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爱因斯坦对宗教与科学关系的辩证解读及其思想_爱因斯坦论文

论爱因斯坦对宗教与科学关系的辩证解读及其思想_爱因斯坦论文

论爱因斯坦对宗教与科学关系的辩证诠释及其引发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爱因斯坦论文,宗教论文,关系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对宗教的新理解——真挚的宇宙宗教感情

对宗教的理解与运用角度的不同,直接影响到对宗教与科学关系的把握。在宗教与科学关 系的争论中,无论哲学家、神学家还是自然科学家,他们大都以基督教来代表整个宗教,以 基督教对《圣经》的解释来展开宗教与科学之间的对立或分离的论证。对立论者罗素、分离 论者蒂利希、相关论者霍顿无一例外。与他们不同的是,爱因斯坦对宗教却有着自己独特的 理解,他从一种真挚的宇宙宗教感情出发,从而把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建立在一种崭新的宗教 理解上。

爱因斯坦对宗教的理解是通过对宗教发展历程的考察来展开的。他认为,宗教经验的发展 大体可划分为三个阶段:恐惧宗教、道德宗教、宇宙宗教感情。

恐惧宗教来源于原始人对饥饿、野兽、疾病和死亡等自然现象的恐惧。为消除这种来自于 自然力的恐惧,原始人就在自己心里造出一些多少同自己类似的虚幻的东西——有人性的鬼 神——作为自己崇拜的对象,由此形成了恐惧宗教。上帝的概念正是这种古老的神的概念的 升华。人类学家泰勒在到世界各地作了大量实地考察后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恐惧宗教又发展到道德宗教。道德宗教的出现与 人们“求得引导、慈爱和扶助的愿望”有直接关系,它使人类为上帝赋予了一定的道德观念 ,使上帝成为全知全能、善恶分明、以德服人的慈父形象,从而形成了“社会的或者道德的 上帝概念”。爱因斯坦把这种以“道德的上帝”为信仰对象的宗教称为道德宗教。

爱因斯坦认为,这两种宗教有一共同特征,即“上帝概念的拟人化”。在他看来,这种拟 人化的上帝观本身存在着逻辑矛盾。他说:上帝“是全能的,那么每一件事,包括每一个人 的行动,每一个人的思想,以及每一个人的感情和志向也都应当是神的作品;怎么可能设想 在这样全能的神面前,还认为人们要对自己的行动和思想负责呢?在作出赏罚时,神会在一 定程度上对它自己作出评判。怎么能够把这样的事同神所具有的仁慈和公正结合起来呢?”( 《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第183页)就是说,如果上帝是全能的,人的所作所为都是上帝安 排的,那人类就不应当为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负责,上帝也就不应该赏罚人类;而上帝又对人 类实施了赏罚,那又说明上帝是不公正的!显然,这种全智全能、公正廉明、惩恶扬善的上 帝 观念本身就存在着逻辑上的矛盾。不仅如此,拟人化的上帝观还与科学精神存在着严重的冲 突,因此,相信拟人化的上帝,“不仅是不足取的,而且也是可悲的。因为一种不能在光天 化日之下而只能在黑暗中(指科学知识尚未插足的一些领域——引者)站得住脚的教义,由于 它对人类进步有着数不清的害处,必然会失去它对人类的影响”。(《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 ,第185页)

应该说,爱因斯坦对传统宗教观的批判与否定是合理的,但他并没有就此否定了宗教信仰 。他认为,随着宗教经验本身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自然界和思维世界里所显示出的崇高秩序 的崇拜与信仰,必然使人类走向第三个宗教经验阶段——“宇宙宗教感情”。

什么是“宇宙宗教感情”?爱因斯坦认为,“宇宙宗教感情”就是人类对经验世界显示出的 内 在和谐与秩序的坚定信仰与崇拜。不存在拟人化的上帝,这是宇宙宗教与前两种宗教最重要 的区别,也正是由于这一区别,使宇宙宗教感情出现出与传统宗教严格不同的特点:其一, 它的职能不再是传达上帝的旨意,而是向人们揭示“人类所向往的目标应当是什么”。(同 上,第173-174页)其二,这种信仰是无私的,它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使人类尽可能从自私 自利的要求、欲望和恐惧的奴役中解放出来”。(同上,第185页)其三,这种宇宙宗教 感情完全是发自内心的,它不需要像以前教会那样设置一系列的清规戒律,也不需要礼拜、 洗礼等繁琐的仪式……,总之,它不需要教条。其四,这种宗教起着旧宗教所无法起到的道 德教化作用。爱因斯坦在《伦理教育的需要》一文中明确指出:“在宗教清洗掉迷信成份之 后,它所留下来的就是培养道德行为的这种最重要的源泉。在这个意义上,宗教构成了教育 的一个重要部分……”(同上,第294页)固然,道德宗教也起着一定的道德教化作用,但由 于 道德宗教把道德教化寄托在上帝身上,从而扼杀了这种作用的发挥。

对这种宇宙宗教感情,爱因斯坦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肯定态度。当纽约犹太教堂牧师赫伯 特·哥耳德斯坦电询爱因斯坦“你相信上帝吗?”时,爱因斯坦作了非常干脆的答复:“我 信仰斯宾诺莎的那个在存在事物的有秩序的和谐中显示出来的上帝,而不相信那个同人类的 命运和行为有牵连的上帝。”(《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第243页)他在与M.玻恩的通信中还 说:“在我们的科学期望中,我们已成为对立的两极。你信仰掷骰子的上帝,我却信仰客观 存在的世界中的完备定律和秩序。”(同上,第415页)

爱因斯坦对宗教的这种理解,不仅超越了基督教的狭小领域,包容和概括了各种不同的宗 教学说,而且已经把宗教上升为一种起着道德教化作用的纯粹的精神信仰。

二、对宗教与科学关系论争的统摄

(一)对宗教与科学对立说的解构 提到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很多人就会联想到布鲁诺被教会烧死在意大利的鲜花广场,伽利 略受到教会的审判……,由此人们曾普遍地认为:宗教与科学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并且宗教终将被科学所驳倒和取代。

著名哲学家罗素也持有这种观点。在《宗教与科学》(1935年)和《为什么我不是基督徒 》(1959年)这两本书中,他曾对基督教与科学的冲突作过较系统的历史考察与论证。一方面 , 宗教与科学乃是两种不同的方法论。宗教运用的是从普遍到特殊的演绎法,它的全部教义都 是从普遍原则(譬如基督教相信上帝的存在及《圣经》的绝对权威)出发演绎的;而科学则始 终坚持从特殊到普遍的归纳法,科学发现就是从各种特殊事实出发,进而发现普遍规律。另 一方面,宗教与科学还表现为两种对立的真理观。宗教总把自己的教义视为绝对永恒的真理 ;而科学则始终承认现有知识的暂时性、相对性,它追求的是一种不失实践意义的“技术真 理”。(罗素,1982年,第1章)因此,罗素认为,科学与宗教之间是对立的,整个一部近现 代自然科学发展史就是知识不断征服教义、科学不断战胜宗教的历史。

爱因斯坦承认,在人类认识史上,传统宗教与科学的确存在过严重的冲突。他认为,二者 冲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拟人化的上帝观”。对此,爱因斯坦 主要从三个方面作了很有见地的分析:

其一,拟人化的上帝观念与科学态度不相容。爱因斯坦说:“凡是彻底深信因果律的普遍 作用的人,对那种由神来干预事件进程的观念,是片刻也不能容忍的——当然要假定他是真 正严肃地接受因果性假说的。”(《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第281页)就是说一个相信科学的 人,必定坚信世界的因果必然性规律,坚信事件的进程是由必然性来决定的,这显然与“由 神来干预事件进程”的传统宗教观念相矛盾。

其二,自然科学发展对自然规律的揭示与拟人化的上帝观出现了严重的冲突。英国科学史 家W.C.丹皮尔曾指出,牛顿力学中的引力假说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假说……打破了宇宙的一 切包括生物进化是由上帝安排的说法。(第13页)对此,爱因斯坦进一步指出,尽管科学假说 对科学规律的揭示“只是建立在部分成功的基础上”,但科学的每一步发展都会给拟人化的 上帝观以进一步的打击。尽管这种主张人格化上帝的教义,总能躲进科学知识尚未插足的领 域里去,但其影响会越来越弱。

其三,科学需要自由,而信仰拟人化上帝的宗教观却因限制人的自由而限制了科学的发展 。爱因斯坦认为,传统宗教与科学的冲突还同科学的性质、特点有很大关系。在他看来,科 学虽然揭示了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与普遍规律,但它作为一种尚在制定中的东西,其特点却 是主观的、虚构的,“是人类头脑用其自由发明出来的观念和概念所作的创造”。(《爱因 斯坦文集》第1卷,第377页)科学理论、体系的这种虚构、自由创造的特征,就决定了科学 研究与创造需要自由:既需要外在的自由,即言论、教学的自由和充分的时间保证,又需要 一种内心的自由,或者说是精神上的自由,“这种精神上的自由在于思想上不受权威和社会 偏见的束缚,也不受一般违背哲理的常规和习惯的束缚”。(同上,第525页)在他看来,这 种自由的获得不仅要由法律来保障,而且需要整个意识形态领域的支持。而信仰“拟人化上 帝”的宗教观不仅设置了众多的清规戒律限制人的言论和行动,而且用教条的思维方式限制 了人的思想,从而大大地限制了科学及其他创造性精神活动的发展。

(二)对宗教与科学分离论的包容

爱因斯坦指出,过去宗教与科学冲突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二者界限的不明确。明确宗 教与科学各自不同的职能,是解决宗教与科学的关系的重要环节。

他认为,科学陈述是表述事实的,而不表达任何感情、价值、目标以及伦理准则。至于表 达感情与伦理准则、决定道德目标等方面的问题则是宗教的职能,而这在我们的生活中既是 不可缺的,又是科学所无法取代的。爱因斯坦说:“我们所谓的科学的唯一目的是指出‘是 ’什么的问题。至于决定‘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却是一个同它完全无关的独立的问题,… …至于怎样决定这些道德目标的本身,就完全超出科学的范围了。”(《爱因斯坦文集》第3 卷,第179-180页)“科学方法所能告诉我们的,不过是各种事实是怎样相互联系,相互制 约的。关于‘是什么’这类知识,并不能打开直接通向‘应当是什么’的大门。人们可能有 关于‘是什么’的最明晰最完备的知识,但还不能由此导出我们人类所向往的目标应当是什 么。……弄清楚这些基本目的和基本价值,并且使它们在个人的感情生活中牢靠地建立起来 ,我以为这正是宗教在社会生活中所必须履行的最重要的职能。”(同上,第173-174页)

这里,爱因斯坦既清楚地阐明了科学与宗教之间各自不同的职能,又深刻地揭示出二者在 人类社会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爱因斯坦曾把宗教、艺术和科学形象地比喻为“是同 一株树的各个分枝”。(同上,第149页)二者的界限是不容混淆的。如果混淆了二者的界限 ,就会造成宗教与科学之间的冲突,过去宗教与科学的冲突就多属此类。当宗教团体坚持《 圣经》是绝对真理时,就是宗教对科学的干涉,因为它超出了“价值判断”的领域,去为事 实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制定规则,比如教会反对伽利略和达尔文学说的斗争就属此类。当科 学的代表人物根据科学方法试图对价值和目的做出根本性判断时,就属科学对宗教的干涉, 因为它也超越了自身的范围,去干涉自己领域之外的事务。爱因斯坦认为,宗教对科学的干 涉 与科学对宗教的干涉都是造成宗教与科学冲突的十分重要的原因。

爱因斯坦有这种双重文化价值观并不是偶然的,它是欧洲文化近百年新发展的产物。早在 近代科学产生之前,就有人以明确的方式在比较抽象的层面上协调信仰和理性的关系。近代 科学产生之后,解决上述问题的努力集中地表现为宗教与科学之间的对立统一。在现代 ,这种双重文化价值观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承认。著名的科学家海森堡、约翰·霍顿以及哲学 家斯宾塞等都认为宗教与科学是“两股道上跑的车”。海森堡在他的《科学真理与宗教真理 》一文中也指出:“科学与宗教都寻求真理,宗教寻求的是道德真理,而科学则寻求自然真 理。”科学真理与宗教真理之间并行不悖,应当互不干涉。他说:“已经证实了的科学结论 的正确性应当合理地不受到宗教思想的怀疑,反之亦然,发自宗教思想内心的伦理要求不应 当被科学领域的极端理性的论证所削弱。”(海森堡)

美国当代新教神学家、哲学家保罗·蒂利希也提出了著名的分离论,认为科学与宗教是两 种不同意域的真理:“科学并无权干预信仰,信仰也无权干预科学。一个意域是不能干预另 一意域的”。(第81-82页)蒂利希还指出,以往的基督教神学所以与科学发生冲突,一个重 要原因是二者都没意识到各自的“有效意域”,造成宗教与科学意域的互相干涉。蒂利希提 醒 人们,不能用科学的最新发现去证实或证伪宗教信仰。

尽管蒂利希没有直接否定上帝创世的宗教学说,但他对宗教的理解,显然已抛开上帝创世 的具体内容,而演变成一种“终极关怀”,“而这种关怀本身就包含着对人生意义这个问题 的解答”。(宾克莱,第297页)也正是这种“终极关怀”奠定了宗教与科学分离论的基础。 他 的这种分离论学说与爱因斯坦的观点有着极大的一致性,只是这种分离论观点在爱因斯坦那 里仅仅是作为宗教与科学关系的一方面,而不是全部;爱因斯坦以更系统的形式把这种分离 论融合到他关于宗教与科学关系的整个体系中。

(三)对宗教与科学相关论的论述

爱因斯坦从其宇宙宗教感情出发,认为科学与宗教之间不仅界限分明、不能互相取代,而 且还存在着“牢固的依存性”。对于这种相互依存性,爱因斯坦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科 学没有宗教就像瘸子,宗教没有科学就像瞎子”。(《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第182-183页)

一方面,“科学没有宗教就像瘸子”。爱因斯坦从三方面阐述宗教感情与信仰对科学研究 与创造的重要作用。

其一,宇宙宗教感情是科学研究和创造的基础与强大动力。

爱因斯坦明确表示:“我认为宇宙宗教感情是科学研究的最强有力、最高尚的动机。…… 要是没有这种热忱,就不能在理论科学的开辟性的工作中取得成就。”“要是不相信我们的 理论构造能够掌握实在,要是不相信我们世界的内在和谐,那就不可能有科学。这种信念是 ,并且永远是一切科学创造的根本动力。”(同上,第379页)伟大科学家开普勒和牛顿,正 是凭着对宇宙合理性的深挚的信念与热切的探索愿望,才能克服重重困难,付出常人难以想 象的努力,最终提出天体力学的原理,发现宇宙的规律。

其二,科学要由有宗教信仰的人来创造。

在《科学和宗教》一文中,爱因斯坦说:“科学只能由那些全心全意追求真理和向往理解 事物的人来创造。然而这种感情的源泉却来自宗教的领域。……我不能设想一位真正科学家 会没有这样深挚的信仰。”(同上,第182页)在他看来,科学家都有真挚的宗教感情,在他 们身上,这种宗教感情既表现为对科学事业本身的执着和真挚追求,又表现为“对经验世界 中所显示出来的高超的理性的坚定信仰”。(《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第244页)一个没有这 种信仰的人,是无法从事任何科学创造活动的,更无法作出任何成绩,甚至无法把自己的科 学发现上升(创造)为一种科学理论。

其三,宗教的道德教化职能在科学成果利用方面的引导作用。

当爱因斯坦晚年发现他以及其他科学家的科学成果被霸权主义所利用,去进行一些残害生 命、违背正义与道德的战争行为时,他非常气愤,并且更加重视宗教的这种道德教化作用, 更加强调宗教对科学研究的引导作用。他在《原子战争与和平》一文中说:“争取‘法治基 础 上的和平’运动,除非聚集起一种宗教运动的力量和热情,否则就很难有成功的希望。…… 我认为原子科学家已经相信,他们不能单用逻辑去唤起美国人民认清原子时代的真理。必 须加上深挚的感情力量,这也就是宗教的基本成分。”(《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第235页) 在《伦理教育的需要》一文中他还说:“当前世界政治上所处的可怕的困境,同我们的文明 疏忽了这一方面(指宗教——引者)的罪过有很大关系。要是没有‘伦理教育’,人类就不会 得 救。”(同上,第294页)

另一方面,“宗教没有科学就像瞎子”。对科学在宗教信仰中的作用,爱因斯坦主要从两 方面进行了说明。

其一,科学能激发宗教感情,并使宗教不断完善、升华。

爱因斯坦指出,科学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激发宗教感情,并使宗教信仰提高境界。他曾说 :“凡是曾经在这个领域(指科学——引者)里胜利前进中有过深切经验的人,对存在中所显 示出来的合理性,都会感到深挚的崇敬。……因此我以为科学不仅替宗教的冲动清洗了它的 拟人化的渣滓,而且也帮助我们对生活的理解能达到宗教的境界。”在他看来,在清除了拟 人化的上帝观之后,“真正的宗教已被科学知识提高了境界,而且意义也更加深远了”。( 《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第185-186页)显然,爱因斯坦把科学追求看成是使宗教信仰提高 境界的途径。

其二,宗教的目标要依靠科学来实现。

爱因斯坦在谈到宗教与科学各自的职能时,把确立基本价值与目标看成是宗教的重要职能 。那么,如何使人们确立的目标得以实现呢?爱因斯坦说:“客观知识为我们达到某些目的 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同上,第174页)因为对科学家来说,他所坚信的是世界的规律性和 可理解性,他的目标也就是揭示现象世界背后的规律性,或者说宇宙秩序的内在和谐,这个 目标自然要依靠对知识的不断追求来实现。

综上可见,爱因斯坦的双重文化价值观,强调了宗教与科学之间不仅界限分明、不可相互 替代,而且又相互依存。这种思想也有着众多的拥护者,著名科学家约翰·霍顿在《上帝玩 骰子吗?》中通过对科技进步时代科学家为何信教、上帝与宇宙的关系等问题的思考与回答 , 提出了著名的相关论。(霍顿)这种相关论就是爱因斯坦上述观点的变种。

三、意义与思考

爱因斯坦在对宗教与科学关系的辩证诠释中,强调了宗教与科学各自不同的职能,强调了 二者之间的不可替代性及其相互作用,并且把宗教看成是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由于爱 因斯坦是以道德目标和伦理价值来建构宗教信仰的,因而他的这种理解,不仅对我们辩证地 思考宗教与科学的关系、解决这场纷争富有启发性,而且有着一定的哲学意义,并能引发我 们对一些重大现实问题进行哲学层面上的深刻思考。

第一,体现了真理观与价值观的统一。

我们知道,科学是揭示世界的“合规律性”问题,用爱因斯坦的话说是解决“是什么”的 问题,它关注的是对自然与社会的真理性的解释,也就是说科学是寻求真理的;而宗教则是 依靠精神上的信仰和道德的教化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其任务是解决人生的“合理性”或“ 合目的性”问题,用爱因斯坦的话说是解决“应当是什么”的问题,蒂利希曾把它表述为包 含着人生意义问题的终极关怀,也就是说,宗教所关注的是人类信仰与道德价值问题。 因此,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表现为真理观与价值观的关系。

真理观与价值观是不同领域的范畴。真理是对自然和社会的客观的认识,属于认识范畴; 而价值观则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人生意义的价值认识和评价所形成的信念。一般而言,价值 既包含道德价值,又包含目的价值。但在这里,价值观更多地体现为对人生意义、人生态度 的价值信念。它不属于认识论范畴,而是伦理价值范畴。二者之间既不能相互混淆,也不能 相互替代。

科学虽然能使人获得关于客观世界的真理性的知识,但人类所追求的一切终极目标和价值 判断,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人类生活和发展所必需的信仰,则是科学所无法回答的。科学不 能解决价值问题,宗教也不能解答真理问题。正如海森堡所说:“科学与宗教都寻求真理, 宗教寻求的是道德真理,而科学则寻求自然真理。”(海森堡)爱因斯坦等人(包括蒂利希等 分离论者)强调宗教与科学之间各有不同的意域,实际上是从另一角度揭示了真理观与价值 观各自不同的职能,阐明了相互之间的不可替代性。

真理观与价值观又是统一的。一方面,真理观是价值观的基础。人们在一定价值观的支配 下去信仰、追求某种东西,首先必须是真的,然后才会去信仰,去追求。另一方面,价值观 又影响着真理的形成及其客观性。一定的价值观既影响和制约反映者对真理的对象选择,又 影响和制约真理发现与形成的具体过程。比如一个科学家的价值观对他进行的科学研究活动 就有着重要的影响,并进而影响科学的进展。爱因斯坦曾指出,以功利为目的的科学研究活 动对科学的发展与进步固然能够作出重大贡献,但是科学进步的主要推动力却是来自科学家 的终极关怀式的价值观。爱因斯坦关于真挚的宗教感情是科学研究和创造的巨大推动力的思 想,正是在终极关怀式价值观的意义上而言的。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在科技如此发达的当今社 会,为什么依然有那么多的科学家相信宗教并热衷于宗教。

第二,对西方现代道德相对主义传统的超越。

道德相对主义,就是反对价值与真理相互统一、否定道德价值的真理性与社会作用的观点 ,大多以道德价值的相对性作为立论根据,实际上是夸大了道德价值的相对性。

在西方近现代哲学中,无论是实证主义哲学家,还是人本主义哲学家,对道德价值的真理 性与社会作用大多持有怀疑态度,从而形成了一股浓厚的道德价值相对主义倾向,这种倾向 几乎统治了整个价值领域的研究。在人本主义哲学中,尼采是极端的道德相对主义者,他提 出了“重新估价一切价值”的口号,企图否定一切传统道德价值。他曾说:“在道德发展的 整个历史时期,我们没有见到过真理。……道德哲学,这是精神史上的淫秽时期。”(《尼 采全集》第9卷,第187页)继尼采之后,萨特等许多人本主义者都坚持了尼采这种道德相对 主义的传统,否定道德价值的真理性及其存在的必要性,反对一切传统价值。实证主义者也 不例外,虽然他们在语言的表达形式上要缓和一些,但同样是用相对主义的态度来看待道德 价值。罗素曾说:“如果我们说——‘我们追求的东西是善’,那么,我的邻居将会说—— ‘不,我所追求的东西才是善’。”( 1935年,第238页)显然,罗素以较婉转的语言否认道 德价值的真理性与客观性,夸大了道德价值的主观性与随意性。

爱因斯坦强调宗教与科学之间的相互依存,一方面指出了宗教信仰(道德目标)要以科学为 基础,另一方面认为起着决定道德目标作用的宇宙宗教感情,既是科学研究和创造的强大动 力,又对社会起着一定的道德教化作用,而这种道德教化作用在科学方面表现为对科学研究 及其成果利用方面的引导作用。应该说,爱因斯坦的这些观点,从一定程度上承认了道德价 值 的真理基础,确认了道德价值对科学研究及整个社会教育的重要作用,打破了这一个多世纪 以来否认道德价值真理性与社会作用的传统,是对道德相对主义传统的超越。

第三,从现实性来说,对正确认识和合理解决目前的科技异化现象与道德信仰危机有一定 的参考意义。

自文艺复兴以来,科学逐步取代了宗教的统治地位,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力量,人 类深切地感受到科技发展给人类社会所带来的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但在科学技术发展给人 带来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效应,人类日益陷入生存与发展的“双重危机”。一方 面,在利用科学征服自然以谋取财富的同时,也使自然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导致了全球生态 危机:大气污染、水质恶化、能源短缺、土壤沙漠化等一系列问题;同时科学带给人类的能 力,不仅给人类造成核爆炸、核泄漏的威胁,而且大部分也成了人类自相残杀、甚至毁灭自 己的武器。科学在征服自然时所造成的这种生态环境危机,已严重影响和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与发展。另一方面,科学的发展并没有带来相应的道德提高,相反却出现了道德与信仰滑坡 ,导致了一定程度的道德-信仰危机,表现为一些人精神空虚、道德沦丧、缺乏善恶观念、 无视社会伦理和家庭伦理准则……,诸如金钱万能、唯利是图、嫖娼卖淫、吸毒贩毒、拐卖 人口等反道德行为层出不穷,“法轮功”现象也是这种信仰危机的产物。

应该说,这两种危机都与一味追求科学发展而忽视道德价值建设有直接关系。表面看来, 生态环境危机主要是人类违背自然的结果,违背自然固然有认识因素,但目前来说更多的是 道德因素。因为在目前认识问题早已解决的情况下,资源滥用与环境污染等问题依然大量存 在,发达国家为求最大利润和享受而滥用资源,而落后国家为求温饱而不得不掠夺性地利用 资 源,并且一些发达国家至今仍是一些污染物的最大排放者。我们知道,资源与环境是整个人 类共同拥有的财富,它既包括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不同国家、地区和社会群体,又包括前代人 、本代人和后代人,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无论哪个人类群体,在满足本群体的 需要的同时,都应该限制自己的需求,使之不危及其他国家、地区和社会群体以及后代人生 存和发展的需要。也就是说,这里不仅涉及同一时代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关系,而且涉及当 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关系,说到底就是人际伦理与代际伦理问题。目前一系列的全球生态 环境问题则可以说正是忽视这种人际伦理和代际伦理的结果。

至于道德信仰危机则应该说是过度崇拜科学而忽视人类的道德信仰教育的直接结果。

科技高度发展引起的生态危机与道德危机,恰好说明科学的发展没有正确的合理的道德价 值目标的引导与协调发展是不行的。只重视科学技术发展而忽视信仰与道德价值建设,是引 发各种社会危机的最根本原因。爱因斯坦在论述科学与宗教相互依存时,以“科学没有宗教 就像瘸子”为喻,来强调精神信仰和道德建设对科学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正确引导作用,其 用意正是在于说明在追求科学发展的同时不能忽视道德价值建设。科学可以给人类提供物质 文明,而宗教则可以为人类提供信仰与道德价值目标。应该承认,在当今过度崇尚科学和“ 工具理性”过分张扬而导致道德信仰危机的情况下,爱因斯坦强调宗教情怀和信仰的作用, 是有积极意义的。

标签:;  ;  ;  ;  ;  ;  

论爱因斯坦对宗教与科学关系的辩证解读及其思想_爱因斯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