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扬州 225000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规划
导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战备部署。如何把中央的战略决策落实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去,是城建部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需要认真研究、规划和总结的重大实践课题。
1 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规划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包括生产发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等几方面。统筹城乡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建设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深化农村改革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措施,发展农村公共设施是新农村建设中必须突出解决的问题,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是新农村建设中要解决的又一个重点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新农村最重要、最关键的目标,培育新农民、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新农村的前提和首要环节,加强党的领导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保证。
2当前新农村建设中的规划误区
2.1规划方案编制的误区。
许多村庄在新农村建设编制规划方案时,部分或全部沿用旧有的规划方案,而这些规划方案较为陈旧、不完整、不科学。现在农村规划大多是1995-1999年农村达小康工作时突击编制的规划,到现在已十多年,对现在的建设工作已经缺乏指导作用,有的农村根本就没有做过规划,村庄自发形成,有的规划是根据主要领导的意图编写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式的规划,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规划规划、墙上挂挂、不如领导一句话”的摆设型规划。
2.2认识和行为上的误区。
当前的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出现了某些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不相和谐的音符,主要表现有:一是一哄而起、大拆大建,把新农村建设看成政绩工程和运动式推动,不顾农民的承受能力和实际需要,把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新村建设,搞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二是操之过急、急于求成,以为新农村建设“可毕其功于一役”,指导思想上急躁冒进,盲目提速或搞建设速度的攀比。三是领导大包大揽、不尊重农民,甚至在新农村建设中损害农民权益。四是在新农村建设模式上搞一律化,方法上搞一刀切,甚至盲目模仿城市,丧失农村特色,割断延续千百年的文化传统。
3推进新农村规划建设的措施和建议
3.1 明确思想,科学指导
根据乡镇和村庄经济的形式的发展要求,要从乡镇和村庄建设的全局出发,综合进行乡镇和村庄规划,统筹安排乡镇和村庄建设,逐步改善广大乡镇和村庄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要重点规划和建设好集镇,为现代农业化建设和新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提供前进的基地,为农业剩余的劳动力寻找就业的机会,避免农民大量的流入城市,为逐步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差别积极创造条件。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依靠当地群众,征求群众意见,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发展程度,因地制宜,发展当地特色,有步骤有计划的把新农村规划好建设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2 以人为本,合理配置
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使农民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享受与城里人相同的待遇,体现社会的公平公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那么,在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中一是要充分体现科学性,二要尊重普通农民的权利和利益,听取农民的意见和建议建立农民群众参与规划的制度,明确农民需要什么,农村需要什么,不能搞大包大揽,为了迎合长官意志、业主主意而牺牲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新农村规划就是使新农村的建设发展科学、有序,使我国的城市化沿着完善、健康的道路向前推进。
3.3 城乡统筹,科学发展
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要融入统筹城乡科学发展的新观念,要通过对规划制定和实施的指导和管理,确保新农村建设的连续性和方向性。要跳出“就三农抓三农”的传统思维定势,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把农业发展放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大格局中,把农村进步放到整个社会的进步中,把农民增收放到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中,进而统筹规划政策、公共资源、基础设施及产业布局。按照城乡统筹的理念,编制乡镇总体规划、片区规划和村庄布点规划,统筹配置中心城区、建制镇和农村的各类资源通过实行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全面延伸下移城市公共服务和统一规划配置社区管理,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建立城乡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及其管理体制、城乡均衡化的公共服务。
3.4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新农村规划一定要从农村实际出发,考虑农民的生活习惯,遵循农业的特有规律来进行规划、布局,做到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农村规划必须考虑农村自然开放空间、农村自然尺度、农村地理形态及其联系,土地和空间的非农业化对生态循环的影响,农村生活与生产在土地与空间使用上的混合,空间布局与分配比例的特殊规律等等。
此外,在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资源、自然环境、产业特色、生活习惯以及风土人情等多方面因素的基础上,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和差异,既要使农村特有的地容地貌和自然风景得以保存,又要是农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水平得以改善,还要使整个地区的人文精神、文化气息得以延续。具体操作上,要根据各地经济情况的不同,资源状况的不同,地理位置的不同,对农村建设发展分步规划、逐步推进,根据地理位置、产业状况、经济情况背景等因素,制定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建设方案。
3.5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首先要节约土地资源,综合考虑基本农田的保护和村庄建设用地的开发,合理布局农民的土地。同时,高效集约利用资源,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等适合新农村特点的新能源,引导农民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建设新型住宅,切实做到节能、节水、节材,实现资源、能源高效利用。
其次,在对新农村进行规划,开发利用各种资源的同时,开发生态农业产业链,大力发展绿色经济。而提高农业效益,同时有效地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林草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3.6 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服务
新农村规划要从环境与区域空间的整体性出发,综合考虑道路、给水、排水、供热、燃气、环卫、绿化、电力、电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根据村庄发展需求和周边公共设施配套情况,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坚持分散和共享相结合的布局原则,以服务全覆盖为目标,配置教育、医疗、商业、行政、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发展和完善农村社会事业。
4结语
进行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过程,我们要从实际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城乡统筹协调为基准点,围绕着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内涵、建设途径、基本思路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进行了全面合理的部署,制订出和实际相结合的建设规划,建设更多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农村。
参考文献
[1]刘艳莉.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几个现实问题及对策探讨[J].科技信息,2008,(28).
[2]程唯.我国农村规划建设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现代商贸工业.2008,(10)
论文作者:袁萍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3
标签:新农村论文; 农村论文; 农民论文; 村庄论文; 城乡论文; 经济论文; 乡镇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