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园区研究:一个新的理论分析框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园区论文,框架论文,理论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15X(2003)05-0019-06
1 研究背景
硅谷开创了世界科技园区发展之先河。科技园区以其独特的运作方式融合科技与经济,互动互进,极大地缩短了从科技成果到其市场价值实现的周期,因而成为20世纪高科技产业化方面最重要的创举,并将成为21世纪初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主流形态[1]。
然而,世界科技园区的发展极不平衡,既有历经艰难尔后成功的典范,也不乏付出极大投入,却以失败而告终的案例。事实上即使在美国,50%左右的科技园区运作并非成功[2]。为加速推进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90年代初我国相继建设了53个国家级科技园区,致力于构造具有跨世纪战略意义的现代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区域空间。历经10年,已走过创业阶段,成就与困难并存。中关村是我国科技园区的突出代表,是我国智力最高密集区,为高技术产业发展作出了贡献。但“即使是中关村,大量的还是组装、营销,核心技术大多从国外引进,没有多少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更没有一项研究开发的技术是领导世界新潮流的”[3]。
高技术及产业化业已成为推进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建设科技园区是发展我国高技术产业的战略举措,我国科技园区发展的速度与水平,事关我国在未来国际政治、经济新格局中的地位,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入世在即,在新一轮的国际竞争中,势必要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冲击。我们必须加速培育与发展我国科技园区,从而加速高技术产业化以应对这场严峻的世纪挑战。
我国科技园区已经进入二次创业阶段,然而我们认为,目前对如何发展科技园尚缺乏清醒认识,总体上仍停留在经验认知层次,尚未深入至其内在本质进行理性的把握。理论的不足必然导致实践中的迷失,表现在相关的政策设计,目标取向不明,系统性与一致性缺失。因而,有必要在借鉴国际经验和理论的基础上,基于我国国情背景与实践探索对科技园发展作出理论的概括。本文的努力在于,在剖析国内外科技园成长历程,总结其成败经验教训以及现有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区域创新能力为切入点,提出集成创新观念并以此为核心,构建一个新的理论分析框架,用于解析我国52个国家级科技园区,揭示今后努力的方向。
2 研究框架
科技园区是由众多既相互独立又密切关联的高技术企业和相关中介机构所构成的群落,以实现高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为基本目标。创新是科技园区的灵魂。纵观大量国内外科技园的生成与发展,我们认为,决定高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速度与质量的是科技园区域创新能力,而区域创新能力的大小内在地取决于如何实现创新资源的配置。创新资源的配置是一个复杂过程,其种类是否齐备充足,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是配置效率,它们有高低层次之分,我们称之为集成度。我们认为,高技术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过程,就是创新资源的集成化过程。基于这个认识,我们在深入探讨科技园发展成败经验和现有理论研究成果基础上,概括提练出关键性创新资源,并将其分类,研究它们之间的内在关联与互动关系,提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三元结构模型这一新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展现为量化分析工具,用于探讨我国科技园区。
2.1 概念界定
构建这一理论分析框架,首先要对科技园区域创新能力作出准确的界定。创新,已有多种定义,各具特色,其中最为经典、影响最大的是熊彼特的定义:创新是“对于生产要素的新的组合”,它站在创新资源配置的高度,融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于一体,抓住了创新的本质和创新的经济特征。由这个定义延伸下来,本文认为,创新能力就是对生产要素创造性组合的能力,在这里,制度要素包含于其中。
对科技园区域创新能力内涵的揭示,应当深刻地理解高技术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过程的内在客观规律,从创新能力是“对生产要素创造性组合的能力”这一定义来把握。经过深入分析思考,本文将科技园区域创新能力概念界定为:众多不同创新主体广泛参与和相互作用,对创新资源进行创造性组合,在一定的区域内所形成的高技术产业的竞争能力。而本文所运用的“集成”概念,是对熊彼特“组合”认识的深化。
科技园区域创新能力突出地表现为通过对创新资源的创造性组合、集成而形成的高技术产业化的能力上,具有自身鲜明的特征。
(1)网络性。科技园区域创新能力的大小不仅取决于区域内各创新行为主体的创新能力和各类创新资源的丰裕度,更取决于各创新行为主体在相互作用中所采取的集成运作方式。作为行为主体的企业、政府、大学和研究机构、中介机构相互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创新网络的节点,实现知识、信息等在它们之间便利的高速流动,延伸至其它各类创新资源在创新网络上依照优化配置原则而畅通无阻,即形成了一个高集成度的技术创新过程。创新网络将各创新行为主体有机地联系起来,可以提高市场交易水平,降低创新交易成本,实现创新活动的高效率和利润最大化,获得网络竞争优势,产生“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协同效应。
(2)组合性。科技园区域创新能力是一个能力组合的概念,它是由若干个能力要素组合而成。科技园区域创新能力是一种能力组合的整体效应,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其结构要素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无论从什么角度分析,科技园区域创新能力是一个能力组合概念的基本特征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
(3)显示性。科技园区是促进高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创新区域,其创新能力强弱的外在表现是科技园区高技术产品和服务在国内外市场上的占有份额上,即它是通过高技术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销售而反映出来的竞争优势。
2.2 理论构架
在建构科技园区域创新能力的理论分析框架中,我们的理论支撑源于创新理论,再结合对科技园区创新过程的深入研究而提出。
科技园区域创新能力的形成与持续提高是通过不断的提升创新过程中的创新资源集成度而实现的。“集成”(Integration)一词,其本意是指“将独立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但它不是简单地叠加汇聚,而是通过创造性的融合,使各项集成要素之间互补匹配,互动互进,形成更高层次有序的整体结构,换言之,形成的新的系统结构的有序度渐次上升,促使整体功能出现新的“质”,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在这个过程中各项要素不断寻找、选择自身的最优功能点,以实现优化配置。相互的“选择”也是一种竞争压力,逼迫各行为主体不断的“优化”自身,以接受被选择。如此而形成的集成体自然是一个各要素各具优势并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且各种优势之间又能实现最佳状态的互补作用的有机整体。因此,集成的本质是一种竞争性的互补关系[4]。
科技园区域创新能力的形成与持续提高取决于创新资源的丰裕度和单个创新主体的创造能力,更为关键的是取决于创新资源的集成度和创新主体间在相互作用中所产生的集成创新能力。集成创新理论的核心是将创新资源通过创新主体的创新性融合,使创新资源间互补匹配,最大限度发挥各自优势,从而使创新系统的整体功能发生质变,形成独特的创新能力。集成创新理论是一种全新的理念,为构建科技园区域创新能力的理论分析框架提供了崭新的视域。
2.3 三元结构
依据集成创新理论这一新的理论构架,可以对科技园区域创新能力的基本结构作出较为全面、深入的剖析。科技园区域创新能力可以分解为技术创新能力、制度创新能力和支撑创新能力这三元结构[9],它们相互集成,共同构筑了科技园区域创新能力。
(1)技术创新能力。高技术产业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根本上是依赖于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是在科技园区域创新能力结构系统中起着主导性作用的核心要素。
(2)支撑创新能力。高技术产业空间布局的特点决定了科技园区需要智力、大工业基础、信息资源等支撑,因而科技园区一般在经济技术和科学文化较为发达的城市圈内形成,这些支撑条件组合而形成的支撑创新能力要素构成了影响科技园区域创新活动最主要的环境要素,支撑创新能力是科技园区域创新能力结构系统中的基础要素。
(3)制度创新能力。技术创新作为技术与经济的联结,为促进经济发展而进行的新技术应用与商业化活动离不开特殊的制度设计与安排。只有形成符合高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规律的制度保障系统,技术创新才有可能顺利进行。与此同时,技术创新能力要素与支撑创新能力要素要形成良性互动,形成最有效率的运作方式和实现最有效的组合,也依赖于制度环境,制度创新能力就成为科技园区域创新能力结构系统中的保障要素。
2.4 分析工具
依据集成创新理论和科技园区创新能力的三元结构,可以构建评价科技园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这一分析工具,可以对科技园区域创新能力的现状提供科学的判断依据,同时完整的科技园区评价指标体系还能够反映科技园区域创新能力结构的各个方面的走势和变化程度,由此可发现阻碍和影响科技园区域创新能力持续提高的不利因素,分析成因,并采取相应措施。
科技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要把科技园区域创新能力结构系统中所涉及的所有领域的复杂关系简单化,选取一些能反映其本质特征的协调一致的标度量,从不同方面对创新能力进行剖析。
表-1 中国科技园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以中国科技园区为具体研究对象,运用层次分析方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在全国范围内邀请专家确定权重系数,并进行组合一次性检验,采用定性指标定量化和定量指标无量纲化(本文采用归一化)的方法进行指标定值,构建了中国科技园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表-1)。
3 结论分析及启示
运用上述评价指标体系,本文以科技园区2000年的统计数据为依据[10],对软性指标则请有关专家,采用“优、良、中、差”的等级对我国52个国家级科技园区(不含杨凌农业示范区)进行评定,并对其进行等级量化,得出了我国科技园区域创新能力的排序(表-2)。
从中可以看出,我国科技园区域创新能力有着不同的水平与层次。第一层次的北京、上海等9个科技园区均布局于创新资源丰富、经济技术发达的大城市圈内,支撑创新能力较强;改革开放起步较早,市场化程度较高,初步形成了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制度环境;创新主体间开始集成运作,成果转化的周期逐步缩短,技术创新能力较强,总体上显示出较强的创新能力。第二层次是哈尔滨、广州等30个园区,尽管所依托的城市情况各不相同,甚至有较大的差别,但这些园区创新资源集成度与创新主体间的集成匹配性一般,因而创新能力处于中间层次。第三层次是海南、淄博等13个园区,这些园区大部分位于经济技术相对欠发达的城市圈内,创新资源并不丰富,制度环境较为欠缺,创新能力就显得相对较低。
表-2 中国科技园区域创新能力排序
科技园区域创新能力的强弱,主要表现在高技术产业化的实现能力上。从表-3中可以看出,第一层次园区的高技术产品的销售收入和产品出口额的平均值分别是全国园区平均值的2倍和2:1倍,而第二层次的园区则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第三层次的园区则分别是平均水平的52.3%和18.9%。因此,第一层次园区的创新能力是相对高的,只要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将成为我国参与国际高技术产业合作与竞争的重要力量。
表3 中国科技园区域创新能力有关比较表(单位:亿元、亿美元)
中关村等少数科技园区域创新能力相对较强,但与硅谷等科技园区相比,差距是相当的明显,用国际上创新区域的标准来衡量,中关村尚不属于硅谷式的创新区域[11]。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要提高我国科技园区域创新能力,关键的是要从我国科技园区制度创新滞后于技术创新这一实际出发,通过制度环境的建设来提高创新资源的丰裕度和集成度,刺激创新主体间采取集成运作的方式,使创新资源与创新主体间高度集成于技术创新,以此来提高我国科技园区的高技术产业化的能力。
本文认为,科技园区域创新能力的理论分析框架,实际上是科技园区为谋求形成长期的、持续的,具有竞争力的高技术产业优势,而对自身创新战略的制定、实施、调整和进行管理的一种区域性的战略管理理论。尽管这一理论尚处于起步阶段,但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和研究的不断深化,必将对科技园区乃至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可以预言,这一理论将会逐步演化为区域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成为一种全新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收稿日期:2003-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