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若干问题研究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若干问题研究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若干问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若干问题论文,核心论文,体系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18;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608(2008)04-0013-07

自《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称《决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特别是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起了学界及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中有些理论问题亟待深入探究。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结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立体结构,可有不同划分。从横向结构看,这一体系可分为观念层面和行为层面,它们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从纵向结构或层次高低看,可以分为基础层次和高等层次,基础层次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主要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基本内容;高等层次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结构

《决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概括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阐述了各个组成部分的地位和作用:“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一概括内涵丰富,意旨深远,既突出了指导思想、理想信念;又强调吸收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及基本荣辱观念,为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方向。

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构成可以分为两个层面:

1.观念层面

(1)马克思主义:思想导向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其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完整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理论。历史发展雄辩地证明,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最伟大的成果,是人类宝贵的思想财富,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无产阶级政党及其领导下的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革命运动,就没有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就没有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及其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也就谈不上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为目标。也正是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制定了符合本国国情和社会实际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半个多世纪以来尤其是近30年来的蓬勃发展。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地位意味着什么?就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为我们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是一个随着实践不断发展的科学的理论体系。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说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最根本的,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使之真正深入头脑、扎根人心,转化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这一重要论断强调了三层紧密相联的意思: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导向;二是它在党和国家社会政治生活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整个实践过程中居于根本指导地位;三是坚持这种指导集中体现在“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2)现阶段共同理想:目标追求

理想信念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观念形态除了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之外,就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现阶段的共同理想,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鸦片战争以来,无数志士仁人前赴后继不懈奋斗所追求的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实现这一目标的长期奋斗探索中,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并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拓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历史规律的必然和历史主体的选择。这一共同理想体现了“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这一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也只有这一共同理想才能够把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凝聚起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最现实的价值追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事业,体现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理想和价值追求,激励着人民群众为促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而不懈奋斗。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日益深入人心,成为人民群众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因此,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必须把在全体人民中树立和坚定共同理想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作为价值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使全体人民在这一最大最根本的共同价值的引领和驱动下,自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努力奋斗。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引领广大群众共同奋斗,必须坚持两个重点:首先,要教育人民群众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是中国的必由之路;其次,要坚定干部群众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3)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精神支撑

民族精神体现着历史主体的价值。当代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体现在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时代精神体现着历史进步的价值。当今中国社会的时代精神同样体现在通过改革使社会主义焕发生机和通过创新使中华民族充满活力的历史进程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因此而成为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追求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力量。

中国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体现中华民族价值观的传统民族精神,曾经在华夏文明史上闪烁着令世人注目的光彩,对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和发展起了巨大的支撑作用,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内在动力。像世界上其他民族一样,中国传统的民族精神既有引导民族向上、有益国家发展繁荣的积极、进步的方面,也有体现民族弱点、阻碍社会前进的消极、落后的成份。站在时代的高度审视我们的传统民族精神,我们认为其中的优秀内涵基本上可以归纳为十二个方面,即:国而忘家的爱国精神、与民忧乐的济世精神、兼爱天下的仁爱精神、勤劳节俭的立世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威武不屈的大丈夫精神、舍生取义的尚义精神、厚德载物的宽厚精神、克己奉公的整体精神、修身为本的重德精神、行己有耻的知耻精神、乐群贵和的和谐精神等[1]78-86。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的内涵或基本要求既具有超越社会发展阶段的共同的一般性的要求,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就我国而言,爱国主义的一般要求表现为五个方面:一是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历史文化传统;二是捍卫民族的主权、独立和尊严,英勇地反抗一切外来侵略;三是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四是坚持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维护国家统一;五是为推动祖国的进步、文明,敢于同腐朽的黑暗统治作坚决的斗争。现阶段的爱国主义除了上述一般内涵以外,还鲜明地体现了我们民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特有要求,即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坚持民族平等,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坚持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统一,为实现跨世纪发展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奋斗。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中,贯穿着一条与时偕行、生生日新的红线,它是我们中华民族长期引领时代进步潮流、始终充满活力的精神与文化气质。时代精神是代表历史发展方向、引领时代进步潮流、为社会成员广泛认同和接受的价值观念、主流思想道德意识和精神风貌的综合体现。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一样,从精神层面体现和展示着人民群众主流的思想道德和时代风采,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是社会主义的前进动力。而社会主义自身又是一个不断改革的社会。由邓小平同志开启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为整个中华民族和当代中国社会注入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创造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奇迹,也铸就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华民族的改革精神。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从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广阔空间、推动我国社会更快进步、改变种种不适合社会发展的思想观念等意义上讲,改革不啻是一场天翻地覆的革命。正因如此,邓小平同志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社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而要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任务,更是需要我们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力之所在。创新精神是现代人的重要思想素质之一。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先进民族之林。”一个社会的创新能力表现在许多方面,诸如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科技创新、观念创新、研究创新、教育创新等等,其中思想观念的创新是创新能力最为突出的方面。增强全民族的创新意识,是克服民族素质弱点的现实需要,是应对“知识经济”新课题的需要,是在全球范围内以经济、科技和教育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国家发展目标的迫切需要。

上述思想导向、目标追求、精神支撑,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观念层面,从思想、信念、精神三个方面和三个层次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内容和丰富内涵,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彼此支撑、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2.行为层面:社会主义荣辱观

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更是道德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历代的有识之士都将世人的荣辱观状况作为评价社会道德风尚优劣的标准,甚至提到国家治乱兴亡的高度。能否做到明荣辱之分、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既是衡量一个人思想道德水平高下的重要尺度,也是评价一个社会道德风尚淳厚与否的基本标准。

不仅如此,荣辱范畴还是道德发挥规范与调节人们行为作用的纽带和中介。因为,对于道德个体来说,社会所制定的道德规范、准则,只是外在的要求,只有当它们转化为人们的道德认同感和内在要求时,才能发挥其抑恶扬善的调节作用。譬如,一个人只有产生了以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荣辱感,他才能自觉遵守爱劳动的道德规范,选择相应的行为,并认为这才是履行了自己的道德义务,良心上才能感到无愧与满足。所以,在此意义上也可以说,引导广大社会成员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正是引导、激励广大群众为构建和谐社会而践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重要环节。

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阶级和阶层都有自己的荣辱观念,荣辱范畴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胡锦涛同志概括的以“八荣八耻”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集中体现了我国现阶段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尤其是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其中,前“四荣”、“四耻”,即“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体现了为人民服务和“五爱”的基本道德要求;而“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后“四荣”、“四耻”,则较为集中地体现了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20字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要求。这种表述,简明扼要,将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容基本涵盖其中,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的对比句式,旗帜鲜明地划清了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这就抓住了道德观、价值观的根本,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特别是引领社会道德风尚提供了纲领性的指导。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将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更凸显了“知荣明耻”作为和谐社会需要倡导的公民基本思想道德要求的现实价值。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层次结构

1.基础层次:社会主义价值观

(1)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体系

笔者认为,作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价值”与“价值观”,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价值或价值观。我国学界一般认为,“价值”是指客体的存在、作用以及它们的变化对于一定主体需要及其发展的某种适合、接近或一致[2]13。价值观则是指关于价值的理论、知识和学说的体系。

我们认为,我国社会主义价值观主要是指我们社会主义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观念、精神系统,是我国社会基本的价值导向及该社会成员的信仰、理想和价值追求的集中反映。因此,社会主义价值观是体现当代中国社会本质的主流价值观念体系,实质上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基本概括和简明表述。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则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的内核和灵魂。

(2)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构成

社会主义价值观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社会主义思想观念,包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政治意识形态;以人为本、法制纪律、艰苦创业等思想观念。二是社会主义道德观,包括集体主义原则、为人民服务核心、“五爱”基本道德要求、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三大生活领域的道德准则、个人品德要求等。

2.高等层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最根本的观点和最概括的表述,最集中、最鲜明地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诉求,是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居于统治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核心价值理念,它应该似一面高扬的旗帜,成为指导社会成员价值选择和行为取向的标尺。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概括提炼

概括、提炼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不仅对于打牢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而且对于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工程都具有十分重大而迫切的现实意义。

(一)概括、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基本原则

资本主义在其产生、发展过程中,将“自由、平等、博爱”作为自己的核心价值理念,加以推崇和标榜。尽管资本主义制度决定了这种价值理念的形式与实质的分离,但无可否认的是,在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发展中,这面旗帜确实起到了巨大的价值导向和行为准绳的作用。“自由、平等、博爱”作为资本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它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简洁明了、高度凝练。这启示我们,概括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既要注意深刻的思想性、广泛的适用性,又要凝练集中、鲜明生动,给广大社会成员以鼓舞激励。

我们认为,概括、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应该坚持四个基本原则: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应集中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诉求,从而为其构建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应该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既要体现马克思主义尤其是科学社会主义实质、又要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价值观念相承接,而且扬弃并超越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在表述上应做到思想深邃凝炼,内涵广泛普适,形象鲜明,义约言丰,成为激励和引领广大社会成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共同奋斗的一面猎猎作响的旗帜。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基本内涵

依据上述原则,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基本内涵可以以四个主题词加以表述:公平正义,民主自由,仁爱和谐,人本共享。

公平正义。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把公平和正义作为核心价值取向的社会,因而《决定》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构建和谐社会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公正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之一,也是和谐社会最基本的思想道德诉求。中西方思想家们都视公正为社会和谐之基本要件。孔子说,“公则说”(《论语·尧曰》)意即公平会使人愉悦。《吕氏春秋·贵公》提出“公则天下平矣”。在西方,古希腊的柏拉图就将公正作为他设计的理想国的“四主德”之一,并认为公正包含了人类全部最基本、最重要的美德,强调“公正即和谐”。欧洲近现代不少资产阶级思想家也强调公正对社会和谐的重要性。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转轨和各项改革的深入,出现了下岗职工增多、贫富程度扩大等现象,导致了一些人的心理失衡以及在就业、生活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社会的不稳定、不和谐因素增加。这种状况亟须引起注意。注重社会公平,以“公正”来引导和规范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和各个领域的行为,显然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促进人们在公道正派的氛围之下公平竞争、和谐共处。社会成员处在这种和睦、舒畅而又充满活力的社会环境中,就能激发起蓬勃的创造力和团结奋斗的干劲,为国家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和更多的才智。此外,“公平正义”还蕴含了“平等”的理念(下文提及的“共享”也是“平等”的体现),一个公平的、正义的社会一定是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

民主自由。我国古代就有“民主”、“自由”两词,但“民主”与今含义大相径庭,意即“民之主”,而非“民做主”;而“自由”一词却与今天所谓自由有些相似之处。譬如晋代袁宏《后汉纪·灵帝纪中》的“今方权宦群居,同恶如市,上不自由,政出左右”;唐代刘商写的《胡笳十八拍》之七“寸步东西岂自由,偷生乞死非情愿”等等。当然,近代的自由民主观念是欧洲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产物,后被介绍到了中国。孙中山先生创办的同盟会宣言中就提出“所谓国民革命者,一国之人皆有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的号召。列宁也强调启发中国人民民主觉悟的重要,指出:“没有真诚的民主主义的高涨,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摆脱历来的奴隶地位求得真正的解放,只有这种高涨才能激发劳动群众,使他们创造奇迹。”[3]425由于长期封建专制制度的重压,我们民族思想素质中的自由民主意识极为缺乏,早在近90年前那场彪炳史册的五四运动中,自由、民主、科学的口号就响彻我们这个古老国家的上空,近代以来的革命志士无不将争取自由民主作为奋斗的重要目标并为培养国民的自由民主意识大声呼号。

民主自由观念的强弱直接标示着现代国家文明进步程度和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建设高度的民主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之一,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正因如此,中共中央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这一命题是对社会主义民主自由理念的张扬,明确宣布了民主自由决非西方资本主义的专利,社会主义更是高度民主自由的社会!因而,民主自由是马克思主义民主自由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结合的产物,是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价值导向,应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理念。民主自由是个人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的基本价值尺度,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目的性价值理念。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民群众对自由民主的诉求日益强烈;同时经济社会的发展又亟待人们的自由民主意识得到更快发展,民主权利得到更好尊重。这就迫切要求把民主自由观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人们树立这一理念,从而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挥更大的创造作用。

仁爱和谐。仁爱是中国的好道德(孙中山语)。儒家的“仁”、“仁者爱人”、“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张载),墨家的“爱人若爱其身”、“兼相爱,交相利”等,无不是这种仁爱理念的简明诠释。“仁爱”的内涵十分丰富:在处理人际关系上,要求发扬爱众亲仁的博爱精神,提倡热心公益、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同情和关怀弱势群体的人道主义思想;在处理人与其他动物、生物的关系上,将人道主义推人及物,“民胞物与”,悯物爱物,乐善好生,反对滥杀动物以满足口腹之欲的行为;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提高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地球村”意识,自觉保护自然环境,维护人类生存的共同家园。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在当前收入差距拉大、社会各阶层之间矛盾冲突凸显的背景下,更需要提倡仁爱精神,弘扬同情人、关心人、帮助人的人道观念,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发展扶危济困、乐善好施的公益慈善事业。

和谐指两种或两种以上要素的协调、和谐、融合、交融等,也称“和合”、“贵和”、“中和”,这是社会主义最核心的价值理念。正如《决定》所说,“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中华民族素以“贵和”著称于世,“和”是中华道德文化的精髓和理想社会所崇尚的基本价值。“和合”、“中和”、“贵和”的和谐要求,历来是调节人际关系的重要规范,成为中国伦理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社会更需要发扬这种乐群贵和的价值理念和伦理精神,作为调节人际关系、国际关系、人类与自然关系的行为规范,以达到消解社会矛盾、维护民族团结和世界和平、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崇高目标。

人本共享。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本”、“仁民”优良传统的合理扬弃,也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在我国社会发展新时期的体现。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群众为本,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本。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内涵,它体现为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既反映了当代历史人性化的潮流,又表达了当代人类最一般意义上的价值共识。人本理念以人民为最高的价值主体和评价主体,以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要求和实践为价值标准,体现了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服务人民的有机统一;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强调通过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实践来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开辟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现实道路。以人为本的独特价值意义在于它既可以针对群体价值,又可以针对个体价值;既可以包含利益要素,又可以渗透情感和精神要素,具有很强的普适性和很大的包容性,它超越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和西方抽象的人道主义的局限,也避免了神化经济价值而见物不见人、迷恋利益驱动而贬低精神价值的偏颇。只有把人本理念作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才能够在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实现以和谐社会为基础的“人本”与以“人本”为价值诉求的和谐社会的内在统一。

共享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应有之义。《决定》将“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原则的重要内容。“共享”,意味着人人平等,意味着权利的普遍保障,因而高度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共享”是区别社会主义制度与一切剥削制度的根本标志。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还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共享”是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这一理念是对中国“天下为公”的传统“大同”理想的扬弃,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大成果,也是对邓小平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本质论的创新和发展。共享的价值理念也鲜明地体现了全人类的社会理想,因为建设一个富足、和谐、共享的社会,无论古今中外都是全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目标和社会理想。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是什么关系?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是最集中、最鲜明地体现当代中国价值追求的社会主义本质、在社会生活中居于统治地位并发挥主导作用的理念。如果说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多层次的、包含丰富内容的价值体系,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则是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最根本的观点和最概括的表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和灵魂。

明确两者的关系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在全社会倡导和弘扬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或集中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无疑是建设和谐文化的重中之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固然是文化建设的中心内容,它涉及指导思想、目标追求、精神支撑、荣辱准则诸多方面,作为内容极为丰富的观念体系,必须通过“公平正义,民主自由,仁爱和谐,人本共享”等核心价值理念加以具体体现,并且以此凝聚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渗透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使之发挥巨大而持久的主导和引领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实质、又能通过宣传教化而深入人心,最大限度地形成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因而能够使和谐文化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使和谐社会建设拥有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底蕴。

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关系,还要求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积极自觉地倡导集中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本质、体现马克思主义尤其是科学社会主义实质、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价值观念相承接、扬弃并超越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真正将其融入国民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发挥这面旗帜的鼓舞和引领作用,将会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最大限度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成为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和价值认同固然是重要的、迫切的,但更重要、更紧迫的是将这种理念贯彻落实于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去,使之转化为广大社会成员的基本行为准则并始终不渝地恪守和遵行,这是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诉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历史进程的关键环节。

标签:;  ;  ;  ;  ;  ;  ;  ;  ;  ;  ;  ;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若干问题研究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