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历史与历史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大历史”(big history)是历史研究与教学的一个新领域,对绝大多数人而言,它显得很陌生。①大历史这个词是史学家大卫·克里斯蒂安(David Christian)的创造。②1991年,克里斯蒂安在美刊《世界历史》上发表了《为“大历史”辩护》一文。他在文中指出,历史研究的适当范围是整个世界,合适的时间段是所有时间,也就是说,史学家应当准备从各种不同的时间规模(甚至整个宇宙的时段,即大约100亿年到200亿年)去探究过去。这种探究就是他所说的“大历史”。③
后来,加州州立大学圣马科斯分校的亚历山大·默德荣格(Alexander Moddejonge)对“大历史”做出了更详细的界定,这一定义也得到克里斯蒂安的肯定。默德荣格指出,从表面上来说,大历史就是从最大可能的时段(宇宙的时段)对整个过去做出连贯一致的研究。它依据年代顺序对时间(现在被认为长达137亿年)做出叙述,并且使用了大量最新的跨学科的知识:从宇宙学、地质学、生物学到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科学以及传统的历史研究。大历史主要以引力来解释它的主要组织模式:即复杂事物的各种特性。复杂事物是宇宙时间表上的某种新事物,与此前的事物相比,它更稀少、更脆弱,也控制更多的能量流(energy flows)。这些复杂结构的出现,是由于引力将各种要素结合在一起,从而创造出新的形式(引力将氢和氦结合在一起,从而创造出最早的恒星,社会引力把人结合在一起,从而创造出最早的城市)。每一次当复杂性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时,也意味着一个新的故事,大历史的规模也变得更加紧凑。大历史的规模从宇宙和恒星形成(太阳系)的层面,缩小到行星的层面(地球的形成、复杂的化学反应、生命以及多分子有机物的出现),再到人类的历史(人类的进化、“集体知识”以及驯养的出现、人类在所有大陆的定居),再到世界史(国家的出现),最后是全球史(持续的“现代革命”)。弄清楚不同规模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很重要,这也是大历史谋求内在一致性时面临的挑战。④
在克里斯蒂安之后,阿姆斯特丹大学的斯皮尔(Fred Spier)可以说是大历史最有力的倡导者。⑤悉尼麦考瑞大学的马妮·休斯—沃灵顿(Marnie Hughes-Warrington)指出,随着克里斯蒂安和弗雷德·斯皮尔的作品的问世,“大历史”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呈现出一种史学外形。⑥在斯皮尔看来,“大历史”是一种探究历史的新方法,是一个新兴领域,它把人类史置于宇宙史框架中来进行考察。它探讨宇宙起源、星系的出现和演化、太阳系的形成、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和发展以及早期人类的兴起,最后在这种大背景下考察人类的历史。除了讲述万物如何成为现在这个样子的,大历史还让来自不同学科的学生在短期内知晓科学知识。斯皮尔指出,大历史以对能量和复杂系统的研究为基础,通过过去十多年的理论发展,它正在从多学科(multidisciplinary)研究转变为真正的跨学科研究(interdisciplinary)。⑦
在《大历史的结构》(1996)一书中,斯皮尔建议用“体系”(regime)一词来指代组成大历史的结构过程。斯皮尔对“体系”的定义是:一种大致规则的、但是最终不稳定的模式,它只能存在一定时间。这个定义适用于人类文化、人类和非人类的心理、非人类的自然以及具有不同复杂性的有机和无机现象。随后,斯皮尔系统地考察不同体系之间的相互关系(正是所有这些体系构成了大历史)。斯皮尔对大历史中最重要的体系进行了系统分类,尤其强调人类史,因为人类史这门学科依然缺乏一个主要模式。通过阐述这种探究一切历史的一般方法,多学科事业就转变为跨学科研究,大历史一般理论的大致轮廓也开始出现。⑧
作为教学领域,大历史讲述从宇宙大爆炸到今天的历史,同时对未来做出考察和预测。这门课程通常采取合作的形式。值得注意的是,越来越多的欧美大学开设了大历史(普世史)课程,以便让学生对进化的世界图景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一些财力雄厚的西方大学通常组织一个跨学科教授团队(人数甚至可以达到20位)来讲授这门课程。在导论部分之后,天体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开始解释相对论的基础、宇宙学模型以及太阳系形成假说。地质学家会讲述地球及其结构形成的故事,生物化学家和古生物学家进而从地质学时段来描述生物圈的发展。随后,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会阐释人科(hominidae)、人类起源及其演化。最后,社会史、历史社会学以及政治科学方面的专家描绘社会的历史;该门课程的结语是对全球未来的讨论。⑨
在写作《大历史的结构》一书时,斯皮尔认为自己是阐释那种探究万物之方法的第一人。他后来发现,奥地利天体物理学家詹森(Erich Jantsch)早在1980年就出版了《自组织的宇宙》一书(The Self-Organizing Universe)。詹森在书中依据他所谓的“过程结构”(process structures),来审视一切事物的历史。因此,斯皮尔认为,第一位为大历史设计一种普遍性结构的人应当是詹森。⑩斯皮尔不但发现詹森的研究,同时也意识到19世纪在这方面做出的努力,尤其是亚历山大·冯·洪堡(1769-1859)及其五卷本著作《宇宙》(1845-1859),以及苏格兰出版商罗伯特·钱伯斯(1802-1871)在1844年匿名出版的《自然创造史的遗迹》(Vestiges of the Natural History of Creation)。斯皮尔认为洪堡是倡导大历史的第一人。洪堡自称“博物学者”,他兴趣广泛,从天空到人类史都是其关注目标。在《宇宙》中,洪堡旨在总结一切关于自然史(包括他所理解的人类史)的知识。他把自己的研究称为“关于宇宙的宇宙史学”。不过,洪堡在完成这项宏大计划之前就去世了。与洪堡一样,钱伯斯也非常熟悉当时的科学。他的《自然创造史的遗迹》提供了一种关于万物的动态史学,从宇宙起源一直讲到人类的历史。斯皮尔认为,钱伯斯的最大贡献或许就在于对万物之历史的动态研究。《自然创造史的遗迹》为地球史和生命史提供了一种超越圣经叙述的时段。另外,霍尔巴赫、康德等人也为相关观念的推广做出了贡献。这些学者很多都是多学科的甚至跨学科的,只是不自觉而已。他们的研究为达尔文的进化论奠定了基础。随着19世纪的迈进,学科划分也日益明显,大学越演越烈的“学科化”,致使洪堡那种洞见消失不见了。(11)
不过,在19世纪和20世纪,一些自然科学家开始采纳历史方法。这种现象最初出现在地质学和生物学,然后是天文学领域。因此,建构基于科学的大历史第一次成为可能。这么做的第一人是H.G.威尔斯,他著有《世界史纲》。由于人们当时仍然认为宇宙是静止的和无限的,因此,他主要关注地球、生命和人类的历史。
在20世纪上半期,人类历史的“大叙事”陷入困境。注重微观研究的史学家认为,斯宾格勒和汤因比的作品过于模糊和笼统。20世纪六七十年代,科学界率先重新倡导元叙事。物理学家开始以大胆的编年史来讲述从大爆炸到当今整个宇宙的历史。生物学家和地质学家通过进化论和地层学研究来提出自己的“大历史”,即关于地球和所有生命的历史。甚至“时间”这个抽象实体也被当做普遍性历史叙事的对象(霍金的《时间简史》出版于1988年)。自然科学的史学化表明,当世界史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东山再起时,它往往得到与历史相关的自然科学的帮助。(12)
20世纪80年代,以科学为基础的宇宙史、地球史、生命史和人类史,开始融合成一种新型历史,即澳大利亚、西欧和美国的“大历史”、天文学家和天体物理学家的“宇宙进化”以及俄国的“普世史”。奥地利哲学家詹森在其《自组织的宇宙》一书中,首次为大历史阐释了一种系统的模式。该著作成为一些俄国学者的灵感来源之一,激励他们建立普世史研究法。俄国学者主要以俄语著述,从而妨碍了他们的观点为更多人所知。不过,他们相当活跃,2005年组织了一次关于大历史和自组织(self-organization)的国际研讨会。(13)
20世纪80年代,一些学者重新致力于将过去当作一个整体来考察,这并非偶然。70年代中期,关于宇宙、太阳系、地球和生命史的科学模式已经在主流科学当中被接受。因此,一些富有创见的美国学者,比如明尼苏达大学的地质学家普雷斯顿·克劳德(Preston Cloud)、哈佛大学天文学家乔治·菲尔德和埃里克·蔡森(George Field and Eric Chaisson)开始对这种知识进行综合。他们开设课程,撰写著作,讲述以科学为基础的关于一切事物的历史,当然,他们都强调各自的专业领域(很少关注人类的历史)。几年之后,历史学家克里斯蒂安和约翰·米尔斯(John Mears)也分别在悉尼麦考瑞大学和达拉斯南卫理公会大学(Southern Methodist University)开设“大历史”课程,他们成为大历史教学的开拓者。克里斯蒂安的课程邀请许多专家来讲授不同内容。这种课程不但在教师之间创造了不可思议的协作,也成为澳大利亚、美国和荷兰等地相似课程的模板。
总而言之,大历史的出现,与科学发展和时代背景联系紧密。首先,20世纪的科学突破,为大历史的出现奠定了坚实基础。精密计时革命(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碳14定年法)、DNA的发现、板块构造理论以及宇宙大爆炸理论等,这些突破相当于时间的发现,普雷斯顿·克劳德的《宇宙、地球和人类》(1978)对此做了描述。物理学家、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和生物学家开始著述这种“史前”故事。大历史学家(big historians)相信,一种革新过的历史学科——让史学家接受现代科学知识的教育——能够很好地应对这种纵深的历史。突破学科限制、信息的自由交流、快速通信技术的发展,所有这些使得个人综合复杂多样的资料成为可能。(14)
其次,后冷战时代的一些趋势也有利于大历史的出现。比如全球化(世界主义)、环境保护论以及世俗主义。第一点与世界史的做法非常类似,即超越“民族叙事的人为限制,把历史当作观察过去的窗口,以此展示整个世界”。第二点把人类史置于环境史的背景下。换言之,在大历史叙事中,就人类和行星的时段而言,人类与生物圈的相互作用是人类最重要的角色。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就是对能量流的控制越来越强,这以牺牲其他物种以及其他化学过程为代价。物种灭绝以及与此相关的生态变化使得人类史在行星的时段中显得很重要,因为这也导致了生物圈的明显变化。环境方面也是大历史最具有政治特点的方面,由此导致一种含糊的对集体的、国际的合作的呼吁,即呼吁创造一种与生物圈共同发展的现代人类体系。第三点,世俗主义符合大历史被用作一种“现代创世神话”或者“科学的创世故事,以补充或取代传统的创世故事”,这是为了满足一种实用的心理需求。(15)
斯皮尔也指出,全球化进程促使史学家逐渐意识到,人类社会的历史应当被理解为一个相互联系的人类史的组成部分。一些有远见的学者紧随汤因比开始这么做,其中最著名的是威廉·麦克尼尔和斯塔夫里阿诺斯。(16)威廉·麦克尼尔和阿尔弗雷德·克罗斯比甚至宣称,大历史是世界史和环境史的未来。(17)在澳大利亚学者斯诺克斯看来,大历史的迅猛发展是为了满足一种需求:即去理解我们时代各种基本的动态力量:我们要了解促进全球化的力量、西方兴起的力量等,以便在全球变化中生存下去,以便更加自信地面对未来。只有通过大历史,我们才能够更好地理解人性、社会运作的方式以及我们的未来之路。(18)
大历史在“史学家族”当中处于何种位置呢?它与微观研究、普世史、世界史的关系又是怎样的?这些问题也是大历史学家所关心的。
克里斯蒂安指出,就方法论而言,大历史主要不是基于档案材料的研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大历史就不能得出严肃的历史知识。大历史的合适模式是历史社会学或历史哲学。史学家从事的大历史研究,在于努力整合不同学科研究者的见识,其中包括史学知识。大历史的庞大假设以及研究过去的多样化方法,能够为致力于更为传统的史学研究的史学家提供非常有价值的概念和方法。大历史研究基本上是概要式的,而不是档案研究式的。不过,我们不要夸大这种差异。克里斯蒂安指出,一旦大历史研究的可能性得到人们普遍认可时,从事传统档案研究的史学家或许会发现,他们在探究一些问题时,偶尔也需要涉猎大历史领域。(19)
克里斯蒂安本人也使用“宏观史学”(macrohistory)一词。不过,他所谓的宏观史学是指在非常宏大的范畴内研究过去。它不仅包括世界史和历史社会学,也包括更大的范畴——“大历史”,而大历史采用了地质学甚至宇宙学的时间概念。(20)克里斯蒂安使用“宏观史学”一词,主要是为了与“微观史学”形成对比。“微观史学”已经成为历史研究的明确类型,但是宏观史学的状况完全不一样。因为并不存在一系列公认的关于宏观史学的作品,因此,对宏观史学的可能性和困境的讨论必然是思辨性的。克里斯蒂安希望不久的将来有更多这方面的著作和课程。
当然,大历史并不是微观史学的对立面,而是对它的一种补充。即便它提供的具体见解看起来与微观史学提供的完全不一样。史学家的显微镜能够揭示微观世界的模式,我们有时候能够以小见大。反过来也如此,我们在努力理解庞大主题的时候,往往会以关注个人告终。通过帮助我们理解自己在社会、生物圈和宇宙等更大结构中的独特位置,大历史有助于我们对自己的特性有更好的了解。因此,大历史事实上与微观史学有许多共同点。(21)
我们还可用另一种方式来看待大历史,即把它视为自上而下考察万事万物的历史理论(与自下而上的微观史考察相对立)。大历史认为,通过一幅世界地图来观察和了解地区地图或街道地图,我们就能够对现实做出最好理解。大历史并没有想着去取代传统史学,而是力求把它们囊括在内。从这个意义而言,大历史是普世史的一种现代形式。(22)
大峡谷州立大学的克雷格·本杰明(Craig Benjamin)也认为,大历史是普世史(universal history)这一伟大史学传统的延续。在他看来,普世史的书面形式可以回溯到古典时期的希腊和中国汉朝,它的口头形式可以回溯得更久远。西西里的狄奥多罗斯(Diodorus of Sicily)指出了普世史的一些主要目标:即在一种连贯一致的、统一的叙述中,描述人类世界的共同事务,从而对过去事件做出单一的考量。在连贯统一的叙事中叙述“人类世界共同事务”的意图,源自早期人类社会更加古老的口头创世神话。文字出现之后,人们就尝试以书面形式“考量过去的事件”。这种考量随着文化观念和史学方法的变化而发展演变。在早期基督教思想家那里,人类史和宇宙史是上帝神圣计划的展开。在伏尔泰和孔多塞等启蒙哲人那里,普世史是进步的,并且在启蒙时代的文明和理性中达到极致。对黑格尔来说,“单一的考量”可以简化为一个信条:“世界历史无非就是理性意识的发展”。(23)
宏观史学著作在20世纪后半期并没有消失,威廉·麦克尼尔、马歇尔·霍奇森(Marshall Hodgson)、安德烈·贡德·弗兰克、沃勒斯坦、布罗代尔、菲利普·柯廷(Philip Curtin)、皮特·斯特恩斯(Peter Stearns)、阿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埃里克·沃尔夫(Eric Wolf)以及克莱夫·庞廷(Clive Ponting)等人的作品就是证明。但是,单一的、无所不包的一元化史学似乎经受不起方法论或者伦理的审视。美国学者艾伦·梅吉尔(Allan Megill)在其为《史学家与史学著作百科全书》撰写的普世史条目中说道:“现在所谓的世界史史学的策略之一,就是对史学家选择的世界不同地区进行有限比较,希望借此得出结论。这种作品显然不是过去那种普世史,而是标志着它的缺席”。在马妮·休斯—沃灵顿看来,如果不存在大历史,那么这种缺席无疑会成为一种事实。(24)
“大历史学家”对一个“单一的……连贯一致的故事”的兴趣,使得他们成为普世史学家(universal historians)。不过,他们在两个方面对普世史进行了改造。首先,与以往所有普世史作品相比,大历史在时间上回溯得更远。威尔斯的《世界史纲》从地球的地质概况讲起,在此之前没有历史,因为太空是“冰冷的、无生命的和空旷的”。多年前,绝大多数人(包括科学家)相信宇宙是静止的、没有变化的和稳定的。现在,科学家基本上都同意宇宙有一个起源,即始于大约130亿年前的大爆炸,它扩张、冷却、变化,它在未来的很长时期内依然如此。大历史学家也认可宇宙大爆炸这个起点。(25)
其次,大历史偏离了早先普世史的文化关注和人类中心论。在普世史学家笔下,地球和生命的起源与发展只不过是人类历史的序曲,人类(受过教育的男人)是独特的、最高形式的生命存在。最近,与历史有关的自然科学表明,这种观点是脆弱的。比如,微生物学就揭示了人类的生存依赖于微生物,进化生物学表明我们并非与进化和灭绝毫无干系。大历史将人类重新安置到生态区、地球上以及宇宙中。它表明,我们人类是一种很渺小的、具有破坏性的和晚近的现象。一旦接受这种大视角,“人”就消失在历史中了。这种人类观与传统史学寻求个体和行动者的期望是对立的。由此可见,我们无法将大历史纳入“历史家族”而让这个家族毫发无损。因为历史早就习惯了把人视为自治的、独立的“自我”。我们早就习惯于这种审视个人行动的视角,而忘记了其他可行的视角。大历史有助于我们通过不同的时空范畴来观察过去,有助于我们发现新的模式,比如“体系”(regimes)、“间断平衡论”(punctuated equilibrium)、“负熵”(negentropy)或者“宇宙演化”(cosmic evolution)。通过大历史,历史学家就能够对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所谓的“知识的统一”做出贡献。(26)
克里斯蒂安也就大历史与世界史的关系做出了讨论。他指出,世界史学家也需要将自己的学科置于更大的背景中来考察。但是,在他看来,他们并没有对这个问题做出充分的探究。“世界史的目的之一,就是将人类史当作单一的、连贯的故事,而不是不同社会的故事的总和……询问世界史的背景,也就是询问人类在更宏大的万物方案中的位置。”我们可以将世界史视为史学和其他研究时间变化的学科(从生物学到宇宙学)之间的自然纽带。“世界史的书写,也需要认真地将人类的历史置于其他故事的背景中,甚至包括地球和宇宙的故事背景。这意味着要更多地利用相邻领域专家的见解。正如阿波罗号飞船拍摄的照片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观察整个地球一样,从外部来观察世界史,也有助于我们更轻松地理解世界史的独特性和重要性,有助于识别世界史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主题和问题,也有助于理解它根本的内在一致性。”(27)
从更宏大的视角来考察人类事务,我们就能够识别出一些进程、主题和模式,它们为看似杂乱无章的人类交往行为提供了背景和意义。在这么做时,世界史并不是要去取代小规模的历史研究(微观研究为宏观研究提供材料),而是予以补充。而大历史学家则建构了一种新的“对过去的单一考量”,这种考量开始于宇宙大爆炸,结束于未来几十亿年宇宙的命运。这是在宏大的宇宙图景中绘制的世界史。
大历史所做的事情与世界史一样,只不过是从更大规模来进行而已。世界史的镜头要大于民族史和传记史的镜头,大历史的镜头则从更大的角度来考察人类、地球和宇宙的历史。大历史学家能够揭示世界史家所不知的全新的主题和模式。大历史能够为世界史做出补充,正如世界史为常规史学所做的那样。大历史所提供的框架,不仅是为了理解地球上人类共同体的演化,也是为了理解整个人类、生态、地质以及宇宙的演化。(28)
克里斯蒂安认为,“大历史”与世界史存在明显相似之处。“世界史学家”(world historians)通常也是从宏大视角来探究过去,即他们往往从一个大陆或全球范围,以及从几百年到几千年的时段来探究过去。因此,为“大历史”研究进行辩护的许多论点,类似于为世界史研究所做的辩护。不过,“大历史学家”不会满足于世界史的视角。(29)两者之间存在重要差异,这种差异首先表现在“大历史”不但包括世界史所熟悉的规模,而且超越了这种规模,也就是说,“大历史学家”必须要超出历史学科的方法和概念范畴,同时“大历史”必须是跨学科的。“大历史学家”必须乐意使用不同学科的技巧、模式和材料。史学家通过这种跨学科合作会获益良多。(30)
另一个差异就是“大历史”探究非常广泛的时空范围。从事“大历史”研究和教学的人,必须习惯于在许多不同的时段来回穿梭。克里斯蒂安觉得,“各种规模(尺度)的使用”,会成为“大历史”的一个主要的主题和方法。大历史对我们所说的“框架问题”很敏感。框架隐藏的内容与它们揭示的内容同样多。当研究框架之内的东西时,人们往往很容易忘记框架之外的东西。“大历史”通过各种不同的时段展开,不但包括我们所习惯的时段,也包括更大的时段。而现代专业史学的时间框架很容易让我们忘记它们所掩盖的事物。不同的时段会让我们提出新问题、对过去做出新的理解,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其他时段。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要从不同的框架来审视过去:通过不同的时段来审视过去,我们必然会对整个过去有一个更丰富、更充分和更连贯一致的理解。布罗代尔也曾经说过:“历史研究的方法就是把历史视为一种漫长的时段……它不是惟一的方法,但是它本身能够提出与社会结构(过去的和现在的)相关的所有重大问题。它是将历史与现在连接起来并且创造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惟一语言。”(31)
对历史学科而言,大历史研究的结果是激进的,不过,支持全球史的人会欢迎这种研究。全球史和大历史目标一致。它们不再仅仅把人类史回溯到城市生活和文字的出现,而是跨越了传统世界史的分界线,超越了历史和史前的区分,通过把自然和人类视为历史变化的强大动因,它们开始衔接自然史和人类史之间的学科划分。(32)
大历史为人类史提供一种宇宙的和环境的大背景。为了阐述人类史的环境背景,大历史对重要的、相关的“科学”理论做出了连贯的、详尽的以及最新的论述,这些内容是世界史课程和教材所忽视的。大历史提醒我们不要忘记人类历史早期阶段的重要性。大历史对农业文明时代做出了较客观的、主题性的评价,对现代革命做出一种全球的、非中心的解释。当然,世界史著作也深入考察了现代工业世界的出现,但是往往是以联系不紧密的章节讨论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工业化经历。大历史把这场现代革命视为全球性的和必然的,并且将其起源回溯到人类历史的早期阶段。
在21世纪,人类和地球所面临的许多问题,仅仅从狭隘的学科思维出发无法得到考察,更别提得到解决了。因此,我们需要某种形式的一致性。克罗斯比指出,大历史不仅讲述全球变暖这种灾难性事件,它也让人们认识到,人类同样面临这类事件的挑战。在他看来,那些关注人类长期适应环境和移民历程的史学家(指大历史学家),不但对人类过去有更深刻的理解,对人类未来可能也同样如此。克雷格·本杰明认为,这或许就是大历史对世界史做出的最重要贡献。(33)
在西方和俄国专业史学界,大历史依然受到怀疑。这种态度一方面来自单一学科思维的惰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大历史没有发展出充分的方法来整合不同的学科——天体物理学、粒子物理学、化学、地质学、生物学、古生物学、人类学、心理学以及史学。(34)在1991年的《为“大历史”辩护》一文中,克里斯蒂安指出了可能存在的两种反对意见;在2004年出版的《时间地图:大历史导论》中,他又总结出了四种反对意见,并且做出了回应。(35)尽管大历史作为史学分支的地位没有得到确认,尽管职业史学家认为大历史探究显得有点野心勃勃和不切实际,不过,在克里斯蒂安这样的大历史学家看来,这种探究自有其存在的必要。
大历史容许我们提出一些非常大的问题,进而鼓励我们探究历史中更宏大的意义。如果世界史允许我们在全球背景下考察具体社会的历史,那么基于更大时段的历史允许我们在其背景下考察整个人类的历史。大历史促使我们询问人类历史与其他生物的历史之间的关系。它让我们回溯得更远,并且尽量将生命的历史置于更大的背景中。大历史敦促我们提出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这个问题。它把我们导向许多社会以创世神话回答的问题。这表明,历史能够在现代工业社会扮演非工业社会中传统创世神话扮演的重要角色,当然,只有当它询问的问题与传统创世神话提出的问题同样宏大而深刻时,它才能够做到这一点。大历史允许我们以新方法和新模式来处理这些大问题,因为它鼓励我们在不同学科之间建立新的联系。我们可以把大历史视为对“两种文化”(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隔离状态的合适反应。(36)
克里斯蒂安的大历史就是在讲述一个新的“创世神话”,不过,他利用了现代科学研究的成果。这个创世神话先讲述恒星和行星、地球和生命、人类和社会的起源,结束于对我们宇宙之未来的思考。克里斯蒂安使用“创世神话”一说,肯定会让史学家感到不快,因为人们认为神话与历史是相互对立的。最近,后现代批评家声称,以内在连贯的故事(“生命的起源”、“大爆炸理论”或者“西方的兴起”)来描述各种现象,就是将历史转变为神话学,这种神话学旨在加强受过教育的白人的权力。建构过去与现在之间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就会掩盖各种混乱的起源、偶然的转变以及断裂。在后现代作家看来,我们对宇宙、生命或现代社会做出的连贯一致的叙述,仅仅是人为的制造而已。不过,在克里斯蒂安看来,这个现代创世神话可以扮演一个更积极的角色。(37)
但是,现代社会通常不讲述这种故事,尽管与以往社会相比,它们掌握了更加可信的关于过去的信息。从中学到大学再到科研机构,人们只是讲授关于起源的零星知识,没有将这些知识组合成连贯一致的叙述。这就好像讲授地理学而不使用世界地图一样。学生们从来就没有感觉到历史是一个连贯的整体。在克里斯蒂安看来,现代生活的迷茫和不知所措——即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所谓的“失范”——很可能就是因为缺少了这种大一统的故事。(38)
大历史有利于人们的自我认识。当我们从不同的时段来考察身份感和认同时,我们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从微观史层面而言,我们看到的是个体和特殊性。从现代史学的传统框架而言,我们强调的是种族和民族性,我们把自己视为某个国家和地方文化的组成部分。这种身份感掩盖了我们理解自身的其他许多方式,在一个充斥核武器的时代,这种认同是危险的。从全球史规模(500年的时间段)而言,我们看到的是现代社会、文化区以及“西方”(或“东方”),这个规模适合研究现代化和全球化,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西方在现代社会兴起中扮演的角色。从世界史规模(5000年)而言,农业文明受到关注,身份问题主要与文明和进步有关,不以农业为基础、没有形成国家的社会不受重视。从人类史的规模(10万年-400万年)而言,身份问题变成了作为一个物种的人类。在这个层面上,人群不再彼此区分,而是作为同一个种类存在,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是:作为整体的人类具有什么特征。然后就是行星的规模(46亿年),这时候突出的问题是人类在生态圈中的位置。正是在这个层面上,我们探究人类与环境和生态圈的关系,我们意识到人类是更大的相互联系的有机物系统的组成部分。最后是大历史的规模(130亿年),在这个层面上,我们探究个人、人类和宇宙之间的关系。(39)
通过从不同的时间框架考察身份问题,我们了解到塑造所有人的不同身份的丰富内涵和内在一致性。这么做有利于矫正现代史学公开宣扬的狭隘偏执的身份感。大历史能够让我们认识到一点,即当我们从不同层面来考察不同的历史主题时,我们会得到不一样的图景。克里斯蒂安指出,人们了解自己社会的最好方式,就是周游其他社会,并且从外部来审视自己的社会,历史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在时空中旅行,这样一来,教师就能够帮助学生更多地了解他们自己的社会。(40)
与专门史或世界史相比,大历史在范围、内容和方法上都显得大胆新颖。在过去20年,大历史一直是深受各层次大学生欢迎的跨学科探究。大历史研究鼓励今日的学生把整个历史视为联系的、有机的整体,而他们在其中并不只是扮演微不足道的角色。大历史对学生提出某种道德责任,要求他们找到自身位置的同时,也要思考如何才能对社会的未来以及生物圈做出自己的贡献。(41)大历史能够让作为教师和研究者的史学家获益良多。当然,史学家也能够为大历史提供很多东西。从目前看来,大历史似乎是欠发达的,不过,它很可能是未来十年历史思维的有力塑造者,不管史学家是否致力于大历史写作,这将成为一种事实。如果史学家愿意更加严肃地从事大历史研究,并且把它视为历史知识和教学的合理组成部分,那么大历史无疑是一个更加丰富的领域。(42)
作为历史研究与教学的新领域,目前致力于大历史这一领域的人数并不多。(43)不过,斯皮尔相信,与当前世界史叙述相比,大历史叙述将会更快地全球化,因为它以一种更客观的方式看待人类史。大历史尝试着将过去视为一个整体,努力对过去做出统一叙述,并且强调了跨学科研究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它为历史学科带来了新的观念和模式,拓宽了历史研究的时空范围,并且促使我们提出新的问题,或者重新认识和思考原有的一些问题。尽管威廉·麦克尼尔、克罗斯比和斯皮尔对大历史的未来充满期待,但是,“就当前而言,专家们并没有把大历史当作一门专业认真对待”。(44)目前,我们不清楚这个“现代创世神话”的最终命运,不过,我们可以确定一点,即这种宏大规模的探究无疑有其必要性。
注释:
①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地质学家阿尔瓦雷斯(Walter Alvarez)指出,绝大多数人可能并不熟悉大历史,因为它是一门全新的学科。大历史旨在理解宇宙、地球、生命以及人类体系中发生的一切事情,至少是我们有可能了解的一切事情。它也力图让各学科的学者和科学家进行富有成效的对话与合作。Walter Alvarez,"A Geologic Perspective on Big History",World History Connected,Vol.6,No.3(October 2009),http://worldhistoryconnected.press.illinois.edu/6.3/alvarez.html.
②大卫·克里斯蒂安1946年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在非洲和英格兰长大,后获得牛津大学博士学位,1975年至2000年在悉尼麦考瑞大学任教,2001年加入圣迭戈州立大学。他最初的研究领域是俄国史,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对“大历史”感兴趣,1989年在麦考瑞大学开设大历史课程,1991年发表《为“大历史”辩护》一文,2004年出版了第一本论大历史的教材《时间地图:大历史导论》,2008年接受汉城梨花女子大学的聘请,2009年重回麦考瑞大学任教。
③David Christian,"The Case for 'Big History'",Journal of World History,Vol.2,No.2(Fall 1991),p.223.克里斯蒂安在不同场合提到大历史的概念,“简单而言,大历史就是从各种可能的规模来探究过去,从宇宙起源一直讲述到当前”。David Christian,"What’s the Use of 'Big History'? ",World History Connected,Vol.3,No.1(October 2005),http://worldhistoryconnected.press.illinois.edu/3.1/christian.html.
④John Maunu,"Bringing Big History Down to Classroom Size:Concepts and Resources",World History Connected,Vol.6,No.3(October 2009),http://worldhistoryconnected.press.illinois.edu/6.3/maunu2.html.弗兰克指出,“对克里斯蒂安来说,将混乱转变为秩序的主要组织力量,同时也是创造我们的自然史和社会史的力量,就是引力——自然的和社会的引力。”不同社会之间的引力大小与社会的规模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社会引力是否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力量呢,或者它只不过是克里斯蒂安的组织原则,我们对此并不十分清楚。”Andre Gunder Frank,“University History:Sizing up Humanity in Big History",Journal of World History,Vol.16,No.1(Mar.,2005),pp.85,87-88.
⑤弗雷德·斯皮尔最初的专业是生物化学和基因工程,后来又转向研究秘鲁的宗教和政治,成为文化人类学家和社会史家。他对“大历史”的兴趣,受到荷兰社会学家约翰·古德斯布罗姆(John Goudsblom)的引导和鼓励,而后者又是从克里斯蒂安那里知悉这一概念。他们从1994年开始在阿姆斯特丹大学筹备“大历史”课程。1998年,古德斯布罗姆退休后,斯皮尔成为这一课程的召集人。1996年,斯皮尔出版了《大历史的结构》一书(The Structure of Big History:From the Big Bang until Today,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1996),严格而言,这只是一本小册子。2010年,他出版了《大历史与人类的未来》一书(Big History and the Future of Humanity,Wiley-Blackwell,2010)。
⑥Marnie Hughes-Warrington,"Big History",Social Evolution & History,Vol.4,No.1(March 2005),p.8,http://old.uchitelizd.ru/data/SEH/Vol.4.1/0220Hughes-Warrington.pdf.
⑦Fred Spier,"Big History:The Emergence of an 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World History Connected,Vol.6,No.3(October 2009),http://worldhistoryconnected.press.illinois.edu/6.3/spier.html.
⑧Fred Spier,"Big History:The Emergence of an 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World History Connected,Vol.6,No.3(October 2009),http://worldhistoryconnected.press.illinois.edu/6.3/spier.html.斯皮尔也指出,“体系”概念类似于克里斯蒂安所谓的“平衡系统”(equilibrium systems)——克里斯蒂安从古生物学家史蒂芬·杰·古尔德那里借用的说法。在克里斯蒂安看来,这种平衡系统也是不稳定的,会出现周期性危机,然后重建新的均衡,最终服从以“熵”原理为代表的更大的不平衡力量。David Christian,"The Case for 'Big History'",Journal of World History,Vol.2,No.2(Fall 1991),pp.237-238.
⑨Akop P.Nazaretyan,"Western and Russian Tradition of Big History:A Philosophical Insight",Journal for General Philosophy of Science/Zeitschrift für allgemeine Wissenschaftstheorie,Vol.36,No.1(2005),p.64.他同时也指出,在这门课程中,作为精神实在和精神文化方面的专家,即心理学家和哲学家,通常没有占据一席之地。信息知识和心理知识的缺席,被认为是大历史课程的不足之一。在阿姆斯特丹大学,该课程后来又补充了大历史心理学向度的内容。
⑩Fred Spier,"Big History:The Emergence of an 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World History Connected,Vol.6,No.3(October 2009),http://worldhistoryconnected.press.illinois.edu/6.3/spier.html.
(11)Fred Spier," Big History:The Emergence of an 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World History Connected,Vol.6,No.3(October 2009),http://worldhistoryconnected.press.illinois.edu/6.3/spier.html.
(12)Craig Benjamin,"Introduction(Forum on Big History)",World History Connected,Vol.6,No.3(October 2009),http://worldhistoryconnected.press.illinois.edu/6.3/benjamin.html.
(13)Fred Spier,"The Ghost of Big History is Roaming the Earth",History and Theory,Vol.44,No.2(May 2005),p.255.俄刊《社会发展与历史》(Social Evolution & History)2005年第1期是讨论“大历史”的专刊。这反映出国际社会对这一重要主题日益浓厚的兴趣。一些学者认为,大历史提供了“我们生活的背景”、“诸多创世神话的替代物”和“智力上的内在一致性”以及“各种深刻的洞见和观点”。大历史确实如此,不过它所做的还要更多。大历史为阐发“大理论”提供了基础;大历史不但对过去和现在做出了系统的解释,也就未来进行了合理的预测。斯诺克斯(Snooks)指出,存在各种各样研究大历史/普世史/全球史/宏观史的方法。这些研究都以各门学科——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心理学、哲学以及自然科学——为基础,不幸的是这些学科之间的相互交流少得可怜。绝大多数学科团体都是自我中心,忽略竞争对手的文献。社会科学的学者更倾向于接受自然科学领域的理论结论,而不是与他们研究更相近的同事的结论。斯诺克斯希望《社会发展与历史》这一期特刊能够促进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之间更密切的交流。Graeme Donald Snooks,"Editor's Preface",Social Evolution & History,Vol.4,No.1(March 2005),p.5.
(14)John Maunu,"Bringing Big History Down to Classroom Size:Concepts and Resources",World History Connected,Vol.6,No.3(October 2009),http ://worldhistoryconnected.press.illinois.edu/6.3/maunu2.html.
(15)John Maunu,"Bringing Big History Down to Classroom Size:Concepts and Resources",World History Connected,Vol.6,No.3(October 2009),http://worldhistoryconnected.press.illinois.edu/6.3/maunu2.html.
(16)Fred Spier,“The Ghost of Big History is Roaming the Earth”,History and Theory,Vol.44,No.2(May 2005),p.255.
(17)John Maunu,"Bringing Big History Down to Classroom Size:Concepts and Resources",World History Connected,Vol.6,No.3(October 2009),http://worldhistoryconnected.press.illinois.edu/6.3/maunu2.html.威廉·麦克尼尔在为克里斯蒂安的《时间地图》写的序言中,称赞它是一项伟大的成就,甚至认为它可以媲美牛顿和达尔文的成就。麦克尼尔这种说法无疑显得过于夸张了。纽约州立石溪大学全球史中心的沃尔夫对这种赞美表示不解,认为大历史根本无法与牛顿和达尔文的成就相提并论,他对克里斯蒂安“创世神话说”提出了批评,认为那是前现代问题与现代答案的一种“错配”,他同时暗讽克里斯蒂安和麦克尼尔选择去创造历史神话而不是历史评判方法。Wolf Schfer,"Big History,the Whole Story,and Nothing Less?",Canadian Journal of History,XLI(Autumn 2006),pp.319,320,321.不过,同样注重长时段研究的安德烈·贡德·弗兰克认同麦克尼尔的说法,他认为麦克尼尔并不是毫无理由地赞美克里斯蒂安。Andre Gunder Frank,"University History:Sizing up Humanity in Big History",Journal of World History,Vol.16,No.1(Mar.,2005),p.84.
(18)Graeme Donald Snooks,"Big History or Big Theory? Uncovering the Laws of Life",Social Evolution & History,Vol.4,No.1(March 2005),p.161,http://old.uchitel-izd.ru/data/SEH/Vol.4.1/0720Snooks.pdf.
(19)David Christian,"Marcohistory:The Play of Scales",Social Evolution & History,Vol.4,No.1(March 2005),pp.36-37,http://old.uchitel-izd.ru/data/SEH/Vol.4.1/0320Christian.pdf.
(20)David Christian,"Marcohistory:The Play of Scales",Social Evolution & History,Vol.4,No.1(March 2005),p.22,http://old.uchitel-izd.ru/data/SEH/Vol.4.1/0320Christian.pdf.
(21)David Christian,"Marcohistory:The Play of Scales",Social Evolution & History ,Vol.4,No.1(March 2005),p.28,http://old.uchitel-izd.ru/data/SEH/Vol.4.1/0320Christian.pdf.
(22)John Maunu,"Bringing Big History Down to Classroom Size:Concepts and Resources",World History Connected,Vol.6,No.3(October 2009),http://worldhistoryconnected.press.illinois.edu/6.3/maunu2.html.约翰·马努(John Maunu)也指出,普世史起源于古代农业帝国时代史学家的著述,如奥古斯丁、司马迁,然后经历中世纪一些作家,如伊本·哈勒敦(Ibn Khaldun)和可敬的比德,再到伏尔泰、黑格尔,最后抵达威尔斯的《世界史纲》;其与大历史的共同之处就是一种线性的时间发展观,即时间始终以某种更高的事物为目标,如上帝意志、人类精神、历史辩证法的展开。大历史抛弃了关于进步的价值判断,代之以复杂事物这个观念。这种历史观与许多传统社会的时间循环理论形成强烈反差。
(23)Craig Benjamin,"Introduction(Forum on Big History)",World History Connected,Vol.6,No.3(October 2009),http://worldhistoryconnected.press.illinois.edu/6.3/benjamin.html.麦考瑞大学的马妮·休斯—沃灵顿也指出,我们将大历史置于普世史传统中会更加富有成效。Marnie Hughes-Warrington,"Big History",Social Evolution &History,Vol.4,No.1(March 2005),pp.14-15,http://old.uchitel-izd.ru/data/SEH/Vol.4.1/0220Hughes-Warrington.pdf.
(24)Marnie Hughes-Warrington,"Big History",Social Evolution & History,Vol.4,No.1(March 2005),pp.15-16,http://old.uchitel-izd.ru/data/SEH/Vol.4.1/0220Hughes-Warrington.pdf.
(25)Marnie Hughes-Warrington,"Big History",Social Evolution & History,Vol.4,No.1(March 2005),p.16,http://old.uchitel-izd.ru/data/SEH/Vol.4.1/0220Hughes-Warrington.pdf.
(26)Marnie Hughes-Warrington,"Big History",Social Evolution & History,Vol.4,No.1(March 2005),p.17,http://old.uchitel-izd.ru/data/SEH/Vol.4.1/0220Hughes-Warrington.pdf.加州州立大学富尔顿分校历史系的马克利(Jonathan Markley)也指出,大历史与以前普世史写作(从司马迁到伊本·哈勒敦和汤因比等人的著述)的主要区别在于,大历史承认人类不是故事的中心;一个婴儿认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但是,当孩子长大时,他/她肯定会认识到所有事情并不是以他/她为中心,其他人和其他事情也很重要,甚至更加重要,孩子出生之时世界早就存在;现在,人类应该长大成熟并且承认所有事情并不是因为我们而发生。Jonathan Markley,"A Child Said,'What is the Grass?':Reflections on the Big History of the Poaceae",World History Connected,Vol.6,No.3(October 2009),http://worldhistoryconnected.press.illinois.edu/6.3/markley.html.
(27)David Christian,"World History in Context",Journal of World History,Vol.14,No.4(December 2003),pp.437-438,457-458.
(28)Craig Benjamin,"Introduction(Forum on Big History)",World History Connected,Vol.6,No.3(October 2009),http://worldhistoryconnected.press.illinois.edu/6.3/benjamin.html.
(29)David Christian,"Marcohistory:The Play of Scales”,Social Evolution & History,Vol.4,No.1(March 2005),p.24,http://old.uchitel-izd.ru/data/SEH/Vol.4.1/0320Christian.pdf.克里斯蒂安也指出,从事大历史研究的理由类似于致力于世界史研究的理由,就像出远门一样,大历史有助于我们以不熟悉的方式来看待我们熟悉的历史的方方面面。世界史能够为民族史学提供新视角,大历史能够为世界史提供新视角。大历史能够提供一些新的富有启发性的比较,并且提供新的方式来阐明世界史的本质。David Christian,"What's the Use of 'Big History'?",World History Connected,Vol.3,No.1(October 2005),http://worldhistoryconnected.press.illinois.edu/3.1/christian.html.
(30)David Christian,"Marcohistory:The Play of Scales",Social Evolution & History,Vol.4,No.1(March 2005),pp.24-25,http://old.uchitel-izd.ru/data/SEH/Vol.4.1/0320Christian.pdf.
(31)David Christian,“Marcohistory:The Play of Scales” ,Social Evolution & History,Vol.4,No.1(March 2005),pp.26-27,http://old.uchitel-izd.ru/data/SEH/Vol.4.1/0320Christian.pdf.
(32)Wolf Schfer,"Big History,the Whole Story,and Nothing Less?",Canadian Journal of History,XLI(Autumn 2006),p.317.
(33)Craig Benjamin,"Introduction(Forum on Big History)",World History Connected,Vol.6,No.3(October 2009),http://worldhistoryconnected.press.illinois.edu/6.3/benjamin.html.
(34)Akop P.Nazaretyan,"Western and Russian Tradition of Big History:A Philosophical Insight",Journal for General Philosophy of Science/Zeitschrift für allgemeine Wissenschaftstheorie,Vol.36,No.1(2005),p.64.克里斯蒂安本人也承认,大历史这个现代创世神话在结构和体系上面临着一些难题,比如论述立场问题、侧重问题以及主题和连贯性问题等。大卫·克里斯蒂安:《时间地图:大历史导论》,晏可佳等译,“导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7—9页。
(35)刘耀辉:《大卫·克里斯蒂安的“大历史”观述略》,《国外理论动态》2011年第2期,第94—95页。大卫·克里斯蒂安:《时间地图:大历史导论》,“导论”,第9—13页。
(36)David Christian,"The Case for 'Big History'",Journal of World History,Vol.2,No.2(Fall 1991),p.227.
(37)Marnie Hughes-Warrington,"Big History",Social Evolution & History,Vol.4,No.1(March 2005),pp.10-11,http://old.uchitel-izd.ru/data/SEH/Vol.4.1/0220Hughes-Warrington.pdf.
(38)David Christian,"Marcohistory:The Play of Scales",Social Evolution & History,Vol.4,No.1(March 2005),p.29,http://old.uchitel-izd.ru/data/SEH/Vol.4.1/0320Christian.pdf.
(39)David Christian,"Marcohistory:The Play of Scales",Social Evolution & History,Vol.4,No.1(March 2005),pp.32-35,http://old.uchitel-izd.ru/data/SEH/Vol.4.1/0320Christian.pdf.
(40)David Christian,"What's the Use of 'Big History'?",World History Connected,Vol.3,No.1(October 2005),http://worldhistoryconnected.press.illinois.edu/3.1/christian.html.
(41)Craig Benjamin,"Introduction(Forum on Big History)",World History Connected,Vol.6,No.3(October 2009),http://worldhistoryconnected.press.illinois.edu/6.3/benjamin.html.
(42)David Christian,"Marcohistory:The Play of Scales",Social Evolution & History,Vol.4,No.1(March 2005),p.50,http://old.uchitel-izd.ru/data/SEH/Vol.4.1/0320Christian.pdf.
(43)2009年,一些学者意识到有必要收集世界范围内的大历史研究与教学的基本信息(明确哪些高校开设这一课程、课程的内容、受众以及主讲人)。依照当时的统计,有28位教授(或教学团队)在7个国家的32个机构讲授大历史课程。美国是开设大历史课程最多的国家(10个不同的州)。Barry Rodrigue and Daniel Stasko,"A Big History Directory,2009:An Introduction”,World History Connected,Vol.6,No.3(October 2009),http://worldhistoryconnected.press.illinois.edu/6.3/rodrigue.html.
(44)Jack Betterly,"A Review of Christian's Maps of Time",World History Connected,Vol.2,Issue 2(May 2005),http://worldhistoryconnected.press.illinois.edu/2.2/br_betterly.html.2011/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