颞下间隙的横断层解剖临床意义分析论文_杲云,刘龑 李文明

颞下间隙的横断层解剖临床意义分析论文_杲云,刘龑 李文明

杲云 刘龑 李文明 昆明医科大学海源学院 650000

【摘要】目的:探讨颞下间隙的横断层解剖临床意义,为颞下间隙疾病治疗提供重要信息。方法:随机选择5例健康者(对照组)与5例成人尸头颈部(研究组)进行研究分析,详细观察颞下间隙的形状特点,进行解剖学研究,度量出其面积大小、长径大小以及横径大小。结果:经过研究观察发现,颞下间隙的形状存在不规则的特点,研究组经冠图层面的面积与茎突末端层面的面积分别是(1034.48±3.29)mm2、(10056.01±2.03)mm2,对照组经冠图层面的面积与茎突末端层面的面积是(345.86±1.92)mm2、(356.64±1.74)mm2。两边的结构、颞下间隙相互对称,在面积、径长以及横径等方面差异不显著,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观察发现自茎突至翼突内侧板后缘或翼突外侧板前缘的连线,能有效辨别出颞下间隙、咽旁间隙,在CT诊断等各种影像诊断中,茎突、翼外肌、翼突外(内)侧板对其具有积极的意义,解剖学研究的重要标志。结论:在颞下间隙疾病的治疗中,颞下间隙断层解剖学研究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工作提供重要的信息,临床意义重大。

【关键词】颞下间隙;横断层面;解剖

随着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在疾病治疗上取得了新的突破,颞下间隙疾病的治疗依然是一个难题,有效的诊断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本研究对颞下间隙的横断层解剖临床意义进行研究分析,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5例采用福尔马林固定处理之后的成人尸体头颈部,将其列为研究组,其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20-48岁,平均(34.27±10.68)岁;选择5例经过CT扫描,影响正常的健康者列为对照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21-48岁,平均(34.78±10.82)岁。研究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将经过福尔马林固定处理之后的成人尸体颈部(研究组)放入冰箱中进行冷冻保存,冷冻的时间控制在一周,冷冻处理后,将其取出,沿着眶耳线向下部位做锯切工作,层的厚度控制好为5mm即可。当断面解冻完完全全灰度到正常的体位之后,医务人员严密查看颞下间隙的情况,主要查看其与周围结构存在的解剖学关系[1]。经过CT即扫面的对照组,沿着眶耳线向下进行连续性扫面工作,层厚度与研究组一致为5mm,于沿眶耳线下部30mm、15mm的经突末端、冠突层面部位上,详细查看后,分析颞下间隙与周围结构所存在的解剖学关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把透明胶片放置在CT图像、横断层面上,将颞下间隙、颞下间隙周围结构的形状特征,均一一描绘出来,再测量出其面积的大小,而颞下间隙、其周围结构径线长度的测量,则需要使用到游标卡尺进行测量,游标卡尺选用时,为了提高测量精确度,游标卡尺要求精确度达到0.02[2]。

1.3统计学方法

对本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P<0.05时表示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医务人员的研究观察,发现颞下间隙的形状存在不规则的特点,研究组经冠图层面的面积与茎突末端层面的面积分别是(1034.48±3.29)mm2、(10056.01±2.03)mm2,对照组经冠图层面的面积与茎突末端层面的面积是(345.86±1.92)mm2、(356.64±1.74)mm2。两边的结构、颞下间隙相互对称,在面积、径长以及横径等方面差异不显著,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自茎突至翼突内侧板后缘或翼突外侧板前缘的连线,能有效辨别出颞下间隙、咽旁间隙,在CT诊断等各种影像诊断中,茎突、翼外肌、翼突外(内)侧板对其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也是解剖学研究的重要标志。

3.讨论

随着我国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过解剖学研究工作取得了新的突破,在瞎写间隙研究工作中,对颞下间隙的横断面层解剖进行分析,发现颞下间隙在CT影像、横断层面上,颞肌存在由上往下慢慢变小的特点,而翼外肌则是慢慢的变大,当翼内肌出现时翼外肌才会缩小,逐渐缩小直到完全消失。位于颞下间隙内部的神经、血管等,翼外肌上下头中间部位的层面粗大,而上下层面则是出现慢慢变小的特点,经过观察还发现,颞下间隙和咽旁间隙存在相同的关系[3]。CT影像、横断层面观察发现,其不具有一个完整的分界标志,通过CT图像可以清楚的看到颞下间隙及其周围结构的特征,内部结构也清楚的呈现出来,但是CT图像却不可查看到血管的情况。

颞下间隙是疾病高发部位,当颞下间隙出现肿瘤之后,会慢慢向周围其他部位扩散,此时,下颌支发生外移现象,结构有显著的改变,间隙宽度增加,下颌都后外方部位、翼外肌前部与后部的脂肪带均逐渐消失,而结构发生变化。采用CT诊断,可清楚的观察到软组织的情况,通过CT检查,观察颞下间隙的结构、形状特征是否有发生异常变化,进一步研究肿瘤、血管神经之间存在的关系[4]。通过CT诊断,可以有效确定颞下间隙出现病变的具体部位,主要是通过翼外肌的判断得出诊断结果,若是翼外肌表面出现颊动脉、上颌动脉等,深面存在下牙槽动脉、舌神经动脉时,可推断出诱发肿瘤的部位,分析肿瘤、血管神经之间存在的联系[5]。翼突外内侧板、茎突具有移动性小的特点,临床将其作为骨性标志,可良好的判断出肿瘤是否蔓延到咽旁间隙等部位。

综上所述,在颞下间隙疾病的治疗中,颞下间隙断层解剖学研究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工作提供重要的信息,具有重大的临床价值,值得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华,付升旗,范锡印,等.咽旁间隙的断层影像解剖及临床意义[J]解剖学研究,2011,31(3): 280-282.

[2]付升旗, 范锡印, 郭进学, 等.咽旁间隙的三维断层解剖学及临床意义[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2, 21(6): 560-563.

[3]钱永忠,李培华,许学谷,等.颞下窝肿瘤的外科治疗.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10,16(5):210-212.

[4]蒋健,刘宁,朱风仪,等.颞下区经下颌入路显露侧颅底区的应用解剖学研究[J].解剖学研究,2012,27(2): 118-121.

[5]陶冉,崔进国,孙兴旺,等.颞下窝原发肿瘤的 MRI 诊断[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0,18(,2):94-96

论文作者:杲云,刘龑 李文明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5年10月第2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1

标签:;  ;  ;  ;  ;  ;  ;  ;  

颞下间隙的横断层解剖临床意义分析论文_杲云,刘龑 李文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