖山建房、采矿、石场、拦河蓄水等。人工边坡高度一般为10~40m,人工切坡坡角一般45~60°。
全区地质灾害隐患点47处,占全县灾害隐患点总数的92.16%,其中滑坡点8处,崩塌点21处,地面塌陷点18处。根据危险程度划分,重大级9处,较大级22处,一般级16处。本区主要地质灾害为滑坡、崩塌、地面塌陷等。诱发地质灾害因素主要是人类工程活动、暴雨、矿山开采、抽取地下水等。全区地质灾害造成3人死亡,至今仍有9072人受威胁,预估经济损失12814万元。
区内地质灾害较多,共有16处地质灾害点,占地质灾害点总数31.37%,其中滑坡0处,崩塌0处,地面塌陷16处;重大级地质灾害点2处,较大级13处,一般级1处。诱发主要因素为干旱和采矿等。地质灾害已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9万元,受威胁人口4885人,预估经济损失8301万元。
4.2地质灾害中易发区(B)
本区共分2个亚区即B1~B2,基本上位于高易发区和低易发区的中间地带,面积1025km2,占全区面积44.7%,地形、地貌复杂,以中低山、丘陵为主,自然坡角20—45°,地质构造相对简单,发育程度中等,以北东向,东西向,北西向断裂构造为主。工程地质岩土体以层状较软至较硬碎屑岩综合体(Ⅲ)、块状较硬至坚硬岩综合体(Ⅴ)为主。人类工程活动相对较少,主要是修建公路、采石等。
区内地质灾害不多,共有4处地质灾害点,占地质灾害点总数7.84%,其中滑坡1处,崩塌3处,地面塌陷0处;重大级地质灾害点1处,较大级3处,一般级0处。诱发主要因素为暴雨、削坡建房等。地质灾害已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万元,受威胁人口255人,预估经济损失160万元。
区内地质灾害不多,共有4处地质灾害点,占地质灾害点总数7.84%,其中滑坡1处,崩塌3处,地面塌陷0处;重大级地质灾害点1处,较大级3处,一般级0处。诱发主要因素为暴雨、削坡建房等。地质灾害已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万元,受威胁人口255人,预估经济损失160万元。
4.3地质灾害低易发区(C)
本区可分4个亚区,即C1-C4 分别分布在本县北部,西部,南部地区一带,总面积450km2,占全区总面积19.6%。全区以中、低山及丘陵台地地貌为主,自然斜坡20~40°。工程地质岩土体主要以中~高压缩性多层土体(Ⅰ)、层状较软至较硬变质岩综合体(Ⅳ)、块状较硬至坚硬岩综合体(Ⅴ)为主。人类活动相对较弱,主要是公路开挖、削坡建房,尚有一些村道,小电站等。人工坡角45~50°,坡高5~20m,大多无有效护坡措施,较易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5防治建议
某县地质灾害防治目标是:建立健全全县地质灾害防灾减灾规章制度、法规体系、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通过对人民群众进行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增强其防灾意识,提高有关地质灾害的科学知识水平;大力开展群防群测工作,使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显著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地质灾害得到有效控制。
地质灾害防治总要求是:在2020年前治理存在隐患的地质灾害点,可减少总经济损失12974万元。
根据本县各类地质灾害体的危险程度、稳定状态、危害程度、规模大小和所处的地理位置重要性,影响人口多少、财产状况等因素,按轻重缓急先后顺序,采用近、远二期防治,防治重点为崩塌、滑坡,地质灾害防治。近期防治时间从2015年至2018年,治理地质灾害点19处;远期防治时间从2018年至2020年,治理地质灾害点32处。
6.防治区的划分评价及防治对策
地质灾害防治分区是根据地质灾害的易发程度、灾害点密度、受威胁人口密度、区内人口密度、经济损失综合预评估、人类工程活动强度等因素综合权衡,将全县划分为重点防治区(A)、次重点防治区(B)和一般防治区(C)三大类8个区域。
6.1重点防治区(A)
分布在地派、龙城、龙潭、平陵、龙江、龙华等地,面积660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28.8%。工程地质岩土体主要有中-高压缩性多层土体(Ⅰ)、层状较软红色碎1岩综合体(Ⅱ)、层状较软至较硬碎屑岩综合体(Ⅲ)、块状较硬至坚硬岩综合体(Ⅴ)、层状较硬碳酸盐类岩综合体(Ⅵ)。主要地质灾害为山区修路削坡、采矿崩塌、削坡建房、暴雨山洪诱发的崩塌、采空塌陷、岩溶塌陷、矿渣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点密集,共有地质灾害点47处,占全县地质灾害隐患点总数92.16%。受地质灾害威胁人口9072人,预估经济损失12814万元。
本区地质灾害防治对策:首先,根据地质灾害危险程度、经济能力分期分批进行治理,对于直接影响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严重阻碍交通运输安全的划为近期治理。根据地质灾害点,近期防治灾害点17处;远期防治灾害点30处(危害程度小,均为远期防治)。再者,政府各级部门对地质灾害危害性要有足够重视。在矿产开采、城乡建设道路交通、农林水电等项目立项审批时,把地质环境、地质灾害的评价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决不能在追求眼前局部利益的同时,人为地制造出新的地质灾害隐患。
本地区防治主要对策,危险性大,受威胁人员较少,迁移较少采取搬迁避让,危险性大,受威胁人数量多,受威胁财产大于治理费用2倍以上,可采取工程治理,对于危险性大,受威胁人口较多,受威胁财产与治理费用大体相当,可视当地情况和居民的愿望采取工程治理或搬迁避让。对于危险性中等的视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一般工程费用不大,可采取工程治理和生物治理相结合的办法处理,危险性小的,加强监测,以生物治理为主。有些工程简单的,采取工程处理消除隐患。
本区主要原则以防为主,以治为辅,加强地质灾害点的监测和巡查,一般在汛期前、汛期中、汛期后,有关部门应组织力量进行3~5次全区巡查,健全群策群防网络,重大地质灾害点作好防灾预案,以应对地质灾害的发生。另外,本区有许多地质灾害是人为引发的,它们的发生、发展与采矿活动、石场抽水、工程开挖有着密切的关系,必须从根源上消除这些致灾因素,消除和缓解地质灾害的隐患。例如,本区大部分的岩溶地面塌陷,都与附近地下露天石场的抽取地下水有关,政府有关部门应采取有力的措施,合理科学的进行安排,消除地灾引发的重要外因。有关交通引发的地质灾害点,由交通部门负责治理群策群防和治理。有些较大面积的群发地质灾害,应进行专项规划、治理。例如:平陵北部大围、祖塘山下的地面塌陷,龙华地面塌陷等地的群发的地面塌陷灾害。
加强地质灾害防灾意识和地质灾害基本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在一些危险地段,设立警示牌,提醒居民注意。防治对策,在有人迹活动地区加强巡察、监测。对有可能形成地质灾害的隐患点,劝其避让。对削山切坡的工程活动进行劝阻,必要情况下,进行指导,规范边坡。
该区位于某县西北部中部龙华一带,以低山—丘陵地貌为主,面积430km2,主要出露中-高压缩性多层土体(Ⅰ)、层状较软红色碎屑岩综合体(Ⅱ)、层状较软至较硬碎屑岩综合体(Ⅲ)、块状较硬至坚硬岩综合体(Ⅴ)。共有地质灾害点31处,其中近期防治灾害点13处,远期防治灾害点18处。
地质灾害受威胁人口4187人,预估经济损失4513万元。滑坡、崩塌为亚区主要地质灾害,主要诱发因素为暴雨、削坡建房等。
防治对策:加强监管,统一规划,科学合理开采矿产资源,坡改梯;二是植树种草,恢复植被。
该区位于本县东部地区,地貌以低山、丘陵台地为主,在平陵区还出现许多岩溶地貌如孤峰,溶洞,溶蚀沟槽等喀斯特地貌,总面积为230km2。出露工程地质岩土体主要为中-高压缩性多层土体(Ⅰ)、层状较软红色碎屑岩综合体(Ⅱ)、层状较软至较硬碎屑岩综合体(Ⅲ)。共有地质灾害点16处,近期防治灾害点4处,远期防治灾害点12处。
地质灾害受威胁人口4885人,预估经济损失8301万元。地面塌陷为亚区主要地质灾害,主要诱发因素为采灰岩抽取地下水等。
防治对策:加强监管,统一规划,科学合理开发矿产资源,坡改梯;二是植树种草,恢复植被。
6.2次重点防治区(B)
分布在蓝田、永汉等地,面积1185km2,占全县总面积的51.6%。工程地质岩土体主要有中-高压缩性多层土体(Ⅰ)、层状较软至较硬碎屑岩综合体(Ⅲ)、层状较软至较硬变质岩综合体(Ⅳ)、块状较硬至坚硬岩综合体(Ⅴ)。共有地质灾害点4处,近期防治灾害点2处,远期防治灾害点2处。
本区防治的主要对策是采取预防为主,建立群策群防监测预报系统,加强监测预报,对一些不稳定威胁性大的地质灾害点,采取工程治理方案,并对防治区分期规划,进行生物防治,包括封山育林,种草种树,有效控制开山种果。
6.3一般防治区(C)
位于周边的中低山区,或是地势平坦的山间平原区,分为4个亚区,面积450km2,人烟稀少,工程活动较少,地质情况简单,不易形成地质灾害。地质灾害主要诱发因素为削坡修路,易形成小规模崩塌,主要威胁过往车辆及行人。
本区防治采取以监测为主的防治对策,在少数居民点建立群策群防监测网点,定期巡查,随时了解新的动态变化,如新出现较大规模的开发或工程活动等,依有关规定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预测可能产生的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7.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是结合某县的调研实践,并针对此次调研的结果,为强化对其的防治,笔者结合上述地质灾害类型,对其具体的防治规划措施进行了分析。具体的防治规划中,还要结合地质灾害类型进行针对性的防治和规划。
参考文献:
[1]张广宏,汪德平,杨勇,梁伦俊.陕南地区矿山地质灾害分析及防治对策[J/OL].世界有色金属,2018(03):174+176[2018-04-22].
[2]邓茜.峨边县地质灾害分布特征与防治建议[J].内江科技,2018,39(01):29+77.
[3]陈珍珍.惠州市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及防治对策[J].西部探矿工程,2018,30(01):1-3+7.
作者简介:
黄秀丰,女,广东省,1982.02,汉族,工程师,水工环地质技术工作。
论文作者:黄秀丰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2
标签:地质灾害论文; 综合体论文; 层状论文; 灾害论文; 地面论文; 发生论文; 隐患论文; 《防护工程》2018年第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