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外国社会主义_民主社会主义论文

当代外国社会主义_民主社会主义论文

当代国外的社会主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当代论文,国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1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85(2004)05-0062-04

当今世界上有几个社会主义国家,老挝算不算,这些国家的内部情况到底怎样?原苏联、东欧地区的情况如何,共产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处于什么地位?在西方国家影响广泛的民主社会主义是不是社会主义,它和我们的社会主义是什么关系?坦桑尼亚等一些我们以前很熟悉的国家现在的情况怎么样了?对于这些问题,有相当多的同志并不十分清楚。本文试图对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巨变以来国外主要社会主义思潮和实践的情况作一探讨。

一、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总态势

(一)上世纪末,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遇重大挫折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苏东巨变,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遇重大挫折,跌入谷底。从1989年9月波兰团结工会上台,到1991年12月25日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降落,苏东共产党仿佛一夜间就丢掉政权。欧美发达国家的共产党纷纷社会党化,它们或改名、或解散、或在纲领中放弃共产主义目标。如在西欧共产主义运动中举足轻重的意大利共产党,原有党员人数占西欧共产党总人数的一半,选票占2/3,但在1992年2月也改称左翼民主党,加入了社会党国际。第三世界、特别是非洲许多原主张社会主义的国家,陆续转向、易帜,宣布走资本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国家由此前的15个骤降为5个,陆地面积由占世界总陆地面积的24%减少到7%,人口由32%降为23%,共产党的党员人数由9100万减少为6000多万,其中主要是中国共产党党员,而有1000多万党员的苏共,到了后来建立的俄共时期只有54万多人,西欧各国共产党加起来只有100多万党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空前的低潮。

(二)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当前阶段的总体情况和基本特点

当前看来,苏东巨变所引起的世界社会主义的混乱和滑坡已经结束,开始进入一个探索前进、谋求发展的新时期。即由“苏东波”所引起的动荡期、滑落期,进到一个相对稳定的过渡时期。总的基本的特征是全面低潮中有局部复兴,大挫折中有小发展。表现在:(1)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积极、稳步地推进。中国、越南的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并且先后选择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新的前进目标。相对封闭的朝鲜已放弃配给制,建立了几个经济特区。古巴也开始了稳步的改革开放进程。(2)前苏东地区的左翼力量有较大发展。在27国中,左翼政党执政的有10个。东欧诸国前身为共产党的左翼力量,1992—1998年间都成为过执政党。特别是摩尔多瓦共产党在2001年2月的议会选举中获胜,党主席弗.沃罗宁出任国家总统,引起国际社会关注。现在,东欧各国左右两种势力轮流执政的两党政治已基本形成。(3)发达国家共产党稳住阵脚,走出困境。法国、葡萄牙、希腊、卢森堡、奥地利、挪威、日本、美国等的共产党,在巨变后,都先后召开了代表大会,重申了立场。

二、当代国外社会主义思潮

苏东巨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理论研究却异常活跃。除了我们的科学社会主义之外,民主社会主义、第三条道路的社会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现代托派社会主义、生态社会主义、女权社会主义、市场社会主义、民族社会主义等都有新的变化。

(一)民主社会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的鼻祖是第二国际时的伯恩施坦。1951年,社会党国际成立,当时有成员党34个,党员978万,选民4350万,是西欧的第一大政治派别。瑞典社会党执政50多年,奥地利、法国、丹麦、挪威、德国、英国、瑞士、西班牙等国的社会民主党也断断续续执政30—40年。苏东巨变后,民主社会主义也受到很大冲击。1991年,瑞典社民党在执政50年后落选下马。1992年,英国工党在保守党势力每况愈下的情况下,仍未赢得议会选举。1993年,法国社民党在议会选举中遭受重大挫折,选票减少一半。1990年,德国社民党在东西德统一后的首次选举中再次败北,甚至在长期执政的黑森州地方选举中选票也明显下降。意大利社会党更由于总书记克拉西的受贿丑闻而一蹶不振。1993年,欧共体12个国家中的15个社会民主政党在大选中的得票率,有7个上升,8个下降。欧共体3个最大国家中,没有一个社会民主政党执政。这种情况,60年代以来从未有过。当然,社会民主党是从巨变中恢复最快、收益最大的左翼政党。到1996年社会党国际二十大时,其成员党或组织已由1989年十八大时的88个增加到140个。1998年,28个成员党在26国执政或参政,欧盟15个成员国,有13个是社会党单独或联合执政。

民主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政策主张:(1)在指导思想上,坚持自由、公正、平等、互助的社会主义基本价值,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唯一指导地位,奉行多元主义,主张兼容并蓄,人道主义、自由主义、工联主义、费边主义、欧文主义以至宗教教义在其理论中都有反映。(2)在政治上,特别强调民主的重要性。1990年后,“社会民主主义”一词逐渐取代民主社会主义,社会党的政治目标转向“社会民主”、“民主主义”、“民主制”,而不再是建立取代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不再是要努力建立的一种制度,而只是关于民主、自由的价值观念。(3)在经济上,主张混合经济、经济民主和福利国家的经济纲领和政策。(4)在国际政策方面,关注国际社会面临的和平发展等重要问题。

(二)“第三条道路”的社会主义

“第三条道路”是西方新左派为了把自己与老左派和新右派区别开来而量身定做的标签,是用以表明自己所走的是一条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新道路。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1997年布莱尔领导的工党在英国大选中获胜以来,“第三条道路”在西方政坛声名鹊起,其代表人物是二战后“婴儿繁荣”时代出生的一代,英国的布莱尔、德国的施罗德、美国的克林顿是主要代表。

“第三条道路”的基本理论和政策主张:(1)认为应当建立合作包容型的新社会关系。(2)认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是社会正义,主张改革政治规则和政党制度,确立能够团结各种政治力量的新政治中心,借以打破左右对峙,团结各种力量,尤其是中间力量。(3)应该由政府管理型向治理型转变,激发市民社会活力,以之作为与政治国家相对的民间领域,对政治权力的滥用发挥制衡作用。(4)走折中路线改革福利制度,强调个人对自己负责,但又不象里根、撒切尔夫人那样极端,主张在新的混合经济中重新定位国家。

(三)市场社会主义

“市场社会主义”这一概念出现于20世纪50—60年代,而作为一种主张将市场与社会主义、市场与计划相结合的经济理论,早在30年代就出现了。苏联解体后,西方左翼理论界再度掀起关于市场社会主义的大讨论,拥护市场社会主义的观点明显占了上风。上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工党一直把市场社会主义作为自己的策略和目标。

市场社会主义有许多具体模式,但基本理论主张有二:其一,依赖竞争的市场机制来交流商品,协调复杂的个体劳动。其二,坚持社会主义伦理原则,使社会成员平等的支配权和收入权制度化。西方市场社会主义者认为,中国经济改革从本质上看,就是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次大规模实践。

(四)生态社会主义

生态社会主义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兴起的生态运动,80年代末90年代初臻于成熟,影响日益扩大,号称资本主义、共产主义、民主社会主义之外的“第四种力量”。

生态社会主义谋求“绿色”和“红色”两种政治力量的汇合,主张把生态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结合起来,力图开辟一条既能消除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保护地球上人类生存的绿色环境,又能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最终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生态社会主义认为,惟利是图、贪得无厌的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生态灾难的罪魁祸首,只有废除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生态社会主义社会,才能消除生态危机,拯救人类。

(五)女权社会主义

女权社会主义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包括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和社会主义女权主义两个前后相继的流派。80年代末90年代初,女权社会主义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后现代主义对女权社会主义产生了广泛影响。

女权社会主义的基本主张是:(1)妇女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依然没有摆脱受压迫的处境。(2)妇女受压迫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与父权制的结合。(3)妇女解放是以经济解放为主的整体性解放。(4)必须开展多种形式的反对资本主义和父权制的斗争。

(六)现代托派社会主义

托洛茨基主义是在20世纪20、30年代苏共内部斗争中形成的。1929年,托洛茨基被斯大林流放出国。1938年,他在巴黎领导建立了“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党”,相对于共产国际,被称为第四国际。1936年和1937年间,苏联以“反革命叛国罪”、“帝国主义间谍匪帮”名义,逮捕、处决大批托派人士,制造了一起最大的国际冤案。1940年,苏联特工更于墨西哥刺杀了托洛茨基。整个二战期间,托派经受了来自苏共和德国法西斯的双重严酷镇压,损失惨重,但这个主要由左翼知识分子组成的政党并没有放弃抗争。

托洛茨基认为一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主义革命是“世界革命”,是“不断革命”,他描绘了建立欧洲社会主义联邦和世界社会主义联邦的前景。托洛茨基严词批评斯大林的个人集权化和苏联社会的官僚化,最早预言了苏共和苏联的解体,认为苏联是“由新的特权阶层来管理的并被他们叛卖了的国家”,认为“党内民主的死亡导致工会和其他所有非党群众组织内的一般民主的死亡”,而这样的政党和国家,迟早要灭亡。

苏联解体后,托洛茨基主义者并没有如某些人所预言的那样,由于失去对手而自行消亡,而是比以前更加活跃。现在其组织已遍及50个国家和地区,成员5万人。他们努力改变其激进、极左形象,更加务实、团结。他们全力为世界新秩序和世界社会主义而斗争,坚决反对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在相当程度上成了世界贫苦工人的代言人,因而赢得了很大一部分人的支持。在2002年4月法国总统选举中,托派候选人得票297万张,远远高于法共总书记的90万张。2002年10月,巴西劳工党创始人、冶金工人出身的卢拉当选总统,这与托派所实行的务实的党内合作政策,关系甚大。

三、当代国外社会主义实践

(一)当代国外社会主义国家

现在,除了中国以外,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还有越南、朝鲜、古巴三个国家。老挝自称人民民主制度,认为还没有建成社会主义制度。

1、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20世纪70年代末,越南出现严重经济困难。粮食极端匮乏,最困难时,城镇居民每人每月8公斤粮食,其中只有1公斤大米。物价上涨三四十倍,通胀率1979年为19.4%,1986年则高达774.7%。

1986年12月召开的越共六大是一个转折点,其地位和作用相当于我国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它标志着越南进入全面革新的新时期。越共决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全面推进革新事业,以市场机制取代计划机制。他们在坚持马列主义、胡志明思想等“五项基本原则的同时”,对外推行独立自主、多样化、多边化的全方位开放政策。越南选准农业改革为整个改革的突破口,成就辉煌。1989年产粮2000万吨,出口大米150万吨,成为世界第三大大米出口国。1997年出口大米386万吨,成为仅次于泰国的第二大米出口国。越南其它各领域的改革进程,也与我国相仿佛。

2、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经过半个世纪的奋斗,朝鲜取得相当成就,它构建了教育、医疗、住房、退休等方面的高福利体系,有了气魄宏大的、高水准的城市建设。但1994年后,朝鲜人祸、天灾并行,进入前所未有的困难时期。1994年7月8日,82岁的金日成因脑溢血去世。1995、1996年连续两年水灾,1997年又是大旱灾。洪水冲走100万吨存粮,到1996年底,库存粮食24.6万吨,仅仅能支撑一个月。小孩每人每天供粮300—500克,成人700克。工厂停工,列车停运,连首都平壤的路灯也不得不关闭。经过长达6年的“苦难的行军”,朝鲜社会已基本稳定下来。

朝鲜在政治上仍坚持金日成以人为主的“主体思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在经济上,放弃了配给制,先后建立了图门江自由贸易区、沿海元山、南浦等加工和贸易保税区、新义州特别行政区,逐渐开始改革。在对外关系上,加大灵活性,主动、全面出击。2000年6月,实现南北首脑会晤,签署《北南共同宣言》。2000年8月,实现离散家属访问团互访。2002年9月北南公路、铁路连接工程开工。由于经受着美日等的强大的外在军事、政治压力,最近又有核问题的困扰,朝鲜国内的经济建设受到严重影响。

3、古巴社会主义共和国。20世纪90年代初,古巴遇到1959年建国以来的最大困难。由于古巴国内经济结构不合理,外部又长期经受着美国的严密封锁,因而在苏联解体、失去外援的情况下,经济大幅下滑,1989—1993年,GNP累计下降35%。每人每天供应80克面包,每月1公斤大米,14个鸡蛋,7岁以下、60岁以上者每天外加1升牛奶。

1993年下半年起,古巴开始调整改革。在经济上,以公有制为主,允许发展个体经济,开放了农村市场。在国营农场下建立了农业生产合作基层组织。原来以制糖业为主的单一经济,开始向多种经济并重过度,确立旅游、食品、生物技术为三大优先发展项目。下放外贸经营权,进行财政改革,实现美元持有合法化。在政治上也进行了部分调整,实现省级和全国人民代表的直选。在对外交往上,采取灵活多元的全方位外交政策,现建交国已达170多个。由于处身于美国的眼鼻底下,承受着巨大压力,古巴的调整改革特别注意负面影响,强调稳中求进。

4、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1975年12月,在老挝人民革命党的领导下,建立了人民民主共和国。建国的前十年,因为急于向社会主义过渡,付出了沉重的代价。1986年,人民革命党四大召开后,重新认识国情,开始革新开放。在政治上,对社会的性质和发展阶段进行了再认识,认为老挝现阶段仍要建设和发展人民民主制度,要为将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创造条件。在经济上,允许开办私人企业,实行了农村家庭承包制,并且对分配制度进行了改革。在外交上,实行积极对外政策,于1997年7月加入东盟,并已与110多个国家建交。近年来,由于反政府力量的活动,国内局势不稳。

(二)俄罗斯和东欧的左翼力量

1、俄罗斯。俄罗斯的左翼政党有30多个,全国性的有8、9个。他们多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主张恢复苏联和苏维埃政权,反对民主派推进的改革。俄左翼力量可分为三大派别:由俄罗斯联邦共产党组成的主流派;以退休人员和老战士为成员的全联盟布尔什维克共产党、俄罗斯共产主义工人党所形成的强硬派;由劳动党、俄罗斯人民劳动党所形成的温和派。其中,俄罗斯联邦共产党有近55万党员,是影响最大的左派政党。以普京上台为标志,俄共经历重大转折:战略目标从夺取政权转向宣传群众;自我定位从政府的彻底反对派转向部分合作者;工作重心从关注国家政权转向关注党内团结。目前,俄共主要为指导理论和纲领路线不明确、纪律松弛组织涣散、党员老龄化等问题所困扰,在全国大选中获胜的前景并不乐观。

2、东欧。巨变以后,东欧右翼政党的影响不断下降,显赫一时的波兰团结工会瓦文萨一类人物纷纷退出政坛。左翼力量历经磨难、重组后,很快崛起,1992年以来,在东欧绝大多数国家都成为过执政党。目前,在东欧国家中,左右两种势力轮流执政的两党政治已基本形成,由前共产党演变而来的左翼政党执政的有10个。坚持共产党名称、主张以社会主义为方向的政党也不断恢复和发展,摩尔多瓦共产党甚至在2001年2月的大选中获胜,党主席担任了国家总统。应当说明的是,尽管左翼崛起,甚至重新执政,但相当时期内无法改变社会转向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趋势。

(三)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

西欧是民主社会主义的大本营,在经受苏东巨变冲击后,迅速恢复、壮大。原共产党组织则发生严重分化:法共、葡共、希共等仍坚持共产党名称和共产主义信念,原意共、芬共和圣马力诺共产党则转向民主社会主义,而西共等既维持共产党名称又接受社会民主党的理论原则。目前,西欧地区尚有20多个共产党组织,近100万党员,1999年6月,在欧洲议会选举中,获得近800万张选票和20多个议席。

北美、大洋洲地区,右翼政党原本强大,社会主义运动一直落后。巨变前两洲合计有2万多共产党员,目前有10多个共产主义政党,党员不足1万人,其中,美共登记人数约有8000人。

日本共产党,截止1999年底,有支部2.6万个,党员37万,地方议员4128位,是日本地方议员最多的政党。

(四)亚非拉的民族社会主义运动

民族社会主义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民族主义政党所主张的社会主义,其具体情况十分复杂,根据其理论政策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其一,是共产党化的民族社会主义政党。巨变前的贝宁人民革命党、莫桑比克解放阵线、坦桑尼亚革命党属此;其二,是社会民主党化的民族社会主义政党。新加坡的人民行动党、斯里兰卡的自由党和统一革命党、埃及的人民革命党属此;其三,是其它一些与传统文化、宗教教义、军人独裁等糅合一起的民族社会主义政党。北非、西亚的阿拉伯社会主义、东南亚的佛教社会主义、拉美的基督教社会主义和军人社会主义属此。

苏联解体后,民族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原本执政的共产党化的民族主义政党先后放弃科学社会主义,陆续丢掉了政权,坦桑尼亚革命党虽仍执政,但也已于1992年主动实行了多党制。整体看来,民族社会主义力量尚弱,处于缓慢恢复时期。印度共产党1997年在人民院占有32席,现今有党员63万,是印度最大的左翼党派。南非共产党现有党员8万人,是南非最大的参政党。

总之,经过苏东巨变的空前冲击之后,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正在经历一轮新的调整、创新和发展。社会主义没有死亡,中国也并非孤军奋战。一球两制,竞长争高,将是我们生活的世界在今后很长一个时期的现实。

收稿日期:2003-11-25

标签:;  ;  ;  ;  ;  ;  ;  ;  ;  ;  ;  ;  

当代外国社会主义_民主社会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