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审计人才培养方案的特点、维度、矛盾与选择_审计学论文

我国审计人才培养方案的特点、维度、矛盾与选择_审计学论文

我国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特征、维度、矛盾及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维度论文,人才培养论文,矛盾论文,特征论文,审计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处于修订实践探索之中。虽然我国高校审计学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着差异性,但是,我国审计学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实施存在着“应用性、复合型”和“道德规范、知识体系与执业技能”特征,审计主体与审计客体两个维度,传统模式还是现代模式的矛盾,主体主导还是客体主导的选择等共性问题。通过对审计学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调研,对审计人才能力结构、知识结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诸多方面重新设计与完善,探索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的审计学人才培养的路径与方法。

      一、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特征:“应用性、复合型”和“道德规范、知识体系与执业技能”

      (一)应用性、复合型

      随着社会对审计需求的不断增加以及审计功能的拓展,审计已远远突破了财务会计审计的边界,审计对象已从单一财务角度的检查转变为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分析和评价。在信息时代,审计客体变得模糊,电子账簿、电子报表和网络资料不断增多,审计客体变得复杂纷繁。管理审计、绩效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信息系统审计的兴起,使经济学、管理学、工程学、法学与审计学很好地衔接起来,为审计学专业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知识的交融与学科的交叉,突出了审计学专业的复合型特征。从本质上说,审计具有经济监督、经济评价和经济鉴证三大职能,这种职能定位,要求审计学专业的知识体系在相关学科的交叉支撑下,更加突出审计基本理论、审计技术与方法、审计基本实务等相关内容。可见,审计学专业的应用性特征也一目了然。笔者对我国审计人员培养需求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对审计人员培养的看法(如专业知识、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审计人员培养面临的问题(如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授方法、教材等);审计人员应具备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调查结果显示,在未来高级审计人才最佳专业组合、知识结构优化等方面,应当是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有52%的人选择“会计+审计+计算机+法律”模式,其次为“计算机+财务+工程+外语”模式,占34%,而选择“计算机+工程+经济管理”模式的有31%。由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当今社会需要审计人员具备宽泛的知识素养,审计专业领域已覆盖到了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工学等诸多学科。

      (二)道德规范、知识体系与执业技能

      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应与整个从业人员职业能力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应考虑如下职业能力:道德规范、知识体系与执业技能。2001年初,美国“安然事件”和“安达信事件”之后,世界各国审计职业界更为重视审计职业道德教育。我国目前已经认识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并把它视为审计教育中的一项充分必需的知识要素。审计的方向也发生了很多变化:从定期审计走向实时审计、在线审计;审计内容以财务信息为主转向以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并重发展;行业管理从自律为主转向自律和外部监管并重;从咨询业务上来说,独立会计师已经把咨询服务和监督评价分离开来,内部审计师找到了新的机会,审计服务的核心意义应当是为组织创造价值和增加价值。与核心服务相适应的能力要求包括:战略型与批判性思维能力;沟通与领导能力;对客户与市场的关注能力;对信息的综合分析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充分理解个人、组织与系统审计方法的能力;动态地掌握审计新原理、观念与技术的能力;识别与理解风险以及相关机会的能力;根据一般审计与专项审计目标,做出职业判断的能力;使用统计与非统计方法选择、收集、评估、归档管理审计证据的能力等。这些都对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道德规范、知识体系与执业技能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维度;审计主体与审计客体

      设计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能回避谁履行审计职责和履行什么样的职责这两个基本问题。谁履行审计职责?这是审计主体问题。履行什么职责?这是审计客体问题。审计主体不同,对审计学专业人才需求不同。因此,相应的课程体系就会有一定的变化和差异。依据审计主体的维度评价,审计客体不同,自然要求传递给学生的信息要有所差异;依据时间维度,现代审计思想的发展,决定了审计客体的变化特征,这也需要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中体现动态性和可调整性。在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方面,一直存在着究竟是审计主体主导还是审计客体主导的困惑。为了合理架构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有必要对审计概念框架下的主体与客体问题进行预先分析和评述。

      (一)政府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构筑的三大审计主体

      审计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国家财政关系中,它主要起着财政监督的作用;在市场经济契约性关系中,它主要呈现出鉴证之功效;在组织内部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它更多地表现为控制职能。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加上人们对审计本质的认识尚未形成统一的观念。因此,对于什么是审计这个问题的回答也是众说纷纭。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改变,人们对审计的认识也处于动态的变化和发展之中。尽管对什么是审计这个问题的确切解释说法不一,但其本质性内涵应具有共性。国内外审计现实表明,政府审计机关、社会审计组织和内部审计机构或专职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应成为审计主体。

      (二)对应不同主体的审计客体

      审计的内容因审计主体不同而不同。对于政府审计而言,其审计的客体应是国家的经济活动;对于社会审计而言,审计客体应是委托者所委托的经济性、非经济性或经营性、非经营性业务,它充满着不确定性;对于内部审计来说,更多地表现为本机构的经营性或非经营性活动,具有个性特征。政府审计的对象和范畴通过国家法律、法规明确,社会审计范畴通过委托协约加以规范,内部审计范畴则通过组织内部授权确定。

      1.以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和效益审计为特征的政府审计。审计的客体包括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国有的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以及依照审计法规定应当接受审计的其他单位。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上述部门的财政预算、信贷、财务收支(负债、资产、损益)和决算,以及与财政财务收支有关的经济活动及其经济效益。

      2.以财务报表审计为特征的社会审计。注册会计师依法承办审计业务和会计咨询、会计服务业务。注册会计师根据委托人的委托,从事审阅业务、其他鉴证业务和相关服务业务。可以看出,尽管我国注册会计师承办业务类型较多,但核心内容围绕财务报表审计展开。基于这样的背景条件,诸多高校开设的审计学专业课程更多地突出了注册会计师(CPA)财务审计的内容。

      3.以内部控制审计、风险管理审计为核心的内部审计。不同角度导引的新定义,以帮助组织增加价值为目标,以紧密关注组织风险为主线,把内部审计业务拓展到组织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与组织治理三大领域,表明了内部审计的职能是站在组织整体利益的立场上,发挥着增加组织价值和提高组织运作效率的作用。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ⅡA)最近对内部审计定义的修改,也是顺应信息技术、经济全球化的宏观经济环境变化与组织发展的微观经济环境变化而作的一次重大变革,内部审计因此进入了一个新时代,现代内部审计思想也逐渐形成。

      三、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矛盾:传统模式还是现代模式

      (一)课程深度与课程体系宽度之间的矛盾

      “应用性、复合型”要求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更具内涵的深入度和外延的广泛度,按照传统思维模式要求,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增加课程数量,将围绕“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三个审计主体需要的所有相关课程统一纳入教学计划,形成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这种思路的实施就是在现有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加大课时和学分。但是,综合目前我国高校现有教学计划安排,大部分学校已经将授课时间压缩至7个学期甚至6个学期完成。与以往相比,实际课堂内授课时间在缩短,这样必然会导致有限的课时与外延的扩张之间的冲突。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这种矛盾与冲突还直接表现在学生自主学习与被动学习之间的平衡和选择方面。

      (二)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之间的矛盾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特别要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列入教学计划的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学时),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5%。笔者就毕业生对审计学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其一,综合素质、实际工作能力最受学生重视;其二,教学计划中以实验室实验的形式开展的教学效果一般;其三,以学年实习形式开展的实践教学效果较好;其四,以毕业实习形式加强实践教学的效果较差;其五,90%的学生期望审计实践课程以审计流程模拟和财务审计操作为主进行;其六,对聘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开展课外活动,增强学生社会实践机会、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等期望较高。笔者就审计从业人员对应实践教学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其一,案例教学欠缺、教师缺少专业实践经历、与实际部门缺乏联系和交流、对市场前沿问题关注较少、培养模式单一是审计专业人员培养所面临的五个主要问题;其二,建议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需要强化的要求大多也集中在案例教学、加强实习教学。问卷调查的结果与教育部的文件要求趋向统一,但现实的实践教学安排尚不能符合上述期望和需求。因此,在有限的课时内如何合理安排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方案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专业深度与专业宽度的矛盾

      由于审计学专业复合性强的特点,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许多开设了审计学专业的学校基本上作了如下两种之一的选择:一是在研究生阶段开设审计学专业,国外高校基本如此,如美国高校、英国高校;二是在本科阶段开设审计学专业,但专业内容被锁定在社会审计或内部审计或政府审计某一个主体方面,学生就业方向单一。本科阶段同时满足三大审计主体需求的审计学专业,但由于可参照的标准比较少,真正达到这样的目标需求还存在很大的困难。这就要求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改良中逐步探索如何满足专业深度与专业宽度双向达标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问题,这是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四、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选择:主体主导还是客体主导

      (一)以CPA为主导、财务审计为核心

      从国内高校审计学专业课程开设突出CPA审计的特点和审计学专业必修课设置统计情况来看,开课频率最高的是审计学原理和财务审计。同时,大部分高校都设置了与财务审计配套的如下支撑类课程:会计学基础、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及财务管理等,十分明显地突出了社会审计(CPA)的财务特征。但是,支撑内部审计和政府审计的相关课程严重不足,内部审计和政府审计的主体特征不甚明显,弱化了内部审计和政府审计,这样的课程体系难以满足三大审计主体共同的需要,具有局部性,与审计本身的内涵不对应,需要进一步改良和完善。应对三大审计主体的要求,审计学专业基础课程应该有如下对应:政府审计要求的支撑课程为,公共管理学、财政学、国家税收、固定资产投资学、金融学;内部审计要求的支撑课程为,内部控制学、风险管理、公司治理、企业经营与管理、组织行为学、舞弊的防范与管理;社会审计要求的支撑课程为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咨询与管理。

      (二)主体、客体需求交叉相融,内容重叠与数量不足共存

      尽管审计主体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并且这种差异影响到审计内容和审计范围的不一致。但从总体上说,针对三大审计主体的共同特征是不能否定的。比如,效益审计、企业财务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共存于三大审计主体的审计实践中,如何在审计学专业课程设计中既体现其知识共性,又突出其差异性,这是两难的问题。国内高校的课程设置情况,这样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大部分学校“一头轻”,重心在财务会计方面,但同时还有部分学校同类课程应不同主体要求重复开设。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设计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需要关注的重点之一。

      (三)相似的课程结构,不均衡的学分结构

      就国内高校现有人才培养方案综合分析而言,尽管各高校审计学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但现有的课程体系构成还是基本一致的,而且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的课程内容也有很大的趋同性。但是,差别是不同构成部分之间的学分比重的波动而已。综合开设了审计学专业的高校现有人才培养方案情况,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包括如下四部分内容:

      1.公共基础课程部分。这部分课程构成比较集中,主要包括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学英语、大学语文、微积分、线性代数、概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计算机技术基础、体育等。

      2.学科基础课部分。国内高校审计学专业学科基础课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学、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统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经济法、货币银行学等。

      3.专业课部分。关于专业课的课程构成,大部分学校是以财务审计为主设置的相关课程内容,尽管课程内容相似,但课程的开设方式和学分比例之间还是有较大差别的。国内高校比较集中的专业课程主要为审计学原理(审计学、审计学基础、审计学概论)、财务审计、计算机审计(信息系统审计、电算化审计)、内部审计(内部控制学、内部控制制度及其评审)、财务管理、中级财务会计、财务会计学(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绩效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等。

      4.实践课程部分。综合国内高校情况看,实践课程学分比例比较统一,而且实践课程内容也基本一致,包括学年论文、学年实习、毕业论文、毕业实习、会计模拟实验、审计模拟实验等方面。与上述三部分课程相比较,凸显一致性与均衡性。

      我国高校在审计学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完善过程中,应当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重塑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开发审计教育课程与设置、改进教学内容与方法,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审计人才,充分考虑制订审计学人才培养方案时所遇到的主要特征、维度、矛盾及选择。通过审计学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知识体系和课程结构,使审计学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培养的审计人才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社会竞争能力。

标签:;  ;  ;  ;  ;  ;  ;  ;  ;  ;  

我国审计人才培养方案的特点、维度、矛盾与选择_审计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