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核电力规划设计研究院 北京 100095
摘要:由于自然环境逐渐变得恶劣,越来越多的自然灾害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其中地震作为最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其不仅使人们的生命才生安全带来巨大的影响,而且还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质量。而建筑物作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防震效果的好坏可以直接的影响到人们在地震发生时的安全问题。因此,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必须要有效规避地震风险,有效提升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从而确保人们的生命安全。
关键字:建筑结构设计;抗震设计;探讨
一、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概念不明确
据目前而言,我国的抗震防震的宗旨就是有效确保建筑物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和小震不裂。所以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必须要以此作为建设目标。但由于各方面原因,导致在具体的建筑过程中,建筑设计并未加强人工干预抗震性设计,而是采用传统的理念认为建筑设计只要硬度达标即可,造成一旦发生地震建筑物出现严重的变形。
(二)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重视力度不高
由于自然环境日益恶化,近年来,我国的地震发生频率明显提高,不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其所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而造成这些损失的最为主要的原因就会建筑结构设计中对抗震设计不够重视,建筑设计人员无法充分的将抗震设计应用到建筑设计之中,从而导致建筑设计方案中几乎不存在抗震设计理念,尤其是在扩建工程中此种现象更是普遍。所以,在具体的建筑结构设计中相关人员必须要严格按照抗震规范进行抗震设计,并有效的结合当地建筑环境融会贯通,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有效避免地震所给人们带来的生命财产安全隐患。
(三)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验证问题
据目前我国应用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验证主要采用三种方式:即对建筑地震反应监测,进行建筑抗震模型试验以及对建筑震害研究。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验又雷同与实践,所以一般情况下都是采用实验的方式进行抗震验证。建筑结构是不同于航天、机械等工程领域的,其结构体型过大,所以一般情况下都是进行建筑抗震模型试验。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国际上对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也取得了相应成果并举办了多次盲测实验,从而希望找出抗震性能良好的建筑设计结构,但是通过这些实验发现,不同的软件甚至是同一种软件所制造的建筑抗震模型呈现的抗震结果都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由此也可以看出建筑结构抗震验证方法仍需进一步完善。
(四)建筑结构设计人员的意识问题
由于建筑行业工作性质的问题导致越来越多的建筑设计人员无证上岗,因此其专业知识也较为匮乏,导致建筑结构设计图抗震性能有待提升,埋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除此之外,即使其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但由于对抗震意识不明确,而且在实际建筑设计中过于重视建筑物的美感,而轻视了建筑抗震整体协调问题,导致建筑设计存在了巨大的抗震安全隐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
(一)建筑结构平立面体型的确定
作为影响建筑物抗震性能的影响因素之一,建筑结构平立面体型的确定显得尤为重要。建筑结构布置的合理可以有效确保建筑物的稳定性,而且合理的建筑结构布置还可以有效提升建筑物抗震能力。所以,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必须要确保建筑的结构平立面布置合理,并严格按照抗震要求进行布置,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建筑物抗震性。
建筑结构平立面布置合理指的就是在建筑结构体型设计中,在确保建筑物使用性能方面上最大程度的对建筑平面规则和对称的布置,从而确保建筑物在同一楼层间的平面刚度变化一致,提升抗震效果;除此之外,还应当注意建筑竖向凹凸情况,尽可能确保建筑竖向凹凸少促使建筑物在竖向上保持稳定,从而避免不同楼层之间在抗震时的刚度不稳定。另外,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对于那些较为复杂的建筑设计中,抗震缝的设计也尤为重要,所以要将抗震缝设计在建筑结构变化较为明显的位置,这样一旦发生地震可以第一时间提醒人员转移。
(二)建筑结构抗震材料的选择
在具体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抗震材料的选择可以有效提升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据目前而言,所选用的建筑抗震材料主要是承重原料,所以一定要有效的结合当地地震情况来选择合理的抗震材料,切不可统一而论。就但从抗震效果层面来讲,所选用的抗震材料性能应是轻质、高强的,构件间的连接也应当完整、具有延展性,且强度较高。因此,按照此要求,钢结构是最为符合抗震标准的材料,而且经过大量的实践证明,钢结构在抗震性能方面具有极好的效果,但美中不足的是钢结构的造价过高且后期维修费用更大。所以目前我国大部分选用的材料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该材料造价低廉且整体性结构较好,具有一定的延展性,所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抗震作用,但该材料仍具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例如,如果该区域内长时间发生地震,在反复荷载作用下,构件的刚度转件降低,从而导致混凝土挤碎,所以此类结构不易在地震强度过高区域内使用。总而言之,在建筑结构设计中,为了达到提高建筑抗震性能的目的,必须科学合理选择适合该建筑的建材。
(三)建筑场地的选择
要想提高建筑结构设计的抗震效果,合理的选择建筑场地也是十分有必要的。在具体建筑过程中,应尽量选择密度及硬性强的场地进行施工,而且该场地的土质成分的均匀性也应良好,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确保建筑土地的合理使用,可以均匀的承担建筑物的荷载。所以,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在场地选择过程中,要尽量避免软土、采空区、液化土和河岸边缘等相关地段,从而防止由于地质问题对建筑物造成的损坏,或者无法应对地震灾害的过程中出现土体承重荷载能力不够的现象;除此之外,地震断裂带、滑坡、地陷以及泥石流等高发地带也应尽可能避免将其作为建筑场地等。
总而言之,由于自然环境逐渐变得恶劣,越来越多的自然灾害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其中地震作为最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其不仅使人们的生命才生安全带来巨大的影响,而且还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质量。所以为了有效降低地震对于人们的危害,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必须要加强对抗震的设计。从而达到在建筑源头有效的规避地震风险,有效提升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的目标,进而最大限度的减少建筑物在地震时所造成的损坏,最大限度的降低地震灾害给人们生命财产所带来的损失。
参考文献:
[1] 薄睛心.浅议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措施[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22:229.
[2] 李霞.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理念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8(24):84~85.
论文作者:刘雅梦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模拟》2018年第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6
标签:建筑论文; 建筑结构论文; 建筑物论文; 结构设计论文; 性能论文; 建筑设计论文; 材料论文; 《建筑模拟》2018年第2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