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民消费结构的变化_农民论文

浅析农民消费结构的变化_农民论文

浅析农民消费结构变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消费结构论文,农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我国农民生活消费结构变动特点

从1995年到2003年,我国农民收入缓慢增长,人均纯收入从1577.74 元增长到2622.24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从1310.36元增长到1943.30元,除1998年和1999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下降外,总体呈上升趋势。随着消费支出的变化,农民生活消费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一)恩格尔系数下降且食品消费质量提高

从1995年到2003年,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消费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从1995年的58.62%降至2003年的45.59%,降低了13.03个百分点,进入小康水平。在饮食结构上,农民也开始逐步重视营养和质量。1995年,农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为768.19元,2003年增至886.03元,增长117.84元。在主食内部,人均粮食消费量略有下降,从1995年的258.92公斤降至2003年的222.44公斤,细粮(小麦和稻谷)消费量从1995年的210.30公斤,降至2003年的192.54公斤。细粮在粮食消费量中的比重由1995年的81.22%上升到2003年的86.56%,呈进一步提高之势。此外,主要副食中的肉禽蛋类及水产类消费量均增长明显,肉禽及制品由1995年的13.56 公斤增至2003年的19.68公斤,家禽由1.83公斤增至3.20公斤,蛋及蛋制品由3.22公斤增至4.81公斤,水产品由3.36公斤增至4.65公斤。

(二)衣着消费金额增加且比重下降

我国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由1995年的89.79元,增加到2003年的109.51元,增加了19.72元,人均衣着消费支出比重由6.85%降至5.67%,下降了1.18个百分点。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衣着支出比重还将有所下降。

(三)居住面积不断增加且住房质量显著改善

随着收入的增长,农民用于居住的支出迅速增加。1995年,我国农村居民居住消费金额为182.21元,到2003年增至308.38元,增长69.24%。居住消费比重从1995年的13.91%增至2003年的15.87%,支出比重仅次于食品,增长1.96个百分点。1995年农村人均居住面积21.01平方米,到2003年增至27.24平方米,是1995年的1.30倍。在住房质量上,1995年人均砖木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住房面积为15.01平方米,占人均住房面积的71.44%,到2003年人均钢木结构住房面积为22.65平方米,占人均住房面积的83.15%。钢木结构住房比重高于80%,表明我国农村居住条件已达到小康水平。

(四)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显著上升

农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增长较快,自行车,收录机,黑白电视机,电风扇等商品拥有量基本饱和;摩托车,电冰箱,洗衣机和彩电拥有量迅速增长。到2003年,平均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摩托车31.80辆,电冰箱15.89台,洗衣机34.27台, 彩电67.80台,可见目前上述四种消费品在农村有很大的消费市场,并将迅速普及。其它新兴家用电器如空调,抽油烟机,照相机,录放像机等也开始进入农家。

(五)交通通讯消费迅猛增长

农村居民用于交通通讯的支出比重已由1995年的2.58%上升到2003年的8.36%,增长了5.78个百分点,是所有消费项目中增幅最大的一项。其人均支出额由1995年的33.76元增加到2003年的162.53元,增长3.81倍,平均每年以47.63%的速度递增。到2003年,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摩托车31.80辆,比1995年增长5.48倍, 拥有电话49.06部,此项在1995年农村调查中还为空白。 交通通讯消费市场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随着信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可以预见,未来几年交通通讯支出会不断增加,现代化通讯工具,如移动电话,家用计算机等将逐渐进入农民家庭,交通通讯将成为农村消费的热点。

(六)文教娱乐和医疗保健消费比重快速上升

2003年文教娱乐和医疗保健消费比重分别比1995年提高了4.32和2.72个百分点,在所有消费项目中增幅仅次于交通通讯和居住。2003年,文教娱乐和医疗保健的消费金额分别为235.68元和115.75元,比重为12.13%和5.96%。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比重高于11%,标志着我国农村居民在文教娱乐方面也已进入小康水平。随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民将越来越重视精神生活的消费。同时,农民健康意识也在增强,医疗保健支出也会逐步增长。

二、当前农民消费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恩格尔系数仍然偏高

到2003年,吃穿住所占比重降至67.13%,虽然这一比重较1995年降低了12.25个百分点,但其仍占有将近70%的份额,尤其是食品消费比重高达45.59%,比城镇居民的37.12%高8.47个百分点。可见, 我国农村居民虽开始重视享受发展型资料的消费,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以必需品为主的生存型消费,总体上消费层次仍然有待于提高。

(二)食物营养欠均衡

近年来,虽然肉禽蛋、乳品、水产品等食品消费量有了明显增长,但总量仍偏低。2002年我国农村居民蛋白质和脂肪摄入量分别为71.09克/人·日和52.02克/人·日,蛋白质摄入量低于小康标准,且大多为植物性蛋白。从动物性食品消费时间上看,大多集中在节日,这种消费模式不利于农民对食品营养的吸收,加剧了营养摄取的不稳定性和不均衡性。

(三)城乡消费水平差距进一步拉大

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至今,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为农村居民的2.70倍增至3.35倍,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收入消费状况显然不在同一水平,目前农民收入及消费支出水平与城镇居民10年前大体相当。

(四)文教娱乐和医疗保健消费仍然偏低

2003年农民文教娱乐支出比重达到12.13%,虽高于小康标准,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偏低。一些发达国家在二三十年前,文教娱乐比重就已超过20%。且在文教娱乐消费中,主要是学杂费支出,用于休闲娱乐的较少,这表明农民的精神生活消费尚需合理引导。在医疗保健方面,2003年农村居民的支出是115.75元,但在很大程度上存在重医疗轻保健的倾向,这种消费模式有待改进。

(五)畸型消费和落后消费普遍

受传统意识和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农村居民中存在诸多不合理消费现象。有些农民只重视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文化消费,将过多收入用于烟酒;有的婚丧嫁娶铺张浪费,盲目攀比,不惜借钱请客送礼;有的赌博,搞封建迷信活动;也有一部分农村居民受传统节俭消费观念的影响,重储蓄轻消费,生活过分节俭。种种落后的消费行为,不利于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它反映出目前我国农村居民消费质量不高,消费观念落后的现状。

三、制约农民消费的主要因素

(一)农民收入水平偏低且收入不均等

2003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622.24元,人均纯收入500元以下的为2.28%,500—1000元之间的为9.31%,1000—2000元之间的为30.72%,2000—2500元之间的为13.79%,说明12%的家庭生活比较困难,1/3家庭略有结余,将近60%家庭低于平均收入。只有少数比较富裕的家庭具有较高的购买力。大多数农民收入较低,决定了农民消费能力偏低,尤其是现金消费较少,制约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农村消费环境差

近年来,农村居民消费环境及消费条件虽有改观,但在交通设施、商业网点、文化体育和生活环境上仍明显滞后。有些地区缺水缺电,交通通讯设施不齐全或电价过高。农村流通不畅,一些流通方式如配送、代销、连锁经营等,在农村还没有普遍发展,致使农民不能及时买到所需消费品。在农村消费的软环境上,存在市场秩序混乱,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的现象,严重损害了农村消费者的权益,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优化和消费质量的提高。

(三)消费观念滞后

农村居民由于受一些落后传统消费观念的影响,加之收入的确来之不易,大多具有浓重的传统节俭消费观念,消费倾向偏低,更为重视生存资料消费,服务性支出较少;注重有形的物质消费,忽视无形的精神文化消费。另外,农村交通信息闭塞,消费者文化素质较低,农民消费往往只局限在传统消费领域,不能有效拓宽需求。

(四)产品结构不合理

在农村日用品的功能、款式、价位等方面大多以城市市场为参照系,不能根据农村市场的需求生产农民需要的产品。一方面造成农村适销对路的商品不足,花色陈旧,品种单调,种类不全;另一方面,一些日用品又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使农民难以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影响了农民的正常需求。

(五)消费品价格偏高

农民收入水平偏低,而部分消费品价格偏高,影响农民消费结构优化。目前,有一定比例的农民能承受千元以上的消费,仅有少数农民有能力购买上万元的商品,对大额消费品的消费受到限制。目前,农村市场上日用品价格偏高,农产品价格偏低,农民要用较低的收入支付相对较高的价格购买工业制成品,故而对于家电、交通通讯等弹性较高商品就降低了需求。

四、优化农民消费结构的对策

(一)增加农民收入以提高农民消费能力

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能使农民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潜在需求更多的转化为现实需求,从而使农民需求结构变动转化为消费结构变动。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农民收入处于缓慢增长时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导致农民消费水平提高缓慢。中央政府于2004年年初发布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六个一号文件,其主题是增加农民收入。文件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的总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民收入,强化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二)大力改善和优化农村消费环境

当人们的消费进入较高层次后,消费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消费环境的优劣。因此,改善消费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扩大消费需求的重要条件。第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生态平衡,治理环境污染;第二,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如建立覆盖全国的容量较大的供电网络,为家用电器提供广阔的市场需求空间;第三,增加对农村交通通讯、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强对农村文化娱乐设施的建设与管理;第四,疏通流通渠道,扩大农村商业网点,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建立以农贸市场为依托,以各类专业市场为中心,以购销网点为补充的全方位市场网络,并将连锁经营、代理销售、配送服务等营销方式向农村广泛延伸;第五,在改善农村消费的软环境上,加强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力度,依法严惩制假售假活动,净化农村消费市场。

(三)指导农民培养正确的消费观念

农民受传统消费观念的影响和自身知识的局限性,消费层次不高,消费结构不合理。各有关部门要指导农民树立适度效益的消费观念,使之建立适当的家庭消费模式。首先,教育农民更新观念,鼓励有支付能力的合理消费,形成健康的消费心理;其次,引导农民拓宽消费领域,提高消费质量,包括引导农民使其食品消费品种更丰富,结构更科学;再次,增加文化教育等投入,由重生存向重享受的发展转变,由重实物向重文教娱乐等无形消费转换。引导农民科学消费,合理消费,文明消费,不断提高消费质量,建立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四)调整产品结构

调整农村日用品结构,生产适销对路的商品。在品种、规格、性能、式样上,务必经济实用,使用简单方便;在售后服务上,提供调试、维修和配件供应项目,完善服务体系。农村消费滞后于城市,但在消费品替代次序上不一定简单地重复城市模式,要根据农村消费特点、消费层次和变化趋势,生产适应农村市场的商品。

(五)调整消费品价格

农民对各类消费品需求量的变动,很大程度上受其价格的影响,尤其对于居住、家用电器、交通通讯这三类有较大需求潜力的消费品更是如此。从消费结构的变化分析可以看出,农民对上述三类消费品具有较高的消费倾向,但是消费品的价格偏高限制了农民消费的进一步扩大,所以需要通过调价的方式调整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对于能够有效扩大消费需求,提高农民消费质量和生活质量的合理消费应予以鼓励,适当降低其价格或通过调整降低与之有关的商品价格,来扩大农村相应的消费需求。

标签:;  ;  ;  ;  ;  

浅析农民消费结构的变化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