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教学体系要素的美_系统学习论文

教学系统要素美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要素论文,系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94(2008)12-0003-06

关于教学系统要素,人们的看法并不统一,已经形成诸如“三要素说”、“四要素说”、“五要素说”、“六要素说”、“七要素说”等观点,其中以“三要素说”和“七要素说”较具代表性:(1)“三要素”说。这种观点认为教学系统是由三个最基本的要素,即教师、学生、教材构成的。(2)“七要素”说。这种观点认为教学活动是由学生、目的、课程、方法、环境、反馈和教师等七个要素组成的。应该说,这两种观点对帮助我们深入认识教学系统基本要素是大有裨益的。笔者认为,在这个问题的研讨中,进一步区分教学系统的构成要素和影响要素是有必要的。一般说来,教学系统的构成要素应该具备如下特点:(1)构成性。即为构成教学系统的必要因素,不可或缺,缺一则不能成其为教学系统。(2)包容性。即所构成的教学系统具有高度概括性,能包容所有的教学系统。(3)基本性。即构成要素本身是单一的,不能再进行划分的。据此条件,我们可以确定教学系统的构成要素为:教师、学生、教学内容。而教学系统的影响要素应该具备如下特点:(1)影响性。即确实对教学系统有直接影响,是保障教学系统充分展开的充分条件。(2)联系性。即教学系统的影响要素与构成要素有密切联系,有的在某种意义上说即是构成要素的延伸或派生。(3)动态性。即不同水平的教学,其系统的影响因素的水平不同,随着教学研究的深入,可能会发现新的影响因素。据此条件,我们可以确定的教学系统影响因素有: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包括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教学环境等。基于上述认识,我们认为“三要素”说只确定了构成要素而忽略了影响要素,虽然简约,但有失丰满;“七要素”说将两种要素并举,虽然相对完整,但缺乏层次区别。如将两说参酌变通、互补求优,或可减少缺憾、成一新说?在这里,我们尝试提出“三(三)构成(影响)”要素说,即认为教学系统是由三个构成要素和三个影响要素整合而成,构成要素是“骨架”,影响要素是“血肉”,二者在教学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可简要图示如下:

图1 教学系统要素

本文对教学系统美的探析即以此为理论基础而展开。

一、教师美

要把学生真正带入美的宫殿,教师首先应使自己成为美的使者。对于教师美的地位和作用,教育家们已从多种角度作过重要论述。凯洛夫(N.A.Каирова)认为,在学生眼中,“教师是一切美好的化身和可资仿效的榜样”。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培养下一代比作“雕塑大理石”。他认为教师是“创造未来人”的特殊雕塑家[1]。他还认为,“教师讲的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它不仅开发情绪记忆,而且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一个人格形象完美的教师,在学生的审美观照和体验中,犹如严冬里一缕温暖的阳光,它不但照亮学生的心灵,而且会在学生的心目中留下永久的温馨和动力。

从审美角度上看,教师美是教师的内在品质通过外在形式表现出来的内外结合整体美,是教师在教育工作生活实践中主体人格精神的显现,是社会美的集中表现。内在素质美,这是教师审美机制的实质和核心。所谓“胸藏万汇凭吞吐,腹有诗书气自华”。但是,任何内在素质(品格、意识、德操、才能)总要通过一定的具体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在强调内在素质美的同时,又不能忽略外部形态表现美。只有当教师的内在素质同外部表现完美结合的时候,我们才能说这是美的。关于教师的气质,和任何一个普通的人一样,必须具备生气、英气、勇气和正气。生气指的是活力,英气指的是包括敏锐和抉择的智慧,勇气是努力适应于孩子们的果敢,而正气则是做人的根本。这些“气”,既是心灵之气,也是力量之气,同时也是人生存在的支柱——活力的表现。这些“气”是在教师和儿童之间的彼此的关心和团结中建立起来的,从而也能产生出真正关心孩子们的教育的技能[2]。教师美的形象是学生目光聚焦的对象,也是对学生辐射教育影响的源泉。

教师美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著名学者季羡林曾说过:“真正优秀的学生,不是从课堂里教出来的,而是由优秀的教师熏陶出来的,只有一流的教师才能熏陶出一流的学生!”日本学者过村明先生在《技术的进步和教育的倒退》一文中指出:“教师之所以成为教师,也就是说用机械无法取代教师活动的领域……除了教师的人格(情感)之外,没有别的。剩下的就是依靠教师人格的魅力,与人相接触这一重要领域。”为了说明这个道理,他举了流传在教育界的一则笑话:美国某大学有位教授,每周让助手将他的讲课录音拿到教室放给学生听,以录音代替讲课。这以后,学生也提出要拿录音机到教室复制讲课的录音带。结果是,教室既没有了教师,也没有了一个学生,只剩下两台录音机。这则笑话饶有风趣地告诉了我们一个严峻的现实:如果真的是这样,教育就完全脱离了教育活动,而变成单纯复制录音带的工作了[3]。

追求美的教师需要反思如下专家的告诫和学生的期望。台湾作家林清玄非常赞同一位台北化妆师的观点,即所谓“三流的化妆是脸部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也有审美学家强调指出:“气质之美重于形体之美,形体之美重于容貌之美。”如此说来,外表的美容只是一道美丽的加法题,所得的总数很有限,而且容易过期;才识和品德的“化妆”仿佛是用乘法,时间越久,计算所得的数越大,而且不会变质。可见生命的化妆才能使美丽永远“保鲜”。所以,每个教师都应学会给自己的生命“化妆”。笔者曾以“女教师的打扮(服饰、化妆)与形象美”为话题,访谈过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意见有:“穿着整洁、大方就很好”,“化点淡妆没有什么不好的”,“拜托老师别染假发,我看到老教师脸上的皱纹和白发特别感动”,“穿高档衣服,爱做美容,却常对学生说‘狠话’,变着花样整治学生的老师,其实最让人恶心了”,“爱打扮的老师吸引我们的注意力,要是教课再让我们佩服,那就更好了”。其实,学生对教师美的理解和期望,是最值得教师们反思的。

二、学生美

黑格尔认为“儿童是最美的”。儿童为什么是最美的呢?在他看来,“儿童的美并不在于身体的,而在于表情的、动作的、语言等诸方面表现出来的天真无邪、幼稚无欺的心灵。就是他们偶尔做出在成年人看来是很‘狡猾’的事来,你也绝不会觉出他们面目可憎可恨。儿童的美,一切都显现为一种自然自由的神态,而这种神态绝非成年人所能够再拥有的。”[4]所谓“赤子之心”,是人类社会“一片未被污染的天空”,非常值得所有人特别是教师倍加珍惜和小心呵护。

学生美的重要表现是学生的个性美。每一个个体的生命都是独特的,每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也是独特的,只把人看作是抽象的“类”,强行以类的标准去严格规范每一个特殊的个体,这实质上是对个体精神生命发展主动权的剥夺。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世界——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5]教育家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这样告诫过我们:“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6]自古至今,教学中许多悲剧的发生,都是对学生个性视而不见、不够尊重,乃至故意扭曲所致。卢梭的告诫,至今仍有发人深省的现实意义。

学生的学习美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黑格尔曾这样描述道:“一个小男孩把石子抛在河水里,以惊奇的神色去看水中所现的圆圈,觉得这是一个作品,在这作品中他看出他自己活动的结果。”[7]我国古代有许多传为佳话的好学故事,反映了学习美的深刻内涵和重要品质。如《竹斋集》载:“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垄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8]遥远时空,一位少年,夜坐佛膝之上,手捧长卷,彻夜而读。一种无以言传的美,深深打动了我们。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的智慧、个性和意志品质,都是很美的。

学之美,意味着学生学的审美化。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活动是多种多样的。这种创造性劳动过程本身及其成果,也正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产生审美体验的无穷无尽的源泉。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此类情况: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了一条真理,特别是他们感兴趣、执著于追求的真理时;当学生另辟蹊径,解决了某一实际问题时;当学生用简洁生动、逻辑严密的语言回答了老师的提问时……一种不可名状的喜说和满足感就会油然而生。学生的审美感就是这样与自己的创造性劳动不可分割地联系着,并从中获得对学习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的动力[9]。以往的教学美学的研究多侧重于教之美,对学之美的地位重视不够,这种状况是今后需加以努力改变的。

课堂审美是一种“双向运动”。当学生作为客观对象,纳入教师的审美视野的时候,学生的具有审美价值的诸种行为、语言、情绪、态势、感情等等,都将对教师发生影响作用,使教师或者产生审美体验,感到亲切、愉悦、奋扬、欣慰,感受到学生身上进发出的种种美;或者相反,教师在学生身上感触到的是冷漠、压抑、厌烦等等。教学相长并不仅仅表现在知识、能力和品德上,在审美方面也不例外。在教学中,学生之美期待发现。一个人带着五彩的眼睛去看周围事物,心中就充满了五彩缤纷,同样,用欣赏的目光去看你的学生,你心中的学生必然是阳光的、可爱的。作为教师,我们应经常反躬自问:你心中的学生之美在哪儿呢?只有善于发现并能欣赏学生之美的教师,才有可能成为一个优秀教师。

三、教学内容美

英国著名学者波兰尼(Michael Polanyi)认为,知识具有内在的美(即他所称的“求知美”,intellectual beauty),人们对知识的追求正是对这种美的追求[10]。以知识为核心的教学内容,包含丰富的审美因素,是教学美的重要构成部分。学校美育的积极倡导者蔡元培先生认为,“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在对此作了具体描述后,他指出,所有这些“无不于智育作用中含有美育之元素,一经教师之提醒,则学者自感有无穷之兴趣”。国家教材审查委员朱绍禹教授说:“只有有趣味的教科书,才会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其内容才易为学生所吸收、消化、运用。因为比起单调的内容来,有趣的东西更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并能带来学习的愉悦感。”[11]教学内容美是教学美的重要存在形态。

科学美学为师生审视教学内容美提供了重要视角。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指出:“科学中存在美,所有的科学家都有这种感受。”[12]他对物理学中的美的发现和论述,让许多人耳目一新。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和科学哲学家彭加勒(Henri Poincare)认为科学美根源于自然美,特点在于其“深奥的美”,这种“深奥”性是“潜藏在感性美之后的理性美”。他列举的理性美有雅致(elegance)、和谐(harmony)、对称(symmetry)、平衡(balance)、秩序(order)、统一(unity)、方法的简单性(simplicuty of the mean)、思维的经济性(economy of thought)等。通常认为,科学的王国是枯燥乏味的,其实这只是对不懂科学的人而言,在科学家看来,科学的王国和艺术的王国一样,也是奇妙无比的自由天地。科学也有境界,对于神游在科学境界中的科学家来说,他也有着类似艺术欣赏一样的审美愉快。科学美的存在形态有科学实验美、科学事实美与科学理论美。科学实验包括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和实验成果。这一切如果周密、简洁、和谐、敏捷,富有艺术的节奏、韵律,那就有美;科学事实是实存的,但是它作为科学考察的对象,在同类事物中它必然是典型的,在科学家的眼中,它的现象清晰地透现出事物的本质、内在规律性,因而也就闪耀着美的光辉。科学理论是用特殊的符号表述的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科学美的理性本质在科学理论中体现得最为充分。

教学内容的美,有的较为明显,有的较为隐蔽。特级教师李吉林指出:“我们每天所教的学科,本身都渗透着美、蕴涵着美。说‘蕴涵’即意味着藏在里面,如不注意显示,那么教学内容可能就缺乏美感。”[13]能不能显现教学内容的美感,是教学是否具有美感的第一要素。因为教学内容所蕴涵的美,既可以显现出来,也可以因忽略而抹杀掉。同时,教学内容的美是其本身所具有的,而不是外加的。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若是与教学内容美“对面不识”或竟“失之交臂”,则无异于身入宝山却空手而归,是至为遗憾的事情。所以,教师和学生都应积极做教学内容美的发现者,这个发现的过程将是非常有趣和有意义的。

四、教学目标美

“为什么而学”永远是教学要思考并必须作出明确回答的重要问题。教学不仅是科学,也是艺术,存在主义者布伯(M.Buber)也坚持认为教学是一种艺术,而且应是有目的性的艺术(purposeful art)[14]。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谢富勒强调说:“教学活动导向某个特定的结果:是一种目标导向的(goal-directed)活动。”[15]教学目标在教学要素中发挥着凝聚其他要素的灵魂的作用,决定着教学的方向和所能达到的层次高度。

教学应该具有美学目的,教学的目的必须体现美学价值。教学的质的规定性在于培养人,而人的培养则依赖教学目的的规定和设计。现代社会里,人的发展与社会的需要决定了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人的道德品性,也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训练技艺或强健体魄,而应是全面完整地培养健全的人格,塑造和谐理想的人性,使每个人都有一个趋向理想完美的生命,都能自由、全面、和谐地发展,达到德才兼备、情知交融、手脑结合、心身和谐、个体与社会相统一。一个人只有学会认识美、欣赏美、进而创造美、使心灵和生活得到美化,才能使自己在智、德、体等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才能成为一个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培育和塑造全面发展的和谐人格,是教学的根本出发点;造就和陶冶具有自由意识的生命主体,是现代教学的神圣职责。

美的教学目标具有多方面的功能。(1)定向引导功能。德国美学家席勒说:“在一条并不十分令人振奋的小径上,我引您走向一个目标,这个目标已越来越近了。请您赐恩,再跟我往前走几步。这样,一个更加自由的视野就会展现出来,一个令人心旷神怡的远景也许会酬报您行路的艰辛。”[16]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意志全面发展的活动过程。教学目标和谐美,就是要求目标必须从知、情、意、技、能等方面全面规划,考虑各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把学生的发展方向定位在和谐上。(2)激励乐学功能。美的教学目标能够激发学生对学习新的内容的期待和达到学习目标的欲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美国行为科学家弗鲁姆(V.H.Vroom)在其《工作与激励》一书中曾提出一种新的激励理论——期望值理论。他认为,目标是一种强有力的刺激。激励作用的大小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目标价值,二是期望概率,即激励力量=目标价值×期望概率。也就是说,人们对目标的价值看得越大,估计实现的概率越高,这个目标的激发力就越强。美的教学目标可以从增加目标价值和提高期望概率两个方面,发挥其激励学生乐学的功能。

教学目标的审美化是实现教学审美化的思想基础。各科的课程标准以文字形式描述了教学目标,并以此规划了若干基本要求,包括知识、技能掌握的程度,能力、兴趣、态度、方法等培养的内容。教学目标的审美化,首先体现在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全面认识,摆脱“科学主义”过分执著于“知”的局限,注入“人文主义”的精神,把学生看作社会历史的人,看作有丰富个性的能动的主体,讲究教学艺术,全面实现教学目标。全面实现教学目标是就全体学生而言的,但对学生个体来说,教学目标又应该是个性化的。个性化的教学目标是教学目标审美化的具体内容。教学目标审美化的落实,尚需教师们付出自觉而艰辛的努力。

五、教学方法(手段)美

教学方法与手段也具有审美性质。教学方法审美化的基本涵义是:在审美情感的参与下,充分发掘教材的审美因素,把课程的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抽象概念与鲜活形象有机统一起来,把发展智力与陶冶性灵、深奥的知识传授与动情的美感体验完美地结合起来,从而取得相得益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学方法的审美化在其实施过程中,将更多地体现出形象性、感染性、愉悦性、和谐性、新奇性等特点。针对教学内容的千变万化,教师一方面应从客观实际出发,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形式美的感受中诱发美感、激发兴趣,从而形成创造美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还要使教学方法形象化,应努力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在生动、形象的表象基础上进行。”因此,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把知识讲得生动具体、有血有肉,给学生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睹其形的美感。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指出:“人们喜欢给他们深刻印象的东西,容易被不寻常的东西打动。”[17]美的教学手段是达至美的教学目的所不可缺少的工具。

任何成功的课堂,都离不开恰当、巧妙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好教师应该是拥有某些让学生感到惊喜与兴奋的“技术”的人。教师在“技巧”上的用心,主要体现在语言表达的技巧、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技巧、处理课堂中出现的各种困难的技巧,以及其他个人独具的令人惊奇的能力上。如,“诗是什么?”这是一位美国老师出给高中学生的试题。题目也许算不上新鲜,但答题的要求却极为有趣——这就是必须先把一张白纸剪裁或折叠成某一特定样式后再发表看法。学生听了立即兴致盎然。答案也果然五花八门——有的将纸剪成两个“心”形,并解释说,诗必须由作者的心通往读者的心;有的将纸折叠成螺旋形,并解释说:诗是心情螺旋形的上升;有的索性将白纸剪碎,然后说,诗是从破碎的心中流出来的;更有的将白纸原封不动地送回,说“什么是诗”,只能由写在上边的东西自己来解释……[18]教学美的潜因,也存在于各种教学手段之中。一张挂图、一段录音录像、一次声情并茂的范读、一幅视感强烈的板书,弄得好可能带活一堂课。音乐老师刘乐群经过五年多潜心研究,创造出“乐卡乐”音乐扑克,在卡片上印着不同的自然音、音符、休止符、节奏谣、变音记号等56张,根据音的高低、长短等可以像扑克牌一样有变幻无穷的玩法(如“一条龙”“争上游”等等),从“玩”中引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掌握五线谱、简谱、解谱等基本知识,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经济、高效的辅助教具[19]。教学确实需要方法技巧,但不能玩弄方法技巧;教学也需要一定的手段,但不能过分依赖手段。只有与目的相谐的方法手段,才是美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法国古典美学家波瓦洛(Boileau)说过:“只有真才美、只有真才可爱。”有些传统方法无法解决的抽象问题,借助于现代化教学手段却迎刃而解。譬如:利用偏振光原理制作的抽动投影片,把水轮机带动发电机的机械运转情形、蝙蝠和雷达活动原理等等清晰、形象地呈现在银幕上,学生看得一目了然,用他们的话说“真好看!”(意思是既有趣又易懂)。适合教师教学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才是最好的,也因而成为美的。美国教学法专家克拉克和斯塔尔(Clark,L.H.& Starr,I.S.)指出:“教师应当掌握许多教学方法,使之能够根据自己的个性、班级学生的特点、所教科目和它的教学目的,选择最合适的技术与方法。”[20]教学方法和手段之美,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是非常之大的。

六、教学环境美

教学环境是构成教学系统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正如本杰明·布卢姆(Benjamin Bloom)所指出的,教学环境是一种能够塑造和强化学生行为的重要力量[21]。对于教学环境的作用,赫伯(Hebb)认为,外部的刺激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习者注意力的唤醒水平。具体到优化教学环境,霍特(Holt)强调,学习环境应该贴近现实生活情景。在相对宽松的氛围下进行学习,效果最好。赫尔(Hull)则建议,在学习过程中,应安排不同的学习内容,以避免学习疲劳现象[22]。在一定意义上,教学环境为教与学的活动搭建了赖以进行的舞台。就像奥托·戴克(H.Otto Dahike)所说的:“教学活动是在一定的物理环境中进行的,这个环境在一些非常重要的方面限制和规定着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可能性。环境这个舞台一旦搭起来,那么在这个舞台上将要进行的演出活动就已经部分地决定了。”[23]对教学“舞台”审美搭建的重视,凸显了教学环境美的地位和价值。

教学环境美也是教学美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就像舞美设计也微妙地影响实际演出效果一样。赫伯·里德(Herbert Read)在《通过艺术的教育》中说:“应该把美的原则应用到学校建筑及其装饰,应用到学校里的每件家具和器皿,应用到游戏和作业的一切有组织的方面。”[24]米勒(Miller)1986年曾做过一项关于学生在丑陋和漂亮教室环境里的反应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丑陋空间里,人会单调、疲劳、头疼、易怒和不友善。而在漂亮的空间里,人会顺利地反映出舒服、愉悦、重要的感觉,并且很乐意完成分配的任务。”[25]因而,米勒认为,一个装饰良好、令人愉悦的教室有益于师生交流并且对学生保持对学习任务的注意力是十分有效的。

优美的教学环境对于学生的精神状态和审美兴趣的培养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如不同的空间结构、空间组合和空间比例,会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觉,使人产生不同的审美体验。从教学主楼的构建到每一个教室的设计,从黑板的形状到讲台的比例,从人文景观的创建到环境色彩的选择,都体现出不同的审美风格,体现出人们对空间结构美的追求,同时,也使人产生心旷神怡的美的感受[26]。宋代五大书院之所以都设在依山傍水的环境中,目的就在于“借山光以悦人情,假湖水以静心情”。建筑可以更改环境,但不能制约在环境中进行的活动。正如德鲁(Drew)所说的:“离开了聪明、富于想象和忠于职守的教师,无论多么天才的建筑设计都不能最终导致教育的成功。如果说开放式空间有什么作用的话,那就是使我们意识到教师的关键作用。”[27]教学环境中的文化氛围美和人际关系美等,对学生的发展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人到学校里学习,是学习文化,他不仅仅是学习“书本文化”,更重要的是学习生活的文化。教学环境的审美熏陶,是像春雨一样“润物无声”的。

标签:;  ;  

浅析教学体系要素的美_系统学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