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思维导图,实现有效备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效备课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前提和保障,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不竭源泉。有效备课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要求,它能有效避免备课过程中的随意性、盲目性、片面性。思维导图是由英国人托尼·博赞发明的,由标有关键词的中心图和分支构成(类似于树状结构图),以发散的图形和其上的关键词或图标来表达思维过程和结果,是一种高效的图式思维工具。研究发现,创建思维导图,能有助于进一步弄清“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等问题,是实现有效备课的一条有效途径。笔者试以“电场强度”为例,谈一谈如何创建思维导图,实现有效备课。 一、阅读教材内容,创建思维导图,理清知识脉络 教材是联系编者、教师、学生的一个蓝本,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是有效备课的重要资源。备课时必须反复阅读教材,弄清每章每节的知识脉络,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 首先,通读教材,理清主干知识。《电场强度》一节将重点学习两个概念:电场、电场强度,三个模型:点电荷周围的电场、电场线、匀强电场。 其次,精读教材,弄清教材是从那些角度来揭示概念、规律、模型的内涵及外延的,理清知识点间的主次和联系。本节教材试图从电场的产生、作用、特点来认识电场;为了形成电场强度的概念,教材探究了电场强度的定义,归纳了电场强度的定义式、单位、矢量性、物理意义;围绕电场强度的大小、方向、叠加构建了点电荷的电场模型;从电场线的定义、特点、常见点电荷周围的电场线的分布及规律阐述了电场线模型;最后,介绍了匀强电场的定义、电场线特点。 然后,反复阅读教材,特别是教材中的旁注、底注、科学漫步,直至领悟出编者思路。在本节教材内容的处理时,编者试图通过物理学发展史、科学探究引领学生形成电场、电场强度的概念,在教学的过程中,再次渗透了比值定义法、微元法、模型分析法等物理思想。 至此,我们运用Mindmanager绘图软件,选择模板,以学习内容为中心主题,对知识点进行归类和整理,以电场、电场强度、点电荷周围的电场、电场线、匀强电场为次级主题,每个次级主题又包括若干分支,即次级主题的子主题,创建思维导图,形成《电场强度》一节的知识结构,然后进行一些标注和装饰,最后以图像格式导出(图1)。这种直观化的结构使得各知识点的主次层次关系一目了然,能使我们迅速注意到重点,有助于对学习内容的完整把握和理解,有效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避免了教学内容的随意性。 二、研读课程标准、教师教学用书,创建思维导图,形成三维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的依据,是对学习结果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对《电场强度》一节的要求为:理解静电场,初步了解场是物质存在的形式之一。理解电场强度,会用电场线描述电场。教师教学用书则对本节提出了更为具体的教学目标。细细研读分析,其教学目标可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 知识与技能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知道、理解、掌握。知道只要求学生能描述、说出物理现象的最基本的属性,是最基本的要求,本节课中的电场、匀强电场就属于这一要求。理解则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对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外部条件有一个完整的区分度,如点电荷的电场就必须达到这一较高要求。掌握是指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和推理,能内化知识形成过程中的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本节课中的电场强度、电场线就属于这一要求。 过程与方法是指为了实现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学目标,学生所经历的学习过程和所采用的学习方法。这一过程,不是教师满堂灌的过程,而是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不是教师手把手的过程,而是学生参与、体验、感悟的过程。总体而言,宜采用问题互动式教学。具体来说,电场、匀强电场宜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点电荷的电场、电场线宜采用合作学习;电场强度宜采用探究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不完全是过去的思想教育目标,更包括道德基础、价值观基础。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之间并不是孤立的递进关系,而是同一事物的三个方面。同一个知识点可能三个维度的目标都有,也可能只有两个、一个。在学习电场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体验到物理学发展的曲折与创新;在电场强度的探究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比值定义法是物理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在学习电场线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体验到物理学的对称美、简洁美、和谐美。多年以后,学生也许记不得具体的物理知识,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却会影响他们的终生。 接下来我们开始创建思维导图:以教学目标为中心主题,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次级主题,再以不同的能级要求为次级主题的子主题,然后将各知识点附着其后。我们还可以选择关联工具,将不同目标中的同一重要知识点前后连串起来(图2)。这样每个知识点的教学目标都变得可视化、显性化、立体化,不仅有利于我们交流、思考,还能避免教学过程中的盲目性,有效解决了“为什么教”的问题。 三、研究学情,创建思维导图,寻求学生最近发展区 不同年龄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思维能力和认知规律,不同年级的学生具备不同的基础知识和经验,不同班级的学生具体的学习风格也不尽相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不研究学生的学情的教学,只能是空中楼阁。我们应进行如下分析: 经历了高一年级的学习之后,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控制和调适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但兴趣仍然是影响学习效率的非智力因素之一。我们有必要利用物理学史、物理实验、生活中有趣的物理现象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中学阶段,学生意义识记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他们对简单、重复的机械记忆显得厌倦。我们宜采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教学,让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各器官相互配合,多通道协同记忆,不仅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而且能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高二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理性思维能力还比较薄弱,他们往往习惯于从具体的事例根据经验作判断、下结论。所以在揭示知识的内涵时不能急于求成,要引领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通过推理归纳得出结论。 再分析学生的先备知识,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磁场、磁性、磁感应线、光线,在探究速度、密度概念时已经经历过比值定义法,前面一节又刚刚学习过库仑定律,本节课的学习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我们以学生学情为中心主题,以认知规律、先备知识为次级主题,再以兴趣、记忆、思维、磁场、库仑定律、密度、光线为次级主题的子主题,创建思维导图(图3)。分析思维导图不难发现:我们可以类比磁场概念引入电场;可以通过比较电场线和磁感应线的异同加深对电场线的理解;库仑定律为我们探究电场强度的定义、推导点电荷周围的电场强度的大小提供了理论基础;比值定义法在学习密度、速度概念时已经运用过。电场线这一模型能使物理规律具体化、形象化,这种重要的思想方法我们在学习光线、力的图示、磁感应线时也曾经应用过。这样,通过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寻求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我们在原有的思维导图中再插入浮动主题“最近发展区”,将分析确定的教学方法作为次级主题,并可以随时修改、更新。由此可见,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图式思维工具,能有效归纳整理我们的教学思路,使我们的教学更具针对性、科学性,有效解决了“怎么教”的问题。 综上所述,结合有效备课,笔者对思维导图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并以《电场强度》为例,初步介绍了思维导图的创建步骤和方法,展示了思维导图的特征和应用。然而,这才仅仅是冰山一角,思维导图尚是一个年轻的话题,也是一个有待我们继续深入探索的领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但愿思维导图能成为我们有效备课,提高教学效率的一潭活水。创建思维图实现有效的备课_思维导图论文
创建思维图实现有效的备课_思维导图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