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营经济产业结构的演变(上)--兼论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外资经济的竞争关系_民营经济论文

中国民营经济的产业结构演进(之一)——兼论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外资经济的竞争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营经济论文,产业结构论文,中国论文,国有经济论文,外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至今,中国民营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与其他经济成分相比,发源于社会底端的民营经济,更多地依靠本土资源和市场竞争机制,更能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因此,它的增长之快是出乎预料的。中国民营经济,除推动中国经济总量的增长之外,也成为中国经济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动力之一(注:根据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的《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2003)》,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民营经济作为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极,推进了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推进了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为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改善就业结构做出了突出贡献。)。

本文充分认识到所有制与经济增长关系的重要性,但这是一个超出本文研究范围的命题(注:参见林毅夫、姚洋(2003);钱颖一(2003)。)。本文的重心,在于从分析国有经济、民营经济、外资经济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出发,讨论民营经济作为一个整体,其特有的发展规律和发展方向,以及民营经济对于中国经济产业结构发展的影响(注:所有制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相关性:中国的所有制结构是阻碍了,还是推动了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张亚斌(2001)认为,在改革开放之前,产业结构演化的滞缓与所有制结构相关,单一的国有所有制阻碍中国产业结构合理演化;在改革开放之后,民营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产业结构的合理演化(包括对轻纺工业的补课和目前的产业高度化)。

所有制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相关性包括:(1)所有制结构与三次产业结构有关:在改革开放之后,农村所有制的变革成为引致二元经济结构转变的重要因素;民营经济的崛起是拉动第三产业增长的重要动因。(2)所有制结构与工业内部结构有关:1992年后,民营经济从轻工业向重化工业发展;民营经济是推动中国经济重工业化的主要力量。(3)所有制结构与产业组织结构:在“条块分割”的计划经济的条件下,由于缺乏社会化的分工协作体系,中国企业的组织形态呈现“大而全”和“小而全”并存的情况,垄断与过度竞争并存。另外,国有企业也存在严重的退出障碍。(4)所有制结构与产业的区域结构:而民营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区域经济的比较优势分工和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本文的分析涉及到对于民营经济产业结构的外部关系(即在总体经济中地位,与其他经济部分的联系)、内部关系的理论分析,但是,本文的分析以经验分析为主。

产业结构演进的研究从内容上看,包括产业分布,产业组织研究,产业的区域分布等内容。国家经济的产业结构高度化,比单纯的数量扩张,更反映了经济增长的实质内容方面。产业结构的变动推动了经济增长。在旧有经济体制下,中国产业结构高度化受到极大束缚。因此,研究中国产业结构升级规律,研究中国民营经济的产业结构演化很有必要。中国民营经济的产业结构演进包括,民营经济作为一个整体自身的产业结构演进,也包括民营经济在中国经济各产业内部的结构演化。研究中国民营经济的产业结构演进的意义,不仅在于问题的本身,还在于它对于中国经济产业结构演进规律的提示作用。

本文首先给出了自己的民营经济定义,讨论了关于中国民营经济的几个重要问题。然后,简单地分析了中国经济的产业结构演进。接着,本文通过分析产业分布中,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外资经济的关系,确立了本文的分析框架。进而本文分析了民营经济在中国整体经济的结构特征,这是中国民营经济的外部产业结构。在分析中国民营经济的内部产业结构时,本文主要分析了个体经济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演进。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阶段和可用的数据,本文重点研究的是第二产业结构演进,对第三产业的研究较为简单,对第一产业则没有进行研究。对国有经济、外资经济、民营经济的优势产业分布及其变化的经验分析是本文的一个重点,本文还对民营经济投资的产业结构分布进行了分析。

一、中国民营经济的范围界定、发展历程及外部关系

本节讨论了民营经济的范围界定,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并对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外资经济三者在产业市场的竞争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从而奠定了本文的分析框架。

(一)中国民营经济的范围界定

民营经济的范围界定,这是一个复杂问题。广义的民营经济是对除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以外的多种所有制经济的统称,包括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集体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注:集体经济的归属直接影响关于民营经济的统计指标。关于集体经济的归属,本文认为,集体经济固然属于公有经济;但是,它的运作和利益分配非常接近非公有经济;因此,把集体经济划入民营经济是合理的。在历史上,许多集体经济就是“戴帽”的私营经济。)。狭义的民营经济则不包含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如果不做特别说明,本文中所出现的民营经济一般都是指狭义的民营经济(注:在国家统计局企业调查总队课题组的《民营经济发展和民营企业成长研究》中,民营经济的定义不包括集体企业,却包括了外商投资企业中的港澳台投资企业;其中,对于个体私营企业,具体细分为纯私营企业和混合私营企业。)。下面给出关于民营经济定义的几个等式:

民营经济(广义)=国家经济-国有和国有控股经济

民营经济(广义)=个体经济+私营经济+集体经济+外商投资经济(+港澳台投资经济)

民营经济(狭义)=个体经济+私营经济+集体经济

民营经济的发展,除了个体私营经济的内源性的发展,还有就是国有和国有控股经济、集体经济的民营化,也就是“国退民进”的外部扩张。中国经济的民营化进程,可以从1978年开始算起(注:社队企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期,如文化大革命的开始。);在经过了26年的发展之后,民营化进程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现在,广义的民营经济已经是“半壁江山”,狭义的民营经济至少是“三分天下,已有其一”。今天,国有经济、外资经济、民营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三支独立又相互融合的力量。

在资本主义国家,也有国营经济的民营化进程,主要是对垄断型企业的市场化处理。在原苏联东欧国家,也有国营经济的民营化进程,伴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过程。民营化进程可以包括渐进的和急进的两种方式。中国的民营化进程走的是渐进的道路。中国渐进的民营化进程对于中国经济的长期高速增长、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经过20多年的发展后,中国民营化进程仍然还没有结束,可能还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大概20年左右的时间),才能走向结束。

(二)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

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来源主要包括:原生性的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集体企业的改制;国有企业的改制;外国资本的投资(包括港澳台资本投资)。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1978年,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开始;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1994年,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市场经济体制的开始确立;2001年,加入WTO,全面推进经济的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简单地划分,中国民营经济26年的发展可以划分为1994年之前,1994年之后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体制外的增量改革;大规模的集体企业改制、国有企业改制、外国资本投资主要发生在第二个阶段。中国的渐进式改革在时间分布上不是匀速的。

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原创性的区域来源。中国民营经济,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北京天津环渤海区为主要发源地,正在向国内、国外的广阔市场努力开拓。比如,温州的民营经济,在国内已经开始大举开发内地煤炭和其他能源资源;在国外则大力开拓欧洲的服装鞋类箱包市场。

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力量,民营经济发展为中国渐进式改革提供了巨大的物质支持。民营经济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社会发展发挥了独特作用(注:中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2003)的白皮书认为,中国的经济市场化,2001年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中等水平。在中国的经济市场化测量中,对外贸易自由度低于国内的指标,银行与货币、利率与汇率也较低。白皮书还引用了两种经济自由化指标:Heritage基金会的指标认为,中国在156个国家中列127位,Fraser指标认为,中国在123个国家中列101位,与印度、巴西相当,明显优于俄罗斯。)。如果没有民营经济的发展,对国有经济的改革将会造成国民经济的波动甚至社会的不安定。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可以在保持国民经济稳步增长的同时,稳健地推进国有经济的改革。中国的改革过程中,没有出现俄罗斯以及东欧等国采用“休克疗法”造成的经济衰退的现象,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的民营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中国民营经济的产业结构演进,包含了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两个方面的内容。民营经济的发展本身属于制度创新,即经济运行模式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和经济结构中的所有制结构的变化;民营经济的发展还抓住了信息技术革命和国际产业大转移的机会,推动了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崛起;民营经济的发展是创造中国“经济奇迹”的主要动力。总之,中国经济的民营化进程,伴随着国内外市场的一体化、收入分配的改进、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发扬,将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的增长。

(三)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外资经济关系的理论分析

构成中国经济的整体,无非就是国有经济、外资经济、民营经济3部分。随着“国退民进”的发展,外资经济、民营经济的壮大,“三足鼎立”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本文认为,根据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国有经济、外资经济、民营经济三者的竞争优势和主要产业分布,应如表1所示。

表1 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外资经济的竞争关系

类别 竞争优势分布

国有国营经济

 政府权威、政策优先、市场垄断、资本和技术优势。

外资投资经济

 资本、技术、管理、市场的优势;全球化的竞争优势。

民营经济 低的劳力等要素成本、企业家精神、硬的预算约束、与本土市场的亲

 和力、灵活的生产规模调整和市场进退。

类别

产业分布

国有国营经济

 基于行政许可和市场规模的垄断,分布于原材料能源等基础工业、基

 础设施和垄断性服务业;日益从丧失竞争力的一般竞争性产业退出。

外资投资经济

 基于资本、技术、市场的垄断和垄断竞争,分布于资本、技术密集型

 产业或有出口优势的产业;有选择地开拓国内市场或国际市场。

 以低的要素成本、高效率为基础,参与完全竞争市场,推动市场的开

民营经济 放;从手工业、简单加工业、贸易流通业开始,逐步向资本密集、技

 术密集型产业升级;从当地市场向全国市场、国际市场扩散。

本文的主要论述就是围绕此表进行的。但是,事实上,国有经济、外资经济、民营经济三者的划分并不是完全明晰的;三者是相互交融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见图1)。在市场经济的平等竞争的原则下,三者分别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共同推动中国经济的增长。中国经济正处于一个转轨过程,一方面,伴随着国有企业的民营化,国有经济的分布战线会不断缩小;另一方面,根据WTO精神,中国会在越来越多的产业范围内给予外资国民待遇,同时也会取消给予外资的过分的优惠条件,比如“超国民待遇”。对于民营经济,应该给予与其他经济成分完全平等的法律地位,取消对民营经济的限制,扩大市场准入,促进民营经济的规模壮大和产业结构升级。毫无疑问,民营经济将成为中国经济的最大主体。总的看来,国有经济与外资经济、民营经济的关系,是基于“比较优势”形成的互补关系,这种关系是在竞争中形成的;另一方面,基于“聚集效应”和“溢出效应”,在区域分布上,三者间的关系也有同构的可能。

附图

图1 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外资经济的融合分析

二、中国经济的产业结构演进

在过去推行重工业化的计划经济时代,中国的产业结构存在严重问题。主要体现为产业结构不合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工农业相脱节。其必然结果是,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受阻,产业缺乏国际竞争力;城市化进程缓慢,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农村;经济发展动力消失,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扩大。以1978年为起点,中国经济发展的困难和危机导致了中国发展模式和经济体制的转变,并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结构的巨大变化。本节对此进行简单的论述。

(一)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进程与产业政策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在轻纺工业“补课”完成之后,中国经济重新走向重工业化,在加强能源和原材料基础产业以及交通通讯基础设施的同时,开始了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进程,装配加工业和元件业得到发展。在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过程中,主要依靠市场竞争机制,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因此,在中国,发源于社会底端、更多地依靠本土资源、增长迅速的民营经济已经成为中国产业升级的主要动力。产业政策,特别是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在实现我国经济产业结构高度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高增长产业与市场进入

目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的中级阶段,受电子信息技术革命的影响,高科技、电子、机电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领头羊。众多新厂商的进入以及要素跨行业转移,是高增长产业能够快速形成的主要因素。这就意味着市场进入是否顺畅,决定了高增长行业的形成周期及其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工业发展战略由计划经济时期的“重积累、轻消费”模式转变为“需求导向型”模式,并逐步形成了由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推动高增长行业形成,高增长行业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增长的发展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曾出现过3轮高增长行业交替出现的过程,其一是20世纪80年代的轻纺工业,其二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形成的家电产业,其三是当前正在发育、形成中的汽车、房地产和信息产品制造等高增长产业群(注:按销售收入排名,汽车制造业于2003年开始列第5位,位居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力行业、黑色冶金行业和化工行业之后,成为我国工业第五大支柱行业。汽车工业是产业关联度很高的产业,是一个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的标志。汽车工业对机械、冶金、电子、橡胶、石化等行业都有很强的拉动作用。据测算,汽车工业产值与相关产业的直接关联度是1∶2,间接关联度则达到1∶5。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将使得汽车销售、汽车维修、汽车金融等汽车服务业出现爆炸式的增长。整个汽车产业链已成为我国最有增长潜力的产业群。)。在每一轮高增长行业的形成过程中,都伴随着要素、新企业的大量涌入和投资的快速增长,市场准入的问题也最为突出。当前对汽车等产业市场准入政策的争论,远较当年轻纺、家电等一般性竞争性行业的争论复杂。市场机制对于企业的市场进入和退出,对于产业组织结构的影响越来越大。

(三)第二产业的结构发展

中国经济正在重新走向重工业化,这是一个考虑新技术革命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从1995~1998年,在中国产业增加值结构中,电子及通信设备业和运输设备业的排名上升很大,纺织业和石油冶炼业呈下降趋势;各产业的产值分布更加分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已经成为中国产业的主体。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较低,与先进国家相比,差距很大。我国制造业,特别是重化工业,依然停留在进口替代的较低的发展阶梯上(注:可参见蒋选:《面向新世纪的我国产业结构政策》,2003年,第261页。在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方面,产业结构的升级可以表现为进口替代和出口替代两个侧面。殷醒民(2003)认为,1997年,中国的钢铁工业和化学工业基本完成进口替代任务;机械及运输设备工业的竞争力也有提高,其中,特种工业设备是中国国际竞争力最差的产业。在高科技产业中,计算机和通讯设备产业的竞争力有了提高,电子光电产业、计算机集成制造业、航空航天业的竞争力较差;医学和生物技术产业有一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中国经济产业的出口替代也取得很大进展,正在从劳力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饮料、食品、烟草业将会衰退;纺织服装、非金属矿产品、家具业,面临发展中国家的激烈竞争,也将会衰退;金属加工和机械制造业、运输设备业、办公用品电气及其他业将进一步加强。)。

第三产业的结构发展是从1996~2002年,在第三产业的增加值构成中,交通运输和仓储业的产出比重从12.9%下降到10.3%;邮电通讯业的比重从4.2%上升到7.5%;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从27.2%下降到23.5%;金融保险业从19.7%下降到16.5%;房地产业的比重从5.5%上升到5.8%;社会服务业的比重从8.4%上升到12.1%;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3个行业的比重之和从11.1%上升到13.8%。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和仓储业、批发零售贸易业、金融保险业的比重下降,这种与经济学规律相反的发展趋势,值得进一步研究(注:本文作者认为,出现第三产业GDP比重下降的直接原因就是,第二产业增长速度超过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这可能是中国工业化过程尚未完成的缘故,也可能是对第三产业产出的直接低估。第三产业GDP比重下降,也可能是投资率过高,收入分配不均,人民消费不足的缘故;或者,在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和“扩大内需”积极财政政策时期,农业、农村的发展受到抑制,城市化进程缓慢的缘故。)。

(四)物流业的发展

狭义的物流业是指交通运输和仓储业;广义的物流业包括批发零售贸易业(注:在中国40个部门的投入产出表中,货物运输业、仓储业都是独立的产业分类,称之为物流业。进一步参见李冠霖(2001)。在李文中,1997年,中国(广东)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19.47%,52.32%,28.2%(13.41%,50.16%,36.43%)。)。发展物流业会极大程度地带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国民经济整体运行效益的提高。物流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有极大的相关性。以全国的发展水平与广东的发展水平相比,1997年,广东的第一产业水平低于全国水平,广东的第三产业水平高于全国水平。因此,广东的产业结构先进于全国水平。在第三产业中,广东的物流业的比重为5.02%,全国的比重仅为2.77%(此外,广东还从国外、省外进口了290亿元的物流服务)。以此完全可以预测,随着经济的增长,物流业的产出比重将会进一步提高。

三、民营经济在中国整体经济中的外部结构特征

根据国家工商总局的统计数据,截至2003年底,我国个体工商户达到2353万户(1999年,达到最高水平3160户),从业人员4636万人(1999年,达到最高水平6241万人),注册资金为4187亿元,比改革开放初的1981年分别增长了11.8倍、19.4倍、836.4倍;私营企业达300万户(2002年,244万户),从业人员4088万人,注册资本为3.5万亿元,分别比1989年增长了32.3倍、24倍、415倍。从2001年开始,个体私营经济注册资金的增加量(约600多亿美元)明显高于外商直接投资的数量(注:参见《2003年民营经济发展形势分析》,第15页。)。

根据图2的数据,1992~2002年的11年间,集体与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的注册资金上升很快,国有企业的上升较慢,在注册资本的构成上,已是三足鼎立的情形(注:数据来源:《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2003年第5期第4页。其中,外资企业投资按1美元=8.277人民币的汇率,折算为人民币。)。

附图

图2 国有企业、集体与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的注册资本比较(亿元)

民营经济在改革25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并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注:根据《中国市场经济报告(2003年)》,1978年中国刚开始推行改革开放政策时,不包括集体经济的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几乎等于零,集体经济所占的比重不超过30%。到2001年,民营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63.3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民营经济部门投资所占比重达到52.69%;城镇从业人员中民营经济部门所占比重达到68.09%;民营经济创造的税收占全社会税收的比重达到64.42%;民营经济进出口总额占全部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55.04%。)。广义民营经济绝对量在国内生产总值所占比重达64%。对2002年整个国民经济的各项指标进行了分析和匡算,可以初步得到结论:内资民营经济(即民营经济中扣除港澳台和外商)在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为48.5%。按照同样算法,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企业对国民经济总的贡献度为14%~15%。两者相加,全部民营企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大约占64%左右。

表2说明,民营企业的资产产出率高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含港澳台投资企业)。但是,在国有及规模以上企业中,民营企业的总量经济比重还是较小的。

表2 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的比较(2001年)

  企业单位数 工业总产值 工业增加值 实收资本

  总资产

总计

181557

110776.48 32994.75  39155.63

146217.8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41125 22.65%

45178.96 40.78% 15935.03 48.30% 22268.48 56.87%  89094.6  60.93%

外商投资企业14920  8.22%

18790.47 16.96% 4827.27  14.63% 6635.07  16.95%  17886.06 12.23%

港澳台投资企业

 19546 10.77%

13668.81 12.34% 3745.83  11.35% 4812.21  12.29%  13627.7

9.32%

民营企业  105966 58.37%

33138.24 29.91% 8486.62  25.72% 5439.87  13.89%  25609.42 17.51%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2~2003年),表13-5。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指国有企业加上国有控股企业。“规模以上企业”的定义,参见《中国统计年鉴》的相关论述。

表3说明,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结构,非国有工业企业(包括外资企业,即广义的民营企业)的比重增长很快。表4反映民营经济就业对社会就业的贡献。

表3 1999~2003年,全部国有和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结构(单位:亿元)

 全部国有和规模

国有和国有

规模以上非国有企

年份 以上非国有企业

控股企业

 业所占比重(%)

1999

21564.7 12132.4  43.70%

2000

25394.8 13777.7  45.70%

2001

28329.4 14652.1  48.30%

2002

32994.8 15935

51.70%

2003

 41045  19408

52.70%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9~2003年)。

表4 城乡民营经济就业占全社会就业量的情况(单位:亿人,%)

 年份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民营经济 1.6

1.64

1.76

1.97

1.95

2.06

2.22

2.28

2.51

2.65

2.79

2.94

3.09

农村农业劳动力 3.68

3.67

3.58

3.4

3.39

3.26

3.17

3.19

3.19

3.15

3.2

3.22

3.18

全社会 6.47

6.55

6.62

6.68

6.75

6.81

6.9

6.98

7.06

7.14

7.21

7.3

7.37

民营经济的比重 24.6

25.1

26.6

29.5

28.8

30.3

32.2

32.6

35.5

37.2

38.7

40.2

41.9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9~2002年)。

四、中国民营经济的内部产业结构分布

本节研究中国民营经济的内部产业结构分布。民营经济中,个体经济与个体经济之外的民营经济,规模以上的企业与规模以下的企业在产业结构上,有着大的区别。本文首先研究个体经济,然后研究民营经济中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结构。

(一)中国个体工商户产业分布状况

个体工商户覆盖了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但是,它与规模较大的经济相比,在各项指标上差异很大。本章对个体工商户进行单独的研究,因为个体工商户主要是自我雇佣,规模较小,它的贡献主要在于解决就业问题。但以后各章的研究,除特别说明外,一般不涉及个体工商户。

个体工商户大部分集中在第三产业,其中商业和餐饮业约占个体工商户总户数的60%。以2000年底为例,全国个体工商业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137.63万户,占同期总户数的5.35%,从业人员达到283.03万人,注册资金为157.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56%。第二产业户数为309.68万户,占同期总数的12.04%,从业人员866.19万人,注册资金626.1亿元。第三产业总户数为2124.5万户,从业人员3920.8万人,注册资金2531.77亿元。第三产业个体工商户户数占同期总数的82.6%,尽管户数有所下降,但所占比重仍然继续扩大。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服务性行业是个体工商户主要部分,占全部个体工商户户数70%以上。但是,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户数的减少数量最大,为321.17万户,交通运输业减少55.77万户,两项合计占第三产业减少量的80.7%。从2000年开始,我国的个体工商户的户数不断下降,特别是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个体工商户的户数下降,应该引起注意。

图3中,系列1、2、3、4分别为,1989~2002年,个体私营经济总人数,制造业人数,交通运输和仓储及邮电通讯业人数,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人数(注: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2年)》,表5-15,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年。)。对于许多产业,特别是交通运输和仓储及邮电通讯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1999年的就业人数是一个高峰,其后出现下降。但是,对于包括采掘业、制造业、建筑业在内的第二产业,其就业人数却始终保持上升趋势,从1994年的1381万人,上升到2002年的2420万人。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就业人数上升反映了个体户从贸易领域向制造业转化的趋势。这是一个良好的发展趋势。

附图

图3 个体私营经济就业人数统计(万人)

(二)中国民营经济第二产业的发展

民营企业个体规模逐渐扩大,资金实力逐年增强。民营经济组织形式趋于多样化,治理水平逐渐提高。根据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的统计资料,在民营经济中的私营企业的组织形式中,私营有限责任公司是中国民营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私营独资企业的单位数与从业人员的比重较大,私营合伙企业和股份有限公司的比重较小。但是,私营股份有限公司的比重和影响不断提高。

民营经济逐渐进入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并发挥重要作用。根据国家统计局企业调查总队课题组(2004)的分析,在39个行业中,民营企业相对集中在15个行业中。劳动密集型行业中,民营经济的比重高。绝大多数的民营企业都比较年轻,正处在成长壮大气或平稳发展期。76%的企业成立年限不超过10年。在区域分布上,东部地区的发展快于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民营经济的产业结构主要集中在竞争性领域和新兴服务业。从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行业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工业和批发零售业。2001年,工业企业大约占45%,批发零售业占35%,社会服务业占8%,建筑业企业占3.5%,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占2.5%,其他行业占6%(注:全国工商联会员企业中营业收入总额在1.2亿元以上的1582家企业,分属农、牧、渔、采矿、制造、建筑、批发和零售等18个行业;其中,制造业(76%)、批发和零售业(6%)、房地产业(5%)和建筑业(5%)。)。近年来,部分具有一定实力的民营企业开始在技术和资金密集型行业寻求发展,但由于大部分民营企业都是从投资少、进入门槛比较低的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起家的,因此,劳动密集型行业在民营工业中仍占主导地位。2001年,在民营企业总体中所占比例(按销售收入计算)超过3%的大类行业有13个,如纺织业(9.8%)、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9.4%)、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7.2%)、食品加工业(6.6%)等,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行业,销售收入合计占民营企业的73.1%(注:参见宫闻:《统计局:民营经济快速发展迎来历史机遇》,《经济日报》,2003年2月13日。)。

根据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非国有经济运行监测小组”的《中国非国有经济运行:2003年》的报告(注:该报告的“非国有经济”没有包括外资企业,是狭义的民营经济概念;本文把其改称为“民营经济”。),在对工业企业资产的行业分布分析中发现,纺织72.2%、轻工70.7%、电子65.6%、建材63.5%、医药52.2%、机械41.4%的资产都集中在民营经济企业,其他行业民营经济资产则在40%以下。纺织95.2%、建材90.5%、轻工85.6%、电子81.2%、医药64.2%、机械55.6%的利润都来自于民营经济企业。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轻工行业、纺织行业、电子行业、建材行业、医药行业、机械行业的从业人员,在民营经济工业企业就业比重,分别达到81.5%、78.3%、75.9%、71.9%、57.8%、53.3%。从民营经济工业企业自身的从业人员行业分布看,轻工、纺织、机械3个行业之和高达67%。

由表5可知,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民营经济成分主要集中在纺织、轻工、电子、建材和机械这些竞争性行业。而在电力、煤炭、石化、烟草等垄断行业,民营经济比例则明显偏低。根据国务院体改办研究所的相关研究(注:参见《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2003年第1期第20页。),按照垄断、竞争行业标准对39个行业(国家统计局工业分类为39个行业)进行的分析显示:在家具制造业、食品加工业和医药制造业等27个非垄断竞争型行业中,民营经济不仅在总体布局上占据优势,而且在一些重要的行业拥有一批骨干企业,绝大多数行业的企业户数分布中,民营经济占的比例均在60%以上。在增加值的分布上,24个行业的非公比重已经在50%以上,其中绝大多数在70%~95%之间,只有有色金属采选业等3个行业的非公比重低于50%。在烟草加工等垄断性行业中,国有经济总体还占主导地位,但在少数垄断行业如煤炭采选业中,民营经济也已经开始大量出现。

表5 民营经济资产、利润、人员的主要行业分布

 轻工

  机械

 纺织

电子建材

 石化

资产行业分布

26.70%

17.50%  12.10%  11.20%

6.40%

7.40%

利润行业分布

24.70%

20.90%

9.00%  10.30%

  9.40%

人员行业分布

32.20%

 16%

18.80%

5.90%

7.30%

2001年,在高度垄断行业中,民营经济的投入和产出的比重最低,分别是1.9%和3.9%。在中等垄断程度行业中,民营经济企业总户数占85%,户均资产仅为902万元,而国有企业的户均资产达到2.8亿元,民营经济企业固定资产净值和实现的增加值分别占到11.9%和18.4%。在化纤、橡胶等低位垄断竞争性行业中,民营经济的比重相对大一些。在低垄断程度竞争型行业中,民营经济已经占据重要位置。在一般竞争性领域,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已经占到主导地位。

根据国务院体改办研究所的同一篇报告,1995年以后,竞争性行业中民营经济投入、产出的比重加速上升,并在一些重要行业中占据了数量上的明显优势。以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为例,民营经济在这两个行业的增加值结构中所占比重已分别达到81.5%和76.2%,在固定资产净值结构中所占比重分别达到71.2%和65.5%,并且其布局表现为快速扩展状态。

从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的第二产业整体看,民营经济正越来越表现出其强劲的竞争实力。上述事例都说明了一个结论,在市场经济的条件和公平竞争的环境下,即使没有更多的扶持与保护,民营经济都展示并不断增强了其市场竞争力,也昭示了在未来的全球化竞争的环境下,民营经济将是中国参与全球竞争的主力军。

(三)中国民营经济第三产业的发展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和城乡融合的推进,第三产业在中国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必然得到提升。第三产业包括传统的生活性产业和新兴的生产性产业,它也必然遵循从低级向高级演进的规律。

虽然,民营经济首先进入的产业是第三产业,但是在第三产业内部,民营经济还将面临国有经济的激烈竞争。根据全国第5次国有企业清产核资结果,在国有经济固定资产结构中,第三产业从1990年的39.7%上升到1998年的67%。在第三产业内部,1991~1995年与1981~1985年相比,房地产的投资比重从8.6%上升到27.3%;交通运输仓储业和通信业则从30.5%上升到34.5%,社会服务业则从3.4%上升到8.5%。商业餐饮业和教育文艺及广播电影电视业则下降(注:参见张亚斌(2001)第187页的表3-1:“国有经济固定资产结构变动状况”,以及192页。)。另一方面,随着加入WTO的实现,第三产业对外开放,民营经济还将面临外资企业的激烈竞争。

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批发零售贸易业、交通运输和仓储业在产出绝对增长的同时,出现了就业人数下降的现象(注:对于个体工商户,批发零售贸易业、交通运输和仓储业就业人数,1999年一个高峰,其后出现下降。可能反映了工商管理和个体户从贸易领域向制造业转化的趋势。对于整个产业,必须进行深入研究。)。这是效率的提高,还是个体户工商管理统计的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考虑到对第三产业增加值的绝对数和相对比例,进行分析可能有困难或误差,本文从就业人数分析民营经济在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的发展。贸易餐饮业的就业人数在1997年达到一个高峰后略有波动。但是,从90年代算起,迄今为止,总体是增长的。2003年达到新的高峰,表明贸易餐饮业的就业已经恢复增长势头。2002年,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就业人数,总计732.5万人,其中,国有364.6万人,城镇集体企业166.9万人,其他单位201.0万人。从时间序列看,在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中,国有企业下降厉害,从1995年最高峰的1061万人下降到2002年的365万人。其次,城镇集体企业,从1995年最高峰的693万人下降到167万人(注:参见《中国统计年鉴(2003)》的表5。奇怪的是,在统计年鉴中,“其他单位”(国有单位,集体单位以外的单位)中各行业,包括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就业都没有减少。)。因此,从就业人员的经济类型分布看,在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中,相对国有经济与集体经济,民营经济的活力正在显现出来,“国退民进”的趋势十分明显(注:王梦奎等(2003)认为,中国流通行业还存在以下问题:以分散化、小型化、初级交易为特征的传统流通组织与经营方式仍占据着流通领域的主导地位;缺乏完善的商业规则,流通秩序混乱与竞争环境恶化的现象比较突出;粮食、石油、药品、烟酒等重要商品流通市场化程度低,缺乏必要的、规范化的调控手段;政府对国有流通企业保护和干预依然较强,国有资本还不能顺利退出流通领域。)。

根据《统计年鉴(2003年)》表16-1,限额以上企业,从1999~2002年,4年内,批发零售业餐饮业的就业人数下降了41万人。其中,批发业下降了60万人,零售业下降了13万人(批发零售贸易业从1999年的492.2万人下降到2002年的419.1万人,下降了73万人)。但是,餐饮业上升了32万人,从66.1万人上升到97.8万人。考虑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就业总数的恢复增长,结合前文分析的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个体工商户户数、就业人数下降的情况,本文认为,在产业组织形态上,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的民营经济正在从个体经济向公司制企业升级,将来,还将进一步向限额以上企业升级。

附图

注:1978~1989年间部分年份数据有缺损。

图4 三次产业内部产业就业人数(万人)

尽管以分散化、小型化、初级交易为特征的传统流通组织与经营方式仍占据着流通领域的主导地位,但是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流通业的效率提高是明显的(注:自1990年代中期以来,以连锁经营为代表的新型流通组织与经营方式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逐渐打破了我国以百货商店、集贸市场以及个体商户为主的传统流通组织与经营模式。仓储式商店、直销、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一系列新型业态方式,发展也很迅速。参见王梦奎(2004),第184页。)。随着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就业人数的增长恢复,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的增长前景开始明朗。由于流通行业具有的本土化特征,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流通市场的份额又小,外商投资企业的威胁,目前不是很大。

五、第二产业中民营经济、国有经济、外资经济的优势产业比较

表6为以2002年增加值和2001年的投资额衡量的第二产业中国有经济、外资经济、民营经济的优势产业分布(注:增加值的优势产业分布,是作者根据统计年鉴自己计算的;投资的优势产业分布,是根据王元京等的《中国私营经济投资分析》的表2改写(本表的私营经济包括集体企业)。在最新的统计年鉴中,取消了木材及竹材采运业的分类,增加了2个产业分类;本文没有对这几个产业进行研究。),分析该表,可以得出结论。

表6 国有经济、外资经济、民营经济的优势产业分布比较

经济主体 增加值的优势产业分布

  投资的优势产业分布

纺织业;其他矿采选业;食品加工业;木材加工及竹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医药制造业;纺织业;其他矿

民营经济

、藤、棕、草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金属制品

  采选业

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食品

 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服装及其

外资经济

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他纤维品制造业;家具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电力、蒸汽、热水生产供应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

电力、蒸汽、热水生产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

 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

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煤气生产和供

 及压延加工业;食品制造业;普通机械及器材制造

国有经济

应业;煤炭采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其他制造

 业;煤气生产和供应业;煤炭采选业;其他制造业;

业;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烟草加工业;木材及竹

 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有

材采运业;饮料制造业;石油加工和炼焦业;

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烟草加工业;黑

色金属矿采选业;木材及竹材采运业

民营经济国 专用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

 石油加工和炼焦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饮料制造

 有经济

业;普通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医药制造业;

 业;食品加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

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外资经济民 塑料制品业;金属制品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

 营经济

草制品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服装及其

 塑料制品业;金属制品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

他纤维品制造业;家具制造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草制品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

国有经济外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无优势显示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橡胶制品业;印刷业\记录媒

 的产业

介的复制;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橡胶制品业

造业;普通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在各产业的增加值和投资分布中,国有经济占优势的产业过多。除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和矿采、金属冶炼加工、化学等基础工业占据产出优势外,还在食品制造业、普通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其他制造业、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烟草加工业、饮料制造业占据投资的主导地位,在许多竞争性的产业与民营经济展开竞争。这种投资“行业泛化、与民争利”普遍现象,说明国有经济退出竞争性产业可能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另一方面,外资企业占优势的产业特征很明显,外资经济虽然有技术先进的优势,但是还是主要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进入有品牌优势和出口市场的装配加工产业,如电子装配、纸、塑料、金属制品、服装缝纫、家具、文教体育用品等不需要高级技术的产业。可以预见,外资企业与民营企业的竞争也很激烈。

在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压迫下,民营经济占优势的产业不多,仅有纺织服装业、矿采选业、食品加工业、木材加工和家具制造等产业;另外,民营经济在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产出比重已经超过50%,在专用设备制造业的比重也超过45%。但是,民营经济在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比重仅为4%。因此,这是一个值得特别关注的一个产业。

三种不同性质的经济主体竞争的结果是,优势不突出的产业将会减少,各种不同的主体经济将在自己的优势领域进行竞争,这种趋势充分说明了各种类型经济发展的理性化。

总之,能源产业仍然集中在国有经济中,民营经济发展很慢。矿采选业由国有经济、民营经济平分秋色。除垄断的烟草业和饮料业外,在轻纺工业中,国有经济不占优势。在石油化工产业中,国有经济的优势明显,但是,民营经济在下游产业有所进展。钢铁产业也是类似。在机械电子产业中,国有经济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中占优势,外资经济在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中占优势,民营经济在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中占优势。民营经济在市场、技术、资本壁垒低的产业主要竞争对手是外资经济,而在高端产业,同时面临国有经济、外资经济的竞争。

六、民营经济的投资结构演进

王元京等在《中国私营经济投资分析》中分析了中国民营企业的投资结构(注:王元京:《中国私营经济投资分析》。认为私营经济包括股份制企业和联营企业。本文作者认为,这是一个较狭窄的定义,可以反映民营经济中最有生命力和成长力的部分。)。2001年,在全部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经济投资占47.1%;外资经济投资占8.06%;民营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其他经济)投资占44.63%;其中,私营经济(联营经济、股份制经济)占15.5%。在民营经济全部投资中,集体企业占31.78%;个体企业占32.69%;私营经济占34.67%;其他经济投资占0.85%。在全部私营经济投资中,工业占32.25%,服务业占39.73%,其余分布在农业、建筑业。2001年,在工业全部固定资产投资中,民营经济投资占42.35%,其中,私营经济22.66%,主要分布在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电力、蒸汽、热水生产供应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在所有各类产业中,民营经济在投资中占优势的产业,仅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医药制造业、纺织业、其他矿采选业4个产业。这个分布很有意思,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其他矿采选业是基础产业;医药制造业是新兴的科技产业;纺织业与服装业是中国传统的优势产业。另外,尽管民营经济在石油加工和炼焦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产出份额很少,民营经济也开始进入这两个行业。

表7 私营工业产业内部的投资比重

 投资水平 产业数量及名称,投资比重

较高水平(投 前3位,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电力、蒸汽、热水生产供应业、化学

资份额>5%)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占全部投资的52.98%。

中间水平(投

资份额>1%)第4位~第21位。非金属矿物制造业等,占全部投资的41.64%。

较低水平(投

资份额<1%)第22位~第39位。服装和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占全部投资的5.38%。

表8 私营服务行业产业内部的投资比重

 投资水平 产业数量及名称,投资比重

较高水平(投

资份额>5%)前2位,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讯业,占全部的84.94%。

中间水平(投

资份额>1%)第3位~第4位,社会服务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占全部的11.93%。

较低水平(投

资份额<1%)第5位~第10位,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等,占全部的11.93%。

在服务业中,民营经济投资占50.98%,其中,私营经济26.71%;对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讯业的投资,占全部服务业投资的84.94%。对房地产业投资的过分集中,说明了民营企业的趋利性,也说明了房地产业过热的风险。另外,从采掘产业看,私营经济在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中的投资比重也较高。对于轻纺工业,私营经济主要集中在医药制造业、饮料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等六大优势产业。

标签:;  ;  ;  ;  ;  ;  ;  ;  ;  ;  ;  ;  ;  ;  ;  ;  

中国民营经济产业结构的演变(上)--兼论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外资经济的竞争关系_民营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