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警通胀 防患未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防患未然论文,通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未来1-2年我国存在产生较大范围通货膨胀的可能
理论上说,通货膨胀的成因包括成本推动型、需求拉动型以及理性预期型等。但是,从历史经验看,通货膨胀通常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现象,很难清楚地判断出每一次通货膨胀到底是由哪一个因素引起的。概括地说,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一般都是由成本、需求以及理性预期等因素综合作用而成。从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看,以下几个因素将成为产生通货膨胀的诱因:
(一)生活资料及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
1、从生活资料看,通常来说,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食品等生活资料的消费在居民日常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2002年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为37.7%,而农村地区这一比例仍高达46.2%。也就是说食品价格仍然是对居民消费价格水平最具影响力的项目之一。据统计,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前9个月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构成中,食品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了2.2%,而非食品价格下降了0.2%。那么粮价及食品价格上涨不仅直接增加了广大居民的日常消费水平,还会间接带动其它商品生产成本的提高,引起其它商品价格的上涨。
我们分析生活资料价格上涨的原因时发现:粮价上涨更多地是未来存在粮食供给减少的市场原因,是商品的供应短缺导致了农产品价格上涨。而导致农产品供应短缺的原因又在于:在国家退耕还林还草、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以及粮价连续几年下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中国粮食播种面积已经连续3年减少,产量也逐步递减,近年来每年国内的粮食产量都不能满足当年的需求。据测算,要确保粮食价格稳定,粮食的产量必须在2003年的基础上提高15.5个百分点。而根据历史数据,中国的最丰收年份粮食增长也不足11%。与此同时国内需求和出口却稳步增加。所以可以说这种市场供应短缺的趋势导致了国内农产品价格上涨。再从国际粮食市场看,粮食供给也呈下降趋势,全球的粮食库存占当年消费比例,从2001年的19.6%降到2003年13.9%,下降了6个百分点。国际国内粮食市场都表明,未来2-3年内粮食供给呈短缺态势,我国粮价上涨的可能性较大。
除了粮食价格上涨外,造成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的另一个因素是公用事业部门服务价格的上涨。2003年相当多的地方调整了煤、电、气、医疗等服务项目的价格,使得服务价格在前三个季度上涨了2.2%,服务价格的上涨推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了0.5%。当前负责提供电、水、气等项目的公用事业部门多年来以政府垄断为主,而且产品的定价也基本是在政府调控下进行的。这种带有政府色彩的服务价格的上涨此时恰好使人们形成了一种较为“理性的”预期,即大规模的物价上涨即将形成,事实上这种涨价行为只是公用事业单位市场化运作中的一个过程而已。
2、从生产资料看,到目前为止,包括钢铁、煤炭在内的诸多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已持续了1年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国内房地产、汽车等行业局部投资过热。二是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三是由于前几年对电站投资的控制以及2003年以来用电量的大幅增长,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到了电荒的威胁。电煤价格放开之后,煤炭价格连续两年上涨、发电成本大幅度上升,这些都为2004年电价的上调提供了市场条件。四是几个主要经济体近期经济复苏迹象给原材料行业带来较大的需求,对于经济复苏的预期也影响了世界商品价格水平进而影响国内价格水平。从以上几个因素看,投资需求和国外需求的强劲增长,对铁矿石、原油、棉花、钢材、水泥、部分有色金属、电力等生产资料的消费大量增加,导致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回升且生产资科价格继续上涨的趋势短期内也难以得到控制。
(二)人民币升值压力造成的货币供给过多
在较大的外贸顺差及快速增长的外汇储备背景下,我国当前实行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挑战,人民币在国际社会存在着较大的升值压力,为了保持币值的稳定,央行只能买入美元,这同时实际上也就卖出了本国货币,从而会增加货币供应。但是如此大规模注入流动资金的做法将会引发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的风险。
从近期看,政府通过加大对外采购力度,外贸顺差的形势有所好转,2003年前三季度外贸顺差只有9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是减少了100多亿美元。而巨大的外汇储备的运用仍然是政府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截至2003年12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达4033亿美元,同比增长40.8%。此外,从世界经济看,一方面,全球已形成的低利率环境造成大量资金四处流动,外汇资本在我国的大量流入趋势仍旧有增无减,而大规模资金流动势必将引发价格上涨;另一方面,由于美元的持续贬值,使得以美元标价的基础性原材料价格上扬,盯住美元的人民币价格也相应上扬。总体而言,人民币升值的政治和经济压力都很大,这也就意味着央行为了保持币值稳定,加大基础货币投放的可能性也将继续存在。
(三)通货膨胀预期
通货膨胀预期是加速通货膨胀形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参与市场经济活动中的社会公众都是“经济人”,他们通过掌握大量的信息形成一种“理性预期”后,政府的政策效应将被理性预期所抵消,此时适度的通货膨胀将在理性预期的作用下而升级。
总之,从以上几个因素看,2004年物价上涨趋势仍将存在,如果不借用任何外力,未来1-2年我国未来存在着产生较大范围通货膨胀的可能。
如何看待通货膨胀
经历了数年的通货紧缩之苦后,世界各国担心通货膨胀的忧虑已经受到较大削弱,当前无论国内还是国际都有这样一种声音,即适当的通货膨胀并不是一种坏现象,它不仅可以解决就业,更有利于经济增长。这一点可以在美国得到进一步验证。但是通货膨胀真能对经济发展有如此大的好处吗?我个人认为,对通货膨胀还应谨慎看待。
首先从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看,可以肯定适度的通货膨胀的确能使经济达到较为理想的状态,但是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从来没有对经济增长产生过积极的影响。而且可以说通货膨胀的发展程度更是难以让人控制的,否则历史上也就不会产生那么多严重的通货膨胀了。而在我国当前已基本解决了总量矛盾,更注重经济结构调整以达到经济协调发展的今天,通货膨胀不仅助长了重复建设、投资规模膨胀的现象,而且它更容易隐藏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不利于结构调整。
那么通货膨胀又能否真的解决就业问题呢?从理论上看,菲利浦斯曲线表示出了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着较为稳定的替代关系,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学者发现,从短期看菲利浦斯曲线是稳定的,但从长期看并不存在菲利浦斯曲线,因为在考虑理性预期因素后,菲利浦斯曲线将不断向上推移,也就意味着必须用更高的通货膨胀率才能使失业率下降一点,从整体经济看,通过较高通货膨胀来解决失业率问题是得不偿失的。
适度的通货膨胀对中国经济并不是坏事,但对于中低收入的家庭,这却是很大的压力。如前一段时间人们对粮价上涨将给农民带来较大的收益持乐观态度时,有统计资料表明,粮价上涨的收益远低于化肥涨价支出的增加,四川主产水稻,稻谷价格只上涨了几分钱(从0.48元/斤涨到0.53元/斤左右)。虽然加工后的大米上涨近0.20元/斤,但收益被加工商拿去了。除化肥外,农用柴油、农膜、农药价格等农用物资的价格也出现全面上涨,农用物资涨价将蚕食掉农民的大部分增收收入。
最后,通货膨胀并不是可以完全调控的。一旦发生大规模的通货膨胀,政府调控的难度比以前要大得多。
对当前政策的一些看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确定防止经济大起大落是明年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虽然我们当前并未进入以通货膨胀为主要矛盾的时期。但是考虑到市场经济的特点和宏观调控的时滞性,我们还是应警惕通货膨胀,提前作好政策准备。事实上,针对当前出现的物价上涨、局部投资过热局面,政府已经采取了一些行动,如当前针对钢铁业的过热投资,政府已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国家商务部已经采取多项措施监测和预防价格出现异常波动,并启动了生活必需品每日监测系统,对价格进行跟踪监测,并向市场发布等诸多办法来调控物价。但考虑到未来宏观经济的变化,政府的政策还应继续有所调整以预防可能出现的通货膨胀对我们的危害。
(一)财政政策
为启动经济增长,1998年以来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已经中长期化。在当前宏观经济整体向好、赤字规模近期还难以作较大压缩的条件下,国债投资的功能也将从主要防止速度下滑、拉动经济增长转到更加注重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协调发展上来。丰富和完善积极财政政策的有效实施方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增加用于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方面的投入,逐步减少对一般竞争性和经营性领域的直接投资,国债投资方向的调整,既是顺应当前经济形势而做出的调整,也明确反映出财政职能的进一步转型。
(二)税收政策
2004年国务院已确定了将进行新一轮税制改革,其主要内容包括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重要税种的改革。其中增值税的改革内容主要是将在东北地区率先进行由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的转型,增值税的转型在理论界已争论了多年,其焦点问题是生产型增值税对购置固定资产环节所缴纳的增值税不予抵扣,它具有重复征税的性质,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投资。增值税转型后将起到较大的减税效果,在当前投资进入快速上升时期,政府决定首先在东北三省实行增值税转型的试点,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决心可想而知。但是在当前物价指数上升、投资较快增长时期,增值税的转型必须非常谨慎,方案的设计要科学、严密,避免其它地区钻政策空子,使财政收入的损失在转型中降到最小。此外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并轨政策也将从一定程度上降低内资企业的所得税负担,从整体上说,税收政策的大政方针对刺激企业投资、促进宏观经济的更快发展较为有利。
(三)货币政策
2004年,货币政策应继续侧重于对经济总量的调控。适度调整、适当控制货币信贷的投放,并通过进一步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分流对银行贷款的需求。此外,2004年将进行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改革,真正实现国有商业银行的商业化。中行和建行将先行完成股份制改造,然后上市。在这一过程中,各商业银行将会更加注重内部风险控制、提高资本增值率,对贷款增长的幅度也会非常自觉地加以控制,贷款较快增长的局面也将得到一定控制。对人民币币值稳定问题,政府已经作出了很多的努力,如为此调整了出口退税率、不断扩大对外进口等等,但是为了缓解升值压力,最重要的是调整出口结构,避免国内商品在国外的盲目、低价竞争,降低那些资源性产品的出口,提高出口的档次和质量,只有如此,解决贸易顺差问题才能真正有意义。
(四)加强对市场秩序的监管
从历史经验看,通货膨胀最容易引起市场秩序的混乱,而市场秩序的混乱往往也会恶化通货膨胀。对那些利用涨价趋势牟取更大利润的行为政府必须加强监控。在物价上涨过程中,一些有定价权的企业利用这个机会向消费者转嫁成本,通过价格上涨增加垄断利润,此时国家的调控则显得十分重要。一方面应通过行政手段加以控制;另一方面应适时打破垄断,通过竞争来形成一个合理的价格。在监控物价上涨的过程中,质量监督部门还应强化产品的质量管理,防止以次充好和质次价低的商品充斥市场。
(五)制定重点行业的长期发展规划,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对目前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及早发出预警,特别是在汽车、钢铁、煤炭等领域发挥政府监控以及行业协会的指导作用。如当前我们经历电荒的同时,新的一轮大中型水电站的建设正在紧张进行,在未来3-5年内新的电力供给过剩局面有可能形成。再比如,钢铁工业投资也不断扩大,据国家发改委在调查中得出数字,2005年形成的钢铁能力已经能满足2010年的市场需求,也就是说钢铁工业投资已超前了5年,目前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投资过热趋势。照此下去,新的一轮生产能力过剩局面又将产生。为此国家有关部门应着手制定切实可行的重点行业长期发展规划和相配套的产业政策,以此指导钢铁、汽车等行业的发展,避免新的一轮低水平、重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