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初级中学怡康街分校 江苏 南京 210000
摘 要:数学课程的设计应充分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实质;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要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和参与动机,使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积极投入到探索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教学过程更加灵动有趣。
关键词:放大情境 扩充情境 活动体验 总结提升
在我们数学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学生上课听得懂、下课不会做的问题难以下笔,这是什么原因呢?教师只是让学生模仿,缺乏独立的思考与建构过程。笔者认为应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合理的问题情境有利于整节课和学习目标的达成,最终起到在情境中自然学习数学的目的。
一、放大情境的探究
如七上新教材中10.4课时三元一次方程组,常规法是直接教授技能——加减或代入消元法,相信学生能解得很好而且正确率很高,但这样就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不知灵活运用。教师应架构起新旧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通过设置直观的问题情境,在过程上下工夫,将情境放大,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问题1:设计一个简单的问题情境。甲、乙、丙三数的和是16,甲比乙大1,甲的两倍与乙数的和比丙数大7,求这三个数。
提问:你能用方程或方程组表示吗?学生做出了三种方法:
1.设甲、乙、丙三数为x、y、z:
x+y+z=16
x-y=1
2x+y-z=7
2.设乙数为x、丙数为y:
(x+1)+x+y=16
2(x+1)+x-y=7
3.设乙数为x,则甲数为(x+1),丙数为2(x+1)+x-7,(x+1)+x+2(x+1)+x-7=16。
提问:讨论交流,通过对比你对解三元一次方程组有何想法?学生结合已有经验,能归纳出用消元法去解三元一次方程组,将三个未知数变成两个、一个,最后解的是一元一次方程。学生的体验得以升华,这就是解方程组最本质的东西。最后再由教师画龙点睛:解决方程问题的关键是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以此类推我们可以解四元一次方程组……n元一次方程组。可见方法比技能更重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让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过程,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在数学学习活动中逐步积累。把过程做好了,结果自然就有了。找准新旧知识的衔接点,设计恰当的情境,不仅可以为学生知识的有效链接创造条件,为实现新知的内化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还可以使知识的过渡给人以顺利的美感。
二、扩充情境的体验
问题2:学习不等式两边同乘或同除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改变的性质时,如果直接告诉学生,然后进行反复大量的训练,当堂课的效果肯定不错,但学生遗忘得会很快。所以我们宁愿多花一些时间在过程上,带领学生充分感受和体验,让学生知道为什么。
如教材中设计的一个“做一做”:用不等号填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5__3
5×(-1)__3×(-1)
5×(-2)__3×(-2)
5×(-3)__3×(-3)
5×(-4)__3×(-4)
……
为了让学生的体验更加深刻,教师可以再补充一种情况:用不等号填空。
-5__-3
-5×(-1)__-3×(-1)
-5×(-2)__-3×(-2)
-5×(-3)__-3×(-3)
-5×(-4)__-3×(-4)
……
在教学过程中要增加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要求学生体验探索过程,学生知识的获得必须建立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再应用知识并逐步形成技能,离不开自己的实践。在获得技能的过程中,只有亲身参与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才能在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得到发展。
数学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知识生成过程的展示,没有学生思维的参与,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因此,我们在数学概念、数学规律、实际问题的解决等方面,应特别重视知识的生成过程,以便减小思维的跨度,创设思维的情境,为学生参与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打下基础。
三、在情境中总结提升
问题3:在解不等式组的教学过程中,不要急于给学生归纳出确定不等式组解集的口诀: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间找,大大小小解不了。从终生学习的长远角度去考虑,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更加关注答案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自己总结出规律。
如在探究如何求解不等式组的解集时,可多设计几个例子,借助画数轴找公共部分写出不等式组的解集:
x≥-1x≤-1
x>1 x<2
x≥-2x>1
x≤2 x<-2
s 引导学生充分体验和感受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探求得到不等式组的解集是组成不等式的各个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在总结中应引导学生对新知识进行概括,促进学生的理解由具体经验的水平过渡到抽象概括的水平。不仅要注重结论的概括,更要回味知识的学习过程。这样才能使知识构建有序,才能明确知识的适用情境及其来龙去脉,才能使知识迅速顺利地得到迁移。
接着再提问:求不等式组的解集。
学生根据前面活动经验很自然会用数轴找公共部分的方法去解决新的问题,这才是课堂教学最本质的东西,万变不离其综,达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
重视情境过程的教学,就是要启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的探究活动,感受数学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让有效的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自主发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建构、感悟数学作用和价值的过程。
适宜的教学情境不但可以提供生动、丰富的学习材料,还可以促进知识、技能与体验的连接,促进课内向课外的迁移,使得教学过程更加灵动有趣。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形成这些知识技能的过程,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学会灵活地运用这些思想和方法去学习其他的知识,自主地去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让学生走近数学、热爱数学。
参考文献
[1]李吉林 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陈亮 朱德全 数学探究教学的实施策略[J].数学教育学报,2003,12,(3),20。
论文作者:施凌燕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2月总第2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15
标签:情境论文; 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过程论文; 知识论文; 不等式论文; 方程组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7年2月总第2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