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设计中基于抗震措施的分析论文_陈柏材

建筑结构设计中基于抗震措施的分析论文_陈柏材

北流市建筑设计院 广西 北流 537400

【摘 要】地震带来的危害性很大,而这与建筑设施抗震能力缺乏也不无关系,为避免房屋建筑在地震中倒塌,而造成更大的危害,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有必要强化抗震措施,以保证建筑的质量安全。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抗震措施

地震是一种灾害,其对于人类的生活环境危害极大,尤其是本世纪以来所发生的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地震所带来的一系列危害和损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与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缺乏密切相关。基于此,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对其抗震要求也有了一定的标准,为确保建筑设施符合地区抗震要求,应在了解地震发生等级的基础上,在结构设计中,就采取一定的抗震措施,确保建筑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基础上,能够保证结构稳定安全。

一、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措施

在建筑结构设计中,采用隔震措施,能够减小地震对建筑上层部位的破坏,还可有效的保护建筑内部各种装饰物、生活用具等,减少地震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根据国际上普遍采用的隔震措施来看,按照建筑结构位置的不同,可将此分为四种。

1、地基隔震

地基隔震,也就是将建筑的缓冲层设置于建筑基础下的地基中,一旦发生地震,缓冲层能够在地基中反复地吸收地震波,同时还能反射作用力,达到减弱地震能量,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损害。在传统的建筑设计中,曾经以糯米为原材料,在建筑的基础部分设置缓冲层,以减轻地震对建筑的损害,而随着建筑设计的不断进步,逐渐以黏土或沙子来取代了糯米,通过在建筑基础部分交替铺上黏土和沙子,或直接设置黏土或沙子垫层。而在现在,有人研究出以沥青为原材料,在建筑基础部分充当缓冲层,具有更好的隔震效果。

2、基础隔震

基础隔震,指的是在建筑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设置特殊装置,减少地震波向上扩散,造成对上部建筑的损害。在建筑的结构设计中,基础是整个建筑的承载和荷载,基础决定上部建筑,因此在设计基础结构时,要特别注意其抗震设计。在建筑结构设计中,采用基础隔震,最高可减少地震对建筑物影响的2/3,但这种抗震措施,如果应用在高层建筑中,将会增加高层建筑的自振周期,起不到减轻地震影响的作用,因此不适用于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中。基础隔震的主要措施有基底滑移隔震和粘弹性隔震,而隔震采用的装置主要有橡胶垫和混合隔震装置。

3、层间隔震

层间隔震措施,实际上是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将隔震措施和抗震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手段,其主要是在建筑的原始结构层上安装隔震层,削减地震力的作用,从而降低建筑结构对地震的反应。在建筑结构设计上,采用层间隔震措施,施工较为方便,容易操作,这种方法也更多的应用于旧房改建中。当然,与基础隔震相比,层间隔震的效果不太理想,一般为0.1-0.3之间,层间隔震中所采用的装置,与基础隔震较为类似,都是橡胶垫和混合隔震装置。

4、悬挂隔震

悬挂隔震,就是将建筑物的大部分或者整个结构都悬挂起来,也就是常说的悬挂结构。地震力的传输,需要有介质进行传导,应用悬挂结构,在地震来临时,悬挂结构的主体受到地震作用,但由于地震的能量无法进行大面积传导,因此子体受到的地震作用将会减少,这样就能达到减轻地震损害的目的。悬挂隔震更多的应用于大型钢结构建筑中,以此来隔震。大型钢结构,在悬挂体系中,子框架是通过锁链或者吊杆悬挂于主框架上,主框架会在地震力的作用下摇摆,但地震力在向子框架传输的过程中,会削弱,无法传送到子框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减震措施

在建筑结构设计中,采用减震措施,主要是借助建筑物以外的构件来增加建筑物的阻力,削减地震传递给建筑结构的能量,避免建筑物受到损害。从减震措施的不同原理来看,其主要可以分为三类。

1、消能减震

消能减震,即在建筑结构设计中,通过增加阻力值,来减弱建筑结构的地震反应程度。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应用特别制作的加注结构元件,来对地震波进行削减和吸收,减轻地震波对建筑主体结构的影响,保证建筑的安全和稳定。建筑结构的减震技术,应用十分广泛,既可以应用在新建建筑结构的减震设计中,也可以应用于已有建筑的抗震加固上,可以应用于钢结构建筑中,还可以应用于上层结构的隔震层中。而在消能减震所使用的加注结构元件中,主要有摩擦阻力器、粘滞阻力器、形状记忆合金阻力器、塑性阻力器等。

2、机械减震

机械减震,主要是指无粘结钢支撑减震体系,是建筑结构设计中,采用科学的设计理念,应用活塞运用原理,利用建筑结构内部钢支撑和外包钢管之间的不粘结性,或者在内部钢支撑与外包钢筋、钢管混凝土上涂抹无粘结漆,形成滑移界面,内部钢支撑和外部钢管间可以相对滑动。在受到地震作用时,内外钢可以通过不断的滑动,削减地震力,减轻地震力对建筑结构的影响,同时也削弱了地震力的传导效果。

3、跷动减震

跷动减震,是一种新型的隔震减震技术,在建筑结构设计时,应用跷动减震这一措施,主要有两种技术方法。其一,在设计时,对建筑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在竖向上不做紧固设计;其二,对于建筑结构中,主要承受地震力的柱、支撑等结构,与建筑的下部基础之间,不做紧固设计。在发生地震时,其使结构发生跷动,从而使结构的残余变形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并消除结构的残余变形,达到减轻地震力对建筑结构影响的目的。

三、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其他措施

1、合理选择建筑结构体系

建筑结构体系的选择,直接决定了该建筑结构的稳定性,这无疑也就成为了抗震措施中的一部分。对于建筑结构体系的整体功能而言,其应该有一定的整体性和联系性,但从抗震角度来看,建筑结构体系应保持一定的独立性,而这具体体现在,当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时,不会因此而导致整个结构体系丧失抗震能力。因此,在建筑结构设计中,选择建筑结构体系时,应保证建筑结构具有一定的内力分配功能,这能避免整体失效的情形。此外,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应保证竖向的建筑结构有垂直重力传递的作用,以合理布置地震力传递途径。

2、规则布置

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应采用规则的建筑设计方案,而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以降低扭转力。一般而言,在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中,要规则布置建筑,重视建筑结构的对称性和规则性。对称性主要体现在,抗侧力主体结构之间存在着对称;而规则性主要体现在,抗侧力主轴方向上刚度相近,不出现大的落差,在平面布置的统一轴向上的抗侧力结构上,所具有的刚度也要均匀分布。此外,平面中心应与周边结构相协调,保证主体结构的“扭转刚度”,提高建筑的抗变形能力。

3、强柱弱梁

建筑结构设计,忌讳梁柱刚度相同,而应实行强柱弱梁的设计策略,以提高建筑结构的稳定性,防止在地震力的作用下发生坍塌。强柱弱梁,在建筑结构设计中,主要通过人为放大柱的设计弯矩,而并不放大梁,以此来提高柱的抗弯能力,而梁却不变。在受到地震力作用时,梁柱一起受力,而梁可以先于柱屈服。

四、结语

在建筑结构设计中,为更好的保护建筑,提高建筑的稳定性,就需要应用各种抗震措施。而在应用抗震措施中,应根据建筑结构类型,合理应用,以保证建筑达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标准。

参考文献:

[1]吴健,于峰.试论建筑结构设计的抗震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06)

[2]杜俊峰.浅谈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措施[J]建材与装饰,2011(4)

作者简介:陈柏材(1986.5-)男,广西北流人,助理工程师,本科,从事结构设计工作。

论文作者:陈柏材

论文发表刊物:《低碳地产》2015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25

标签:;  ;  ;  ;  ;  ;  ;  ;  

建筑结构设计中基于抗震措施的分析论文_陈柏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