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宏观治理的基本经验与教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训论文,经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20年,我国经济经历了不平凡的过程。国民经济经历了由计划经济模式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转变;经济运行由封闭单一的状态向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双层调节状态的转变。由于是在前人没有经历过的历史条件下进行改革和发展,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不少前进中的曲折,20年经历的5次经济波动而产生的经济阵痛, 而后又有效地治理了这几次前进中的波折,从中积累了许多发人深省的经验和教训。这些经验和教训的取得是付出了一定代价的。但的确是我国经济治理的一个十分宝贵的财富,因此,做出总结,留给后人,避免再犯,是有重要历史意义的。
概括起来,这些基本经验有8个方面:
一是,“发展是硬道理”,要十分注重中央、地方、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积极性的充分发挥。中国是一个有12亿多人口的大国,经济相对落后,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经济、提高社会生产力是我国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而我国经济发展又只能靠自己的力量,我们的“原始积累”只有靠自己的勤劳智慧。要做到这一点,唯一的正确做法,就是把中央、地方、群众的各方面积极性调动起来,大家共同为建设家园而奋斗,20年最重要的经验可能就是这一点。
二是,以改革推动发展,以社会稳定保改革与发展的顺利进行。20年实践证明,中国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动力。只有改革才能使中国产生活力,只有改革才能使中国富强起来,也只有改革才能使人民的生活不断地得到改善。不管遇到什么情况,改革决不能停滞、倒退。经济越是困难,越要注意理顺经济关系,推进改革的实施。当然,改革和发展必须要有一个基本安定的社会环境,只有全国人民顾大舍小,统一意志,把注意力集中到经济建设上来,保持一个和谐的社会政治氛围,才能使改革和发展真正顺利推进。
三是,宏观调控权限要适当集中,经济管理权限要适当分散。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建设同时推进的阶段,经济关系处在激烈的变动之中,非常容易引起经济的波动和比例关系的失调。在这种情况下,最理想的办法是宏观权限要适当集中中央,使中央政府有能力运筹帷幄,做到未雨绸缪,保持宏观经济整体的稳定发展。但是,经济管理权限要根据不同经济领域和权属关系,把管理权限从中央部门下放到有关方面,特别要使微观机制有自主运作的权限,使他们更能适应市场变化和新经济环境。
四是,要以控制社会总需求为主,同时抓好社会总供给的改善。我国经济由于长期处在短缺经济状态,经济上的主要矛盾往往表现在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的矛盾。而且矛盾的主要方面往往又是总需求旺盛,投资饥渴,而社会总供给不足,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是经常的社会经济现象。因此,平衡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缩小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差率是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在更多的情况下,控制总需求过旺是平衡的主要着力点。但从积极意义上讲,最终解决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矛盾,还要依靠社会总供给状况的改善,因此,宏观调控上要把握好两者关系。从年度看,应把控制总需求作为矛盾的主导方面;从长远看,应把改善总供给作为解决供求矛盾的战略措施。在解决总供给改善中,应注意避免“饥不择食”,盲目发展和低水平重复,以免为以后的发展造成困难。
五是,坚持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并注意适时微调。在改革推进的一个长过程中,通货膨胀往往成为经济稳定增长的主要障碍。要控制总需求的过快增长,特别要注重财政平衡和信贷平衡,避免过高的财政赤字和货币的超经济发行。国际收支力求基本平衡,略有贸易顺差。尽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资本项目保持一定的净流入对发展中国家是有利的,但这种净流入亦必须合理,并更多地采用直接投资形式,对短期商业性外债的举债必须慎而又慎。为此,要坚持实行适度从紧的宏观经济政策,实施有约束的财政开支和信贷投放,以期保持国民经济总量的平衡。但是,由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往往是呈波浪式前进的态势,因此,宏观调控也不能是“一刀切”的办法,在某一时点上,可能是“有松有紧”的。有时需要及时进行微调,用财政手段和货币手段启动某些方面,以利全面的增长。
六是,大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努力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往。处在当今时代的中国,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我们不可能采用封闭的办法,关起门来搞改革、搞发展。要加快经济发展,唯一可选的路子是实行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流,充分利用国外市场和资源为我所用,以别国之长,补我国之短。因此,坚持对外开放,扩大贸易,利用外资,建立特区,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是我们最基本的国策。同时,在对外交往中,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增强自身的国际竞争能力,在激烈的竞争中充分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在对外开放全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既要努力按国际惯例办事,行为规则要国际化,又要防止可能的外力冲击,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开放的步伐要根据我国经济发展情况,谨慎地积极推进。
七是,在生产发展的同时,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使全国人民生活不断有所改善,这是改革、发展的动力。使广大人民切身感受到改革、发展的好处,进一步提高对改革、发展的积极性,提高对改革中出现的困难的承受能力。因此,无论是改革或发展都必须有改善人民生活的目标要求。使全国人民过上小康生活,并逐步向更高的水平前进,是我国现阶段非常重要的奋斗目标。除了努力增加人民的实际收入外,还要逐步增加公共设施和社会福利设施,提高教育和医疗保健水平。实行保障困难居民的基本生活的政策,使最大多数人民拥护改革,积极参与国家的经济建设,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
八是,合理发挥“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经济体制模式,其基本要求,是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在我国国民经济调节机制中,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是经济调节的基本方面,尤其在微观经济运作中,市场调节的作用是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价值规律是一个大学校,经济运作不能偏废价值规律的作用。但是,市场的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由于市场调节职能存在不完善性,由于市场参与者不可能充分获得准确的信息,往往出现人为的误导,造成判断的不准确,从而引发破坏性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因此,国家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灵活地干预市场运转,校正市场运作秩序,使市场功能得以正确发挥。这20年来,凡是单一运用某一手段,经济波动就会加剧,凡是“看不见的手”(市场机制作用)与“看得见的手”(政府宏观调控)配合运用,调节效果就好,经济运行就比较顺畅,就能在平稳中不断增长。这一点已在几次争论、几次实践中证明了其必要性和正确性。
在20年宏观调控实践中,我们也取得了不少的教训,这些教训从反面给予我们的启示,同样是一个宝贵的财富。
(1)发展中国家千万不能把通货膨胀政策化, 在发生不可避免的通货膨胀时也要把握一个“度”。放任通货膨胀将意味着自毁。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是在短缺经济状况下进行的,因此,在高速增长中往往对经济协调发展注意不够,稳定政策贯彻不力而伴随产生了通货膨胀,是一种政策操作失误,不能视为一种“发展动力”。一旦发生通货膨胀时,政府必须正确面对,把握住一定的“度”,即通货膨胀率不能太高,像中国这样国家,人民生活水平还较低,通货膨胀的承受力较低,更要特别注意它的“度”不能超过收入增长率。在时间上,短时期发生通货膨胀社会承受力还可能有,如果连续几个月,甚至一两年存在严重通货膨胀,政府就必须下决心治理,否则就会引起社会动荡。
(2)对经济过热的治理,不能浅尝辄止,必须调控到位。 由于我国普遍存在的“发展心切”的问题,因而对经济过热问题看得比较淡漠,在过热治理上往往是“蜻蜓点水”,总想一带而过。我国80年代中期的扩张性通货膨胀发生后,本来问题还不严重,只要治理到位,就可取得明显实效。但是由于认识不足,只是轻描淡写地做了一些宏观调节,问题还没有根治,就又急急忙忙启动经济加快发展。结果旧病未愈,新病又添,一连数年,反复循环,出现一治就死、一放又热、一热再治的多次反复的状况,一直拖延到1988年秋,问题总暴发,出现挤兑风潮和物价飞涨时,才最终实施整顿治理。实际上贻误了战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