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黑水县芦花小学 四川 阿坝 623500)
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7)06-033-01
语文是一种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精读课文和二次备课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为此,我们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精读课文和二次备课。那么如何才能全面把握精读课文二次备课的内涵和要求呢?以下是作者的一些点滴教学体会。
一、小学语文精读课文的内涵和要求
1.小学语文精读课文的内涵
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宗旨在于培养学生的文化水平和语言能力。为此在课堂教学中,阅读,尤其是精读对于发展学生语言能力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那么,小学语文精读课文的内涵和要求是什么?作者认为:小学语文精读是学生在教师因势利导下,遵循浅及深和循序渐进的原则,在一种积极情感驱动下进行的课文阅读和学习的过程。一般而言,精读有助于学生深层次触及课文那些关键性词汇、句子和段落的内涵。加深学生对主题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对语言感悟能力。借助于精读,促使学生全面把握课文的构思、内容和整体。显著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探索欲、兴趣和热爱。
2.小学语文精读课文的要求
语文教师要和课文进行对话。假如我们语文教师对于课文时一种肤浅认识,没有全面把握课文的关键词句,对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客观需求视而不见。解读教材模糊不清,无法贴近课文内涵,教学任务模糊,学生也只能勉强接受,导致课文重点和难点无法得到突出和解决。之所以产生这些,归根结底在于我们语文教师无法深层次触及教材内涵所致。为此我们语文教师要和课文进行深入对话,心平气和的走进课文,不断专研和主动思考只有我们语文教师理解能力增强,把握层面深,整体把握课文的思想、体系、特征和设计才能深入了解课文。教师在和课文进行对话时,难免会产生一些独特感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为此我们语文教师要尽可能参阅其他资料,促使精读更加全面,汲取别人的智慧,不断增强自身理解能力,此外,我们语文教师还要合理想象学生在精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学生的视角去看待问题,遵循教材客观要求和不同层次学生的现状,重组课文,精巧设计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和创新素养提高的问题,灵活运动课文,丰富学生知识结构和提高阅读的目的性。才能带领学生深层次富有个性的精读课文。此外,我们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和课文进行对话。精读是学生的一个个性化行为,因此,学生和课文对话是精读的必要要求。为此我们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引导者、组织者和管理者角色,促使学生深层次和课文进行对话给学生留出更多精读时间和空间。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精读习惯,提高学生独立自主阅读能力。此外我们语文教师还要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精读情况,组织和引导全体学生进行交流。交流的形式多种多样,不仅是师生之间的交流,也可以是学生之间和学生和课本之间的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我们语文教师还要增强学生阅读能力、正确理解词句能力、全面把握内容、概括总结能力和积累词句的习惯。
二、小学语文二次备课的内涵和要求
新时代下给语文教师二次备课提供丰富资源。而由此衍生了一系列问题。许多语文教师在二次备课时,素材丰富和方案多样,一些语文教师以新颖理念进行被,其他优秀教师的备课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借鉴。在这种的状况下,许多语文教师在备课时养成不良的习惯。比如:过于依赖其他教师的备课经验、在众多备课形式中很容易迷惑不解,导致课堂丧失具体性,众多无效信息充斥着课堂,许多语文教师的二次备课都是东拼西凑而成,给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带来消极影响。有鉴于此,我们语文教师需要全面把握二次备课的内涵和要求。那么什么是二次备课的内涵和要求?以下是作者的一些教学体会。
1.二次备课的必要性
二次备课和一次备课差别明显。一次备课主要是手机素材、制定教学方案等等而对一次可悲的资源和教学方案再次准备就是二次备课。为此,在二次备课时,我们语文教师要以战略性眼光重新审视一次备课,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显著差异性进行延伸或者压缩。一般而言,二次备课是别人智慧和自身独特感受的结合体,是对课文的深入了解、全面把握和灵活运用。是一种最佳的教学过程。此外,我们语文教师要充分意识到一次备课的缺陷。比如:教学任务偏激、借鉴味道更加浓重,很难适应全体学生客观需求,选择的素材不够精确和有效,影响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悟,促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过于形式和肤浅。而二次备课可以最大限度弥补一次备课的这些缺陷。促使语文教师深刻认识教学,以学生视角来看待教学,促使二次备课效果更加明显。一般而言,不同阶段而二次备课内涵和要求也不尽相同。比如:集体备课的二次备课,这些优秀的资源很可能不适应本班学生的现状。为此,我们语文教师要独立设计和重新组合。个别备课的二次备课,新时代下,为我们语文教师备课提供丰富素材,然而由此一来。很容易迷惑自我,为此我们语文教师要提高对课文和学生的认识水平,独立思考,剔除不利因素影响,制定出更加适合本班学生客观实际的二次备课。
言而总之:以上两点只是作者的一些点滴教学体会。由于时间有限、精力有限和认识有限,难免存在不足之处,还望诸位同仁不吝指教。
论文作者:李晓红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教育前沿》2017年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11
标签:课文论文; 语文教师论文; 学生论文; 内涵论文; 能力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深层次论文; 《科学教育前沿》2017年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