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大后,中国如何利用外资?外资利用与国内投资产业_外商直接投资论文

十五大后,中国如何利用外资?外资利用与国内投资产业_外商直接投资论文

十五大后中国怎样利用外资?——兼论利用外资与内资工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利用外资论文,内资论文,五大论文,中国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序幕,打开国门引进和利用外资成为中国的必然选择。经过近20年的实践,中国在利用外资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利用外资对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实力的增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90年代以后,特别是1992年以来,外国在中国的直接投资增长十分迅速,随着一些大型跨国公司的进入,外商投资也正在从以分散、小型化为主逐步向集中、大型化转变。而另一方面,国有企业改革进展较慢,产品市场的份额有所下降。加上政府,特别是各级地方政府,在利用外资管理体制上的种种缺陷,使得人们对怎样评估近20年来中国利用外资的作用,以及要不要继续利用外资和怎样利用外资等问题产生了争论。

中国利用外资的现状

从1993年起,中国已连续四年成为世界第二大外商直接投资引进国。从中国利用外资的形式看,主要由对外借款、外商直接投资和其他投资三部分组成。1992 年前, 对外借款在实际利用外资中的比重一直在60—70%左右。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以及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地区的试点,中国逐步积累了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经验,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以后,投资环境逐步改善,增强了外商来华投资的信心,外商直接投资上升到主导地位。1992—1996年,外商直接投资占全部利用外资的比重平均达到72%。

从外资来源看,港澳台投资处于绝对优势。1984—1996年,在实际利用外资2695亿美元中,香港占39.5%,台湾占5.5%。 日本和美国分别占全部的15.6%和6.6%。其中,日本资金主要是政府的对华贷款, 而美国资金主要是企业对华直接投资。1996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前七位国家和地区的资金就占全部实际利用外资的64.3%。

香港 台湾 美国 英国 日本 韩国 新加坡

1986

15.7

4 0.5 28.9

0 0.6

1988

31.1 2.85.8 33.5

0 1.3

1989

29.1 3.93.7

3 0 0.8

1990

24.3 5.95.1 30.2

0 0.8

1991 28.3

4.7 4.42.3 18.9

0 0.7

1992 84.1 10.5 5.82.1 31.7 1.21.4

1993 188.9 31.3 26.65.7 49.1 3.86.7

1994 198.4 33.9 30.3

10.9 30.6 0.79

11.7

1995 204

31.7 31.3

10.1 51.1 11.9

13.6

1996 208.5 34.8 34.3 1336.9 15 22.4

注:1990年港台利用外资额为合计数

从利用外资行业分布看,工业部门是利用外资的主要行业。农业、交通通讯等基础产业,由于资金投入大、投资收益率低、资本回收慢等原因,在利用外资中所占比重不大,而且在这些行业中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是对外借款。1990—1996年, 在利用外资协议额中, 工业平均占56%,农业、交通通讯等基础产业仅占7%左右, 并且投资比重逐渐下降,到1996年只有2.2%。近几年, 房地产业的外商直接投资急剧上升,1993年,在利用外资协议额中,曾一度高达36.1%,而1990 年仅占4%。

外商直接投资,进入90年代后,已取代对外借款成为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但与世界其他一些国家比较,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仍较低。(1)从总量上看,第二位大国的中国,1990—1995年, 外商直接投资累计达到1176.6亿美元,但是,这一数字仅为同期世界第一大外资引进国美国的48.9%。(2)中国拥有12亿人口,按人均计算,1995 年中国只有31.5美元,而发展中国家泰国为35美元,秘鲁为82美元,经济转型国家匈牙利高达451美元,美国、英国等经济发达国家也分别达到231美元和511美元,都高于中国的人均水平。(3)从世界范围内外商直接投资流向看,据世界银行统计,1990—1995年期间,流入发展中国家和市场经济转型国家的外国资本为16400亿美元,中国仅占13%,而仅有4亿人口的其他东亚地区却吸收了25%的外商投资额。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上述的比较中,中国的统计数字均未剔除港澳台资本这一中国特有的因素,如果将其剔除,则无论总量还是人均情况,中国利用外资的水平与国外相比都会更低一些。例如,在1991—1996年的6年中,港澳台在中国大陆的直接投资达到932亿美元,占同期外商直接投资的59.8%。此外,据世界银行有关资料的估计,外商在中国的直接投资中,有25%左右属于中国资本的回流(即中国在境外的资金,以外资的面貌重新流回国内。也称为“假外资”)。

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工业行业中的状况

根据前面的分析和论述,我们看到,工业行业是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进入的主要行业,也是近年来中国上下在讨论是否要保护内资企业的重点。但是,外资企业(即“三资”企业)在工业中的情况到底怎样呢?下面我们利用中国第三次工业普查资料,对此给出一个较为全面的描述。为了反映港澳台投资在中国的特殊性,有些问题我们会从包括港澳台投资的所谓“宽口径”外资企业和不包括港澳台投资的所谓“窄口径”外资企业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根据第三次工业普查的资料,我们在39个工业行业中选取了22个对国民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目前利用外资较多的行业大类进行分析,以反映外资在工业行业中的基本情况。在这些行业大类下,又选取9 个技术装备程度较好和科技水平、产品附加值较高的行业中类,以反映内外资企业在高科技领域的竞争。此外,我们在外资进入最集中的行业里,选取5个行业小类,以反映内外资企业产品竞争的激烈程度。 为了减少工作量,而又不失代表性,我们以企业的销售收入为标准,选择了各行业中,使集中度达到30%的所有企业作为考察对象(简称“排头兵”企业)。即,将一个行业中的所有企业按销售收入额从大到小排序,依次取前若干家企业,使其销售收入之和占该行业全部销售收入的30%。

根据统计,在所选工业行业大类“排头兵”企业中,“宽口径”外商投资企业销售收入在10%以下的有11个,占50%;在10—20 %的有2个,占9.1%;销售收入在20%以上的有9个,占40.9%。其中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外商投资企业销售收入比重达到68.3%。按“窄口径”外商投资企业算,销售收入在10%以下的有12个行业,占54.5%;在10—20%的有7个行业,占31.8%;超过20%以上的有3个,占13.7%。其中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在“排头兵”企业中,外商投资企业销售收入占46.6%。

在行业中类中,“宽口径”外资企业销售收入在10%以下的有4 个,其余的销售收入均在20%以上,其中软饮料制造业销售收入在“排头兵”企业中比重高达99%。“窄口径”外资企业销售收入比重在10%以下的有4个,其余5个行业销售收入比重都在20%以上。

在行业小类中,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与内资企业竞争比较激烈。“宽口径”外资企业除电线电缆制造业外,其余4 个行业外商投资企业销售收入均占60%以上,其中在小轿车制造业中,中德合资的上海大众汽车公司一家就占整个行业的55.6%。按“窄口径”算,外资企业竞争相对弱一些,但5个行业中有3个外资企业的销售收入占29%以上。

以上我们从企业个数和企业销售收入两个角度分析了外商投资企业在主要工业行业中的分布情况。但是,在外商投资企业中,由于独资企业所占比重仍然不大,许多外商投资企业均属合资或合作性质,在这些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资本金仍属于中国。为了清楚地反映这一情况,我们从外商投资企业占有率比较高行业的“排头兵”企业中,选取了外商投资企业销售收入占全部“排头兵”企业18%以上的9个行业大类、4个行业中类和4个行业小类中的“三资企业”,进行了具体分析研究。

在9个工业行业大类中, 中方资本金与“宽口径”外商资本金之比平均为35:65,中方资本金与“窄口径”外商资本之比平均为54:46。中方资本金在电力、蒸气、热水生产及供应业中比重最大,达72.5%,如包括港澳台资本金则达到89.8%。在食品制造业中,中方资本金(窄口径)所占比重最低,只有24.8%,但如包括港澳台资本金,比重一下子升高至65.9%。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是工业行业大类中,“三资企业”销售收入占“排头兵”企业比例最高的行业,也是外方资本金所占比重最高的行业。在这个行业中,中方资本金与外方资金的“宽口径”之比平均为38:62,“窄口径”平均之比为51:49。

在4个行业中类中,有3个行业“三资企业”销售收入占“排头兵”企业的30—40%,软饮料制造业竟高达99%,几乎是“三资企业”的天下。但中方资本金在这些行业所占比重平均较高达到47.9%,而外国资本金占43.4%,港澳台平匀占8.7%。 其中中方资本金在基疗器材制造业比重最低,只有31.1%。

在4个行业小类中,“三资企业”在“排头兵”企业中, 销售收入所占比重都超过70%。其中小轿车制造业仅中德合资的上海大众汽车公司一家的销售量就占到整个小轿车制造行业的55.6%。在这些行业中,中方资本金所占的比重比较低,平均为34.5%,而外国平均为26.2%,港澳台平均为39.3%。在方便主食品中,“排头兵”外商投资企业都是港澳台独资。这些行业小类是目前国内市场上,外资企业所占比重最高的几个行业。

通过以上分析,以及工业企业总体情况的有关资料,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从总体上看, 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整个工业体系中所占的份额仍较低。尽管在以上我们所选的行业大类、中类和小类中,外商投资企业所占比重较高(这实际上与我们的选择有关),但是,就整个工业行业而言,外商投资企业所占比重并不高。1995年全国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销售收入中,外资企业占8.4%,港澳台企业占8.6%;在工业增加值中,外资企业占7.7%,港澳台企业占7%;在总资产中,外资企业占7.3%,港澳台企业占7.9%。(2 )在个别工业行业,外资企业所占的份额则比较高。如行业大类中的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行业中类中的通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和软饮料制造业,以及行业小类中的小轿车制造业,合成洗涤剂制造业,方便主食品业,电视机录像机摄像机制造业等。当然,即使是在这些行业的外资企业中,仍有35—55%的资产仍属于中国。(3 )外资企业产品与中国国内市场直接相联系的内销部分比重尚不高。例如,根据中国第三资工业普查资料,1995年全国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三资”工业企业在中国国内的销售收入仅占全部工业国内销售收入的13.8%。

外资对东道国(中国)工业的影响

毫无疑问,无论采用哪种形式利用外资对东道国的内资工业来说都会产生影影响,会对东道国内资企业的生产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造成直接冲击,强化市场的竞争性。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在90年代中期,随着外商直接投资占利用外资的比重不断上升,特别是大型跨国公司纷纷进入中国后,内资企业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在考虑利用外资与东道国内资企业的关系时,将外商直接投资这一形式作为重点是可行的。

无论是对投资国来说,还是对东道国而言,投资国的法人在东道国投资办企业(简称外商投资企业)的出现和发展,实际上是国际贸易的一种延伸和拓展。因为,投资国的法人在对东道国的直接投资过程中,一般都会随着投资进口必要的技术设备。外商投资企业生产出的产品也可以在东道国市场上直接销售。因而,外商直接投资对投资国和东道国经济的影响和作用与国际贸易对贸易国双方是相近或完全一致的。

而且,由于外商直接投资在很多方面成功地消除或减少了贸易或非贸易壁垒,而更加接近自由贸易。例如,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从生产到管理,从生产所需的愿意材料到产出的商品等,在实行本土化或基本上本土化以后,就可以减少甚至不需要通过国际贸易来实现。又如,外商直接投资可以充分发挥各国的比较优势,在全球或区域范围内实现专业化分工,实现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提高世界经济的发展水平。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正如总有些人要对自由贸易进行指责一样,也总会有一些人要对外商直接投资进行指责。其原因主要是不同的利益主体追求的目标不一致。例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垄断或准垄断能给企业带来超额利润,因此,对东道国的内资企业来说,外商直接企业的进入,虽说可以带来一些可供借鉴的东西,但是,更多的影响却是要多一个竞争的对手,有时甚至是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从这个角度看,内资企业(除非那些能够与外商接投资企业合资的企业)一般是不会希望外商直接投资企业进入自己的生产领地或市场的。事实上,即使是对于一个要进入自己生产领地或市场的内资企业来说,也总是如此。这是我们在研究外商直接投资与内资企业的关系时所必须注意的。因此,我们研究这一问题的出发点将主要集中在东道国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按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较快地发展)和东道国公民福利效用扩大等方面。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①弥补国内资本不足,带动经济快速增长。近10余年来,尤其是90年代以来,中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是靠固资产投资带动的。这其中外资的大量进入起了重要用用。以1985—1996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为例,其中靠利用外资实际的投资额达到9703.8亿元,占8.8%;其中1996年当年已达到了12%。

国际统计数据也表明:引进外资多的地区,也恰是经济发展速度快的地区。例如东南沿海地区的广东省,1985—1995年实际利用外资 643亿美元,占同期中国实际利用外资的24%,GDP年均增长速度为16%, 比同期全国平均增长速度高出6个百分点。

②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改革开放前,中国产出结构层次较低。近20年来,通过利用外资,特别是通过外商直接投资办企业,使中国出现了一批现代新兴科技行业。引进了一大批先进技术设备。许多项目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加快了中国现代化的步伐,缩小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也使居民受益。在中国,小轿车、电梯、彩电、程控交换机、光纤光缆等的生产技术许多是引进的。过去国内许多消费品,如音响、电视、照相机等家用电器,不但价格昂贵,而且质量也比现在好,这些质量大大提高,而价格却在降低。在一些规格品种上已具备了与世界品牌竞争的实力。例如,由中国统计信息咨询中心对百家商场进行的市场调查表明,彩电、空调器、冰箱等的市场份额第一名的分别是长虹(23.6%)、琴岛海尔(14%)和海尔(31.7%),许多家电产品已大量出口到国外。轿车工业通过合资具备了一定的生产开发能力。外资进入比较多的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电线电缆制造业、医疗器械制造业等行业也已迅速发展起来。更重要的是,外资的引进,也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引入了竞争,促进了国内企业改善落后的管理方式,为企业改革注入了活力。

③缓解了就业压力,训练了一支职业大军。1995年,仅外商投资工业企业就吸纳从业人员898.34万人,占工业从业人员的6.1%, 城镇从业人员的5.2%。而且,这不光是简单的就业问题,实际上, 它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相配套,为中国训练了一支适应现代化生产的劳动大军。这是比任何经济发展要素都重要的一种要素,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如此。

④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增强了对外贸易的竞争力。对外开放初期,中国产品出口能力很小,而且主要是初级产品。1980年,中国出口总额只有181.2亿美元,仅相当于GDP的6%。其中,初级产品占50.3%。1996年已达到1511亿美元,相当于GDP的18%。其中,初级产品的比重已下降到14.4%,相应工业制成品的比重由49.7%上升到85.5%。1996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由1980年的0.8亿美元剧增到615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40%,年均增长48%,是同期全国出口年均增长速度的3 倍多。

⑤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以移动通讯电话的购机和入网费为例,90年代初期,大约为30000—40000元人民币,而目前,只需3000—5000元人民币即可。而且,移动电话的质量和性能也大大提高。

由于竞争条件不一,中国利用外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外商投资企业在一些行业中所占份额过高,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垄断。目前中国少数行业出现了一个或几个外资公司占据着市场主导地位的现象,以日化用品为例,在香皂、洗衣粉、洗发水、牙膏等四种日化用品中,市场占有率前两位的均为合资企业产品。一些技术和资金密集型的产品,如:程控交换机、计算机、移动电话、轿车等,外资企业在国内市场占有率也有不断扩大之势。目前移动电话的市场占有率为80%,大中小型计算机为75%,轿车为70%,机床为63%,数字程控交换机为50%。

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呢?我们认为外商作为投资方,到东道国投资办企业的目的,就是为了盈利。一般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一是利用东道国的相对比较优势,如廉价劳动力、低价的原材料、低价的厂房租金等等。二是在东道国扩大其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由于外资作为新的投资者进入某一行业后,对于该行业的内资企业无疑会构成冲击和竞争。因此,只要我们能把握住如下三条,即使在某些行业外资所占的比重较高也不会成为问题。①外商投资企业不应涉及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行业,如军事行业、文化教育行业等。②外商企业的进入和生产经营条件与内资企业应该是平等的。③外商企业在一个行业中不能形成垄断经营,即某一家外商企业的产品占该行业的产品市场份额应低于40%。

对照以上三条,我们认为,目前外商企业在中国某些行业中比重过高确实是一个问题。例如,竞争条件不够平等。由于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相对滞后,企业负担过重,经营机制不及外商企业。在税制改革前外商企业所得税率比国有企业低60%。各地为吸引外资,盲目竞相给外商企业优惠。工商、审计、税务等部门处于转轨时期,对外商企业的管理缺乏经验等等。又譬如,在某些行业出现了垄断或准垄断经营,如移动电话行业、小轿车行业等等。这是值得引起重视的。当然,需要指出的是,这些问题并不是利用外资本身所固有的问题,而主要是由于我们管理体制上的缺陷和不足所造成的。而且管理体制上的这些缺陷通过改革是完全能够克服和弥补的。不应因此而否定利用外资的积极作用,更不应因此而停止利用外资。

中国利用外资前景展望

前面的分析已经表明,尽管中国在利用外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但从总体上看,利用外资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无法替代的积极作用。实践告诉人们,中国仍需要外资。事实上,根据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上是国际贸易的一种延伸形式这一理论,即使在30—50年中国步入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以后,仍需要利用外资。只是届时中国对国外的直接投资(即资本流出)的规模也会逐步扩大。

从外资进入(即供给)角度看,①全球经济区域化、一体化的趋势势头强劲。跨国公司特别是大型跨国公司正在成为各国主要公司的经营模式。资本在国家间的流动将更加频繁。②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总量大,发展水平低,尚待开发的地区和行业还很多,吸引外商投资的有利条件较多。③中国经济稳定快速的增长,也为外商到中国投资建立了信心,创造了机会。根据我们利用宏观经济模型预测的结果分析,今后15年中国的国民经济将以年均9%左右的速度增长。

当然,由于经过近20年,特别是近5年,较大规模地引进外资, 中国利用外资的总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而且,目前的外汇储备也比较高,达到1400亿美元,居世界第二。各级政府在对引进外资的管理方面也逐步走向规范。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利用外资,主要是对外商直接投资,将更加注重质量(即项目的水平和规模),以及是否符合中国的产业政策等等。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的价格较5年前也有了很大提高。 从而对外商直接投资会形成一些不利的影响。

综合以上两个方向的作用,我们认为在今后5—15年的时间里, 中国利用外资的规模会保持在450—650亿美元的水平。关于利用外资的形式,随着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步伐的加快,随着财政金融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利用国际证券市场融资等其他利用外资形式所占的比重会逐步提高。但是,由于人民币完全可自由兑换仍需要一个过渡时期。目前中国的上市股份制企业仍有A股和B股之分,外资还不容易通过买卖股票,对中国的股份制企业进行投资。另外,90年代以来,墨西哥等国的金融危机,特别是去年泰国、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的金融危机,使中国对运用证券等金融形式利用外资持比较谨慎的态度。因此在今后5—15 年的时间里,外商直接投资仍将是中国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

对于中国来说,如何才能更好地利用外资呢?我们认为,一方面不能因噎废食,要向中共十五大指出的那样继续大胆地引进外资。另一面,应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兴利除弊,努力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率。具体地说,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充分发挥政府在利用外资中的积极作用。

①明确规定外资不能进入的行业或部门,其主要依据就是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对于这一点要特别注意把握分寸。因此,我们应该以积极的姿态对待对外开放和利用外资,通过扩大开放、加快发展去寻找安全。绝不能闭关锁国。②建立和维护公平竞争的条件。一是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国民待遇,既不优惠,也不歧视,特别应防止地方政府出于局部利益竞相优惠。二是进一步完善利用外资的法律、法规,强化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管理。与此同时,依法建立健全一套公开公正的外商来华投资程度,坚决打击在利用外资过程中的违法乱纪、贪污腐败行为,树立起良好的政府形象,通过高效率的办事程序和严明的法律,吸引更多的外商企业继续来华投资,保护外商企业在华的合法权益。③利用国际上允许的办法尽可能地扶植内资企业参与竞争。扶植和保护国内企业是大多数国家政府的做法,但是应该明确这种扶植和保护绝不是消极的扶植和保护。要通过促进强强联合,通过向企业提供尽可能多的消息,提高企业竞争能力,促使企业参与竞争,实现积极的扶植保护。④积极创办官办或官民结合的信息科研机构,集中优势力量注意搜集科技资料,特别要注意对引进的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进行消化、吸收、推广、创新,以提高利用外资的效益,使内资企业迅速成长起来。例如,日本和韩国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投入之比大致为1:3, 而中国1995年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投入之比仅为1:0.04。

加快内资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改革,提高竞争力。

“打铁还须自身硬”,只有通过深化改革建立一批自身素质过得硬的内资骨干企业,才能使企业轻装上阵,真正做到与外资企业公平竞争。为此,一是加快国有企业改革,转换经营机制,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决策、自主经营的经济法人。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把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与企业兼并、资产重组结合起来,建立一批类似宝钢、长虹等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企业集团。二是树立竞争观念,不能怨天尤人。内资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应克妥以往的依赖心理,强化自主意识,加强管理,提高竞争力。

注意利用外资政策与其他宏观经济量相互适应。

在投向和总量规模上,要加强对外资,尤其是外商直接投资的引导,以使其与国家的其他宏观经济政策(如产业政策、货币政策、环保政策等)相适应,避免矛盾。在产业政策方面,要及时调整和公布中国产业发展目录,并根据目录制定相庆的政策,该鼓励的鼓励,该限制的限制。在金融政策方面,注意外资对货币政策松紧的作用,注意国际收支平衡中利用外资与经常项目之间的合理搭配,充分考虑内外资之间的相互影响,使之协调配套。尤其是环境保护问题值得特别引起关注。国际直接投资的出现,增加了环境污染的流动性,环境污染跨越国界,成为国际性问题。中国应严格限制污染比较严重、对环境破坏较大的投资项目,切实加强环保意识,不能为了眼前利益影响长远发展。

标签:;  ;  ;  ;  ;  ;  ;  ;  ;  ;  

十五大后,中国如何利用外资?外资利用与国内投资产业_外商直接投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