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数学学习 教学方案 教学情境
一、学生在需要中参与数学学习的几个特征。
课堂参与是学生个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倾向性行为。学生参与课堂是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体现,表明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动参与是学生需要课堂的一个重要标志。学生需要的课堂参与具有以下特征:
1.学生学习兴趣高,思维活跃
学生需要的课堂,参与应该是积极的、活跃的、主动的,而不是被迫的参与。2.学生参与面广,合作效率高
学生需要的课堂,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学习,交往空间更广阔,既有师生的交往,也有生生的交往,而且学生间能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有效合作。
3.学生自主学习时间足,表现机会充分。
学生需要的课堂,应该有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去阅读、思考、实践、交流、展示。学生乐于表现自我。
4.学生策略意识强,学习能力高。
学生需要的课堂,学生在参与学习时能注重学习策略,并从中掌握一整套学习方法,有了学习方法就是会学习,他们普遍学习能力高。
二、构建学生需要的课堂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几点做法:
1.组织适合学生学习需要的教学过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需要是学习的内因,只有适合学生需要的课堂才能让他们积极参与,所以教师要做到课前精心准备与课中灵活应变的有效结合。
⑴课前找准学生的起点,精心预设教学过程
学习起点是指学生对任务的学习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基础,是影响学生学习新知的最重要因素。教师上课前要对学生包括学习知识基础、情感兴趣、解题能力、学习习惯等方面都要有所了解,然后对教学过程进行精心预设,尽量使每一位学生都“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
⑵课中随时观察学情,随时调整教学方案。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中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灵活变动。”教学中要根据课堂中学生的反应,从他们的动作表情、发言情况、作业反馈等方面,判断他们学习中的得失和困惑,随时调整教学方案,遇到各种有效的生成资源时会灵活处理并加以充分利用。
2.创设顺应学生学习需要的教学情境
孔子曾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他非常强调“好”和“乐”对“知”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巧妙地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⑴生活情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心理学研究表明:熟悉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习内容最容易被学生感知,并能促进知识的迁移。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⑵快乐情境。如果数学课堂教学中能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理状态下积极思考,学习效果尤佳。因此我们上课中可以采用形象讲解、讲故事、做游戏等形式创设一种“快乐”的情境,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
⑶媒体情境。数学本身比较抽象、枯燥,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力很容易分散。而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它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而且能以它“特有”的演示功能,顺应学生理解上的需要。如:教学《圆的面积》中,当让学生用硬纸板通过画、分(16等分)、剪、拼后,学生看到拼成的图形底边不是直线,如果再通过媒体演示把圆4等分、8等分、16等分、32等分、64等分……拼后的图形,学生就会在观察中慢慢理解“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会越小,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于一个长方形”的道理了,从中也学到了一种数学思想方法。
3.开展适应学生全员需要的学习活动
学生个体是存在差异的,课堂教学可这样做来满足他们各自的需要。
⑴分层施教。即让“教”适应不同学生的“学”。分层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教师首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分为若干小组,教学中分别找到不同组别的“最近发展区”,采用“隐形”复式教学:提出差异性要求、设计差异性提问、布置差异性作业、进行差异性辅导、进行差异性评价。考虑学生情感上的需要可以从关照手段方面给予区别对待,如对优等生多点拨,对中等生多梳理,对待进生多讲解示范。另外还注重对待进生的鼓励,让他们产生成功的喜悦。
⑵互助合作。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和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是现代课堂教学中的一个教学策略,它以集体的学习进步来带动个人的学习进步,让每一个学生个体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的理想。在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首先要营造合作氛围,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让他们真正意识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其次是要构建好合作机制,注意“小老师”的培养;再次就是要注重同伴的隐性互助,由于同伴互助是建立在学生相互平等的基础上的,学习伙伴之间在语言、文化、思维、认识水平和能力等方面比较接近,因此更容易取得潜移默化的效果。
4.指导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学习方法
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由“学会”转变为“会学”。
⑴学生自己探索学习方法。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不断探索、总结中获取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⑵教师授予学生学习方法。由于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很可能开始不会学,或者在探索学法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影响继续学习时心理上的需求,因此教师要及时引导和传授一些数学学习方法。如:阅读课本,要指导学生懂得按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去读;要边读边圈圈点点;会抓重点句,对理解有困难的地方会作上记号,对书上的结论也要敢于质疑。又如解决较复杂的分数、百分数等实际问题中,要指导学生通过借助线段图、运用转化法等途径来帮助解决。
总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需求,这样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并逐步获得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小红.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路径[J].课程教育研究,2020(04):149.
[2]林明珠.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与核心素养的融合分析[J].学周刊,2020(05):76.
论文作者:陈清松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8月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2
标签:学生论文; 课堂论文; 等分论文; 情境论文; 数学论文; 学习方法论文; 教师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8月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