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股份制银行信贷流失现象研究_银行信贷论文

我国股份制银行信贷失控现象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股份制论文,银行信贷论文,现象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实证分析揭示:我国股份制银行信贷增长趋于失控

贷款扩张成为股份制银行的增长模式(表1)。除交行外,其余九家股份制银行三年平均信贷增速都在30%以上,同期利息收入增长也越来越快,信贷宛若疾驰的火车头引领银行开拓疆土。具体又呈现出以下几个显著特征:

表1 我国股份制银行信贷增长速度一览(%)

贷款总额增幅利息收入增幅

01年 02年 03年平均 01年 02年 03年平均

深发展

60.3257.3330.9249.5219.7332.6720.5524.32

民生95.6874.4757.2175.7998.3950.5370.6273.18

浦发38.9979.4946.3054.9337.0042.0850.5643.21

招商27.7447.6148.6041.3225.5222.0144.1030.54

华夏17.3832.9570.7140.3539.6515.4242.5132.53

交行12.9717.43 5.6012.00 0.28

-12.5743.3310.35

中信31.9727.0429.3929.4727.8419.7123.3823.64

光大53.0940.8929.9541.3113.8711.0843.4122.79

广发45.6126.8364.5045.6527.0111.26 NA 19.14

兴业

117.2150.1941.7169.7054.9957.4059.2857.22

资料来源:根据各股份制银行年报(2000~2003)及《中国金融年鉴》整理并计算而得(下同)

1.规模大,增速快

十家股份制银行不仅贷款总额绝对值增幅大,贷款在总资产中占比亦几乎呈逐年上升的态势(图1),其中深发展、浦发和广发银行连续三年保持5%以上增长率。

2.质量差、效率低

明显高于市场正常水平的贷款增长率意味着潜在的资产质量问题。考察这10家股份制银行2003年净利润增长率和贷款增长率的关系发现(图2),其中7家银行净利润的增长远远低于贷款总额的增大,2家基本持平,1家后者相对较高。

更由各银行的ROA和ROE(图3)反映出整体获利能力并没有随信贷扩张而同步攀升。大部分银行在三年中这两个比率有不同程度下挫,相较而言五家上市银行业绩表现稍好些。在宏观经济趋好背景下经营效率的弱化折射出股份制银行繁华背后的隐忧。

3.贷款损失准备比例下降而贷款损失准备覆盖率上升

计算发现,在信贷扩张中股份制银行出现贷款损失准备比例基本下降而贷款损失准备覆盖率上升趋势(表2)。原因可能在于各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增长率小于贷款余额的增长率而大于不良贷款余额的增长。相信随着银监会对风险控制的进一步加强,部分股份制银行的净利润将有所下降,低效率经营风险将随之凸显。

表2 我国股份制银行贷款损失准备(%)

2001年12月31 132002年12月31日2003年12月31 13

贷款损失 贷款损失准 贷款损失 贷款损失准 贷款损失 贷款损失准

准备比例

备覆盖率 准备比例

备覆盖率

准备比例

备覆盖率

深发展

4.74

30.94 3.85

33.17 4.07

36.94

民生2.60

61.11 1.91

93.81 1.72

98.79

浦发4.35

50.30 2.84

53.96 2.47

78.12

招商4.80

46.81 3.30

55.00 2.95

65.54

华夏3.90

55.29 3.34

55.99 2.68

55.91

交行2.35

12.72 2.10

13.68 2.23

16.27

中信0.866.88 1.029.44 1.19

14.70

光大9.74

48.80 6.11

46.56 4.16

44.56

广发2.01

10.68 2.008.69

-

-

兴业0.388.77 1.15

39.96 1.54

57.95

注:贷款损失准备比例=贷款损失准备/贷款余额;贷款损失准备覆盖率=贷款损失准备/不良贷款余额

4.中长期化倾向

中长期贷款占比强势上升,贷款出现中长期化倾向。图4具体比较了10家股份制银行2001~2003年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业务发展情况。纵向来看,同期各家银行中长期贷款增幅几乎是短期贷款增幅的2-3倍;横向相比,中长期贷款三年增幅保持高增长的同时,多家银行表现出加速态势。

5.集中化倾向

一是贷款投向产业集中化,房地产和城建贷款增长过快,大量贷款沉淀于少数行业。二是贷款规模集中化。根据五家上市银行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例情况来看(图5,见第86页),信贷规模集中化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2003年下半年央行动用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工具来控制信贷规模,情况依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当年10家股份制银行平均贷款增速达42.49%。信贷扩张犹如脱缰野马,信贷失控问题浮出水面。

二、寻找股份制银行信贷失控的原因

(一)主观动机

1.扩张冲动

首先,股份制银行作为独立的利润主体,具有扩张生息资产规模的天然冲动。为挽回在市场和客户的占有以及与地方政府、大集团客户关系方面存在的明显劣势,不惜代价地扩充市场。其次,股份制银行不仅具有信贷扩张的意愿,而且也具备实实在在的扩张能力。2003年末股份制银行的超额储备率为10.1%,央行把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6%调高到7%对其资金运用能力的限制作用并不明显。再次,股份制银行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常常走入上速度上规模的发展误区,片面追求资产负债规模或存贷款等业务指标的高速增长。

2.利益驱动

在当前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模式下,银行利润很大程度上依赖存贷款业务市场占有率和经营管理的有效性。利息收入在整体营业收入所占比重相当大且稳步上升。股份制银行的中间业务规模很小,束缚了银行的业务开拓空间和利润增长空间。另外,金融产品的严重同质化和经营战略的模仿进一步导致市场无序竞争和个体经营绩效的下降。

3.粉饰推动

贷款增长和萎缩相应地对不履行贷款(NPL)具有掩盖和揭示效应。在最低资本要求的约束尚未完全建立的情况下,通过贷款扩张,股份制银行一方面可以实现收入与利润的增长,另一方面也稀释了不良贷款比例。当贷款增长较快时,不良贷款率呈下降趋势(表3)。

表3 2002-2004年我国股份制银行不良贷款率(%)

深发展 民生 浦发 招商 华夏

交行

中信 光大 广发

兴业

2001年 14.84

4.25 7.57 10.25 7.05 18.46 12.52 19.97 18.81 4.35

2002年 10.29

2.04 3.38 5.99 5.97 15.33 10.86 13.13 22.97 2.88

2003年 8.49

1.29 1.92 3.15 4.23 13.71

8.12 9.34NA

2.65

再者,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考核主要注重利润和规模两项指标,以致于出现票据空转对倒、借展期及借新还旧将不良贷款伪装成新的贷款来虚设贷款数额。由于目前实行的按季“双降”的考核方式,每逢季末各月份贷款往往大量增加,而不良率大幅下降;季末后的1个月的不良率下降幅度均比季末低甚至上升,粉饰行为可见一斑。

4.个人得失的权衡

“人”表现如何直接关系到信贷的绩效和风险的高低。我国股份制银行对员工多实施经济人的管理模式,以高薪和高压驱使员工招揽存贷款。此外,一些股份制银行负责人脱离实际,大肆追求规模发展,“好大喜功”。

(二)客观环境

1.产权属性国有化。由于多数股份制银行的组建都有自己的特殊背景,因而出现股权集中度较高且主要掌握在政府和国有企业手中。已有研究表明,从1999~2003年,股份制银行大股东比例从36.86%上升为39.19%。

2.法人治理结构缺陷。股份制银行董事长、行长多是由政府任命,实际上还是“政府委托代理制”。法人治理结构缺陷已成为掣肘股份制银行信贷理性发展的又一致命因素。

3.预算软约束。一方面,我国股份制银行的贷款客户结构中国有企业仍然占据相当比例,而他们将银行贷款视为财政资金,借了用了不必偿还,导致盲目举债;另一方面,政府对问题银行一般采取姑息容忍的态度,给银行的投机冒险经营行为产生负激励。借款人和贷款人都存在预算软约束的问题,合力造就贷款数字的几何式上涨。

4.信贷文化缺失。我国的金融机构普遍缺少一种健康健全的信贷文化,股份制银行亦不例外,其信贷文化表现为一种随意性和附属性,文化目标缺少稳定性和连贯性。风险管理的优先权落后于其他价值目标。

三、预见股份制银行信贷失控的恶果

(一)微观上

1.资本金之困。股份制银行贷款规模快速膨胀,然而资本金的增长却远远没有跟上,造成资本充足率持续下滑,银行稳健经营受到很大影响。截至2003年末,十家股份制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为7.35%(低于8%的监管要求目标)。

2.经营风险递增。杠杆乘数是一把双刃剑,当外部环境波动较大时高乘数会导致高损失,扩大银行的经营风险。具体有:(1)信用风险反弹。(2)利率风险显现。(3)流动性风险凸现。(4)集中度风险强化。

3.经营管理成本上升。扩大市场份额意味着人员和机构大幅增长。以民生银行为例,2001年它在全国共有12家分行105家机构,员工总数为3094人,至03年末,员工人数达5273人,共设185家机构网点。随着管理链条加长,漏洞逐渐暴露,成本增加幅度大于其规模扩张带来的收益,进而导致规模不经济。商业银行是典型的“适度规模”产业,当其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单位平均成本逐渐增加,非效率就会显现。

(二)宏观上

货币乘数效应使得股份制银行信用扩张造成货币供给的急速增加,进一步导致物价上涨。我国的CPI与信贷增长约有半年以上滞后的正相关关系,2003年物价已显示出不断加速上涨的趋势,GDP缩减指数变动率从2002年的-1.2%骤升至4.5%,实际利率已经下降到一个较低的水平,吸引借款人来借贷以从房地产或金融资产的升值中获利,因而信贷失控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经济的低水平重复扩张、投资过热和重复建设等结构性问题。此外,根据基于信贷的资产价格泡沫模型,由于借款人的风险转移行为,信贷扩张还是资产价格泡沫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银行的过度信用创造促使资产价格膨胀。

四、启示

就股份制银行而言,应及时做出调整:一、正确处理效益、质量、规模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从过分追求数量和速度的粗放型、外延式发展方式转变为以效益为目的、以质量为前提、以规模为手段的内涵式发展模式;二、加快发展个人金融和机构金融业务,增加低风险的中间业务和新兴业务收入,降低存贷利差收入占比,构建多元化的盈利来源;三、加快信贷风险、市场风险管理技术的研究,尽快建立风险管理模型,重构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保持业务发展和风险控制的均衡;四、加强宏观形势研究,预测其发展趋势并评估其对银行可能的影响,进一步完善预警和决策机制。

对改制风潮中的国有商业银行而言,股份制银行存在的信贷失控现象为其再鸣警钟:(1)股份制改造是改革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单纯依赖改制是难以全面实现其改革目标的;(2)改制应当进行,且要深入推进,须建立起真正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3)同时要着眼外部市场,强化银行的外部治理意识、科学发展意识、经营战略意识和知识产权意识;(4)上文提及的股份制银行趋于失控的种种致因,国有“四大”身上几乎都有且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国有银行改制并实现在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上经营绩效得以根本提高,还有一段艰难漫长的道路要走。路漫漫其修远兮,仍当上下而求索。

标签:;  ;  ;  ;  

我国股份制银行信贷流失现象研究_银行信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