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判竞争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竞争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生之路即是谈判之路。
人生实难,难在谈判。
初入社会,你懂得谈工作条件吗?
负责采购,你懂得杀价吗?
谈判是解决冲突的方式,
谈判能创造己方最有利条件,
但是,你有多少筹码上谈判桌?
你懂得谈判心理战吗?
如何发牌与叫牌?
一个好的谈判手需要何种特质?
从跨国企业购并、两国相争主权、区域经济共存共荣,
从个人到国家,谈判能力主导胜败兴衰。
一个具竞争优势的公司绝对需要谈判力,
这是谁有谈判力,就能掌握竞争力的时代。
掌握人生发牌权
文/杨索
没有人能免于谈判,你具有愈多谈判筹码,人生就愈有胜算!
谈判意味着双方存有需要协调的冲突。谈判专家麦考梅克(Mark H.McCormack)说,万物之中,只有人类能把“谈判”发展极致,只有人类能用谈判代替武力,对其他生物而言,武力就是谈判。
针对“谈判”一词,《教你赢得一生的谈判》作者卢克(Richard Luecke)指出,“谈判”(negotiation)的拉丁文字根(negotiatus)即是“进行交易”。
“谈判”是负面的字眼,“这两个字已经有一分为二的对峙意味,”合勤科技行销总监汪志谦认为。他说,“把谈判二字换成沟通,是比较适合华人的修辞。”
不管是“谈判”或“沟通”,汪志谦表示,“双方对谈前,你要先知道自己的底线是什么?同时细心倾听,了解对方要什么,并且去找寻找双方可接受的平衡点。”
商业谈判经常出现双方实力悬殊的情况,博客来网络书店总经理张天立指出,当他与统一进行投资谈判时。他是以博客来的实力说服统一,双方能共同创造网络书店的荣景,并且在谈判过程中秉持着诚信原则。
明局势
预备选择方案,勿陷零合僵局
身为中国复关和入世谈判的灵魂人物,龙永图对谈判过程中的酸甜苦辣深有体会,他曾感慨说道,“为使中国加入世贸,我去世贸组织的总部不下50次。受益于航空公司的优惠计划,我们从航空公司拿到的免费机票足以让我们飞到月球。”
在“入关”谈判进入最后环节时,龙永图记得中美最后只剩7个问题无法达成共识。在中美双方准备“后事”时,朱镕基总理“板着脸孔”对大家说:“今天一定要签协议,不能让美国人跑了,我跟他们谈。”结果,朱总理在谈判桌旁让大家捏了一把汗。当美国人抛出前三个问题时,总理都只有一个回答:“我同意。”
当时龙永图就急了,这不是要全盘放弃吗?他就不断给朱总理递条子,写着“国务院没有授权”,没想到朱总理一拍桌子说:“龙永图,你不要再递条子了。”而当美方抛出第四个问题时,朱总理说:“后面4个问题你们让步吧,如果你们让步我们就签字。”美方5分钟后同意了中方意见。
龙永图说:“事实证明,后面4个坚持没有放弃的问题,如汽车贸易等是我们的底线,这就是对优先次序的判断。”
谈判专家表示,要在谈判前先强化自己的BATNA(Best Alternative to a Negotiated Agreement最佳替代方案),也就是不要怕破局,才能使对手依照我方条件成局。显然朱镕基和龙永图,就联手布置了一场谈判好局。
其实,远在BATNA这名词出现前,精明的统治者与敌人交手时,就有这项观念。在欧洲十五世纪,当英王爱德华四世率军穿过英吉利海峡,准备掠夺法国土地。
处于弱势的路易十一即刻决定和英王谈判。路易十一知道他的BATNA是打一场费时且昂贵的战争;所以,他判断和爱德华达成和平协议是相对划算的解决之道。
事后,路易十一说道:“我将英格兰逐出法国领土远比我父亲所做容易,我父亲是以武力赶走他们,我则是藉助美酒佳肴将他们驱逐出境。”
巨大机械总经理罗祥安举例,他在谈下Schwinn(1970年代,世界第一自行车品牌)的代工,最初见面,他只谈巨大的理念和品质,绝口不提采购,两人愈谈愈投机,Schwinn负责人找来相关主管一起谈,双方第一次接触有良好交集,也敲开接单大门。
辨厉害
用过去经验改进未来能力
除了创造谈判前的真诚氛围,罗祥安提醒说,谈判中一定要有很多选择,不要陷入零合僵局。
1993年,以色列总理拉宾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主席阿拉法特,在美国总统克林顿见证下,在白宫花园签署和平协议。拉宾事后说明,各方在讨论永久性解决方案时,会对许多问题产生分歧,他说:“当分歧产生时,我们要把谈判过程分两阶段处理,这是基于一个先决条件:如果我们想在今天讨论永久解决方案,就决不会谈出任何结果。”
无论是商业谈判或外交谈判,谈判关系图都是错综复杂的网络,因为谈判双方背后即具交互影响的复杂性。只要是对外往来,都牵涉利害关系,需要协调沟通。
但是,很少有公司系统性地“管理谈判”,哈佛谈判计划分支顾问机构“优越伙伴”公司负责人厄特(Danny Ertel)曾点出,一家公司要成功建立谈判能力,应该运用过去经验来改进未来的谈判,如此才能建立起整体的谈判基础结构。
知彼此
不只和对手谈,也和自己人谈
明基集团法律顾问李志华指出,一般人很难想象,谈判中最困难的部分,有时是出现在己方团队的内部协调,谈判双方代表,不见得说了算,有时背后还在角力,自己人还跟自己人谈判,法务、业务、生产等不同立场者相互较劲。
关于这点,1993年担纲以巴谈判的以色列外长佩雷斯(Shimon Peres)即云:“谈判最后是要和自己人做出谈判,说服己方接受结果,而不是同别人谈。”
在团队谈判中,宇智顾问公司董事长徐小波建议,团体战不能有个人英雄主义,在谈判过程凸显自我。
就如,签署奥斯陆和平协议时,以色列外长佩雷斯被外界推为谈判首功,他即刻声明:“这是谈判团队的功劳,我只是其中一分子。”
另外,谈判专家认为,扮演谈判配角的原则就是一定不能多话、抢功劳。不能在事情未成时对外发言,事情成了也不能对外发言,因为要成就一件大事,你就必须甘于安静的位置。
在如今的华人世界,谈判已有显学之势,谈判专家刘必荣就指出,从1986年起,谈判学就已经很热门,而1989年至今,他的谈判课程多到说不完。刘必荣归结说:“谈判力就是竞争力,你可以少一张学历,但不能少了谈判力!”
经典案例
谈判力,造就影响力
文/王怡棻
前美国总统肯尼迪曾说,“绝不因恐惧而谈判,但也绝不惧怕谈判。”
在攸关大众权益的外交谈判上,惟有平衡全局,折冲樽俎,才能取得谈判的胜利
“谈判训练之父”尼尔伦伯格(Gerald I.Nierenberg)形容,谈判是一个“合作的利己主义”的过程。谈判考验着政治人物的智能,也试炼着人民的接受度。
谈判结果是否能接近预期,除了取决于谈判技巧,也在于谈判者能否在利益冲突的情况下,考量两造立场,协调出消弭问题的方案。
以埃大卫营协议:Re-imagine走出僵局
1967年,领土、宗教上新仇旧怨累积多年的以色列与埃及,爆发了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大举占领了加萨走廊、戈兰高地,以及西奈半岛,当时美国正为越战焦头烂额,无心插手,以色列遂长期占领阿拉伯领土。此外,巴勒斯坦难民眼见倚赖国际力量解决争端机会渺茫,决定组成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准备独立建国,使问题更加恶化,以、阿间的冲突也日益频繁。
联合国虽积极排难解纷,并指派瑞典驻苏大使贾林折冲协调,不定期进行分别会谈,设法提出解决方案,但各方歧见如故。
以色列主张重划西奈半岛,埃及则坚持完全归还,立场严重分歧,谈判也陷入僵局。
就以色列而言,由于地形缺乏纵深,境内无险可守,先天的国防弱点使其感到拓展领土的强大需求,西奈半岛是阻止埃及入侵天然屏障,为国家安全之所系,自不能轻言拱手。就埃及而言,讨回领土乃天经地义,国家主权岂容侵犯。
然而,摆脱一味着眼领土的思维,两国也在彼此原始动机中找到转机。
1978年,埃及总统萨达特(Anwar Al Sadat)与以色列总理贝京(Menachem Begin)在美国总统卡特(Jim my Carter)的斡旋下,签署大卫营和平协议,决议以色列将西奈半岛完全归还埃及,然而同时西奈半岛被划为非军事区,埃及的坦克车无法进驻以色列边境,此举降低以色列的外在威胁,也保全了埃及的主权,结束长达30年的战争状态。
由于对中东和平贡献卓著,萨达特与贝京在同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殊荣。
美苏限武谈判:行动诚意博取信任
1962年,苏联在古巴秘密布署核子飞弹,射程涵盖美国领土,美国总统肯尼迪(John F.Kennedy)得知消息后,立即宣布封锁古巴,并扬言若苏联不撤飞弹,将不惜一战。
这场几乎引发世界大战的古巴危机,在苏联赫鲁晓夫的让步下惊险落幕,也使美国意识到,不主动与苏联谈判协商,大型的武装冲突终难避免。自此之后,肯尼迪以及继任的约翰逊与尼克松莫不积极与苏联进行高峰会,期以外交谈判解决争端。
是以1969年,苏联与美国开始进行限武谈判,并于1972年签署战略武器限制谈判第一阶段条约(SALT1)以及反飞弹防御部署条约(ABM),藉战略均势维持和平。
然而,美苏两国因为不愿开放门户,让对方国家察看自己的裁武情况,所以一直有查证上的困难,各怀鬼胎的气氛依然存在。
直到1987年冷战结束后,双方开始大量分享信息,不但互相邀请对方参观自己的核子试爆,一同进行核子试爆,中程核武裁减条约(INF)签订后,更分别派遣人员到对方飞弹基地,实地监视对方拆核弹头,互信程度大为提高,两国关系也大幅解冻。
艾科卡造势:无形压力引导结果
1986年,美国福特、通用汽车以及克莱斯勒三大车厂,为了争取市场占有率,纷纷打起折扣战,只要一家有所行动,其他汽车公司立刻还以颜色,以更优惠的配套方案,吸引消费者目光。在严重的削价竞争下,各家厂商表面销售风光,私底下都暗暗叫苦,因为利润过低,等于是卖一辆、赔一辆。
克莱斯勒总裁艾科卡(Lee lacocca)观察各家车厂皆战况惨烈,决定率先发难,召开记者会明确向大众表示,克莱斯勒的优惠活动即将截止,然而若福特与通用汽车不愿罢手,克莱斯勒也准备随时奉陪。这项以战逼和的策略,成功制造出驾驭竞争者行动的谈判氛围,同时暗示不跟进的严重后果。
福特与通用车厂知悉后,即决定跟进克莱斯勒的行动,在无形的谈判压力下,停止流血的竞价策略,销售的恶性循环也就此打住。
国际海洋法谈判:客观标准化解冲突
《实质利益谈判法》(Getting to Yes)一书举例,20多年前,一次国际海洋法会议上,印度代表第三世界提议,各国的采矿业者在进行深海采掘时,应该先支付给该地区6000万美元采掘费,做为经济上的回馈。美国则怀疑印度存心敲诈,并坚持探勘尚未获得经济利益的初期,没有必要支付费用。两者各持己见,提案进度因而停摆。
此时,与会代表发现麻省理工学院(HIT)开发了一套深海采掘的经济模式,可以估算出采矿各时期的成本与利润,藉此客观的标准,印度代表察觉自己当初提出的费用确实过高,决定参考HIT的数值向下修正。一向仰赖采矿公司提供资料的美国,也从MIT估算模式中发现,在经济能力许可下,部分费用其实是可以先行支付,也决定改变主张。
因此这项谈判得以在互相理解、充满尊严的情况下顺利展开,最终让与会者获得满意的结果。
谈判可以重如泰山,可以轻如鸿毛。大规模的外交或商务谈判,牵动的不仅是战与和、盈与亏,更关乎面子与形象,因此,背负众人“关爱眼神”的谈判者更需步步为营,才能成就完满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