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兴军[1]2002年在《添加剂对玉米秸秆青贮饲料质量影响的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针对我国青贮添加剂的研究现状,研究了发酵促进剂(乳酸菌、纤维素酶)和发酵抑制剂(盐酸、己酸)二类青贮添加剂对玉米秸秆青贮饲料质量的影响。课题首先根据查阅的大量文献资料,确定要研究的添加剂种类和添加剂量,然后在玉米秸秆原料中添加所选的添加剂,在适宜的青贮条件下进行青贮饲料的调制试验,将经过一定发酵时间的青贮饲料开封后,通过测定玉米秸秆青贮饲料的干物率、pH值、有机酸含量及组成、干物质消失率、NDF瘤胃降解率、干物质回收率、青贮化学成分、氨态氮占总氮的比例等指标,这些测定分析结果用来确定不同添加剂对玉米秸秆青贮饲料质量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在玉米秸秆青贮中添加盐酸,降低了玉米秸秆青贮饲料的乳酸占总酸比例、干物质回收率,并使得青贮饲料的细胞壁物质含量明显增加,明显降低玉米秸青贮料的质量。己酸的处理对青贮料pH值、干物质消失率、NDF瘤胃降解率、干物质回收率、有机酸含量和组成、NDF、ADF、ADL、OCW、OB的含量均无显着影响(P>0.05),但可以抑制青贮料中霉菌的生长,并能明显改善青贮料的色泽、气味和质地。盐酸和已酸的共同处理除了明显改善青贮料的色泽、气味和质地外,还可明显降低青贮料的pH值和OB、ADF、ADL的含量(P>0.05),明显提高了青贮质量。它对玉米秸秆青贮饲料的有机酸含量及组成、干物质消失率、NDF瘤胃降解率、干物质回收率、NDF及OCW的含量均无显着影响(P>0.05)。 添加纤维素酶可以使玉米秸秆青贮饲料中的氨态氮与总氮比值降低28%,丁酸占总酸的比例降低100%,ADF含量下降20%,显着提高了玉米秸青贮饲料的营养价值。纤维素酶对玉米秸秆青贮饲料的干物质消失率、NDF瘤胃降解率、干物质回收率、NDF、乳酸及粗蛋白含量均无显着影响(P>0.05)。乳酸菌的添加虽然使得青贮料的色泽、气味和质地明显改善,但也使得NDF、ADF含量明显提高,乳酸的含量明显降低、VBN/TN明显上升,说明玉米秸秆青贮料的质量明显下降。乳酸菌和纤维素酶的共同作用可以使玉米秸秆青贮料的干物质消失率提高8%,使氨态氮与总氮的比值降低33%,丁酸占总酸的比例降低81%,同时使NDF、ADF的含量分别降低10%和7%,说明玉米秸秆青贮料的质量明显改善。
肖银宝[2]2018年在《玉米和饲用高粱青贮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草食家畜养殖是节粮型畜牧业的代表,大力发展草食家畜养殖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措施。以玉米和饲用高粱等粗饲料为代表的粗饲料资源是实现草食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青贮是提高粗饲料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研究玉米和饲用高粱种植及青贮品质优化的途径是实现高效草食畜牧业的重要科技支撑。本文就玉米和饲用高粱的种植模式、产量以及影响青贮质量的乳酸菌制剂、装填时间等因素开展了相关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品种、种植密度对全株玉米产量和青贮品质的影响试验采用双因子完全随机设计,选用先玉335,豫青贮23号,北农208 3个玉米品种,4500株·666.7m~(-2)(低种植密度)和6000株·666.7m~(-2)(高种植密度)2个种植密度水平;共6个处理组,每组3个重复。青贮采用室温发酵60 d后开桶进行感官评价和实验室检测。从田间产量分析,3个玉米品种在6000株·666.7m~(-2)的种植密度下DM产量均低于4500株·666.7m~(-2)的种植密度,其中北农208在4500株·666.7m~(-2)的种植密度下,干物质产量最高。从感官总体评价来看:3个玉米品种在种植密度为4500株·666.7m~(-2)时的青贮综合评分高于6000株·666.7m~(-2)。青贮发酵结果表明:各处理的pH值均低于4.0,发酵良好;北农208在发酵前后的NDF含量都高于先玉335,但ADF含量均低于先玉335和豫青贮23号;北农208在种植密度为4500株·666.7m~(-2)时LA含量显着高于其他各处理组(P<0.05),与先玉335和豫青贮23号差异显着(P<0.05)。2、Sila-Max、降雨及装填时间对玉米青贮质量的影响利用自制青贮发酵桶(20 L)研究添加剂(Sila-Max),2种装填时间(1次装填和3次装填)和每天10 mm降雨对带穗和去穗玉米秸秆青贮(共12个处理组)发酵参数、营养成分、干物质损失率及48h体外干物质消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延迟3次装填使带穗玉米秸秆青贮发酵产物的DM含量比1次装填提高4.34%,干物质损失率增加17.32%;去穗玉米秸秆青贮发酵产物的DM含量比1次装填降低10.3%,干物质损失率增加45.24%,差异显着(P<0.05);延迟3次装填未对带穗和去穗玉米秸秆青贮发酵参数、营养成分及48h体外干物质消化率产生显着影响。但延迟3次装填+每天10mm降雨会使带穗和去穗玉米秸秆青贮的CP和LA含量比1次装填和仅延迟3次装填的显着降低(P<0.05),pH值,NDF,ADF含量以及干物质损失率均显着高于1次和仅延迟3次装填(P<0.05);添加剂Sila-Max对降低带穗和去穗玉米秸秆1次装填青贮干物质损失率效果最好,DM比对照组分别提高5.68%和3.18%,干物质损失率比对照组分别减少48.77%和45.91%;3次装填,添加Sila-Max组相比未添加组,使带穗和去穗玉米秸秆的AA含量分别提高7.32%和33.8%,差异显着(P<0.05)。3、Sila-Max及装填时间对不同饲用高粱品种青贮品质的影响通过利用自制青贮发酵桶(20 L)研究添加剂(Sila-Max)和2种装填时间(1次装填和3次装填)对4个品种饲用高粱秸秆青贮(共16个处理组)发酵参数、营养成分、发酵后干物质含量、干物质损失率及48 h体外干物质消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发酵前的营养参数差异显着,发酵后DM含量均显着降低(P<0.05),CP含量均升高。与未添加组相比,添加Sila-Max可以显着降低各品种饲用高粱青贮的干物质损失率(P<0.05),其中对雅津YF1 1次装填和3次装填干物质损失率降低最多,分别达35.2%和16.1%。不同品种饲用高粱,不论1次装填还是3次装填,添加Sila-Max组LA和AA含量均高于未添加组。3次延迟装填未对饲用高粱青贮发酵品质产生明显影响,但干物质损失率显着升高(P<0.05)。综合而言,1、不同玉米品种,在种植密度为4500株·666.7m~(-2)的DM产量和青贮营养价值高于6000株·666.7m~(-2)。北农208比先玉335和豫青贮23在青贮饲用物质产量和饲用营养价值方面表现更加优良。2、延迟3次装填显着增加了玉米和饲用高粱青贮的干物质损失率,但未对玉米和饲用高粱的青贮品质产生显着影响。3、添加Sila-Max可以改善玉米和饲用高粱青贮的发酵品质,降低发酵过程中的干物质损失率,在克服降雨对玉米秸秆青贮产生的不良影响方面作用显着。
公美玲[3]2013年在《玉米秸秆青贮过程中的营养动态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通过叁个试验,对全株和去穗青贮饲料在青贮过程中的营养动态变化、由郑单958、浚单26和农大108调制的青贮饲料的营养成分差异以及青贮保存与棚舍保存的营养差异进行了综合评定,以期明确青贮过程中的营养成分变化规律以及不同玉米品种对青贮饲料营养价值的影响,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保证青贮饲料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提高反刍家畜的适口性,促进我国畜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结果表明:在青贮发酵过程中,主要营养物质,如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有机物等都是呈缓慢下降趋势,而作为产生乳酸必备物质的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在青贮前后却因乳酸菌和其它微生物的利用而损失较大;但与在棚舍中自然晒干的青绿饲料相比,青贮饲料营养成分的损失是很小的,青贮能较好的保存饲料的营养价值。比较两种青贮饲料的营养成分可知,在动物体易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如水溶性碳水化合物、粗蛋白、粗脂肪等方面,全株青贮饲料中的含量高于去穗青贮饲料;在动物体不易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如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等方面,全株青贮饲料中的含量低于去穗青贮饲料;在青贮发酵产生的有用物质乳酸方面,全株青贮饲料高于去穗青贮饲料,而在代表蛋白质破坏程度高低的(氨态氮和总氮的比例)方面,却低于去穗青贮饲料。这充分说明全株青贮饲料的营养价值要远高于去穗青贮饲料。3个玉米品种调制的青贮饲料在青贮后,营养物质也是减少的,但不同品种对青贮饲料的营养品质没有多大影响。相比较而言,在青贮饲料的营养物质含量方面,浚单26较郑单958和农大108稍高。
陶莲[4]2017年在《生物技术提高玉米秸秆饲用价值的研究及其机理探索》文中研究说明利用生物技术提高秸秆饲料利用率有助于开发饲料资源与减少秸秆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等实际问题。基于合理调控青贮发酵对秸秆品质的改善的作用,筛选出高效生物青贮发酵制剂,采用体外(in vitro)、半体内(in situ)和活体动物(in vivo)试验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与效果验证,同时,对生物制剂改善玉米秸秆青贮品质的机理进行了探索。本研究分四步骤进行:1.青贮发酵作用对玉米秸秆品质的改善作用及其对菌群构成影响的评价。采用经典的分析方法和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青贮发酵前后玉米秸秆感官指标、发酵品质、营养成分以及细菌群落构成及丰度的变化,确定青贮发酵是否能够改善玉米秸秆的饲用价值;2.研究生物制剂对玉米秸秆青贮饲料发酵品质、营养成分及消化率的影响。通过在玉米秸秆原料中添加微生物制剂、酶制剂、微生物制剂+酶制剂,青贮45天后检测青贮饲料发酵品质、木质纤维素组分以及瘤胃消化率,来分析判断各种生物制剂对玉米秸秆青贮饲料品质改善的作用,优化出最为适宜的生物制剂;3.研究所筛选的生物制剂对玉米秸秆青贮发酵过程中化学组分及微生物群落构成的影响。通过对玉米秸秆进行青贮,在0、1、3、5、7、14、21、45天分别开袋取样,探明不同发酵阶段细菌及真菌的菌群构成及丰度变化规律;不同发酵阶段青贮发酵品质及营养组分动态变化规律;酶菌复合制剂对菌群变化及青贮品质的作用机制;4.运用动物比较试验对所筛选的生物制剂进行效果验证。通过肉羊饲养试验,阐明不同玉米秸秆青贮饲料对肉羊的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营养消化及血液指标的影响,对所筛选出的生物制剂效果做充分的验证。结果表明:1.青贮发酵45天后的玉米秸秆青贮饲料呈黄绿色,质地较好,呈酸香味。青贮发酵能够使玉米秸秆pH值迅速降低,乳酸含量显着增加(P<0.05),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er;NDF)及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ADF)含量有下降趋势(0.1<P<0.05);玉米秸秆经过青贮发酵相关微生物发生了显着变化,变形菌门(Proteobaacteriaa)、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肠杆菌目(Enterobacteriales)、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和魏斯氏菌属(Weissella)菌群数量显着降低(P<0.05);青贮发酵能够显着增加(P<0.05)厚壁菌门(Firmicutes)、芽孢杆菌纲(Bacilli)、乳杆菌目(Lactofbacillaales)、乳杆菌科(Lactobacillaceae)、片球菌属(Pediococcus)和乳杆菌属(Laactobacillus)菌群数量;2.酶菌复合处理组(MCL1和MCL2)pH值最低(P<0.05),NDF、纤维素在瘤胃中降解能力显着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木质素(acid detergent lignin;ADL)降解率在数值上高于其他组,但差异不显着(P>0.05);与对照组相比,酶菌混合处理组能够降低NDF、ADF、纤维素含量(P<0.05);3.青贮发酵过程对青贮各品质指标影响显着,而酶菌复合制剂对NDF、pH值、乳酸(lactic acid;LA)、乙酸(acetic acid;AA)和丙酸(propionic acid;PA)含量影响显着(P<0.05)。青贮时间及青贮时间和添加剂的互作效应对细菌及真菌门水平群落构成影响显着(P<0.05)。添加剂对真菌门水平群落构成影响显着(P<0.05);对细菌门水平群落影响不显着(P>0.05);4.添加生物制剂玉米秸秆青贮组、无添加玉米秸秆青贮组、羊草组对照组的净增重(weight gain;WG)、平均日增重(average daily weight gain;ADG)、胴体重(carcass weight)、DM和ADF的表观消化率(apparent digestibility)均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添加生物制剂玉米秸秆青贮组干物质和有机物排出量显着低于空白对照组和羊草对照组(P<0.05)。添加生物制剂玉米秸秆青贮组和无添加玉米秸秆青贮组的NDF表观消化率显着高于对照组和羊草组(P<0.05)。各处理组内脏器官占宰前活重比例及各血清生化指标差异不显着(P>0.05)。基本结论:1.青贮发酵改善玉米秸秆感官指标、发酵品质以及营养成分,并且可以有效降低有害细菌的数量,增加有益菌的数量,从而降低致病菌对家畜健康存在的潜在风险;2.酶菌复合添加剂喷洒到秸秆中进行青贮发酵后,能够有效破除玉米秸秆青贮饲料的特殊的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复合体结构,改善秸秆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提高营养物质的保存量及反刍动物瘤胃对秸秆营养物质的降解率,从而提高秸秆的可利用率,其中MCL2处理组效果最佳;3.生物制剂通过改变真菌群落构成来改善玉米秸秆青贮的利用率;4.玉米秸秆经过生物制剂处理后改善了玉米秸秆的饲用价值,达到与羊草相同的生长和屠宰性能。
王晓萌[5]2018年在《纤维素降解菌剂发酵玉米秸秆过程中秸秆饲料主要品质指标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试验利用从内蒙古东西部叁个地区(通辽、呼和浩特、巴彦淖尔)筛选出的野生菌株为原始菌种,通过以高效纤维素降解菌系为主、酵母菌与乳酸菌为辅构建分别适用于上述地区的复合菌系,于当地进行接近实际生产规模的粒用玉米秸秆发酵试验。于发酵的不同时间及窖池不同深度采集秸秆样品,进行含水量、pH值、总酸、还原糖、粗蛋白、粗纤维等指标的测定,探讨构建的复合菌剂对玉米秸秆微贮饲料品质的综合影响,以期可以更加准确、完整的提供微贮玉米秸秆发酵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经前期实验室发酵试验以及复筛结果,确定了发酵菌剂分别为:乳酸菌,酵母菌,枯草芽孢杆菌以2:2:1比例复合的单菌复合菌系,接种量分别为10%,8%,6%。叁类复合菌剂添加后发酵结果表明,在传统微贮以乳酸菌为主要发酵剂中添加适量的酵母菌可以明显改善秸秆饲料的风味,更利于牲畜增加进食量。而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则可降解秸秆中的纤维素,使饲料营养更加丰富,质感更加柔软,显着改善适口性。经过微贮发酵测定相关指标得出,单菌复合菌系中8%接种量发酵效果较好。两地均表现出8%接种量的pH值下降至最低,试验点一处理下降到3.91,试验点二降至3.8。总酸含量达到最高的为10%的接种量,通辽从11.44g/kg上升至15.44g/kg,上升了34.97%,试验点一总酸平均上升了43.59%。还原糖的变化总体提高以8%的效果最好。试验点一中b处理降解纤维素的效果最为明显,叁个深度平均下降了26.77%,b处理粗蛋白上升最多,叁个深度平均上升了18.28%,试验点二中B处理降解纤维素的效果最为明显,叁个深度平均下降了39.77%,B处理粗蛋白上升最多,叁个深度平均上升了23.56%。
颜怀宇[6]2011年在《不同添加剂处理对玉米秸秆青贮特性和奶牛利用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针对我国青贮添加剂的研究现状,首先根据查阅的文献资料,确定要研究的添加剂种类和添加剂量,然后在玉米秸秆原料中添加所选的添加剂,在适宜的青贮条件下进行青贮饲料的调制试验,本试验采用实验室青贮法、化学成分分析和奶牛饲养试验等手段,研究微生物接种剂(I)、酶制剂(E)、甲酸(F)和复合微生物酶制剂组(IE)(微生物接种剂加酶制剂)对玉米青贮发酵进程、发酵产物和模拟瘤胃体外消化降解的影响,并与其它青贮添加剂进行了比较研究。试验一、不同青贮添加剂对玉米青贮发酵品质的影响通过实验室青贮法和化学成分分析,评定微生物接种剂、酶制剂、甲酸和复合微生物酶制剂对玉米秸秆青贮饲料不同时期(第0.5、1、2、5、10、20及90天)的pH值、乳酸、氨态氮、氨态氮占总氮的比例、干物质、NDF、ADF、WSC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秸秆青贮添加微生物酶制剂,可以控制发酵,有效降低玉米秸秆青贮的终pH值至3.69,青贮90天时乳酸生成量为7.37%,氨态氮生成量610mg/kg,NH3-N/TN比为4.87%,降低ADF含量,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提高明显。青贮中添加纤维素酶,青贮过程中降低玉米秸青贮的终pH值至3.67,青贮90天时乳酸生成量为7.35%,氨态氮总量为630mg/kg,NH3-N/TN比为4.84%。显着降低了DM、NDF、ADF、WSC养分含量。青贮添加甲酸,迅速降低玉米青贮pH值至4.16,有效控制发酵,促进乳酸生成速度,青贮90天时乳酸生成量为7.25%,显着降低NH3-N含量,氨态氮生成量为520mg/kg,NH3-N/TN比为4.66%,对玉米秸秆青贮最终NDF、ADF和WSC等养分含量无显着影响。添加微生物接种剂和纤维素酶的复合微生物酶制剂,有效降低玉米秸秆青贮的终pH值至3.67,提高乳酸生成速度和乳酸生成量,青贮90天时乳酸生成量为7.43%,氨态氮总量为650mg/kg,NH3-N/TN比为4.93%,对DM无显着影响,显着降低了NDF、ADF养分含量,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含量提高明显。综合说明玉米秸青贮的质量明显改善。试验二、用人工瘤胃法评价不同处理玉米青贮的消化降解特性用人工瘤胃法评价不同处理玉米青贮的DM和CP瘤胃消化降解特性。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玉米青贮DM和CP瘤胃消失率的变化趋势相似,即在投料后6小时时间点上消失率增加幅度较大,微生物-酶制剂组DM和CP瘤胃消失率分别为56.66%和81%,对照组分别为52.59%和77.83%,DM瘤胃消失率随着尼龙袋在瘤胃存放时间延长,瘤胃消失率增幅下降,CP瘤胃消失率基本没有变化。微生物-酶制剂组有效降解率最高,对照组有效降解率最低。试验叁、复合微生物酶制剂在玉米秸秆青贮中的应用及饲喂奶牛的效果试验选择年龄、体重、胎次、产奶量和泌乳天数(产后70—100天)相近的中国荷斯坦经产奶牛30头,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头。其中1组饲喂常规玉米青贮,另1组饲喂添加复合微生物-酶制剂的青贮玉米进行饲养试验。预试期14天,正试期60天。测定奶牛的产奶量、乳品质等指标。试验结果表明:在奶牛饲喂玉米秸青贮试验中,复合微生物酶制剂的使用提高了7.8%的日产奶量,提高了乳脂率。
候晓静[7]2011年在《添加乳酸菌和米糠对水稻秸青贮品质动态变化的影响》文中指出为了探索添加乳酸菌和米糠对水稻秸青贮过程的影响,本试验采用成熟期收获籽实后的晚粳稻秸秆为青贮原料,按单因素试验设计,分别进行单独添加乳酸菌、米糠、同时添加乳酸菌和米糠的青贮试验。乳酸菌添加量为0.005、0.01、0.02g/kg(占鲜重);米糠添加量为50g/kg、100g/kg、200g/kg(占鲜重);乳酸菌和米糠同时添加的试验其添加量为(0.005+50) g/kg、(0.01+100) g/kg、(0.02+200) g/kg(占鲜重),每个水平各设3个重复。按试验设计处理后将稻秸装入聚乙烯袋内,抽真空密封后室温贮藏,所有处理分别在青贮的第1,2,3,5,7,10,14,24和35d开袋进行相关指标的测定。试验结果表明:(1)添加乳酸菌后,水稻秸青贮料的pH值、氨态氮/总氮比值降低,并且随乳酸菌添加量的增加而下降;青贮料有机酸含量尤其是乳酸含量增加,发酵品质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但按pH值对饲料进行评定,本实验乳酸菌处理青贮料尚未达到优质青贮料标准。与青贮原料相比,添加乳酸菌后降低了青贮料的粗蛋白(CP)和酸性洗涤纤维(ADF)的损失量,且与对照相比差异显着(P<0.05),但对DM、WSC、NDF含量无显着影响(P>0.05)。(2)米糠的添加显着降低了水稻秸青贮料的pH值、氨态氮/总氮比值(P<0.05),青贮过程中乳酸含量显着增加(P<0.05),乙酸、丙酸、丁酸含量降低。同时,青贮料粗蛋白(CP)、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含量显着增加(P<0.05), NDF以及ADF含量降低。(3)同时添加乳酸菌和米糠后,促进了乳酸发酵,增加了乳酸的产量(P<0.05),降低了青贮饲料的pH值、氨态氮/总氮比值(P<0.05),降低了丙酸以及丁酸的含量。依据本试验研究,在稻草青贮时添加乳酸菌、米糠、乳酸菌+米糠均能不同程度地改善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具体体现在青贮料pH值、AN/TN比值和丁酸含量的下降,乳酸含量的大幅增加,同时水稻秸的营养价值也得到了改善,体现在CP、WSC含量的增加,以及NDF、ADF含量的减少。从发酵的整体效果来看,本试验发酵效果米糠>乳酸菌+米糠>乳酸菌。
兴丽[8]2004年在《乳酸菌与纤维素酶制剂对不同青贮饲料质量影响的试验研究》文中认为为探讨生物性添加剂对不同青贮饲料发酵质量的影响,本试验选用青刈玉米秸秆(甜单、农大95、农大108、油饲)、腊熟期全株玉米(中原单32)、初花期紫花苜蓿(美国德菲)、腊熟期甜高粱秸(M-81)以及糊熟期全株水稻(305)八种原料和乳酸菌及纤维素酶两种添加剂为试验材料分两组进行。 第一组试验研究了乳酸菌制剂对青贮饲料发酵品质、消化率以及好氧稳定性的影响。选用20L、50L和60L发酵桶为青贮装置,分别装入揉切至5.10cm的试验材料:玉米秸秆(甜单、农大95、农大108、油饲)、全株玉米:苜蓿、高粱秸秆:全株水稻,人工压实后室温下青贮60天。结果表明,通过感官评定和发酵品质测定,玉米与高粱秸秆无论添加乳酸菌制剂与否均为优质青贮料。加入乳酸菌制剂后降低了所有青贮料的pH值、NH3/TN;提高了各青贮料的乳酸含量,尤其对于苜蓿与全株水稻的效果最为明显。乳酸菌制剂对所有青贮料化学成分影响不大,但促进了青贮料的消化率;增加了高粱秸秆、苜蓿以及全株水稻的好氧稳定性;并且各试验组中均不含丁酸。该组试验中,结合其它指标可知加入乳酸制剂后全株玉米、高粱秸秆、苜蓿以及全株水稻的发酵品质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第二组试验研究了乳酸菌和/或纤维素酶制剂对不同青贮饲料发酵品质以及乳酸菌菌落变化的影响。试验选用30cm×20cm聚乙烯袋,分别装入处理好的试验材料,抽成真空,室温下青贮60天,分别在不同的时间测定青贮料的pH值、干物质含量和乳酸菌菌落数。结果表明,各青贮料的pH值在前叁天迅速下降,七天以后基本保持稳定。干物质含量均呈下降趋势,除甜单、苜蓿、全株水稻外,其它青贮料的干物质均以添加剂处理组下降为多。乳酸菌菌落数在青贮初期大幅度增加,随后呈下降趋势,但整个过程中添加剂处理组的乳酸菌菌落数基本占有绝对优势,纤维素酶制剂的添加有效地降解了各青贮料纤维含量,对苜蓿与全株水稻的作用最为明显。综合各指标可知各添加剂的总体效果是:纤维素酶制剂>乳酸菌制剂>乳酸菌+纤维素酶。
李大鹏[9]2002年在《添加剂对玉米秸秆青贮质量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玉米秸秆青贮是将含一定量水分的秸秆经微生物的发酵调制而成为饲料的方法。在青贮过程中可以加入某些添加剂,如:添加一些糖质原料和矿物质来促进微生物的繁殖;添加酸性物质促进有益菌的繁殖,抑制有害菌的繁殖,从而提高饲料的质量并缩短秸秆青贮的时间。本文采用甜菜、丙酸、食盐、乳酸菌作为玉米秸秆青贮的添加剂,确定了添加剂各自的最适添加量,同时使用,可提高饲料的质量,并使玉米秸秆青贮的时间缩短6 d。
李永凯[10]2012年在《西藏乳酸菌的分离筛选及对青贮饲料发酵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西藏高原平均海拔在四千米左右,自然气候条件恶劣,牧草生长期短,生产水平低,难以为草食家畜提供充足饲草资源;近年来超载过牧,导致草地退化,加剧了西藏畜牧业发展的困境。西藏传统的农作物是青稞,近年来引进了紫花苜蓿、苇状羊茅、多年生黑麦草和玉米等牧草和农作物。在西藏农作物收获后的秸秆是一种重要的粗饲料来源,但直接饲喂存在适口性差、消化吸收利用率低等问题;通过青贮加工后,可使硬秆软化,部分粗纤维降解,青贮过程所产生的酸和醇具有香味可提高适口性,增加采食量。在生产混合青贮饲料时接种乳酸菌能够显着提高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改善青贮饲料的营养价值,对家畜的生产性能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研究旨在从在西藏制作的未使用任何添加剂自然发酵的青贮饲料中,分离筛选出适合生产优质青贮饲料使用的乳酸菌,运用生理生化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该乳酸菌进行鉴定,并对其发酵条件和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将此乳酸菌作为青贮接种剂加入青贮饲料中,研究其对青贮发酵品质的影响,研究接种乳酸菌后青贮饲料的瘤胃体外发酵特性,以及饲喂奶牛对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分为五个部分:1乳酸菌的分离筛选与鉴定本试验旨在从西藏自然发酵的青贮饲料中分离筛选乳酸菌,并对所选菌株进行生理生化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出适合青贮饲料接种用的乳酸菌株。方法:用MRS培养基、GYP培养基从青贮饲料中分离出37个菌落,经初步试验筛选出8株做进一步生理生化试验,优选出2个菌株,并对所得菌株进行生理生化鉴定、16S rRNA基因序列鉴定及同源性分析。结果:2个目标菌株(TBT608、TBT717)经生理生化和16S rRNA基因序列鉴定、同源性分析后,确定TBT717为植物乳杆菌菌株(Lactobacillus plantarum)、TBT608为粪肠球菌菌株(Enterococcus faecalis)。2乳酸菌发酵条件的优化本试验旨在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确定TBT717和TBT608菌株适合的碳源、氮源、发酵培养基配方和发酵条件。采用单因素分析试验方法对碳源蔗糖、葡萄糖和麦芽糖进行筛选,得出菌株TBT717和TBT608的合适碳源为葡萄糖;采用单因素分析试验方法对氮源蛋白胨、酵母粉和玉米浆粉进行筛选,得出菌株TBT717和TBT608的合适氮源为蛋白胨和酵母粉两种原料同时使用。植物乳杆菌TBT717的最佳培养温度为30℃,最佳接种量为2%,最适初始pH值为6.2。粪肠球菌TBT608的最佳培养温度为37℃,最佳接种量为2%,最适初始pH值为6.4。将筛选出来的碳源、氮源设计四因素叁水平的正交试验,对两株菌的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得到植物乳杆菌TBT717的发酵培养基为:葡萄糖1.8%、蛋白胨1.2%、酵母粉1.8%、磷酸氢二钾0.3%、吐温-800.10%、MgSO4·7H2O0.058%、MnSO4·4H2O0.025%。粪肠球菌TBT608的发酵培养基为:葡萄糖2.0%、蛋白胨2.0%、酵母粉1.8%、磷酸氢二钾0.2%、吐温-800.10%、MgSO4·7H2O0.058%、MnSO4·4H2O0.025%。并通过测定植物乳杆菌TBT717和粪肠球菌TBT608的生长曲线,确定出植物乳杆菌TBT717发酵停止菌体收获时间是16h,粪肠球菌TBT608发酵停止菌体收获时间是12h。3接种乳酸菌对青贮发酵品质改善效果的研究为了验证菌株TBT717(Lactobacillus plantram)和TBT608(Enterococcus faecalis)对青贮饲料发酵品质的作用效果,进行了本章试验。共有以下两部分内容:1.玉米秸秆分别与苇状羊茅、多年生黑麦草、青稞秸秆、小麦秸秆、紫花苜蓿和箭筈豌豆混合青贮。试验采用容积为1L的实验室青贮窖,设对照和乳酸菌接种处理组,测定各组不同时间点的发酵品质,检测青贮过程中发酵品质的动态变化。玉米秸秆与不同饲草混合青贮试验结果表明:接种乳酸菌均不同程度地改善了混合青贮发酵品质,均提高了乳酸含量和乳酸/乙酸值,提高了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利用效率,降低了乙酸含量和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同时对青贮过程中丁酸和氨态氮的产生有抑制作用,减少了青贮饲料营养成分损失。2.玉米秸秆单独青贮试验采用生产用地上式青贮窖,在青贮150天后打开青贮窖,分析发酵品质,试验结果表明:接种乳酸菌大幅改善了玉米秸秆青贮发酵品质,显着提高了干物质、乳酸和粗蛋白含量,显着降低了乙酸、pH值和氨态氮/总氮值,乳酸菌处理组仅检测到微量丙酸,且未检测到丁酸。结果显示无论玉米秸秆混合青贮还是单独青贮,接种乳酸菌均改善了青贮发酵品质,这可能是由于接种的两种乳酸菌均为同质型乳酸菌,青贮过程中额外接种的乳酸菌利用水溶性碳水化合物的效率高于青贮材料本身附着的乳酸菌,乳酸生成增多,促使青贮饲料pH值快速下降,抑制了有害微生物的活性,进而减少了丙酸及丁酸的产生和蛋白质的降解。4接种乳酸菌玉米秸秆青贮饲料瘤胃体外发酵特性研究本试验研究了接种乳酸菌的试验组青贮饲料和未接种乳酸菌自然发酵的对照组青贮饲料分别与3种不同比例可溶性淀粉搭配(青贮饲料:淀粉为3:0、2:1、1:2),接种瘤胃液厌氧发酵24h和48h的体外干物质降解率(IVDMD)、发酵液pH值、氨态氮含量、挥发性脂肪酸等发酵特性。此试验中,可溶性淀粉代表精料,玉米青贮饲料代表唯一的粗饲料,发酵特性检测时间点是发酵24h和48h。结果显示,接种乳酸菌后的青贮饲料能够增加体外干物质降解率(IVDMD),接种乳酸菌的试验组青贮饲料与未接种乳酸菌自然发酵的对照组青贮饲料相比,其发酵液pH值较稳定,挥发性脂肪酸的乙酸丙酸比值降低。5青贮饲料对奶牛奶产量及乳成分的影响试验选用20头经产荷斯坦奶牛(胎次2.56±0.38,体重590±18kg,日产奶量20.07±2.39kg/d),采用完全随机区组分为2组,预饲期10天,正试期30天,分别在正试期的开始和结束时统计产奶量并采集奶样,研究饲喂接种乳酸菌后的玉米秸秆青贮饲料与自然发酵的玉米秸秆青贮饲料对荷斯坦奶牛产奶量及乳成分的影响。结果显示:奶牛饲喂接种乳酸菌调制的玉米秸秆青贮饲料,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乳产量及乳脂肪、乳蛋白质和非脂乳固体物含量和产量。
参考文献:
[1]. 添加剂对玉米秸秆青贮饲料质量影响的试验研究[D]. 席兴军. 中国农业大学. 2002
[2]. 玉米和饲用高粱青贮优化研究[D]. 肖银宝. 甘肃农业大学. 2018
[3]. 玉米秸秆青贮过程中的营养动态研究[D]. 公美玲. 山东农业大学. 2013
[4]. 生物技术提高玉米秸秆饲用价值的研究及其机理探索[D]. 陶莲.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7
[5]. 纤维素降解菌剂发酵玉米秸秆过程中秸秆饲料主要品质指标的分析[D]. 王晓萌.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8
[6]. 不同添加剂处理对玉米秸秆青贮特性和奶牛利用性能的影响[D]. 颜怀宇. 扬州大学. 2011
[7]. 添加乳酸菌和米糠对水稻秸青贮品质动态变化的影响[D]. 候晓静. 南京农业大学. 2011
[8]. 乳酸菌与纤维素酶制剂对不同青贮饲料质量影响的试验研究[D]. 兴丽. 中国农业大学. 2004
[9]. 添加剂对玉米秸秆青贮质量影响的研究[J]. 李大鹏.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02
[10]. 西藏乳酸菌的分离筛选及对青贮饲料发酵品质的影响[D]. 李永凯. 南京农业大学. 2012
标签:畜牧与动物医学论文; 玉米论文; 秸秆论文; 青贮饲料论文; 青贮玉米论文; 乳酸发酵论文; 微生物发酵论文; 活性乳酸菌论文; 乳酸论文; 微生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