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方言文化现状的调查研究论文

苏北方言文化现状的调查研究

□王梦茹 马奕仙

【内容摘要】 方言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浓郁的地域特色。苏北方言文化资源丰富,特色鲜明,但城镇化进程、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普通话的推广以及研究者后继乏人等因素使得方言文化逐渐边缘化,方言文化的保护迫在眉睫。

【关键词】 苏北方言;方言文化;传统文化

一、引言

方言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方言与文化息息相关,不管是盐城的淮剧还是苏州的昆曲,都有着独特的语言特色。换言之,这些当地的戏曲文化都不能离开当地的方言。而像各地的谚语、歌谣、歇后语,包括红白喜庆民俗无不与当地的方言文化有关。正是这多种多样的方言文化让每个城市各成一色,不至于千城一面。方言文化本身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语言学的研究,文化多样性的构建,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方言的使用领域不断萎缩,方言文化的发展趋势堪忧。很多学者注意到方言文化的保护问题,如吴永焕(2008)、耿延宏等(2013)、周玉洁(2013)、石琳(2017)、夏先华(2019)等。现在,方言文化博物馆的建设倡议已得到很多地方的响应,足见方言文化的重要价值。

江苏按地域可分苏北、苏中、苏南。关于苏南方言文化的研究已有一些成果,但是关于苏北的方言文化却鲜有研究。其实苏北的方言文化也有着其独特的魅力,苏北方言有江淮官话和中原官话之分:淮安、盐城、连云港大部,多说江淮官话,而徐州、宿迁、连云港北乡等地则说中原官话,每地都有着其独特的方言文化特色,苏北方言文化的价值不应该被忽视。

二、调查结果和分析

本次调查范围为苏北五市,即淮安、徐州、连云港、宿迁和盐城。笔者实地调查了500名群众。从性别上看,男性占比49.2%,女性占比50.8%;从学历上看,大学及以上占比38.8%,高中或中专占比26%,初中占比21.6%,小学及以下占比13.6%;职业方面,事业单位人数占比15.2%,农民占比17.6%,工人占比18.4%,学生占比22.8%;城乡方面,城市人口占比为52%,农村人口为48%。

那么,信息的本质是什么?一种较流行的做法是给信息下定义,较典型的有信息是物质的 “存在方式”“属性”“状态”以及“自身显示”。一时间,人们提出了信息的一百多种定义,使得香农都无可奈何地说,对于信息这个词的任何解释他都不负责了!

表 1居民对当地方言文化的了解情况

(二)您支持是否子女学习戏曲等当地民间艺术。由图2的数据可以看出,244人支持子女学习当地民间艺术,占总人数的48.8%;76人不支持子女学习民间艺术,占总人数的15.2%;还有180人持无所谓态度,占总人数的36.0%。由此可见,有近一半的人支持子女学习当地民间艺术,但仍有一小部分人不支持,还有很多人持无所谓态度。这说明,民间艺术在很多人群中还是受欢迎的,但也有一部分人排斥它,还没有成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戏曲是方言文化的一部分,戏曲的传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您认为方言文化保护是否会对外来人口造成一定压力。从图3可以看出,有212人认为方言文化保护会对外来人口造成一定压力,占总人数的42.4%;有288人持相反态度,占总人数的57.6%。由此表明,近40%的人心中认为方言文化保护会对外来人口造成压力。方言文化的保护是否排斥外地人,是否具有地方保护主义色彩,仍需要引起人们的思考。

(二)城镇现代化及互联网发展对方言文化的影响。近些年来,中国的城市现代化建设如火如荼,经济快速发展,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然而,不少城市在进行大规模建设时,对当地的历史文化缺乏全面的了解和认识,误以为高楼大厦就是现代化的标志。在城市文化建设中,方言文化甚至被打上了沉重的乡村烙印,决策者有意淡化自身的地域特色,使得这些极具地域风采的历史遗蕴面临前所未有的尴尬局面。

图 1对方言文化的发展趋势看法统计

每个地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方言,因而便形成了各个地区独特的方言文化。由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在此次的方言文化问卷调查中,了解当地方言文化中的谚语或歇后语和红白喜庆民俗所占的比例较大,分别达到了55.2%和56.0%。而不了解的人数所占比例只有20.8%和18.4%。相对于谚语、歇后语和红白喜庆民俗这些人们日常接触较多的方言文化,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民间歌谣、故事和地方戏曲之类的接触较少。在此次调查中,了解这些文化的人们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5.2%,48.4%和45.2%,而不了解人数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7.8%,25.6%和28.4%,人数相对较多。

图 2支持子女学习戏曲等当地民间艺术的统计

目前,矮小症主要通过注射生长激素来治疗,生长激素是垂体前叶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是人出生后促进生长的最主要激素,刺激儿童骨骺软骨细胞的分化、增殖、长骨生长,使人体长高,同时调节物质代谢和能量平衡。基因重组人生长激素虽然是“外援”,但化学结构和人自然分泌的完全一样。更重要的是,它是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的促进儿童身高增长的唯一安全有效的药物,对各种生长发育迟缓均有较确切的疗效,同时不会促进骨骺愈合和性发育提前。

由于城镇化进程带动人口流动的加剧,前所未有的移民大潮因此出现,随之而来的语言问题和文化认同问题也更加凸出。乡村青壮年大面积外出,使用当地方言的机会减少,这使得一些独具特色的方言文化后继无人,缺乏传承者。

图 3方言文化保护对外来人口的压力统计

三、苏北方言文化现状的原因分析

风影踉踉跄跄地走着,终于到了村子里,到了家门口,他的心里反而忐忑不安起来,仿佛随时会发生地震,脚下的大地会在顷刻之间塌陷。村子里到处弥漫着浓重的雾霾,能见度非常的低,一团一团巨大的乌云在头顶的天空翻滚,因为有浓雾笼罩,一切如雾里看花,有没有乌云压根儿就看不清楚。倒是这空气非常的污浊,他一阵恶心,一副要呕吐的样子,心口堵得慌,连呼吸都困难了,差点儿窒息。

(一)您对方言文化的发展趋势看法如何。由图1可知,人们对方言文化的发展趋势有着各自不同的看法。第一,认为当地方言文化中不受欢迎的将会消失,受欢迎的将会继续传承的人数所占比例最大,在所调查的500人中共有204人,所占总人数比例为40.8%;第二,认为当地方言文化将维持现状的人数,有146人,所占总人数比例为29.2%;第三,有80人认为当地的方言文化将会逐渐消亡,占总人数比例16%;第四,有70人认为当地方言文化将会复兴,占总人数比例14%,此二者各居一端,呈现分庭抗礼之势。

另外,要想取得好的培训效果,一方面要有好的培训师,另一方面培训课件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对于培训课件的开发,B公司目前并没有明确的要求,培训组人员开发新课件仅凭个人理解,那么其开发的课件是否接地气、是否真正可运用到经销商的日常管理中,便无法得到保证。由于开发新课件并没有激励机制,导致无论是培训组人员,还是内训师,都没有主动性进行新课件的开发和整理。

随着广播、电视、互联网和其他电子媒介的普及,各种现代交通方式的飞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骤然缩短,整个世界紧缩成一个“村落”,人们的交往方式、生活方式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革改变了人类的感觉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创造出新的社会行为类型。新的环境中为了交流方便,语言的统一是必然趋势,这对方言文化的萎缩也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一)普通话推广对方言文化的影响。这些年来,方言文化的发展呈现衰落的趋势。很多家长在孩子开始学习说话时就为其营造了一个只有普通话存在的环境,这样就导致下一代丧失了学习方言文化的机会,也就是人们现在口中所说的“零方言族”。如今方言文化在城市文化建设中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尴尬境地,而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人们没有正确认识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关系。推广普通话势在必行,但是保护方言文化也责无旁贷。方言文化不仅是一种语言形式,更是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言文化的意义并不仅为了留住方言文化这种形式,更是对历史文化遗产、当地民俗文化的传承。当然,方言文化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群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具有一定的空间性和时间性。地域的不同,人们对方言情感的不同等因素都会形成当地不同的方言文化,从而造成了方言文化的使用范围狭小,只能在当地使用或盛行的境况,不能得到外界的普遍认可。

(三)方言文化后继乏人,研究队伍较弱。

1.方言文化的传承后继乏人。以方言为载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多是高龄者。有些项目的主要传承人由于年事已高、体弱多病相继去世,有的老艺人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进行传承,导致许多项目传承人交替出现断层现象。同时,作为传承主体的年轻人,由于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以及生活压力的考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淡化,很少有人愿意学习和欣赏以方言为载体的传统艺术,从而最终导致方言文化的传承人日渐匮乏。

但是,我这样做就把叶霭玲逼到了一个绝杀的赛点上。她不得不对我发出了决裂的宣言,宣布与我彻底断绝关系。我以为这件事到此也就解决了。可是真要与叶霭玲决裂了,倒使我考虑将来究竟怎么办?难道我真的打算娶白丽筠为妻吗?

2.方言文化保护与研究的人员较少,队伍建设较弱。苏北地区方言文化资源丰富,但研究人员较少,更缺乏专门的研究机构。方言文化的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专业性强的特殊工作,专业的方言文化保护工作者是确保这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但目前这方面的人才比较缺乏,整体队伍建设还相对较弱。

四、结语

方言文化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或缺的地域身份象征。然而,在调查中发现,近些年来苏北地区方言文化萎缩的速度很快,严重影响到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普通话的大力推广与普及,城镇化进程带动人口流动的加剧,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方言文化传承人的缺乏,方言文化保护的队伍建设问题等因素的影响,加剧了方言文化进一步弱化的趋势。现在来看,方言文化的保护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保护方言文化就是保护地域文化,就是维护全民族的文化多样性,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耿延宏,潘桂娟.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阈下方言保护的思考[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128~131

[2]石琳.语言生态视域下的方言文化保护与传承[J].中华文化论坛,2017,9:140~145

[3]吴永焕.汉语方言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与对策[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4:39~43

[4]夏先华.方言文化的法律保护:定位、归因与进路[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9,1:90~99

[5]周玉洁.论汉语方言流失及方言文化的保护[J].毕节学院学报,2013,6:112~115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8年度盐城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苏北方言文化保护的调查与研究”(编号:201810324002Z)成果。

【作者单位】 王梦茹,马奕仙;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

标签:;  ;  ;  ;  

苏北方言文化现状的调查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