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上海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上海 200062
摘要:目前,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在这个并存商机和压力的新时代,建筑领域也需要不断提高设计水平,其中有机结合建筑设计与整体生态观便十分新颖。基于此,本文就生态建筑设计,探讨了整体生态建筑观建立的必要性,希望该研究,能在建筑业提高设计水平方面,发挥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整体;生态建筑设计;生态建筑观
在设计生态建筑时,建设计筑师首先应熟悉一些生态学方面的基本概念,比如,生态功能、结构等方面的内容。然后,再在生态学的方法及理论的指导下,找出影响设计环节、决策、建设的有关内容。正如杨经文所说的,现阶段许多的“绿色建筑”设计普遍缺乏“认真研究地球的自然生态系统及其功能”。有人可能会说上述论断过于武断,但实际上,许多以“绿色建筑研究”为主题的论著,切实偏重介绍个例设计与陈述设计策略,却尚未形成一种综合及整体上的研究。学者吴良镛曾经提出设计的研究,要“融贯综合研究”,倘若建筑设计师以关注环境保护与承担环境破坏责任的工作态度进行设计,则应以综合整体研究的观点来展开设计。
一、分析生态建筑观的内涵
在当今的设计当中,生态建筑观是指基于生态平衡原理,促使所设计的建筑,可以实现合理、生态的整体目标。因为生态系统的生物链十分强大,且在建立其生物链方面,有差异性存在着,易受影响而呈现一定的作用性。所以,建筑设计为了体现生态性这一理念,则应创新原始设计观念。比如,以生态设计理念为基础,在密集人群居住区,建设所设计的生态建筑,并基于生态观,来设计与生产建设有关的活动部分,以保障人类和生态在环境理想的情况下,一起和谐发展。因为建筑生活场所往往是集中式的,且信息和物质资源均十分丰富,这些均需要通过生态系统加以解决。所以,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基本的生态建筑观念,进而对生态系统当中的各个资源进行合理使用,以避免影响生态环境。
二、设计中整体建筑观的体现
1、时间因子设计影响的体现
在设计建筑的系统中,内部有时间变化存在着,其中的子系统也会相互作用,从而被时间变化所影响。所以,要求设计人员采取与之对应的措施加以解决。比如,基于科学废弃、更改适应性、灵活运用等基本的设计观念,以便能适应来自时间上的变化影响。因为生态系统的动态性和独立性均较强,所以,为了将其系统使用寿命延长,则应减小各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所以,设计人员应建立整体建筑系统的使用寿命时长,并充分考虑四周生态系统的具体环境作用性。比如:全面掌控运行系统的情况和别的生态系统在环境方面的相互作用。另外,设计人员还应认真检验系统材料和能量的流动性以及运输建筑材料而影响生态环境的情况等方面。
2、空间因子设计影响的体现
纵观整体可知,建筑形成的生态系统极易被空间因子置换所影响。具体表现如下:在其原有固定系统,转移空间或添加能量、更新原有建筑材料系统,从而新形成一个生态建筑系统,这间接表现出其设计有置换空间流动性存在。在空间上建筑生态系统的置换存在异质性影响,其中生物数量及其种类均会在空间分布上发生变化,导致系统物理和生物特性改变。相关研究显示,在空间变化上生态的异质性体现了,建筑四周生态系统在空间变化影响下,地理位置也会改变。因此,在设计建筑时,应独立评价其所处生态系统,基于自然条件的限制条件、价值、自然机制等,以减小空间因子影响整体建筑观构建的程度。
3、资源有限性因子设计影响的体现
在建筑系统中,环境往往涉及自然生态及其资源。而在生物圈中,物质流动性表现出循环系统特征,从而指导在建筑设计中对材料的应用,使其也呈现出循环状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另外,地球、生物圈中的物质系统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在使用方面来看,具有一定的限制性,同时人类利用其资源,也体现出明显的有限界定性。因此,需要对建筑生态系统进行设计和规划时,应综合衡量使用资源的情况,从而减小对生态系统资源的伤害性。此外,通过优化使用生态资源,还对社会循环、持续使用生态资源十分有利。
综合上述分析建筑设计创建整体生态观的一些表现可知,社会使用生态自然资源及其系统的程度,会给生态整体系统环境带来影响。所以,在设计生态建筑时,应重视社会使用生态资源的需求。只有合理运用生态资源,才能正确构建并树立生态观,并在生态建筑设计中,将其逐渐引进,从而将生态建筑设计的整体水平加以提升。
三、在生态建筑设计中整体生态建筑观建立的需要
1、为了和环境一起和谐发展
基于整体生态建筑观念,提出设计需要:所设计的建筑应处理好与周围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和谐关系,确保基于稳定发展,生态环境可以和资源、设计保持较强的运用性与适宜性,处理好涉及的生态关系和利益。倘若忽略和生态的这种和谐发展,则会造成生态资源的各种污染性问题。所以,必须认真进行设计,基于循环理论,让系统和环境和谐发展,比如,在生态建筑中,设计循环生态式的游泳池和回收站等,能在显示建筑区域特色的同时,还能和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维持和谐的关系。
2、为了和个性化人居环境有机结合
在设计中树立规范、健全的生态建筑观,除了要确保社会和环境和谐发展外,还要重视有机结合个性化的人居环境。所以,在设计规划生态建筑的过程中,应及时引入个性化元素,从而统一结合生态建筑设计和自然美。此外,在设计中还应重视环境的整体协调性。比如,在中国北方,对生态建筑进行设计时,因为北方在冬季往往寒冷干燥,为了确保建筑人居环境的保温性能十分理想,则要在进行设计时,添加外层保温环节,这除了合理、有效地发挥生态资源的作用外,还保障了建筑人居环境的协调一致性。但在南方,气候却较为湿润,在设计建筑时,则应基于居住的安全性,考虑通过木制材料与高脚建筑相结合的设计,来在提高人居环境生态上层次的同时,更有效地发挥资源的作用。所以,有机结合个性化人居环境和生态建筑设计的方法,是确保生态建筑观得以实现不可或缺的一种有效方法,它也与节能生态设计理念完全相符。
3.能与环境展开和谐性的发展
整体、生态建筑的观念在设计中要求:其建筑必须处理好附近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保证在稳定发展基础上,使生态环境与资源以及设计之间具有较强的适宜性与运用性,科学处理建筑涉及的利益与生态关系。如果忽视与生态和谐发展的关系,会导致生态资源出现许多污染性的生态问题。因此,有必要切实加强设计,运用循环系统与环境展开具有和谐性的发展关系,例如:在建筑中建设生态、循环式的游泳池以及回收站,既能彰显建筑区域特色,还与生态、自然环境以和谐的方式结合。
四、结语
总之,中国在设计生态建筑时,对整体生态建筑观念的体现和建立尚停留在初级研究阶段。因此,建筑设计师必须深入研究生态整体建筑观的基本理论,并积极和各地的环境、气候、资源等的差异相结合,针对自然资源,在设计生态建筑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地发挥生态建筑材料的作用,并及时引入整体生态化技术,以促进生态建筑设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史立刚.大空间公共建筑生态化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
[2]邓孟仁.岭南超高层建筑生态设计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7.
[3]王一平.为绿色建筑的循证设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4]张庆顺.坡地建筑生态文化设计创意研究[D].重庆大学,2009.
[5]管如意.生态建筑下建筑设计的应用探讨[J].工程与建设,2017,31(06):773-775.
论文作者:罗毅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9
标签:生态论文; 建筑论文; 建筑设计论文; 生态系统论文; 资源论文; 环境论文; 系统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