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教学--以“看切麦子”为例谈诗歌的生态教学_诗歌论文

诗歌可以这样教——以《观刈麦》为例谈诗歌的生态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诗歌论文,为例论文,生态论文,观刈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以“生态”的视角,审视和观照语文与语文的行走,用“生态”的方式,触碰和探索语文课程和语文学科的教与学,交流和分享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生成、智慧、诗意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和经验,倡导与尝试学生主动、互动、能动式的语文学习活动和各种语文实践,不断向语文课程的建设、语文学科的教改和语文读写能力的培养等深处逼进。——这是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蔡明对他提出的“生态语文”教学理念的阐述。

      那么,如何以“生态”的视角,用“生态”的方式,来观照和开展诗歌教学呢?笔者以《观刈麦》的教学实践为例,谈谈对初中诗歌生态教学的一点浅见。

      《观刈麦》一诗收录在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诗词拔萃”这个单元中,对于这样一首叙事诗,从“生态语文”的视角来确定教与学的目标,最重要的就是“按照诗歌的规律学习诗歌”,让生活在今天这个时代的十三四岁的孩子,这样一群富有幸福美好、好学求新、天真灵动的生命特质的初一学生,能主动地、互动地、能动地走进这首五言叙事诗,在一步步走进的过程中,在读诗、背诗、品诗、论诗的对话、展示、交流和碰撞过程中感受诗的形象美、情感美、意蕴美以及诗歌背后的诗人和时代,进而提高阅读叙事诗的感受、理解、鉴赏、评价等能力。

      为此,笔者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提下,试图形成教与学“渐次走进”的生态流程,设置了“读诗如诗”“读诗如画”“读诗读人”“读诗读史”四个教学环节,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较好地收到了预期的效果,落实了教学目标。

      【教学片段1】读诗如诗

      师PPT显示朗读要求:

      1.字正腔圆地读;

      2.有板有眼地读;

      3.有情有味地读。

      生自由试读;请一学生朗读;根据PPT朗读要求由学生进行朗读评价。

      【课堂观察和思考】

      “三分诗,七分读。”诗歌的生态教学,首先应该抓住诗歌音韵美的特质。而朗读,正是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韵之美、体会诗歌艺术魅力的最好方式之一。“字正腔圆”“有板有眼”“有情有味”,正是从音韵、节奏、情味等不同的角度、层次上对学生提出的走进诗歌作品的要求。

      这是一首五言诗,学生能很容易把握朗读的节奏。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笔者和学生一起着重讨论了怎样才能读得“字正腔圆”。自由朗读之后,学生发现,这首诗押ang韵。然后笔者以“五月人倍忙”的“忙”做示范指导:读ang这个韵母的时候稍慢一些,发音饱满一些,明显就会感觉响亮而有韵味。学生举一反三,找出韵脚:“黄”“浆”“冈”“光”“长”“旁”“筐”“伤”“肠”“桑”。按课堂师生讨论得出的方法和老师示范的例子试读,并且注意抑扬,果然一读而音韵足,一读而情味出,一读而文义现。

      苏轼诗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多诵多读,整体感知,在诵读中读出“韵外之致”,读出审美体验,读出心灵的自由与感悟,这是古诗鉴赏所追求的一种境界。“读诗如诗”这一环节,就是在师生平等对话、生生讨论互动和反复朗读比照中,初步感受诗歌音韵之美、诗歌诵读之美,强化了学生学习的自信,为达到古诗鉴赏追求的境界准备了一把事半功倍的钥匙。

      【教学片段2】读诗如画

      师:这首诗的题目是“观刈麦”,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生:“刈”是“割”的意思,看农民割麦子。

      师:作者看到了哪些画面,具体如何描写的?结合诗句来说说你的理解。

      生思考后交流发言。

      师在学生发言时引导学生扣住字词理解,同时结合朗读进行指导。

      【课堂观察和思考】

      古人评价王维的诗歌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白居易的《观刈麦》是一首现实主义的叙事诗,虽然没有“画中有诗”的悠远意境,但是作者用白描的手法,以精炼的诗歌语言呈现了富有代表性的画面,镜头感和层次感是很分明的。“读诗如画”这个环节,笔者从“观”字入手,让学生概括从诗中读到的画面,并说说自己的理解。笔者以欣赏者的姿态,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上真实自由地表达,引导他们在读和说的过程中思考和发现。

      从“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的“丰收图”,到“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刈麦图”,再到“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的拾穗图,从白居易目光所及处,学生在白居易的文字里看到了作者对普通劳动者生活状态的记录与关怀。学生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提高了,这时再读诗歌,刈麦的忙碌与艰辛、贫妇的辛酸与苦楚,自然而然地在学生的朗读声中体现出来。

      【教学片段3】读诗读人

      师:其实所有画面的背后,始终有一双眼睛在注视着。我们不能忽略了这个观刈麦的人。那是谁?

      生:作者自己。

      师:你觉得诗中哪个字最能体现他观刈麦的感受?

      学生结合诗句,然后回答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扣住“悲”“愧”进行引导:为什么“悲”?为什么“愧”?

      学生回答交流。

      师PPT出示对作者的介绍:《观刈麦》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所写的一首诗。县尉主管缉捕盗贼、催百姓交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十分清楚。

      师:其实,这里不止写了作者一个人,还写到了谁?

      师生共同完成右表。

      【课堂观察和思考】

      任何文学作品都带着作者的情感和价值倾向,所有画面的背后始终有诗人那一双注视着的眼睛。

      

      “读诗读人”这个环节,是通过以上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把关注点落实到诗人身上,落实到“愧”“悲”“不能忘”这些最能传达作者感情的字词上。朱光潜先生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的推敲。”通过对这些字词的揣摩和研读,学生一方面品味和学习诗歌中语言文字的运用,另一方面,有了这个切入口,学生在对三类不同身份的人和他们际遇的比照中,去关注和把握诗人的情感态度,对作者和诗歌主题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和审美观照。

      在对文字的品味中,学生慢慢读懂了白居易对民间普通百姓的同情和怜悯,读懂了他“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的情怀,读懂了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自觉。读诗即读人,品诗而知人,学生发现,走进一首诗,也是在走近一个人,去读懂他的思想,读懂他的情怀。

      【教学片段4】读诗读史

      师PPT出示:作家赵丽宏在《为你打开一扇门》中说:一个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这个时代的缩影,是这个时代的心声,是这个时代千姿百态的社会风俗画和人文风景线,是这个时代的精神和情感的结晶。

      师:读着《观刈麦》,我们似乎穿越千年,跟随诗人白居易的视线,目睹了当时社会的劳动和生活场景,读到了一个历史的片段。你在这首诗里面读到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生先自己思考,然后小组讨论交流。

      生:农民忙碌辛苦,但是繁重的赋税让他们生活贫困无依。

      师:和白居易同时期的李绅曾写下两首脍炙人口的《悯农》诗。

      生回忆背诵。

      师出示李绅的《悯农》诗:读一读,说说你的发现。

      生:造成贫妇拾穗和农夫饿死的根源都是因为“家田输税尽”。

      师:那么,全家出动、举家忙碌在南冈刈麦的农人,他们明日的命运会如何呢?

      学生思考、交流。

      【课堂观察与思考】

      “生态语文”认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文学作品的创作永远与时代、社会、自然、人生等环境密不可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于阅读的要求(7-9年级)是:“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读诗读史”这个教学环节,就是从对学生的教育出发,引领学生站在历史和社会的角度去审视诗歌,进而主动发现,主动探求,获得有益的启示。

      将白居易的《观刈麦》与李绅的《悯农》诗比较阅读,学生豁然发现:“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都源于朝廷繁重的赋税。他们透过一首诗看到一个历史片段的缩影。

      “在这样的社会现实中,诗中贫妇人和刈麦者今后的命运又会如何?”带着这样的问题去思考,学生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悲剧和苦难有了更强烈的感受,对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诗歌创作主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们透过一首诗看到了像白居易、李绅这些知识分子的社会良知和责任担当。

      有了这些剖析和解读,学生论诗知史,对诗歌的思想内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他们自身的生命成长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至此齐背《观刈麦》,学生的朗诵不仅能有情有味,而且能够做到入情入味,水到渠成。

      在此基础上,进行诗歌阅读的拓展延伸,推荐学生课外去欣赏白居易的《卖炭翁》,欣赏杜甫的《石壕吏》,学生便能够用同样的方法去知人论世,鉴赏品味诗歌的内涵,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课的教学设计中“读诗如诗”“读诗如画”“读诗读人”“读诗读史”,就是以“读”贯穿,从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出发,注重融合与实践,引领学生读出对诗歌的理解,读出对诗人的认识,读出对社会乃至人生的思考,读出学习诗歌的独特体验和独到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请你努力做到,使学生的知识不要成为最终目的,而要成为手段;不要让知识变成不动的、死的‘行装’,而要使它们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在集体的精神生活中,在学生的相互关系中,在精神财富交流的生动的、不断的过程中活起来,没有这种交流,就不可能设想有完满的智力的、道德的、情绪的、审美的发展。”

      蔡明老师认为,“生态语文”是在语文教师的启发、引导和组织下,每一个学习个体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活动中互相影响、自主探究、自我发育的生命化过程,是师生、生生之间“圆融互摄”“共生共长”的发展与演变,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不断形成和发展”的语文教与学的实践。

      从教学《观刈麦》一诗的实践中,笔者也有所感悟:诗歌的生态教学,首先要认识到诗歌的诗性特质,然后从“生态语文”的视角出发,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设定教学目标。其次,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以开放的姿态,和学生一起徜徉在诗歌的天地,充分关注课堂生成,留出时间让学生发现、思考、质疑,解答,激发他们探索和求知的愿望,让学生与诗歌对话,与作者对话,与诗歌承载的历史对话,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对话,让他们去感知诗歌情感的温度,探知诗歌思想的深度,认识诗歌反映社会历史的广度,在民主、自主、自由、热烈的语文学习环境中,形成知识的交流、情感的沟通和智慧的碰撞,对诗歌产生属于自己的理解和体验,从而真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领略诗歌艺术的魅力。

标签:;  ;  ;  ;  ;  ;  ;  ;  

诗歌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教学--以“看切麦子”为例谈诗歌的生态教学_诗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