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又上新高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队伍建设论文,中小学教师论文,上新论文,高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小学教师数量结构新变化
数量总体稳定。2005年,全国普通中小学专任教师1036.38万人,其中小学专任教师559.25万人,比上年减少3.64万人;初中专任教师347.18万人,比上年减少0.5万人;高中专任教师129.95万人,比上年增加10.89万人。
2005年,全国城市、县镇、农村普通中小学专任教师分别为203.14万人、 310.58万人和522.67万人。县镇以下农村中小学教师占到80.40%。
中小学校生师比有所降低。小学生师比由上年的19.98:1降低到19.43:1;初中生师比由上年的18.65:1降低到17.8:1;高中生师比由上年的18.65:1降低到18.54:1。
学历层次提升。2005年,全国普通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为98.62%、95.24%和83.46%,比上年分别提高0.31、1.45和3.87个百分点。具备高一层次学历的教师比例逐年提高。普通小学专任教师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比例为56.35%,普通初中专任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比例为35.31%,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为1.18%,比上年分别提高7.59、6.18和0.14个百分点。在新增教师中,具有大学专科、本科学历的教师成为主体,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逐年提升。
年龄、职务结构改善。教师队伍总体上呈年轻化态势,中青年教师成为中小学教师队伍的主体。2005年,年龄在35岁以下的普通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比例分别达45.82%、60.01%和55.07%;年龄在45岁以下的小学、初中、高中教师比例分别达70.98%、86.44%和82.30%。 2005年,全国普通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务的比例分别为 42.55%、6.56%和19.29%,比上年分别提高3.28、0.93和0.80个百分点。教师队伍的学科结构也进一步改善。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主要举措
(一)充实农村师资
——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2006年 2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意见》,各地组织大中城市教师支教、县域内城镇教师定期支教、组织高校毕业生支教、师范生实习支教、开展多种形式的智力支教活动。北京市、山西省制订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暂行办法,建立和完善城镇中小学教师到农村任教服务期制度。黑龙江、河南、福建等省也印发文件积极推动相关工作。
——启动“特岗计划”,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2006年5月,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中编办联合发出通知,决定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公开招募高校毕业生到西部“两基”攻坚县县以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特设岗位教师聘期3年。计划从2006年起,用5年的时间实施。所需资金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以中央财政为主。“特岗计划”启动实施以来,应届高校毕业生踊跃报名应聘。湖北、贵州、云南、广西、重庆、宁夏、四川等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拟招聘人数与报名人数的比例超过1:3,新疆超过1:10。
湖北省规定对特设岗位教师每人每年奖励5000;工资提前定级,不实行试用期;服务期满,经考核合格的,可选拔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广西明确服务期满的特设岗位教师自愿报名,经组织考核可到国内外知名院校接受专业培训或攻读相关学位。重庆市规定,市财政按人均每年3000元的标准,支付特设岗位教师的市级地方性津补贴、必要的交通补助和体检费,以及特设岗位教师岗前集中培训和招聘等费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次性补助专项经费35.6万元,用于特岗教师的岗前集中培训和招聘的相关工作费用。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招聘的特设岗位教师总数将在18000人左右。
——吸引大学生到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任教。2004年教育部启动实施“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通过推荐免试生途径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学培养教育硕士。2004年和2005年已在中西部19个省(区、市)实施,共招收 1125名优秀本科毕业生到291个国家扶贫县高中任教。2006年扩大实施规模,招收 1200余名优秀本科毕业生支援农村教育事业。
——推动师范生实习支教。2006年6月,教育部在西南大学召开“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研讨会”,交流了各地组织开展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经验,并进行工作部署。教育部在肯定并总结西南大学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江西师大、新疆师大、河北师大等一批高师院校积极响应,组织开展高年级师范生实习支教。新疆2006年9月启动师范生实习支教计划,先在新疆师大等高校进行试点,然后在全疆师范院校全面推开。该计划将一直延续到阿勒泰等地区师资队伍能够满足教育需求。自治区人民政府设立专项资金,解决支教学生赴基层的往返路费、生活补贴、人身意外保险和指导教师往返路费等。
(二)加强和改革教师教育
教师教育改革取得积极进展,进入以提升层次、走向开放、优化结构、提高质量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新时期。
——三级师范教育向两级过渡取得阶段性成效,教师教育办学层次整体提高。继续推进中等师范学校和师范专科学校布局结构调整,部分中师发展成师专或并入其他高校;部分师专发展成为地方性综合学院;本科师范院校得到进一步加强。1999年到2005年,我国高师本科院校由87所增加到96所;师范专科学校由140所减少到58所(其中新建17所);中等师范学校由815所减少到228所(含幼师62所)。
——教师教育体系趋向开放,开始形成师范院校与综合性高校共同培养教师的新格局。2005年,培养本专科师范生的综合性非师范院校达到207所,培养的师范类毕业生占全国师范类毕业生总数的35%,非师范院校已经成为我国教师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
——教师培养培训相分离的状况正在改变,教师教育开始呈现一体化的新趋向。普通师范院校更多地参与教师培训,大多成立教师培训专门机构。独立设置的教育学院正在减少,与普通师范院校资源整合的趋势明显。1999年到2005年,我国教育学院由166所减少到64所(其中省级教育学院19所),其中有55所教育学院合并到本科师范院校或与师专合并成立综合性本科院校,有42所改为师专或职业技术学院,另有一些改为教育研究院或撤消。目前有700多所教师进修学校与教研、电教等机构进行资源整合,形成上挂高师院校,下联中小学校,具有“小实体、多功能、广覆盖、大服务”特点的新型县(区)级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
——实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制定《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各地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师培养模式,一些高师院校试行新的中学教师培养模式;首师大等院校继承中师传统,培养本、专科层次小学教师取得宝贵经验。积极推进高师院校课程体系和教学改革。
——提高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培养质量。 2005年,教育部下发《关于规范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培养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省统筹规划本地区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培养,合理确定小学和幼儿园教师的培养层次、培养规模和实施途径。
(三)推进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
——启动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计划。2004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加快推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意见》和《2003-2007年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计划》,对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进行了全面部署。各地按照“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的方针,组织实施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的培训,取得了重要进展和积极成效。如湖北省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5年内每年投入 2000万元,免费培训农村中小学教师。
——加强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教育部先后下发了《关于开展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各地不断加大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的力度,至2005年底,全国已有700万名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教师和60万名高中教师通过各种形式接受了40学时的新课程培训。教育部直接组织了22000多名新课程骨干培训者和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为各省推进新课程改革输送了“种子”。
——“2006年暑期中小学教师新课程远程培训计划”。培训活动以中国教育资源服务平台(www.cersp.com)和全国教师网联“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www.teacher.com.cn)两个网络服务平台为依托,以2006年教育部通报表彰的49个县级教师培训机构为服务支撑,以全国中小学1万名第一线骨干教师为培训对象。同时,全国还有数万名教师通过相关远程网络平台进行同步跟班自主学习。这次培训聚焦了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重点、难点与疑点,针对新课程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以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教师成长三个专题为主线展开。培训内容以案例为主体,力求贴近实际、贴近课堂、贴近学科;培训方法采用基于网络的视频直播、文本阅读、经验交流、问题研讨、学员互动、专家点评等方式。根据调查问卷反馈,学员对三个课程专题内容及授课的满意度均超过了90%。
——大力加强教育技术培训。2004年12月,教育部颁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2005年4月下发通知,正式启动“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辽宁、江苏、河南、海南、广西、四川、重庆、宁夏、云南等九省(区、市)作为首批地区率先启动了实施“计划”的各项工作,2006年5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该计划的主要任务是:用3-5年时间,利用多种途径和手段,组织全国中小学教师完成不低于50学时的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技术培训,使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显著提高。
——加强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建设。2003年以来,教育部连续三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教师教育优秀课程资源征集、遴选、推荐活动”,组织评选并开发了一批优质的教师教育课程资源。2006年启动实施“海外教师教育优秀课程资源引进、推荐计划”。2005年建立国家教师教育资源库网站。
(四)实施“教师网联计划”,构建教师终身学习体系
2003年9月,教育部启动实施“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旨在促进教师教育体系和卫星电视网、计算机互联网及其他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有效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充分发挥相关高校的优势,争取用五年左右时间,构建以师范院校、其他举办教师教育的高校和教育机构为主体,以高水平大学为先导和核心,区域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为支撑,中小学校本研修为基础,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相沟通,覆盖全国城乡、开放高效的教师教育网络体系,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水平。
全国教师网联8所师大初步实现联合招生、考试及相关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到2006年3月,8所师大和中央电大师范专业远程学历教育学生达40万人;非学历教育达到50万人。
教师网联“继教网”已覆盖全国21个省 (区),建立了183个市、县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建设近600门网上培训课程,帮助各地建设30多家地方网站。目前,在“继教网”注册学习的教师有16.33万人,网站日均点击率近10万人次。
(五)启动实施中小学班主任培训计划
为全面提高中小学班主任队伍的素质和能力,2006年8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培训计划的通知》,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培训计划。
从2006年12月起,建立中小学班主任岗位培训制度。今后凡担任中小学班主任的教师,在上岗前或上岗后半年时间内均需接受不少于30学时的专题培训;2006年12月底之前已担任班主任工作,但未参加过班主任专题培训的教师,需在近年内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补修。
培训的内容要点包括:班主任工作基本规范、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班级活动设计与组织、班级管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相关教育政策法规等相关专题。
教育部负责对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培训工作进行宏观指导、协调和质量监控,组织班主任骨干培训者国家级培训,指导并依托全国教师网联相关网络平台开展中小学班主任远程培训;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并委托有关教师培训机构组织骨干班主任省级培训,指导督促本省市(地)、县、校开展班主任培训。
培训经费要坚持以各级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不得向教师个人收取培训费。
(六)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
我国教师资格制度已实施十年,历经过渡认定、试点认定和全面实施三个阶段。在过渡认定阶段中,有1026万余人获得教师资格;在试点认定阶段中,有六个省(区、市)的部分地市共认定教师资格38461人;在首次认定和全面实施阶段,2001年至2005年底,据不完全统计,全国32个省(区、市)共认定教师资格约612万人。其中2005年全国共有106万多人获得教师资格。
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2006年7月,教育部召开教师资格制度实施工作经验交流暨研讨会,总结工作经验,并对进一步完善教师资格制度的有关问题进行深入研讨。
(七)积极推进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
2006年6月,教育部召开全国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座谈会,总结交流“十五”时期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经验,分析研究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需要解决的深层次、长期性问题,安排部署下一步的重点工作。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取得了积极进展。
教职工编制核编到县的任务基本完成。
教职工全员聘用制改革和定岗分流工作稳步推进。通过改革,优化了队伍结构,促进了教师资源合理配置,初步建立了竞争激励机制。
积极探索建立比较系统完善的教师人事制度。许多省已实行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人事部、教育部联合在吉林省四平市进行教师职务评聘结合的试点,强化学校责任和教师聘任制,在转换中小学教师职务任用机制上迈出了一大步。
以人事激励政策推动城镇教师支援农村。各地通过完善教师交流制度、城镇教师到乡村任教服务期制度,规定评聘高级教师职务时需要有农村学校任教经历,核编定岗时预留编制和岗位、提供一定的津贴补贴等人事激励政策,积极推动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
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取得成效。校长选拔任用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实行校长聘任制。公开选拔校长的地区与学校进一步扩大。“十五”期间,全国共培训中小学校长 60余万人次,有力地提高了校长的管理能力和办学水平。
(八)加强师德建设,提升师德水平
2005年1月,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提出新时期加强与改进师德建设工作的总体思路、主要任务要求和重要措施,指导和推动全国师德建设工作。北京等18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将师德建设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各省(区、市)在师德宣传、教育、制度建设、考核管理、表彰奖励等方面作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上海、内蒙等地将 2005年作为“师德建设年”。河北省将9月定为“师德教育宣传月”。
2004年以来,结合组织教师节庆祝活动,教育部直接组织并指导各地开展表彰、宣传等系列师德教育和宣传活动。先后举办“全国师德论坛”,组织全国优秀教师师德报告团、重庆开县优秀教师群体先进事迹报告团、郑琦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巡回报告活动和孟二冬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活动,大力宣传优秀教师高尚师德和先进事迹。
当前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工作重点
一是筹划新时期教师队伍建设大计。
研究教师教育改革发展指导性意见和总体规划。研究制定《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十一五”计划》。
二是加强制度创新,推进教师工作的法制化、制度化。
抓紧研究修订《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和《〈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等现行法律法规。加快研究制定《教师教育条例》、《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机构资质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教师教育质量标准》等新的规章,规范教师教育过程,建立教师教育准入制度,构建教师教育标准体系,形成教师教育质量监控机制。
三是统筹城乡教师资源,继续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
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制度,长期坚持下去。
四是完善教师资格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
结合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抓紧进行有关条例规章的修订完善工作,研究提出教师资格定期认证和考试办法。全面总结首次教师资格认定工作经验,出台解决问题的新办法。要严格程序,务求实效,促进教师资格认定工作逐步走向正常化、规范化。
五是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
以规范岗位设置工作为基础,进一步深化中小学教职工全员聘用制改革。加快推行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制度,竞争上岗,择优聘用。通过深化教师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用人机制,把广大教师内在的积极性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起来。不断深化中小学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强教师队伍的吸引力。根据事业单位建立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工作部署,目前,教育部正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和要求,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制定中小学校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六是研究制定激励优秀人才从教的有效政策和办法。
探索改革现行的师范类专业招生、师范专业奖学金和毕业生就业等相关政策,鼓励和吸引优秀中学毕业生报考师范类专业,提高师范类专业生源质量;鼓励和吸引优秀师范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提高农村学校教师质量和水平。积极鼓励各地探索创新农村教师培养机制,采取优惠措施,吸引一部分优秀农村中学毕业生报考师范类专业,毕业后回家乡从事教育事业,为农村学校提供有效的师资保证。
七是整合资源,优化布局,构建开放灵活、规范有序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
充分发挥师范院校和举办教师教育的综合大学的主体作用和优势,建立和完善培养培训衔接、学历非学历教育并举、多种教育形式沟通、教育和远程教育结合的中国特色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
八是积极推进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师教育质量。
改革传统的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等教师教育课程结构和内容。加强教育实践环节。
九是创新内容、方式和机制,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
认真实施好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计划,加大力度推进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的实施,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和技术手段,大力培训农村中小学教师。积极探索符合在职教师特点和需求的多种培训模式,增强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通过有效的培养培训,使现有教师的素质、能力和水平有一个大的提高。
十是把师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全面提高师德水平。
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强化师德教育,加强师德宣传,严格考核管理,加强制度建设。认真研究、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倡导“用爱和责任办好教育”,倡导“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全面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