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文明:20世纪社会主义的实践思考_政治论文

政治文明:20世纪社会主义的实践思考_政治论文

政治文明:20世纪社会主义的实践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文明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01)02-0052-06

人类走过的20世纪,是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值得大书特书的一页。在这一演进的实践过程中,社会主义制度的出现,特别是活跃于这种制度中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践,构成20世纪人类文明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伴随社会主义的兴盛起伏,为面向21世纪的社会主义发展,既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成功经验,也留下了足资借鉴的深刻教训。

一、20世纪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实践创造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进步

20世纪人类文明发展的最大历史变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出现。伴随这一制度的出现,人类文明的发展,在社会的政治关系和政治生活领域,旋即产生了深刻的变革。

毫无疑问,即使在社会主义制度产生之前,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也正是沿着逐步由低级向高级形态、由蒙昧向开明状态的轨迹运行的。然而,纵观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之后的政治文明发展历程,始终困扰人们长时期难以回答和解决的问题在于,政治文明的发展在不断的推进过程中,却始终表现着剥削阶级对被剥削阶级的政治统治关系,社会不平等、不公正对于社会平等、公正的价值主导格局,少数社会成员对于多数社会成员的权力控制形式。所以,尽管人类社会政治制度的更迭依次表现的是更高的政治文明层次,但政治文明的性质却没有出现由于政治文明演进中量的积累所最终导致的质的变化。

对于上述问题的历史性回答与解决,恰恰发生于20世纪。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以及30年后世界范围内一批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从根本上使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发生了具有本质性变化意义上的革命:在政治文明的制度变革上,社会主义否定了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政治制度,被剥削、被奴役的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上升到了统治阶级的地位,使人类政治文明的制度形态推进到了更高层次。政治制度以及反映这种制度本质的阶级关系的变化,是任何社会形态下政治文明演进中的核心问题。因为“这一特殊物(即政治制度)具有规定和管辖一切特殊物的普遍物的意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8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而政治文明中的这种特殊物,尽管在社会主义制度之前,历史上曾发生过多种类型的制度更迭,但这些更迭都表现为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一个剥削阶级代替另一个剥削阶级,维护的都是剥削阶级的利益。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在人类文明史上第一否定了人剥削人的政治制度。它以一种区别于以往任何剥削性质的政治制度的崭新面貌出现在人类社会的政治舞台上,表现出空前的真正的政治文明。政治文明在制度上的这种变化,并不像一些人所低估的那样,认为只具有抽象的和原则上的意义,它对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一方面,它确定了一种基本的政治文明模式,一种相于对往任何类型都具有质的区别的模式。由于这样一种模式的出现,人类社会的政治实践,具有了新的选择,它不再总是依循于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的怪圈周而复始,而可以尝试跳出并且打破这一怪圈。显而易见,二战之后相当一段时期内,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对于社会主义的向往和社会主义制度表现出的强大感召力,即属于这样的尝试。另一方面,它揭示了一种基本的政治文明趋势,即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将最终趋向对于剥削制度的否定,无论这种否定会经历多少艰辛和困苦。由于对这一趋势的揭示,人们对长期以来赋予某种天然合理性的剥削制度开始予以理性的怀疑,包括寄生于这些剥削制度之内的剥削阶级因此也不得不为了维护其“合理性”而对自身加以修修补补,从而从另一个侧面表明了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最终走向。可以说,这不啻是为人类追求和探索政治文明的更高层次提供了强有力的内在动力。

在政治文明的价值选择上,社会主义否定了那种崇尚强权、剥削、张扬两极分化的政治理念,以社会公正、社会平等、社会共同富裕的鲜明价值倾向,使人类政治文明的价值选择,趋向表现社会进步和时代要求的道路。在阶级社会以来的人类文明发展道路上,几乎每一次文明层次的提升,都伴随着强权对于公理,剥削对于平等的胜利。到了资本主义时期,民主、平等、自由作为人类文明大旗上早已应当写就的原则提了出来,但就是这些为资产阶级视为珍宝的东西,在资本主义残酷竞争继而最终引发两次世界大战的腥风血雨中,都变得面目全非、声名狼藉。只有社会主义社会,才能够通过政治实践维护那些处于不平等地位,遭受不公正待遇的国家、民族和公民的权益,使社会剥削和社会不平等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抵制。正因为如此,才使得一些西方学者也不得不承认,在当今的世界上,只要还存在社会不平等,社会主义就有其生存、发展的土壤。

客观地说,二战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处于经济危机、政治动荡的困顿之中,最终选择了对自身加以改良的方案。其中,适度地扩大民主、防止过度的两极分化,以及对足以引起被剥削者反抗的社会不平等作出必要的约束等,既成为最引人注目的内容,也形成了战后资本主义能够延缓生命并得到发展的重要原因。然而,对于资本主义能够作出的这种改良稍加分析即不能看出:如果没有社会主义国家对于国际强权行径的有效遏制和制衡,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改良是不可能的,抑或不可能达到事实上出现的那种程度。

在政治文明的主体地位上,社会主义否定了社会政治生活中少数人对于多数人的专政,第一次实现了由多数人对少数人的专政,第一次实现了由多数人对少数人的专政,使人类政治文明的主体,真正确保了占人口绝大多数人的统治地位。谋求最大多数的人在政治生活中的主体地位,是人类政治文明进步和发展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衡量政治文明进化程度的重要标志。而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无论统治者如何标榜自己所代表的“多数”人意愿,本质地看,反映在政治文明主体中的内在属性,实际上是奴隶社会、封建制度中的身份隶属、血缘关系、世袭地位,以及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金钱关系,即活跃于政治文明中的主体,成为只有少数人所拥有的特权身份、血缘关系及对财产的占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在把身份、血缘、特权、财产等关系排斥于政治参与进程之外的同时,使广大人民群众进入国家政治生活的主体,真正当家作主。

这就是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中,实现了三大革命性的变革:其一,国家和人民的意志在本质上达到了内在的统一,人民群众可以通过和运用国家的组织、管理功能,维护自身的权益;其二,人民群众获得了基本的生存权、发展权和管理权,他们究竟如何和在大多大程度上获得更为广泛的权利,具有了可以充实和扩张的基本前提;其三,人民群众作为政治文明实践的主体,具有了对国家政治生活和政治活动干预、变革的主动权,他们不再是作为某种被使用和被驱动的力量被动地参与政治活动。这样三大变革,使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完全可以正视并承认自身发展中的种种不足,完全有胆略和勇气吸收人类政治文明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因为它提供了改革与完善自我的基本前提,保证了最大多数人参与这种改革与完善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可以说,这构成促进政治文明不断进步所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

在政治文明的发展趋势上,社会主义以其对以往旧的政治活动原则和政治运行格局的极大批判勇气,和以对新的政治文明构成的极大创造精神,证明和展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远大发展前景。20世纪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实践,是在一系列“不可能”的预言中发展的:无产者是不可能上升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所有制和政治统治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社会的下层群众可以作为世界的破坏者而不可能成为建设者;社会的公正与平等可以成为理想而不可能成为现实等等。在20世纪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已经表明,社会主义在对旧的剥削制度和少数人享受民主的政治秩序予以彻底批判与否定的同时,十分注重对于一种新的政治文明进行全力构建的深入探索,例如社会主义建立初期对于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政权如何巩固的探索,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对于人民民主权利如何保障的探索,社会主义实践中对政治体制改革的探索等等,所有这些,都已历史地向人类社会昭示: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并非仅局限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一种选择,社会主义作为超越和远远优越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现实途径,具有更为深远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前景。

二、20世纪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实践是社会主义文明发展的宝贵财富

绝大多数的社会主义国家,尤其像中国这样的国家,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如何在这样的国情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文明,是马克思主义,也是人类文明在20世纪发展面临的全新课题。面对这样的课题,伴随社会主义实践的曲折发展,20世纪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实践,也出现了在实践探索中难以避免的曲折、失误。总结这种曲折与失误,从大的方面而言,至少在四个方面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实践,提供了经验教训:

一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立以后,必须注重其完善问题。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首先表现为一种新型的国家制度,即以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为核心的国家制度,而这种制度,并不因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即以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为核心的国家制度,而这种制度,并不因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即自然地达到自身的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从其国体、政体、政党制度等各个层次,都有一个实践中完善的问题,由此保证人民群众主人翁地位的真正实现。20世纪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实践,则在较长的时期内,一方面,仅仅从社会主义民主作为工作作风、工作方法的含义上予以理解,政治文明建设未能从政治制度的完善方面予以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对于民主政治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又习惯性地以政治运动、群众斗争等方式,取代应有的制度功能,由此使得一些破坏社会主义民主,违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要求的东西,特别是诸如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缺乏应有的制度约束。

二是体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优越性的具体政治体制,必须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改革与健全问题。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以其相对任何其他形式政治文明的更高层次,具有充分的优越性。但是,一种文明形态所具有的优越性与这种优越性的实际发挥是不等同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优越性,也有一个实现形式问题。在这种实现形式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即是能够体现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优越性的具体政治体制必须建立健全和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改革。而20世纪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在长时期实践中留下的一个基本经验教训,即是未能通过有效的政治体制的建立、改革和完善,其中特别是未能通过民主参与体制、民主决策体制、民主管理体制和民主监督体制的改革、完善,有效地遏止和消除政治文明建设中诸如权力的过分集中、官僚主义严重、政企职能不分、缺少权力制约等现象。

三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通过制度化、法律化的形式加以保障问题。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制度、体制要健全,要有效,最好的办法是把它体现在制度中、法律里。从这样的意义上说,人民群众通过制度化和法律化的保障,对社会主义赋予他们的权利予以维护,对违背社会主义民主的行为进行斗争,表现的正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体现大多数人意愿,维护大多数人利益的本质。也正是对于这样的问题,20世纪社会主义文明的建设没有予以应有的重视,由此使政治文明建设中“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邓小平文选》,2版,第2卷,第33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四是政治文明意识的培育必须从政治文明建设实践发展的长过程中来认识的问题。20世纪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实践表明,政治文明的提升状况如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达与否,同社会范围内包括民主意识、法制意识等在内的政治文明意识的强弱密切相关。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运动长时期出现的个人崇拜、家长制、权力过分集中等现象之所以未能引起足够的警觉,我国出现的“文化大革命”那种破坏民主的悲剧之所以耗时十年才结束,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我们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把政治文明意识的培育,或者以为是已经解决了的问题,或者当作是无需解决的问题。同时,夹杂于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的诸如极端民主化、盲人西方政治模式的思潮与倾向之所以影响了一部分社会成员,在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之所以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其重要的原因之一,也是与缺乏政治文明意识的教育、培养分不开的,这种分不开只不过是以另一种极端的形式表现了出来,由此也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留下了极为深刻的教训。

20世纪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留下的上述经验教训,都有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深刻背景,是以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所付出的沉重代价换取的。对此,任何意义上的忽视和不予汲取,都是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亵渎和失责。同时,在总结20世纪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时,我们还必须看到,一方面,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从未有过的类型,不会也不可能在其一形成之日起就表现得尽善尽美,其实践也不可能在未有任何经验和模式的前提下进行得万无一失。出现失误、形成教训,都具有某种客观的必然性。另一方面,如同人类社会主义发展中任何实践、认识和经验的积累都表现为成功与失败、经验与教训的并存一样,作为政治文明建设实践中的一种代价,能够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下一步发展提供前车之鉴,能够使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不致重蹈已有失误的覆辙,上述经验教训对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来说,同样是一笔财富,这是20世纪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践总结所应有的结论。

三、面向21世纪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理性思考

无论从任何意义上来说,20世纪都为社会主义在新的世纪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20世纪的历史大幕刚刚拉开时,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人类社会迎来了崭新的社会主义文明;而当20世纪大幕徐徐落下时,经历曲折坎坷的社会主义,通过自身的改革与完善,已经初现了走出低谷、迎来更大发展时期的曙光。处于这样一个重大转折时期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其兴盛与否对于社会主义文明的发展,无疑具有极为重要而现实的意义。这是任何关注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人所应当意识到的责任。鉴于20世纪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践中曾经有过的经验教训,也鉴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践中存在有诸多不甚清晰且极易导致思想困惑的认识,深入思考面向21世纪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建设问题,就成为十分必要的选择。

首先,充分认识与注重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历史地位与贡献,是面向21世纪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须首先确认的基本观点。一种新型文明在其刚刚产生,其中特别是产生之后的一段时间内,难免表现出某种稚嫩、具有某些欠缺与不足以及由于这种欠缺与不足造成一些失误时,最容易为人们所误解,也最容易被敌视性力量所指责。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整个20世纪的发展正是属于这样的情况。对待处于这样一个时期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应当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就此而言,一个最基本的认识态度与方法应当是:认识与分析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属性,即其代表进步,还是落后?体现多数人意志,还是相反?反映时代要求,还是表现历史反动?这是观察其具不具有生命力,能不能够在克服自身稚嫩、不足过程中成熟、完善起来的关键,即如我们对于一种事物的观察一样,人们并不着眼于其表面的繁华与否,更不为某些昙花一现的现象所诱惑,而是从其是否代表事物发展趋势、反映事物发展规律上认识其长久与否。按照这样的思路,对于20世纪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实践,我们能够看出,表现出其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为社会主义之前的政治文明形态所不及和不可能具有,这正是它们相互间可以反映出的本质性区别。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践中出现的曲折,则提醒我们必须注意区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功能、作用与这种功能、作用的实现与否;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优越性的实现与这种实现的具体条件是否具备;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与附加于这种文明之上的某些非社会主义的东西是否存在等。有了上述基本认识,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积极推进,才能具有科学的认识前提。

第二,充分认识与注重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有效途径的客观必然性,以及对这种必然性保持正确的把握,是面向21世纪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须体现的基本要求。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制度,积极探索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政治体制的建立与健全,努力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制度化、法律化等,是20世纪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践在经历曲折甚至失误之后得出的深刻认识。如何使这些认识实践化呢?20世纪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也得出了一个基本的结论,即进行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对于这样一个具有客观必然性的结论,其“必然性”的内蕴,应当有三方面的正确把握:其一,作为具有必然性的实践发展,就应当将其置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来看待,不是可有可无,也不是时有时无的实践,任何轻视和否认政治体制改革的认识都是不可取的。其二,既然具有客观的必然性,对待政治体制改革,就应当从“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意义上加以理解。相形之下,在20世纪社会主义改革的发展中,政治体制改革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恰恰被涂抹了一些“主观意志”的色彩,例如在不同国家改革实践中或者不顾现实条件,超前性甚至片面化地强调政治体制的改革,结果导致整个社会主义改革事业的夭折;或者不顾现实需求,对政治体制改革畏首畏尾,人为地使政治体制改革处于滞后的发展状态,这种两方面极端性的做法和倾向,越是伴随改革发展顺利的时候,超前性的做法越容易出现;反之,则往往是滞后性发展的市场。所以,政治体制改革如何按照一般常态的、规律性而非即时性、运动式和人为意志型的要求发展,如何以科学的、理性的,而非浮躁的、功利的心态来把握,是体现客观必然性的真谛。其三,客观的必然性总是与客观的条件性、现实性联系于一体的,因此,按照实际的可能和具体的国情,确定与之相适应的目标、任务、衡量指标、实施手段和约束机制等,是政治体制改革表现其客观必然性的内在要求。

第三,充分认识与注重维护、保障政治文明建设中主体利益的极端重要性,是面向21世纪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须始终坚持的立足点与归结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对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所具有的历史性贡献,从根本上来说,在于它维护和保障了作为这种高层次政治文明形态中主体者的人民群众的利益,反映了他们的意愿。基于这样的认识,对于20世纪社会主义文明的整个实践历程(不仅仅表现为政治文明领域)稍作分析即可看出,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同它在根本利益维护上的主体性特征是难以分割的:社会主义新型文明的形成得益于此,社会主义发展的成就得益于此,社会主义改革的成功也得益于此。反之,在社会主义出现挫折、坎坷,以及社会主义改革中遭遇阻力、困难和不尽顺利时,也总有着人民群众这一主体利益未能得到充分体现和维护的因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也是如此,无论是加强制度的建设,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还是培育民主观念,加强法制建设,首先要对关乎人民群众主体利益的问题加以特别的关注。一方面,要着力于在制度、机制上对于人民群众应当享有的政治权益予以强力保护和逐步扩大;另一方面,要着力于使人民群众对于他们为制度、法律所保护的权益,在实际的政治生活中真正能够体现出来,感受得到,特别是要使他们对违背自己利益、损害他们权益的行为,能够获得有效抵御、揭露并制止的实施途径和手段。20世纪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实践表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存在的最大欠缺与上述问题是难以分开的,而国际敌对势力对于社会主义的攻击、诬蔑也是想从此处找到某种缝隙。面向21世纪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惟其在维护与保障人民群众这一主体利益的过程中,激发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社会主义政治生活与政治实践中来,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才能更充分地展示其内蕴的优越性。

最后,充分认识与注重对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发展特点、经验和规律的研究,是面向21世纪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须深入探讨的历史性课题。如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会表现其发展的特点,具有内在的发展规律一样,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也有其特点,也受到客观发展规律的制约而表现出自身的规律性。但是,又如同社会主义仅仅有短暂发展历史一样,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是一项无论从任何意义上讲,都更加具有探索性的全新事业。这种全新的事业使得活跃于其中的实践主体对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特点和规律,难以准确把握。这就要求在21世纪的新的实践与新的发展中,对于我们已经经历的20世纪的实践经验教训,必须予以深刻的认识与总结,从中寻求某些具有共同性的、内在联系性的东西,并最终上升为规律性的认识。可以说,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越是增加和接近了对于这种规律性的认识,其实践就越是畅达;反之,就会曲折。对此,社会主义的实践越能够及早地加以认识,就越会及早从中获益。

[收稿日期] 2000-10-12

标签:;  ;  ;  ;  ;  ;  ;  ;  ;  ;  

政治文明:20世纪社会主义的实践思考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