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文与学术的回归--解读“文学、历史与哲学的互根”_人文论文

论人文与学术的回归--解读“文学、历史与哲学的互根”_人文论文

论人文学术还家——兼释“文史哲互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史哲论文,人文论文,学术论文,还家论文,兼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C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07)10-0005-04

文史哲不分家——这个与近现代学科建设大势相抗衡的口号,在人文学术领域广为流传。其悖谬的前提实际上是文史哲已经分家。如何才能让文史哲不分家?如何才能使我们的学习摆脱块垒化的局限?如何才能让我们的教育不至于画地为牢?这些问题相当复杂,不易三言两语说清,但是有一点十分重要,那就是必须认真探索文史哲不分家的深层理据。笔者提出“文史哲互根”的命题,其要义就是为了探究文史哲不分家的原因,以促成文史哲“学术还家”的目的。

文史哲互根与“人文学术还家”是两个互为表里的学术命题。因为它们是本末互动的文化生机,是母子同堂的学术关爱,是原始要终的思想檃栝。檃栝者,古之矫正器也。文史哲互根与人文学术还家正是互为补充的檃栝。发挥其优势,或可补救西方学术潮流世界化所包含的历史局限,矫正近代以来人文学科条块分隔的一面倒弊端。通俗点解说,即解放我们的观念,调整我们的规范,改造我们的学习。

一、文史哲互根回溯

文史哲互根,其来有自,而且源远流长。择其大端可归纳为以下几点。其一是脱胎自然时的人文混沌本源。远古的神话是最好的注脚。神话作为人类文化的土壤和母胎,也是文史哲互根渊源的真实写照。西方司艺的缪斯和华夏典乐的氏族都是群体而非独神,披露出的恰好是根源处浑然幻化的精彩。其二是天人互动间的终极关怀。上古的史诗和传说在吟唱顶天立地英雄的同时,也为文史哲互根在宇宙中定位,天地神人的终极头绪和生死去留的无限牵挂,成了文史哲互根处的永恒话题。其三是精神现象中的共和本体。高古留下的典籍和春秋战国时代的文献,充分展示出文史哲互根的本真,它们是互为根本的人文存在,也是抵抗“道术为天下裂”的共和本体。

如果把远古看作文史哲互根的酝酿期,把上古视为文史哲互根的生发期,那么高古和轴心时代则是文史哲互根的辉煌期。酝酿期的偶缘刻写着自然与命运的造化,因而神话及巫术礼仪乃至后起的善根宗教无不表达感恩的意识。生发期的奋斗记载着先祖与大德的鸿烈,于是史诗和传说把奉天承运的伟业铭刻在记忆之中。辉煌期的理念为人文立极,所以宏谟大典无不是经纬天地的创制。文史哲互根的远古基因凝结着人类文化种子异质同构的类特征——天人合一;文史哲互根的上古合体舒展着人类精神心理与天地参的内格局——体用不二;文史哲互根的史前经纬体现出人类思想檃栝启蔽开合的共同体——阴阳克谐。文史哲互根的“根器”由此三点构成。

文史哲互根的远源是圆照的,因而有《连山》、《归藏》、《周易》环演;文史哲互根的对角是彼岸的,于是有《灵经》、《吠陀》、《旧约》投光;① 文史哲互根的几理是檃栝的,所以有“原道”、“轴心”、“后化”互动。② 华夏气脉,天人合一的类特征无处不在;西方派系,体用不二的内格局或有偏致;统而观之,阴阳克谐的共同体终成互补。这就是人类远古、上古、高古智慧统合的奥妙,也是中古千年文化融通的原因。中国自秦汉以降,不论经史子集,还是兵农医艺,典籍门类虽有分别,而学术精神并未剥离,实际上得益于文史哲互根的三点契合。西方从古罗马算起,人神磨合学术回环,其中的人文精神藕断丝连,骨子里见得出思想共同体的两极共振。近现代学科分家的潮流汹涌澎湃,充其量也只是文化形式的合久必分,而百年来有识之士对通识通学的倡导,恰恰是另一个节候的分久必合。

以小见大,文史哲互根的类特性标志着她是乾培坤植的良种,伟大的开端预兆着不同凡响的未来;她的内格局蕴涵着日新月异的花蕾,开放的气象铺展出宏丽的规模;精神共同体是阴错阳差的苦果,艰难的磨练成就了学术的辉煌。

以大观小,文史哲互根的类特性是潜规则,她以无形的巨手呵护学术的生命线;其内格局是软科学,她以温柔的怀抱体贴发展的硬道理;其共同体是微循环,她以超常的运动疏通文明的老毛病。

上述三位一体的契合,在人类文化的演变中起到了非常巨大的调控作用。可以说她是人类文化心理的自然,是精神思想的本然,是化解文明桎梏的超然。虽然当今文史哲分裂的势头仍然非常强烈,而且这种裂变不无道理,但是人文学术还家的必然始终是人类思想文化精神共同体的一个永恒的追求。

简而言之,文史哲互根不仅阐发了文史哲不分家的历史原因,而且揭示了文史哲之间难以割舍的血肉亲情。它们互为表里,互为依据,互为支撑,互为资粮,互为形神,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思想檃栝和文化共体。文史哲互根的思理,解决了文史哲有家而又无家的佯谬,突破了文史哲有科而又去科的悖论,消弭了文史哲有疆而又化疆的吊诡,它们在根本上脉络相连,在精神上息息相通。贯通中西学的理据在这里,融会文史哲的资质也在这里。

二、文史哲裂痕透视

我们提出人文学术还家的命题,正是出于对这一追求的自觉。但是在阐述人文学术还家的可行方略之前,有必要厘清文史哲分家的复杂原因。笔者以为应该从以下几个焦点透视文史哲互根的根器裂痕。

分工和私有制是根器裂纹的首要原因。分工是人文原初浑然性的裂痕出血,私有制是人类命运的染菌化脓,阴谋和诡计则是腐恶社会下蛆的苍蝇。这个过程与文明的血色黎明同步,与文史哲的裂隙共在,与学术的本善和恶质并存。天人合一的类特性由此扭曲,原始的公心从此不古,文化的和合因之隔离,攫取的兽性假“文明”和“道德”以行,占有的欲望得“依法”与“合理”印证,人类早期精神的完整性进入了无止境的严峻挑战。从人类进化而言,分工和私有自然也有社会发展的必然,纵欲和恶质无疑包含客观的成因和与善同源的盘根错节,问题是历史从来是被恶牵着鼻子走,协调性道德永远是亡羊补牢,人间的公正无不是雨后送伞。这就是真理之川从错误河谷流过的真实含义。文史哲互根不失为在真理之川源头的防范机制,可是其对付文明吊诡的作用虽然有效但并不万能。

高古以降的三大权利意志是人文根性的劲敌。其一,权利意志首先体现为高古以降的宰制性意识形态话语。中国秦汉的焚坑暴行和隐宫腐刑,与西方古罗马以来漠视善恶和宗教奴性,同样毁坏精神独立,戕害思想自由,摧残学术民主,都为文史哲根性的扭曲留下了很好的证明。其二,权利意志体现为中古以来突出的工具理性主义思想。在西方,上帝信仰渗透着造神—佞神的功利意识;而在中国,皇权崇隆同样折射出人文根性被御用—用御的工具心理。其三,权利意志也体现为近古以来淫靡的拜金主义风气。在这里,东西方的人文根性同时受到了金欲—肉欲的腐蚀毁堕。我们不能否认文史哲根性在挣扎在潜行,然而应该说宰制、压抑、扭曲和腐化是人文本真受到的最大威胁。

现当代文史哲体制自身的弊病也是根器受损的重要原因。在学术体制方面,分科过细,块垒繁多,教学科研格局日见其小。文教机制疯狂运转,学术本质受到威胁。量化标准铺天盖地,劣质重复毁坏人文气脉。文史哲互根的本质意义在于涵养学术克制浮躁,而量化运作加速了人文质地的破坏,声光电的复制炒作手段为作滥作伪作弊者猛虎添翼。粘贴组合,剽窃抄袭,直升飞机升教授,火箭速度提博导,伪学术肆意蔓延,根器基础严重裸露。此外,任意阐释文化原典也是在破坏人文土壤,粗制滥作的人文成果严重污染学术环境。真正的爱护根器不在于敲锣打鼓地炒作原典,也不在于揠苗助长地突击栽培,而应该像古代圣贤那样穷究天人,贯通古今,继往开来,戛戛独造。在根本问题上的通变与独创,才是人文根器最需要的固本培元。

近现代的学术趋势并非一无是处。学科分化是专家的磨刀石,使分门别类的人才成批生产。学术分流是科技的分拣器,给时代装上锐利的钻头。但是,学科罗网是文明的切削刀,把大批的人才变成流水产品。科技在进步,人文在滑坡,精神在委顿,社会趋于高学历,人文走向低水平。严重的不仅是人心不古,致命点在于学术无根,灵魂出窍,思想枯竭。“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人文学术还家,成了人类在后现代困境中的强烈渴求。

三、人文学术还家遐思

文史哲互根奠定了人文学术还家的基础。根性扭曲和破坏为人文学术亮起红灯。“还家万里梦,为客五更愁。”如何还家?还有一个立场和方法的统一问题。我把聚焦点集中到疏通经脉、潜移默化、有心无心三个方面。

(一)人文学术还家的脉络疏通。这实际上是圆观宏照的综合治理。笔者在《三大学科群方法论》、《人文精神与学科建设》、《文科基地建设的学术指归》等文章中集中讨论过这些问题。③ 概括起来是这样的擘画:融通学科,恢弘大体,原始要终,相互补苴。从学科通化的角度讲,文史哲需要相互会通,补偏救弊。从文教体制的规略看,文史哲需要大处着眼,焦点落墨。从教研活动的根本论,文史哲需要固本培元,率然一体。依学科互补,文史需要哲学提炼,史哲需要文学浸润,文哲需要史学给养;就思维调谐,形式逻辑需辩证逻辑解蔽,辩证逻辑需修辞学润色,修辞学需诗学升华。文史哲互根在这里显山露水,学术还家在其中逶迤而归。当然,社会需求也必须有远见卓识,应尽力为博通性学者和多面手人才创造就业机会,形成全社会互补的良性机制,营造出综合性的人文生态氛围。

(二)人文学术还家的潜移默化。这里涉及的是化感通变的学术修为。归纳起来,是貌似悖谬但却入情入理的学术思想:无体有体,去疆守疆,是家非家,在学非学。笔者在《文学疆域论》、《文学归藏论》、《文学归潜志》等文章中阐发过这些思想。④ 文体是文史哲互根的重要关捩。得体属常,佞体则固,变体则诡,化体则畅。化体破壁,才有望脱熟脱俗。文史哲浑然一体,必然于文体于格局都不同凡响。“专转”是成就学问的必由之路。学业变位,“专”家周“转”,即知识结构变化,文化身份变通,职业工作“转家”。逆境学地的选择是提升学品的考验。深化学术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看一个学者能否在艰难困苦中磨练。养于承平的学术,大都华丽空泛,搏于板荡的创辟,往往深沉质实。历史上的真学者无不回避尊崇,自我放逐。学林中的大手笔都懂得韬光养晦,夷明希聪。此所谓低谷近道,子夜生白,在疏离权利中心之时,就是贴近道心本真之际;沉入社会底层之后,方能成就德行学问之深。格局大处,气象自然不凡。概括而言,人文学术还家不是成专家。人文天地最怕“专家”。最是无家可归处,处处非家处处家。

(三)人文学术还家的有心无心。这是指陶冶治学的心性气质,也可以统合为如下理念:有心无心,自我非我,得道非道,惟道集虚。笔者在《易辩法界说》、《文学归化论》、《文学根器解》等文章中讨论过这些问题。⑤ 文史哲互根的种子永远具有人化自然的类特性,注定了天人之际有心的渊源;其四海为家且与群科交流的内格局造就了超越轴心说的无心视野。有心无心的枢机才是人文学术还家的离合器。根性说的自我是此在—共在的和鸣。时时有我,个人屈伸终究在己;处处无我,才情行藏莫非道变。自我非我是辩证思想的真谛和学术道德的自律。得道非道的实质,是本真对现象的否定。道生于无己,道化于自然,因而学与道的一个根本的亲和性,就在于学者敢于和善于超越自己。换言之,学而近道,或学而入道,关键就是学者能够自我反思,乃至自我扬弃。去己者无敌,为祂者最强,惟道者集虚,同尘者和光。从中不难悟出得道非道的深旨。

学术的脉络疏通处是还家,潜移默化处是还家,有心无心处是还家,这是从圆观宏照、化感通变、心性气质诸方面解析文史哲互根的具体落实。当人们挣脱私欲的缰绳时,文史哲互根的类特性就发出了其天人合一的约会信息;当人们解开权利意志的环扣时,文史哲互根的内格局就激活了其体用不二的通变脉络;当人们克制并补救文史哲现行体制的局限时,文史哲互根的共同体就报之以阴阳克谐的道化境界。

文史哲互根的渊源体现出一种学术共和的本真,文史哲互根的意识潜藏着一种人类良知的本善,文史哲互根的檃栝充满了对人类命运的关切。文史哲互根的践履关系着人类未来的存亡,而文史哲互根的培植涉及人类精神的安顿。套用《周易》中的一个表达,文史哲互根之为用,大矣哉!

注释:

①参阅古埃及的《亡灵书》、古印度的《吠陀本集》和《圣经》的《旧约全书》。

②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原道”论,与雅斯贝尔斯的“轴心”说,以及西方的“后现代”思潮,表面上看分歧很大互相扞格,而从深层剖析,则可以发现其中贯穿的檃栝机制。它们相互涵摄,相反相成。

③《三大学科群方法论》,见《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人文精神与学科建设》,见《文心》集刊,南方出版社,2006年卷;《文科基地建设的学术指归》,见《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④《文学疆域论》,见《光明日报》2003年3月5日;《文学归藏论》,见《文学评论》2004年第1期;《文学归潜志》,见《文学评论》2005年第5期。

⑤《易辩法界说》,见《哲学研究》2003年第8期;《文学归化论》,见《文学评论》2006年第4期;《文学根器解》见《古代文学研究集刊》,南方出版社,2000年第1期。

标签:;  ;  

论人文与学术的回归--解读“文学、历史与哲学的互根”_人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