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工程建筑所具有的功能越来越齐全,这种附加功能的增设对建筑材料提出了更高使用要求。混凝土是建筑中最基础的材料,采用新技术和新施工工艺可提高混凝土质量,对现代建筑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对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建筑工程;混凝土;技术
混凝土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好坏,必须保证混凝土成品质量以及材料质量符合相关规定,混凝土成品、原材料及施工过程等都对混凝土施工技术有着相关规定的要求。本文就建筑工程的混凝土施工技术与大家展开论述。
一、建筑混凝土施工主要原则分析
1、温控原则
混凝土浇筑块体的温度是浇筑过程中的关键部分,对其温度应力和相关性收缩性的计算和实验,对确保其浇筑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好块体的温差,并采取合理科学的温控措施,如此,方可更好的避免产生温差裂缝,在做好温控的基础上,可以选一些优良的模板种类,如此,可以更好的确保温度裂缝的控制效果。
2、规范原则
混凝土施工虽然具有一些独特的技术特点,但主要基础的工程设计仍然必须规范设计确保符合生产工艺条件,而且还应该注意基础配筋必须达到承载力的规范要求和构造的具体规范要求
二、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
1、材料的选择
(1)水泥;在混凝土材料中最重要的便是水泥,与水混合后的泥浆具有很好的胶结效果。在混凝土工程施工前期必须做好水泥的检测试验,包括相容性试验和原材料试验,并检测其安定性、凝结时间,对材料进行规范分批检测。达不到使用规范要求的水泥,一律禁止使用。
(2)骨料;在选用骨料时,必须验证相关生产标准,对其质量进行试验论证,只用获得专业检测人员的批准后才可以投入使用。在选用砂时要对其进行视比重、有机质含量、含泥量、筛分等检测试验。在选用石子时要对其进行视比重、针片状含量、筛分、含泥量、压碎值等多项检测试验,对直径不同的骨料禁止混合使用。
(3)掺加剂;掺加剂是混凝土不可缺少的成分,其优良性能受到业内人士的高度认可,因此在混凝土应用中十分普遍。不仅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与强度,改善混凝土和易性,其配比量也可以调节混凝土的凝结时间,并对混凝土性能的改善、强化都发挥的重要作用。对于市场上各种各样掺加剂,在选用时必须验证是否由正规生产厂生产,检测与骨料、水泥不同配比的相容性试验,使用符合规范要求的产品。投入使用时严格控制混凝土配比掺量,避免混凝土出现裂缝、难凝等现象。
2、混凝土材料浇筑
在混凝土浇筑阶段,混凝土的斜向分段、连续逐层、流淌坡度以及水平分层等规律开展混凝土浇筑操作。分层浇筑与分层捣实是混凝土施工最主要的工艺,其次,在混凝土初凝之前保证上层和下层结合好,避免施工缝的出现。在一些有要求的施工地段可以留下基础浇筑带。在混凝土基础施工操作阶段将预留的施工缝划分为两块或若干块进行浇筑,过一段时间后即浇筑的混凝土养护干缩之后,在预留的混凝土浇筑带上对收缩区域进行浇筑补偿,保证各个分块混凝土连接为一个整体。结合补偿收缩混凝土的膨胀效应进行基础后浇带的浇筑。对于直线长度超过五十米的后浇带应分为两次混凝土浇筑,两次浇筑时间间隔一般为五至七天。在后浇筑的硬化前一至二天及时进行抹压。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斜面分层、分段分层以及全面分层这三种施工方式主要是根据其整体性划分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平面尺寸不太大的结构中适合采用全面分层,即在整体基础上进行全面分层浇筑混凝土,在浇筑第二层时必须保证第一层已完成全面浇筑,这时第一层的混凝土还没有初凝,如此进行一层一层的浇筑直至完工,按照这种方法在浇筑时应从短边开始,沿长边逐渐进行。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可分为两端进行即从两端向中间进行或者从中间分别向两端进行。对于长度或面积相对较大并且厚度适中的结构宜采用分段分层,即混凝土浇筑从最底层开始,在浇筑一段距离后再进行第二层浇筑,以上各层均依次浇筑。
3、混凝土的振捣方式
混凝土振捣过程中分为三道振捣程序,第一道应当设置在混凝土坡角位置,第二道则应当在混凝土坡中间位置,最后的第三道应当设置在混凝土坡顶位置。三道位置严格按照要求进行设置,通过有效的配合方可保证振捣覆盖全部坡面。实践中,经常利用振捣棒进行振捣,此时应注意振捣棒的振捣时间和插入深度,并将振捣棒有效地插入到下层混凝土之中,其深度通常保持在五十毫米以上,移动间距应当控制在四十厘米范围之内,振捣棒应当快插、慢拔。
4、降低水泥水化热
在热化过程中,水泥会释放出一定的热量,尤其是断面比较厚的混凝土结构,混凝土结构内部很容易积聚热量并不易散失。导热性能较差是混凝土较为明显的特点,浇筑初期混凝土的强度和弹性模量都很低,随着混凝土龄期增长,弹性模量增高,对混凝土内部降温收缩的约束也就越来越大,以至于产生很大的拉应力并受此影响。当这种拉应力超过混凝土自身的抗拉强度时,很容易导致出现裂纹等问题。采取降低水泥水化热技术,选用低水化热水泥品种配置混凝土。控制砂石含泥量,细骨料应选用级配较高、粒径较大的,为了改善和易性,减少水热化和水泥用量以及降低水灰比等,往往在混凝土中添加缓凝剂、减水剂、掺和剂等。当建筑工程中面对平面尺寸过大的混凝土施工项目中,结合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位置设置后浇缝,尽量降低温应力与外应力,从而有助于降低混凝土结构内部的热量。
5、施工缝
因为受到人力或者是技术、设备的直接制约导致混凝土浇筑施工难以实现连续完成,如果间歇时间会超过混凝土初凝时间,则必须将施工缝预留出来,结合实际的施工技术方案以及设计需求能够将混凝土施工缝认真确定下来,因为新混凝土跟旧混凝土相互之间所存在的结合力相对较差,可谓是混凝土结构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为此需将施工缝放置于结构剪力相对较小的部位,为施工操作提供更多便利。
6、混凝土养护技术
(1)养护时间安排
建筑混凝土养护的最佳时间是在混凝土浇筑施工完成之后的12小时,在此事件内要对其进行洒水养护,同时养护的工具使用喷雾养护的效果是最好的,因此,养护的时间要尽早进行洒水养护,同时在后续浇筑的混凝土过程中要继续进行养护,在进行养护期间内一定要保证混凝土表面的湿润,最后养护的时间不能超过14小时。
(2)过程养护
在开始进行建筑浇筑时,施工队的管理人员要建筑浇筑的专业人员进行养护工作,这样才能确保混凝土的湿润程度恰到好处,同时养护的时间也不是随便而定的,一定要根据混凝土的硬化程度以及强度的实际需要进行确定的。除了开始进行浇筑以及建筑过程中要进行养护,在浇筑完成之后,也要进行混凝土的养护。这样就能使得浇筑混凝土的温度以及其适应的条件得到满足,也能使得浇筑混凝土的表面的温差得到降低,同时也能防止浇筑的混凝土表面出现裂缝。建筑具体浇筑的内容包括:要及时使用湿润的草帘对浇筑的建筑进行覆盖,然后在建筑上洒水,这样既可以延长养护的时间,也能保持混凝土表面冷却的速度变慢。
综上所述,本文对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做了具体的分析与探究,并提出了相关的技术应用,希望能给相关企业单位起到指导作用,其所具有的发展意义更值得为之探讨和思索。
参考文献:
[1] 范洪涛. 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质量控制初探[J]. 科技与企业. 2014(01)
[2] 张峰. 建筑工程施工中节能技术的应用研究[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4(09)
[3] 韩金龙. 在建筑工程中运用防渗漏技术的简述[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4(09)
论文作者:赵文洪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23
标签:混凝土论文; 建筑论文; 时间论文; 水泥论文; 骨料论文; 施工技术论文; 应力论文; 《基层建设》2016年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