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和信心也是解决区域差距的重要因素_中西部地区论文

时间和信心也是解决区域差距的重要因素_中西部地区论文

时间和信心,也是解决地区差距的重要因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差距论文,信心论文,因素论文,时间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振中博士长期从事地区发展差距问题的调查研究。去年,他还对地区差距问题忧心忡忡,并带着疑虑的语气写道:“共同富裕是个美好的愿望吗?”

对照十五大报告的学习,王振中博士又有了新的认识,并十分肯定地说:“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是可以实现的美好愿望!”

他说,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太急躁了。十五大报告关于地区差距问题的论述,对我们有两点重要的启示:第一,这个问题的解决,是需要时间的。第二,地区差距并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发达国家一样存在,不要一谈起地区发展差距,就把大家心里弄得“很灰”。

在解决地区发展差距的问题上,共和国几经波折,终于有了成熟而科学的发展战略

解决地区发展差距, 始终是三代领导人共同关注的问题之一。1950年1月,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5次会议上,彭德怀专门作了西北地区的情况报告, 并提出“西北是建设新中国的工业基地之一。 ”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 在谈到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时说,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5个月后, 刘少奇在八大的政治报告中说,“一五”期间已把工业重点逐步移向内地,改变了解放前70%的工业集中在沿海的畸形现象,但应充分利用沿海各省的条件。

然而,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工业布局又被扭曲了。1970年2 月召开的全国计划会议,要求“集中力量建设大三线战略后方”,并提出内地建设要大分散、小集中,工厂布点要“靠山、分散、隐蔽”,甚至“进洞”。在这种背景下,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表面看缩小了,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却落后了。

实行改革开放后,第二代领导人对地区经济发展采取了新的战略。“六五”计划指出:“要积极利用沿海地区的现有基础,充分发挥它们的特长优先发展,从而带动内地经济进一步发展”。“七五”计划进一步指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客观上存在着东、中、西三大地区的差异,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要加速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同时把能源、原材料建设的重点放到中部,并积极地作好进一步开发西部的准备。”

“八五”计划和“1991—2000年十年规划”具体提出:“正确处理发挥地区优势与全国统筹规划、沿海与内地、经济发达地区与较不发达地区之间的关系,促进地区经济朝着合理分工、各展其长、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1995年10月,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五个要”的要求,即“要更加重视和支持中、西部地区的发展;要实施有利于缓解差距扩大趋势的方针政策;要适当调整原有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要逐步加大解决东、西部地区差距扩大问题的工作力度;要积极创造条件朝着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的方向努力”。

在研究了共和国解决地区发展差距问题的波波折折之后,王振中博士说,“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像十五大这样对地区发展问题如此重视。”他认为,十五大报告对地区发展差距的形势判断是“客观的、准确的”,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思路中所制定的5个战略措施,即东部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中西部发挥资源优势和发展优势产业、国家加大对中西部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发展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多种形式的联合和合作、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是科学的,也是可行的”。

接受采访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表示,纵观历史,在解决地区发展差距问题上,经过几十年的探索,终于摆脱了忽左忽右的偏激做法,有了一个符合国情的、十分成熟和科学的发展战略,而且这一战略能得到干部和群众、中央和地方、政府和理论界的普遍认可。可以说,现在最需要的就是时间和信心。

地区差距是不同国家面临的共同难题,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之一。对解决这一问题的长期性要有足够的认识

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样的历史进程,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而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正是江泽民总书记所归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九大特征之一。

王振中博士说,这对我们解决地区差距问题又是一个很大启示,这是对中国国情进行了透彻分析后得出的重要结论。为此,他把中国和一些新兴工业国家、西方发达国家简单地作了一些比较。

泰国近年的经济发展速度普遍被人们看好,但地区发展差距极其悬殊。据考察,泰国工业目前基本集中在曼谷及其周围地区,如果不把碾米、锯木、制冰、印刷厂包括在内,大约有70%的注册厂在曼谷及泰国中部,越是远离曼谷的北部、东北部、南部地区,越带有发展中国家和农业国的贫穷落后色彩。

事实说明,地区发展差距问题,不仅存在于发展中国家,也存在于发达国家。例如法国,最大的500家企业和集团中,有476家集中在东部地区,法国经济学家把东部称为“富裕的工业法国”,把西部称为“贫穷的农业法国”。

王振中博士认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地区差距问题,并非是中国独有的现象,而是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面临的一个共同难题。我们应该认识到,由于地区差距问题,往往与政治问题、社会问题、民族问题、人权问题、治安问题联系在一起,所以解决起来相当复杂、棘手,解决这个世界性和世纪性的难题,是需要时间的。

他举例说,意大利是西方7 个发达国家中地区发展差距最为突出的国家,在战后半个多世纪中,就如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提出了数不清的计划,如1954年的“瓦诺尼计划”,1966 年的“皮埃拉奇尼计划”,1978年的“潘多尔菲计划”,1990年的“波米齐诺和福尔米卡联合计划”,等等,但时至今日,地区差距问题仍然十分严重。

一些专家学者指出,前些年,不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在老百姓中,比较多地注意到地区发展差距不断扩大这一现象和解决这一问题的紧迫性,而忽视了对这一问题多做一些纵向的、横向的比较研究;对如何尽快缩小地区差距显得急躁了一些,而或多或少地低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难度和长期性。

中西部地区,正在迎头追赶的“快车”。经济学家预言:逐步缩小地区差距是可以实现的

事实说明,中西部地区,是一列正在迎头追赶的“快车”。下列一组数字无疑是最好的佐证: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表明,1996年,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已经快于东部地区0.9个百分点, 西部地区的增长速度也越来越接近东部和中部地区。从各地区经济增长规模来看,名列全国前10位的包括四川、河南、湖北等3个中西部地区省份。

——1996年,中国农业发展史上出现了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新闻:中西部地区农民纯收入的增长幅度近10年来首次超过了东部地区,中部、西部地区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幅度分别比东部地区高5.9和1.7个百分点。

——世界银行发表的最新统计报告显示,与20年前相比,中国和印尼是世界上贫困人口下降最多的国家,中国的贫困人口数量已经下降了一半以上,在世界上属于取得了很大进展的国家。

据专家分析,近年来,中西部地区经济能得到快速发展,一方面是国家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和资源开发项目,另一方面是在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起来并继续保持优势、市场配置资源引导东西部地区优势互补、中西部地区走市场经济之路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的条件下取得的,这也是我们现在所实行的解决地区发展差距的战略的成功的证明。如果单凭政府行政干预,采取“一平二调”的办法,不仅不能加快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反而会拖延全国的经济发展,这是有史可鉴的。

中西部地区从本地实际出发、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的探索越来越富有成效。农业经济学家分析说,过去十几年间,东部农村主要依靠发展二三产业走上了富裕之路,中西部也曾试图依靠发展非农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但由于没有很好地发挥当地资源和经济优势,不仅没有追上东部,差距反而越来越大。近年来,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中西部地区立足于丰富的农业等自然资源的开发,才有了去年的中西部地区农民纯收入增长幅度首次超过东部地区的新闻。

国家统计局农调队队长张新民说,在国家投资政策向中西部倾斜和东中西部优势联姻的带动下,近年来中西部农村都保持了旺盛的发展势头。去年,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增加值增长幅度分别比东部高5.1 %和16.5%,中、西部基本建设投资增长也分别比东部高3.8%和5.3%。他说,从这些情况看,中西部加速发展的条件会越来越好。

纵向的和横向的比较,增强了人们对解决地区差距问题的信心。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缩小地区差距的难点之一,王振中博士提供的材料说,自经济改革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比重从71 %下降到50 %只用了18年,而类似的结构变化,韩国则用了20年,菲律宾用了30年,美国用了50年,日本用了60年。经济学家预言:全国有一个成熟而科学的发展战略,中西部各省、市、自治区有一个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方向,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有理由相信,缩小地区差距所遇到的各个难题,是可以也是能够逐一解决的。

标签:;  ;  ;  

时间和信心也是解决区域差距的重要因素_中西部地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