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两人现状记述_小品论文

民间两人现状记述_小品论文

民间二人转现状幽思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幽思论文,二人论文,现状论文,民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商品经济大潮的涌动下,二人转——作为特殊形式的商品,已失去了它的特殊性而 完全商品化了。它不仅覆盖了吉林省广大的村野乡镇,而且堂而皇之地占领了大中城市 的舞台,毫无遮掩地赤裸裸地呈现在市民观众和青年观众面前。仅就省会长春市而言, 专门上演民间二人转的场所除其它五处之外,仅和平大戏院,就有三个演出场所,可容 纳一千五百多人,票价分五十元、三十元、二十元等几个等级,每晚总收入一万多元。 年初,又成立了一个民营和平民间二人转剧团,合同制,一百六十多人。除了在长春市 演出外,还派小分队到全国各地演出。和平大戏院的总经理已积累了雄厚的资本,购买 了三台车。一部分演员也购买了住宅楼和轿车。难以维系日常演出的省、市各戏剧表演 团体,与此形成强烈的反差,越发显出悲哀和可怜兮兮。

这个民间二人转剧团是用什么馈赠给长春市的市民观众的呢?可以说,从形式到内容都 变得令人瞠目结舌,叹为观止!对此,二人转理论工作者们的看法,颇不一致。有人以 哲人的冷峻在静观默察,二人转在向何处去,终究会看出个结果;有人忧心忡忡,惊慌 哀叹,曾几何时,二人转已变得丑不忍睹、脏不可闻,是可忍孰不可忍;也有人或许出 于对自己的“理论”顽强地“自恋”吧,声言十年前便预见到了,今天的二人转必然会 如此这般……

那么,民间二人转现状究竟如何呢?

没有唱的二人转

二人转历来讲究“四功一绝”,即“唱、说、扮、舞”和“绝活”。在“四功”中, “唱”是最重要的,因此被列为“四功”之首。目前,民间二人转剧团演出的二人转最 大的变化是没有“唱”了。有的即或有几句唱,也只是做个由头,完整的二人转段子几 乎是看不到了。他们早已把“唱说扮舞绝”变成了“说逗扮舞绝”。

在长春、吉林演出的民间二人转中,何小影和魏三这副架,可谓最红、最火、最卖座 了。有人称之为“魏三”现象。他们演出的近一个小时的节目,除了小品,便是一些零 碎的说口和流行歌曲,连一句像样的二人转唱也没有。这四个小品是《大夫不能得瑟》 、《上海滩》、《少年犯》和《傻男人与坏女人》。其中,压轴的《傻男人与坏女人》 反响尤为强烈。

何小影与魏三演出的这些小品,都是赵本山式的小品,即由二人转的说口衍化而来的 。其实,在这些小品中,不仅有二人转的说口,还有二人转的相,如魏三所出的嘴歪、 腿瘸、手抽筋的傻相和残疾相等,这显然是从张野的二人转《傻子相亲》中借鉴而来的 。不仅有二人转的口、相,还有二人转的绝活。魏三摹仿单田芳的评书,摹仿洛桑的长 号,令人叫绝,足可以登上《曲苑杂谈》而毫不逊色。不仅如此,在这些小品中还大量 地运用二人转“跳出跳入”的表演手法,不时地跳出人物,或对对方进行评论,或对观 众撩拨、挑逗,从而制造间离效果,吸引观众的积极参与。

二人转与戏剧小品本来就有许多相通之处,如短小精悍,幽默滑稽,夸张写意,富于 喜剧精神等等。在这个前提下,又大量地运用二人转的口、相、绝活以及“跳出跳入” 的表演手法,我想称这样的小品为“没有唱的二人转”亦无不可。何小影与魏三上台伊 始,魏三便向观众如实交代:“我们俩演出的节目,说是小品不是小品,说是相声不是 相声,说是戏剧不是戏剧……”“二人转这玩意儿就是要跟上时代潮流,跟上时代的脚 步……”看来这位民间二人转艺人,对二人转多重属性的本体特征及其永不停顿的吸纳 精神还真有他的切身体验和感受。他只是跟着感觉走,顺应观众的好恶演,而不是自己 硬要扯出一面什么旗帜,便自我欣赏、自我陶醉起来。这种小品形式的出现,归根结底 是观众的审美心理、欣赏趣味选择的结果。在市民观众中,以中青年人居多。他们既喜 欢二人转的丑角艺术和喜剧精神,又没有足够的耐性去观看那些“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 嗨”以唱为主的二人转节目,于是这种“没有唱的二人转”——赵本山式的小品便应运 而生了。所谓“没有唱的二人转”,指的是没有传统二人转的唱,广义的“唱”还是有 的。演《上海滩》小品时,何小影演唱的粤语《上海滩》主题歌,很酷,很现代;演《 少年犯》小品时,魏三演唱的《囚歌》,则颇为动情,令观众心动。二人转既然是“九 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这可以不可以算作一个“腔”、一个“调”、一个“嗨嗨”呢 ?

这种没有唱的二人转——赵本山式的小品其前途命运如何?取代传统二人转?与传统二 人转并行不悖?还是昙花一现,热闹一阵子之后便销声匿迹,又让位于传统的二人转?赵 本山是始作俑者,还是首开先河的圣人?我想,对这一切急于做出结论,未免为时尚早 。只能由历史来抉择和评判了。

就是不骂台下的观众

东北二人转,作为东北本土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诞生以来,历经二百多年的历史 岁月,一直倍受东北民众的喜爱。即或在大众文化传媒现代化、人们欣赏趣味多样化的 今天,对二人转喜爱的程度仍有增无减。她像黑土地上野生的花木,散发的是出于天成 的异香;她又如山里涌出的泉水,流淌得那样自然,那样顺畅,那样无拘无束。她的自 由灵活的特点,是各大剧种想得到而无法得到的优长,是某些文人创作企盼达到而又很 难达到的境地。然而,毋庸讳言,二人转也确实存在着低俗脏丑的一面。这种现象甚至 可以追溯到二人转的萌芽时期,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

东北二人转,是东北汉民族与本土各兄弟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东北的汉人,大 都来自山东、河北等我国北方诸省。因天灾人祸,来闯关东,谋求一条生路。“闯关东 ”以光棍汉居多,大量的光棍汉涌入东北,遂使东北地区人口比例严重失调。男多女少 ,光棍汉们多为性饥渴所困扰。当他们排遣、宣泄这种性饥渴心理,不满足于只讲一些 与性爱有关的故事笑话时,也将二人转作为排遣、宣泄原始冲动的载体。二人转中性爱 描写的自然主义倾向,过多的性撩拨、性挑逗、边缘词以及“荤破素猜”等等,致使二 人转这一独特的艺术形态,存在低俗、粗俗和庸俗的一面,二百多年来,一直未能完全 根除。随着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时轻时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以“有伤风 化”为由,查禁二人转的事例,屡见不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重视 劳动人民的艺术,对二人转脏与丑的一面,通过“戏改”的办法逐步予以解决,收到良 好的效果。

当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间二人转完全被商品化了。二人转艺术作为一种特殊形 式的商品,一旦失去了它的意识形态的特殊属性,必然是沉沦和堕落。并非耸人听闻, 二人转的脏和丑,在其二百多年的发展史上,于今为烈。虽然也时有报纸等新闻媒体对 此予以批评,乃至惊呼,然而均无济于事,反而愈演愈烈,真不知伊于胡底!

有的演出一开始,即是脏口的开始,下流动作的开始。开戏即开骂,直至剧终、闭幕 、散场。先是男女演员对骂,如果男演员先上场,面向后台喊:“来个码子!”或“来 个处女!”女演员上场后,二人对骂,便不堪入耳了。除了男女演员对骂,挨骂最多的 莫过于乐队的伴奏员了。如女演员学唱评剧《刘巧儿》唱段,唱到“我生下儿三个”时 ,指着乐队说口:“一个吹喇叭,一个拉胡琴,一个打竹板……”又如男女演员说口— —女演员:“大姑娘没孩子。”男演员:“没孩子,打板的哪来的?”女演员:“那是 我爹!”男演员:(朝打板的跪下叩头)“老丈人你好!”有一次乐队被骂急了,散场后和 经理闹起来。无奈,经理多给每个伴奏员几元钱,算作挨骂的赔偿费。除了骂乐队,再 就是骂自己的亲人。如何小影与魏三表演的《少年犯》那个节目中,有少年犯母亲前来 探监一段戏。扮演少年犯的魏三说:“我妈有我三个月就改嫁了,没等生下我改嫁了六 七次。等我出生了,到医院一检查,大夫说我十一个血型。”何小影与魏三表演的节目 ,在民间二人转中,算是“净化”了的,等而下之者,骂得就更合不上牙了。

说民间二人转演员在台上谁都骂,也不尽然。骂谁,还是有所选择、有所区别的。主 要是就近方便的骂,骂后不会出事者而骂。因此,一副架互骂,骂给他们伴奏的乐队, 骂生养他们的父母,乃至骂自己。概括而言,均属于自污自辱性质。这种骂当然不会出 事儿,即或出点儿事儿也出不了大事儿。这种自污自辱,不仅低俗和脏丑,也潜藏着卖 艺者深层的辛酸。无论从人文精神的角度还是伦理道德的角度,都是不应该被欣赏的。

说民间二人转艺人就是不骂台下的观众,这倒是千真万确的。他们没有比这更清醒的 了,台下坐着的是他们的衣食父母,是他们的上帝!上帝掏钱是来听他们骂别人的,不 是来挨骂的。如果他们真的骂起了观众,观众不再来了,他们也就无可骂了。

观众中亦有不满意于此者,偶尔会从观众席中传出这样的声音:“正戏没多少,净扯 犊子!”“撒大春,太下流,骂人也挣钱!”可惜,这只是观众中的少数。绝大多数如能 持此看法,拒绝接受低俗和脏丑,没有市场,这类货色便不复存在了。可见,只有从观 演两个方面入手,才会有根本性的改观。

丑陋的东北人形象

东北二人转是东北农民的艺术,不仅审美主体是农民,演员也是农民或农民出身,所 扮演的戏中人物也都是东北农民或东北农民化了。因此,二人转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 关系是“隔音不隔心”,欣赏二人转总会有一种由衷的亲切感。

由二人转的口、相、绝活以及“跳出跳入”的表演手段而衍生出的赵本山式的小品, 已超越东北地区,走向全国。赵本山所扮演的东北农民的形象,倍受全国广大观众喜爱 ,早已深入人心。赵本山式的小品与东北二人转一个很大的区别是审美主客体的换位。 在赵本山式的小品中,东北农民主要不再是审美的主体,而变为单纯的被审美的对象。 在全国观众的心目中,东北农民的形象不是“不隔音不隔心”,而是新鲜、滑稽、可笑 ,当然也含有某种程度的可亲可爱。

有的二人转演员接受赵本山式小品的反馈,以演出这种“没有唱的二人转”为时尚, 片面追求赵本山式小品中滑稽、可笑的一面,削弱、淡化,甚至泯灭了赵本山所扮演的 农民形象质朴的一个方面。于是,出现了这样三种倾向:

一、方言、土语的展览卖弄

东北语言生动、形象、火爆、强烈、朴实、俏皮、幽默、风趣,这与东北人的性格特 征、审美习惯和表达方式有关。东北人性格粗犷、率直,说话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一 语破的,直来直去。不喜欢遮遮掩掩、吞吞吐吐。东北人说话总想将自己的想法尽情地 宣泄出来,故而经常运用极度夸张的表述方式。东北民众的地方语言,是劳动人民创造 的。劳动人民不脱离劳动,不脱离实际,喜欢用一些具体的形象来绘形状物,以表达思 想感情,因此,也就逐渐形成了他们那种以物喻物的表述方式。

东北语言的另一个特点是既要说得实在,又要说得巧妙,追求一种俏皮、幽默和风趣 的效果。二人转就是生长在这样一个语言十分丰富的文化土壤里。二人转的唱词与说口 是从东北民间语言的宝库中采撷来的。生动、形象、火爆、强烈、朴实、俏皮的东北语 言及其特有的表述方式,对于二人转喜剧风格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那些粗俗 粗鄙的淫词滥调不可留,那些生僻难懂的方言土语不可用,那些故意卖弄东北土味的做 法不可取。应以本地人听来亲切,外地人也听得明白为好。那种认为只有像“俺们那疙 瘩”、“嗯哪”这类方言土语才具有东北语言特色的做法,实在是本末倒置、大错而特 错了!

二、落后愚昧的欣赏陶醉

东北属于同一文化地域。东北各地不存在因山川阻隔或因行政区域的划分而呈现出来 的闭塞、封闭,彼此难以交流的现象。特别是千百年来关内各地汉族人口的不断涌入, 形成东北地域较为开放的格局,以及兼容、向上、共处、奋进的东北人的精神风貌。

当然,东北地域与全国各地一样,既有其进步文明的一面,也有其落后愚昧之处。二 人转不是不能描写这落后与愚昧,只是在描写时应持否定的态度,包括嘲讽的手法,即 所谓“美刺”。决不能以欣赏的态度,甚至陶醉于此。这是所有文艺创作的一条基本原 则,也是起码的常识。否则,便会以丑为美,以坏为好,文艺作品便无美感作用而言了 。

三、负面性格的恶性膨胀

东北各族的先民,大都过着游牧、渔猎的生活。在大风大雪中,与豺狼虎豹相搏,千 百年来,铸就了那种勇武、剽悍、粗犷、豪放、憨直、朴重的民族性格。东北的汉人, 多来自我国北方诸省。“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这些原本就是慷慨豪迈性格的北方汉 子,来到东北之后,在大风大雪的磨炼中,在本土各族人民的那种固有的勇武、剽悍、 粗犷、豪放性格的影响下,变得更加勇敢、坚强、豪爽和大气,打造成了东北人性格的 主导方面。

与东北人这种主导性格紧密相关的,是东北人的热情、热心、热心肠、热肠古道…… “闯关东”来到千里之外的东北,人地生疏,为适应新的环境,他们要善于谋划,攻于 心计,练就了各种应变能力。于是,形成了东北人性格的另一个侧面,开放,不保守; 兼容,少门户之见;于粗犷、豪放、憨厚、质朴中透出几分狡黠。东北人又有一种几乎 是与生俱来的“苦中作乐”的欲望,好乐,是东北人的一种审美取向,是祖祖辈辈与恶 劣环境相抗争而锻造出来的一种乐观精神。

人,无论是何种民族、国籍和地区,其性格都有其主导方面和非主导方面,或者说主 导性格和非主导性格。在文艺作品中,重要的是对“度”的把握。片面地孤立地强化、 突出某个方面,势必会走向反面。目前,在某些二人转中的东北人形象,男的都是“二 滑屁”,女的都是“母老虎”,似乎这就是东北人的典型形象了。

以丑化、歪曲东北人形象为能事,以此来“讨俏”,取悦那些审美趣味低下的观众, 这与二人转演员一副架对骂、骂乐队、骂父母、骂自己的自污自辱的实质是一致的,只 是个人与群体之别。外地人习惯于称东北人为“东北虎”,这其中已经是毁誉相同、褒 贬参半了。在这里我只想补充一句:“‘东北虎’,请不要自己‘耍虎’!”

本文仅仅是跟在民间二人转现状的后边,就民间二人转艺术当前的生存状态作一些零 星思考,记录下来,就教于大方之家。

标签:;  ;  ;  ;  ;  ;  ;  ;  

民间两人现状记述_小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