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内需的制约因素与对策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扩大内需论文,对策论文,制约因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编号:1003—6636(2000)03 —0034 —04中图分类号:F014.4 文献标识码:A
一、当前需求不足的成因
1、居民收入水平
(1)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满足了温饱消费外所余不多, 难以提高消费层次。1998年,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为5425元。按目前消费价格水平估计,这样的收入水平基本上只能确保温饱消费,可以用来享受小康水准消费的部分实在较为有限。1999年的加薪举措,使这一收入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但距离小康收入水平还有很大距离。如果考虑到家庭收入差异,将高收入家庭剔除,那么绝大部分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肯定是处于温饱线附近。因此,城镇居民对小康消费需求还难以较快增长。
(2)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尚难充分满足温饱消费。我国有9亿人口在农村,城乡收入差距在经历了80年代中期的缩小之后,目前又扩大到了改革初期的水平,每8至10个农村人口的商品购买力只相当于1个城镇人口。据统计,1978—1984年农民收入增长16.5%,而“七五”期间下降到8%,“八五”期间进一步降到4.3%,1996年虽然一度上升到9 %,但由于近年来农产品价格跌幅较大和农产品“卖难”的矛盾实出,再加上乡镇企业效益下滑,农民负担仍然很重等原因,至1997年又回落到4.6%,1998年仅增4.3%。这不仅由于历来农民收入水平低,还由于近几年来农民增幅下降,这就影响了农民购买力的提高。据统计,1996年县和县以下农村消费零售额在社会消费零售额中的比重,从前一时期的58.5%下降到43.5%,到1997年这一比重又降为38.9%,扣除县城仅占26%,9亿乡村人口的购买力还远不及3亿城镇人口的购买力。当前,农民实际上处于一种仅够温饱甚至是不够温饱的水平。农村虽然是一个对现有生产能力的巨大的潜在消费市场,但农民增长迟缓的收入使得该市场潜力很难发挥。
2、收入和支出增长预期
(1)企业效益不佳,职工收入下降或增长不快,收入预期不佳。 据统计,1998年全国国有企业利润总额525.14亿元,亏损企业亏损总额上千亿元,亏损面41.5%。在40个大类行业中,净亏损行业有21个,其中连续三年净亏损的有14个。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中,每10个企业就有近4个企业资产负债率超过80%,有近1.5个资不抵债,国有中型企业已连续三年整体净亏损。目前,国有企业改革和脱困取得明显进展,在全国40个大类行业中已有25个整体扭亏或增盈,但还是有将近50%的国企亏损,其中33%无望拯救。由于企业效益不佳,使职工收入下降或增长不快,从而导致职工消费水平难以提高。
(2)农村经济发展受阻,农民收入增加较少,收入预期不好。 近几年由于农产品供求格局的根本性变化,绝大多数农产品供求平衡甚至供大于求,许多农产品出现了价格低落,销售不畅,农业生产遇到了较强的市场需求约束。这样一来,丰产不一定能丰收,农产品在市场上卖不掉,即使卖掉,也不一定能卖好价钱,即不能实现商品价值,农民依靠种养业增收的难度增大。而当前乡镇企业正处于深化改革和调整结构的关键时刻,短期内难以吸收大量劳动力;另一方面,城市劳动力市场一般劳动力供大于求,农民进城就业机会减少,从而使农民收入难以增加。
(3)房改、医改、教改等使预期支出增长。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居民预期支出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大,住房、医疗、养老就业、子女教育等,这些过去靠国家和企业完全包下来的家庭支出负担现在转而由家庭和个人支出。尤其是与生产过剩同时出现的大批企业破产和大批工人下岗,更威胁到居民的预期支出心理。此外,随着经济的社会化,人际关系中的经济成份的加重,使得过去借钱来应付急需变得日益困难,更加重了居民预期支出心理的不确定性,抑制了消费,导致了储蓄倾向增长。目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总额已达到6万亿元,即使按12 亿人口算,每人平均只有5千元,一个人如果生病需住院,这5千元对不太严重的病可能勉强能应付,对于严重的病就显得太少了。所以,尽管中央银行已连续7次下调了存款利率, 但银行储蓄存款仍然保持了强劲的上升势头,因为大多数人把钱存入银行只是为了保险和预防不测,并非为了增值。目前,由于社会的保障制度未能及时到位,所以就业、医疗、教育、养老、住房等方面的市场化进程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导致了人们对未来支出预期的恶化。
二、启动国内消费需求,必须直面现实,采取有效措施,刺激消费。
1、完善消费政策。
长期以来。我们重视生产,忽视消费,对消费政策的研究与制定尤为不够。在90年代以前,因受短缺经济的长期困扰,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是尽可能调动一切社会经济资源,大力发展生产。对居民的消费需求,如果说存在消费政策,其政策的主旨也是限制性的。进入90年代以后,尽管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我们一直缺乏明确与稳定的消费政策,对居民的消费心态、消费行为导向不力,失去了消费政策的调控效应。当前,首先应从长远利益出发,尽快取消短缺经济时期形成的一些限制消费的政策和措施。其次,消费政策应在更新居民消费观念、稳定居民收入、加快消费信贷步伐、搞好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品供给结构、发展多种流通形式等方面,加以引导、扶持,以全面拓宽消费领域,创造有效需求。
2、积极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千方百计提高企业效益。
以科技进步创新为动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继续增加银行核销呆坏帐准备金规模,主要用于国有大中型企业和资源枯竭矿山的破产关闭。抓紧做好部分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债权转股权工作。真正把“债转股”与转换机制、调整结构和加强管理结合起来,严格掌握条件,规范操作,防止变相逃废债务和国有资产流失。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金融企业不仅向国有大中型企业贷款,对非国有企业也应提供融资的便利,使其享受同等待遇,通过汇率、利率调整促进经济发展。进一步搞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努力创造就业机会,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和非国有经济发展。总之就是千方百计提高企业效益,使职工收入的增长成为可能。
3、积极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增强居民购买力。
近些年消费需求不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广大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家庭收入增长缓慢,对未来减收增支的心理预期不断加强,影响了即期消费。国家应继续落实1999年调整收入分配的各项政策,逐步提高城镇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认真解决一些地方教师和公务员的工资拖欠问题,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期有较快增长。增加农民投工投劳,鼓励农民参加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积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的试点。清理农村教育、医疗、计划生育、婚姻登记和农民建房等项收费,加强粮食价格、烤烟价格和涉农收费检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严厉打击坑农害农行为,使农民人均收入有较大幅度增长。财政可通过增加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将占人口多数的中低收入阶层的这部分巨大的潜在购买力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
4、增加有效供给。
(1)加大调整产业的力度。 积极引导第三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培植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产业、产品,大力促进产业升级、产品优化,立足两个市场,两种资源。(2)认真对我国市场需求结构、 需求层次进行深入地调研,采取措施,激励短缺的、有前景的产业,抑制过剩的、落后的、不适应环保要求的产业发展。(3)激励技术创新、 企业产品创新,以供给创新引导和创造新型的消费观。(4 )深化企业改革,提高企业的科学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和资本扩张能力。
5、开拓农村市场。
根据有关统计和估算,1998年每百户农民家庭仅拥有电冰箱2.15台,洗衣机5.31台,彩电7.59台。如果达到1998年城镇居民的家电普及水平,按1998年产量计算,足够全国厂家开足马力生产17年的冰箱,16.5年的洗衣机和6.5年的彩电。农村每实现1000亿元最终消费, 将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2356亿元的消费需求。作为广阔的农村,不仅是工业原料的重要供应市场,是工业人口需要粮食供应的基地,而且是工业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重要销售市场。我国农村有2.3亿个家庭, 对工业普及率只要提高一个百分点,就会增加200多万台件的需求量。因此, 从工农业市场的相互关系来看,只有增加农村对工业品的吸收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摆脱当前企业生产的困境,才能拉动工业生产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6、适应居民不同层次消费需求,加快调整产品结构。
要适应城镇居民不同层次的消费水平,消费内容和消费行为的变化,开发生产不同档次的消费品。不断培育和创造新的消费热点。一方面,要适应中高收入阶层消费个性特征增强的需要,通过丰富产品种类,提高质量和档次,完善设计,增加款式,刺激这部分人的消费需求。同时,针对城市中低收入阶层、下岗职工和农村居民满足基本生活的需要,生产价格低廉的大众性、适用性商品,满足这部分人的消费需求。
7、扩大高校招生规模,启动社会最终消费。
投资子女教育是当前我国老百姓真正愿意花大钱的极少数项目之一。因为中华民族历来有着重视教育优良传统,为下一代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是每一个父母的最大心愿。为了子女的将来,他们愿意承担子女的教育费用。扩大高校招生每年可增加1000亿元的消费。因为高校招生扩大一倍,每年可多收取学费200亿, 这部分学生在校增加消费约为40亿。而这笔钱所带动的间接消费,即高校使用这笔钱后所产生的消费,学校附近的服务业及有关行业的投资消费,加上因大学招生扩大所带动的高中的扩大等一系列投资消费与最终消费,可拉动近1000亿元左右的投资与最终消费。由此可见,现阶段扩大高校招生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它不仅可以在短期内形成一个巨大的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对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尤其对我国在21世纪的知识化、全球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都具有巨大作用。
8、积极创造条件,尽快把城镇住宅培育成新的消费热点。
目前我国人均住房面积仅为8.5平方米, 住宅建设具有明显的市场容量。当前住宅难以启动的症结在于住宅价格过高,国外房价与收入之比为6∶1,我国大约为15∶1,大大高于发达国家的水平。 要将住房消费培育成城镇居民新的消费热点,在当前我国居民收入水平难以大幅度提高的前提下,只能降低住宅价格。住宅价格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在于价格构成不合理,包含了部分公共产品收费和一次性地价。下一步应考虑取消其中暗含的公共产品收费,此部分支出由财政负担;同时分解房价、地价,改一次性地价为月度地租,切实降低住宅价格。对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免缴投资方向调节税,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免税(或减半)。扩大住房信贷规模,通过贷款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实行分期付款的,允许按本付息额核减应征个人所得税基数。进一步放开和健全住宅二级市场,促进居民住房消费,从而引导居民增加即期消费。
9、大力推进旅游、体育、非义务教育、 医疗保健和社区服务的产业化,深度开展服务消费市场。
国内旅游已进入产业化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1997年旅游收入增长25.14%,到2000年国内旅游收入将达到2500亿元。 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要积极迎合这种需求,大力发展旅游业,发挥其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要通过改革,逐步减少体育、非义务教育、医疗保健的福利型消费。提高市场化、货币化比重,不断引导和调整消费结构,促进体育、非义务教育、医疗保健的健康发展。要适应家庭结构小型化、人口老龄化、居民消费结构多元化,群众对养老、托幼、娱乐、家政服务等方面需求的急剧增长,不断拓展新的消费领域,使社区服务市场有更大的发展。要突破传统的福利型的局限,逐步实现由福利型向福利经营型的转变,加速产业化、实体化进程,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社区服务运行机制。促进社区服务的快速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和质量。
10、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为消费需求的正常增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时期,由于养老、医疗、住房、教育等多项改革措施的出台,传统的福利保障体制已被打破,但新的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建立起来,这就使社会多数成员产生了不安全感,以至于对未来收入、支出和消费预期较低,从而节缩开支,增加储蓄,降低了边际消费倾向。遏制这种边际消费倾向下降趋势的最好办法就是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尽快建立覆盖面更广、安全、规范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国民增加消费信心,减少其后顾之忧。同时要大张旗鼓地宣传,提高国民的认同感,消除不适应感和不安全感,形成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在社会保障制度基础上的更为理性的心理预期,这样百姓手里有了钱就敢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