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政治,必须认真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论文,讲政治论文,宗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然而,随着形势的变化和时间的推移,有的领导干部开始淡化甚至背弃这一宗旨,“为人民服务”在某些人心中逐渐变成为“人民为我服务”。江泽民同志一针见血地指出:“什么叫政治?从根本上说,政治问题主要是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同人民群众的联系问题。”因此,坚持宗旨教育是开展“三讲”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同时也是开展“三讲”教育的最终目的。
一、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历史必然性
1.为人民服务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的本质要求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对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的必然选择,也是唯一的选择,她体现了群众史观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赋予了群众史观更丰富的内涵,要求领导者必须树立人民群众是推进改革开放的生力军,满足人民群众需要是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为人民服务如何是衡量改革开放成功与否的重要尺度的观念。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和检验各项改革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客观尺度。
2.为人民服务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认识论的本质要求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光辉,她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实践观的统一,是尊重人民与尊重实践的统一,是党的群众路线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路线的统一。
任何实践都是社会的实践、群众的实践。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首先就是尊重群众的实践,了解人民在干什么,想干什么,只有知民、察民,才能率民、为民。我们党领导20年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绩,都是尊重群众实践、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结果。为人民服务坚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为人民服务,包括坚持人民群众认为是正确的方针、路线和政策,也包括修正被人民群众的实践证实是错误的决策和政策。敢于坚持以人民群众的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可以说是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最高哲学境界。
3.为人民服务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权力观的本质要求
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坚持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理论依据。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明确,我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人民是权力的主体,是权力的委托者,权力的使用必须回归于人民。领导者必须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必须实现权力、义务、责任的统一,树立权力与责任不可分割的观点、互相对等的观点、成正比的观点,也就是说,领导者的职位越高,权力越大,责任就越大,义务就越多,为人民奉献也就越多。
4.为人民服务是坚持无产阶级政党党性特征的本质要求
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先锋队性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而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他们所具有的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自我牺牲精神决定了由这个阶级中“最先进的和最坚决”的部分——中国共产党,必然要为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这就决定了她从根本上必然代表中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5.为人民服务是适应当今时代发展潮流的本质要求
在当今时代,为人民服务的口号非但没有过时,反而显得有更加迫切的需要,并被赋予了更新的内涵。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要求服务者提供更优质、更便捷的服务;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加快,要求服务者提供更民主、更公正的服务;政府改革的世界趋势,要求服务者提供更廉洁、更高效、更精干的服务。可以说,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现状能否有一个较大的改观,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政府为整个社会所提供服务的水平和质量的提高。我们的政府叫“人民政府”,改革的结果应使它能够名副其实。
二、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现状及分析
1.为人民服务理论面临的新挑战
第一,为人民服务理论面临着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考验。执政地位最核心的考验是权力的考验。因为所谓执政党实际就是掌权的党。当我们党成为和平环境下执政的党以后,相当一部分同志对党由此而获得的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条件似乎并不珍惜,对党要继续发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的必要性,在思想认识上不是那么清醒了,对依靠群众的支持和帮助的迫切感,不再像战争年代那样强烈了。
第二,为人民服务理论面临着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挑战。必须看到,市场经济所遵循的等价交换、追求利润等原则并由此衍生的负面效应不可避免地对为人民服务理论产生强烈冲击,构成新的挑战。某些党性不强的干部把经济生活中的等价交换原则当作政治原则用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向党讨价还价,伸手要官、要地位、要待遇,把权力当作捞取个人私利的筹码,丧失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支柱。
第三,为人民服务理论面临着当代资本主义“西化”、“分化”的挑战。当代资本主义确实发生了很多变化,但无论资本主义怎样变化,其颠覆和敌视社会主义这一根本立场并没有改变,只是更多地采取经济贸易、资本渗透、产品倾销的策略,更多地采取政治思想上的“西化”和“分化”策略,尤其苏东演变成功后,西方敌对势力更是欣喜若狂,把和平演变的重点转向中国,加紧对中国进行思想、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的渗透。可见,和平演变的突破口是执政党及其与人民之间的联系。能否坚持为人民服务,是决定民心向背,决定能否挫败敌对势力和平演变阴谋的关键。
2.为人民服务宗旨淡化的危害
第一,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淡化破坏了党群关系,破坏了党的群众基础,对党的执政地位直接构成了威胁。如果忘掉了群众利益,抛弃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那么,毫无疑问就会丢掉我们的政治根基,从根本上葬送我们的政治,最终毁我政权。
第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淡化产生了极为消极的社会示范效应,败坏了社会风气。领导干部如果违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非常容易引起人们的情感反应,并对整个社会产生一种“引导”示范的作用。由于某些领导干部淡化宗旨,不用权为公,从事权钱交易,结果使群众和下级产生“寻求平衡”的心理,在“领导效应”左右下,加以效仿,以致当前“一切向钱看”的思想弥漫于社会各个领域、各个角落,形成恶劣的社会风气。
第三,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淡化产生了严重的腐蚀作用,葬送了一大批干部。领导干部是革命和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领导干部如果不能自觉地履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其结果不仅是领导干部自身受到危害,也是对党的组织路线的破坏。淡化宗旨的现象一旦在更大范围内滋生和蔓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尽心尽力尽责尽职的人反倒没有市场,我们党就将失去大批的领导骨干,就难以担当起更重大的历史责任。
第四,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淡化加大了改革开放的难度和成本,破坏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统一。当前我国的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许多深层次的矛盾日益显露,各种利益的调整和再分配使得人民内部矛盾显得更加突出和复杂。任何一场改革如果不能让群众受益是决然不会成功的。当前各种群众集体上访、告状、静坐绝食乃至服毒自杀的事件不断上升,与一些地方的领导脱离群众、伤害群众、剥夺群众利益是密切相关的,其造成的后果和影响,破坏了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
3.为人民服务宗旨淡化的深层原因
第一,从认识根源看,为人民服务宗旨淡化根源于领导干部对群众史观缺乏自觉的理性把握。当我们某些领导干部在任期内确实为群众办了一些好事,表达和实现了群众的愿望时,这种大人物创造历史,领导可以决定群众的错觉就会得到进一步的强化。群众史观认为是“时势造英雄”,是群众创造了领袖。但从表面看问题的人却以为是“英雄造时势”,是领袖决定群众。这就从哲学世界观上走上了脱离群众的轨道。
第二,从历史根源看,为人民服务宗旨淡化根源于中国几千年封建传统的影响。“官贵民贱”这种封建主义的官本位和等级观念使得一些领导干部在群众面前缺乏民主、平等的观念,重大政务不公开,把群众和下级视为自己恩赐、施舍的对象,而把自己视为救世主。
第三,从现实根源看,为人民服务宗旨淡化根源于人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不要提倡为人民服务的观念没有形成共识。当前,有的领导干部认为,市场经济的本性是利己的,是奉行求利原则,而为人民服务讲的是利他,是奉行求义原则,二者是对立的,是不可兼顾、毫不相容的;有的领导干部认为,为人民服务是对党员干部的政治要求,是传统体制下的提法,不适应今天的市场经济条件;还有的领导干部认为,发展是硬道理,应先讲发展市场经济,后讲为人民服务,只要自己在任期内把本地的经济指标搞上去了,不那么深入群众也无关紧要。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必然导致行为上的偏离。
第四,从自身的内在根源看,为人民服务宗旨淡化根源于领导干部放松世界观的改造,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扭曲和偏离。这是造成宗旨淡化最深层的原因。在新的历史时期,即使是共产党的领导干部,他们的理论信仰、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也遇到了新的课题,也处于新旧体制交替的“阵痛”中。而不同的理论信仰和人生观、价值观又会造就出不同的领导干部。
第五,从外在的硬约束根源看,为人民服务宗旨淡化根源于制度约束的“软化”和干部政策的某些误导。比如,“首长工程”、“跑官要官”问题,其产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干部考核制度、晋升制度存在着错误的导向,驱动着一些领导干部只对“制度”负责不对群众负责,只要领导喜欢不管群众不喜欢。如此一来,极大地伤害了那些一心一意干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干实事的干部。久而久之,只会使更多的领导干部加入淡化宗旨的队伍。
三、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正确思路与途径
1.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应成为领导干部的终身追求
第一,不断进行宗旨的自我反省。所谓“全心全意”就是要求领导干部为人民服务应是完全彻底的,毫无保留的。是一个心眼、一门心思的,是第一追求、最高追求。领导干部要经常进行宗旨的自我反省、自我检查、自我教育,这是一条根本的途径。
第二,分清目的与手段。要树立正确的为官之道,即当官是为了做事,当官是手段,为人民服务是目的。这样才能把职位、职权用于为人民谋利益,珍惜人民给予的权力。
第三,把讲宗旨当作历久常新的话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不变的宗旨,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党面临的形势和根本任务的不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实现方式亦应有所不同。新的形势下,领导干部仅仅做到和群众“一块苦”、“一块穷”是不够的,不仅要当“辛苦官”、“好人官”,更要当“明白官”、“能人官”。所以,怎样做到终身为人民服务既是永恒的话题,又是常思常新的话题。
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应成为领导干部的一种责任
第一,必须养成和达到服务是一种责任的意识和境界。对于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来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一种天然的、内在的职责与任务,是一种历史使命、历史责任。我们能选择的只是为人民服务的形式,而没有服务与不服务的选择。
第二,必须实现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一致性。必须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作为最高的价值取向和衡量标准,使自己上不愧党、下不愧民,实现两种“负责”的统一。
3.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应成为一种法制
解决领导干部宗旨淡化问题,仅靠道德说教是不够的,必须使其上升到法制化的层面,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承认,中国的“法治”传统是很孱弱的,“法律虚无主义”严重地存在于部分领导干部头脑中。因而有必要变“软”制约为“硬”制约,把“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作为一项准则确定下来,并接受群众监督,从而使为人民服务上升到法制化的层面,使其具有法治的保障。
4.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应成为一种干部制度与用人机制
用人腐败是最大的腐败。必须通过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干部人事制度,形成一种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机制,从传统的“个人伯乐”转向“制度伯乐”。简言之,要建立一种保证坏人得不到权力,或得到权力的人不敢变坏、不愿变坏、不能变坏的干部制度与机制。此外,还应加强决策责任制、社会承诺制、调查研究制等制度的建设。
5.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应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第一,为人民服务是老百姓的愿望,要在全体人民中旗帜鲜明地倡导为人民服务精神。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面旗帜,我们的目的不仅是让这面旗帜聚集一大批党的领导干部,而且要使这面旗帜产生更大的民族凝聚力,把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推广到全体人民中间去,用党风来影响民风,营造一个“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风尚。
第二,为人民服务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我们的任务是用先进性带动广泛性、影响广泛性,针对各个层次开展为人民服务的教育,引导全体社会成员不断向道德的最高境界攀登,在全社会开创一代新风。
第三,为人民服务要求实现依靠群众与教育群众的统一。当前一些地方的领导由于对群众教育不够,引导不够,使一些群众对党的政策缺乏了解,产生误解,从而淡化了对党、对国家、对集体的感情,产生与党的现行政策相抵触的情绪和行为。因此,我们必须注意教育群众、宣传群众、号召群众,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总之,只要我们各级领导干部自觉地向社会“实践、实践、再实践”,向群众“学习、学习、再学习”,向基层“深入、深入、再深入”,我们就一定能使党的为人民服务的旗帜高高飘扬,光彩夺目,我们的党就能像古希腊神话中的安泰那样,凭借母亲大地神的力量,永远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