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建构的误区与改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指标体系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误区论文,评价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城市系统发展的文献极为丰富,但我们的文献扫描与分析发现,我国某些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与测评存在着一些问题。故本文首先剖析我国某市可持续发展测评的失误所在,然后提出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测评的所谓2层7维模型予以改进。
2 对我国某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与测评的剖析
2.1 某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我国某市贯彻中国21世纪议程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某大学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综合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有关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力求建立一套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以期反映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复合系统内4 大子系统的发展水平与现状,以及4大子系统间的协调状态。此外, 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力求体现出某市的具体时空特征。
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指标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和思路,结合区域系统的要素构成,设计出如下3个层次、4个系统、27个指标的某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某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权重与测评值
指标/权 指标变量/权重 单位
实际值(C) 参照值(S) 评价值
恩格尔系数 0.1 %
50 60.1
0.82
基尼系数 0.1 0.278
0.35
0.79
医疗保障水平
0.1 人/万人,张/万人 21.04,22.3 16,33
0.70
社会
零岁平均寿命
0.1 年
69.871 0.98
发展指数人口自然增长率
0.1 ‰
4.6 0 0.995
W[,S]=0.208
贫困人口比例
0.1 %
5.5 0 0.945
人口密度指数
0.1 人/km[2] 181.58
2.30.013
平均受教育年限
0.1 年
7.3 9 0.81
人均抚养系数
0.1 人/人
1.901.78
0.94
万人科技人员系数 0.1 人/万人 368.6
56 1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0.2 元/人
85046392
0.75
农民人均收入
0.1 元/人
25142162
0.86
经济
财政自给率 0.2 %
100 1001
发展指数非农比重 0.1 %
45.64
50 0.91
W[,E]=0.368
投资率
0.1 %
21.54
36.41
0.59
农村商品率 0.1 %
79.15
60 0.79
交通水平 0.2 %
100 1001
土地利用率 0.2 %
87 76 0.87
人均耕地 0.2 km[2]
0.259
0.113
0.44
资源指数人均林地 0.2 km[2]
0.270.15
0.56
W[,R]=0.188
人均绿地 0.2 m[2]/人 5.1 37.5
0.13
水资源供给平衡指数 0.2 %
100 1001
森林覆盖率 0.3 %
49.260 0.82
水土流失强度
0.1 T/a·km[2]
29604500.15
环境指数水土保持率 0.1 %
95.88
98 0.98
W[,EN]=0.236
水环境质量0.25 级
0.28
大气环境质量
0.25 级二级
二级
0.8
2.2 可持续发展指标的测度
依据区域发展状况,选定无量纲化的合成公式,确定所选的有关阈值和参照值,将指标实际值转化为指标评价值。例如根据1998年某市消费结构可以计算出恩格尔系数C[,1]=食品支出/消费总支出=0.50,目前全国的恩格尔系数为0.61,即参照值S[,1]=0.61,故其指标值为F[,1]=C[,1]/S[,1]=0.82。
据此方法,可计算出评价指标的评价值(参见表1)
2.3 计算综合评价指数
该研究首先用层次分析与专家赋权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指标权重如表1所示。然后用指标的评价值与权重加权,得出4类指标值如下:
社会指数I[,S]=0.80
经济指数I[,E]=0.87
资源指数I[,R]=0.60
环境指数I[,EN]=0.69[*](应为0.63—本文注)
最后,采用加权乘方法计算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RDI),即
附图
(应为0.74——本文注)
2.4 评价结论
该研究认为:只有各项指标均已达到或超过参照值,区域总体综合指数等于或接近1,即在满足人类基本生存与发展这一最低要求下,4大子系统是基本协调的,区域发展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可持续发展的。据此,给出如下判断:某市步入可持续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 我国某市可持续发展指标测评的失误
3.1 对测评指标的错误理解导致评价值错误
若对表1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表中最后一栏的多项评价值是错误的。这种错误不是简单的计算错误,而是对发展经济学理论、现代化理论等理论的误读所致。
(1)恩格尔系数(F[,1])
恩格尔系数通常用食物消费支出金额占总支出的比例表示。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特别是在低发展阶段,人们的消费支出无疑是以食物消费占较大份额。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其他需求诸如文化娱乐、精神需求不断增长,食物需求在总支出中所占份额逐渐下降。因此,恩格尔系数客观上可用来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通常认为此指标愈小愈好。
1998年某市的恩格尔系数C[,1]=0.50,同期全国的参照值为0.61,即S[,1]=0.61。显然,某市1998年以恩格尔系数表征的发展水平应优于或者说高于全国参照水平。因此,其指标F1应为1而非原研究中的0.82。
(2)基尼系数(F[,2])
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公平。首先是代内人与人之间经济分配的公平,而基尼系数可作为一个区域社会收入与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在理论上基尼系数的取值为0—1之间。原作者认为0.2以下为高度平均,0.2—0.3之间相对平均,0.3—0.4之间为合理,故取0.35作为参照值,即S[,2]=0.35。根据某市1998年的人口和收入绘出洛伦茨曲线,得出基尼系数C[,2]=0.278,则评价值F[,2]=实际值/参照值=0.278/0.35=0.79。对此,我们认为参照值取值为0.35是否科学, 可暂存而不论。但从社会学角度分析,小区域的不公平引起的负面影响远大于大区域的不公平,故某市的基尼系数C[,2]=0.278应该优于全国基尼系数的S[,2]=0.35,F[,2]应评价为1。
(3)医疗保障水平(F[,3])
医疗保障水平,是反映一个地区社会化服务程度的指标。这里选取万人拥有医务人员及万人拥有病床数作为医疗发展水平的指标。1998年某市万人拥有医务人员为21.04人,万人拥有病床数为22.3张,全国万人医生数为16人,万人拥有病床数为15张。据此,原作者计算出其水平值分别为F[,3a]=0.76,F[,3b]=0.67,将这两项指标综合作为医疗保健水平指数:F[,3]=(F[,3a]+F[,3b])/2=0.70。然而这一分析又是错误的。因为某市两项指标均高于也即等价于优于全国参照值,故F[,3]=1而非F[,3]=0.70。
(4)人均国民生产总值(F[,9])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区域国民生产总值/区域总人口数。原作者认为,1998年某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C[,9]=8504元/人,以全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6392元/人为参照值,则F[,9]=S[,9]/C[,9]=0.75。这也是错误的。因为这一指标是正指标,故F[,9]=1。
(5)农民人均收入(F[,11])
农民人均收入=农村各项纯收入/农村人口总数,是反映农村居民物质生活效益水平的一个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的主要指标。某市1998年农村人均收入C[,11]=2514元/年,原作者据此计算出F[,11]=S[,11]/C[, 11]=2162/2514=0.86,这又犯了错误。因为F[,11]的性质与F[,9]相同,故F[,11]也=1。
(6)农村商品率(F[,12])
农村商品率=(农村产品销售收入+乡村工业销售收入)/乡村经济总收入。这一指标反映农村各业生产率,也反映了农村经济商品化发育程度以及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原作者按上述公式计算出1998年某市农村商品率C[,12]=76.15%, 参照值取商品初级化的下限S[,12]=60%,则农村商品率指数F[,12]=C[,12]/S[,12]=0.79。这里,原作者又错误地理解了指标所表征的对象,由于C[,12]大于S[,12],故F[,12]=1,而非等于0.79。
(7)非农比重(F[,13])
非农比重=(非农产业总产值/农村社会总产值)×100%。农村社会总产值由农业产值、非农业产值构成,客观上反映了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程度和趋势。大力发展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高附加值的加工业和其他非农产业,不但可以有效地提高经济积累,尽快脱贫致富,同时也有利于大量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减轻人口对土地以及自然生态系统的压力。原作者认为,1998年某市非农比重C[,13]=136.70亿/299.54亿=45.64%。选取50%为参照值,则取F[,13]=C[,13]/S[,13]=0.91。这里我们对参照值取50%存疑。若依原作者以全国为参照系,则作为一个大城市某市非农比重肯定应高于全国参照值,故F[,13]=1。因为, 全国的农村比例远高于某市农村比例。
(8)人均耕地(F[,19])
人均耕地面积=区域耕地面积/区域人口。粮食的生产依赖于适宜耕作的土地之数量与质量。因此,可选取人均耕地作为农业资源丰度的指标。原作者认为,1998年某市人均耕地C[,19]=0.259hm[2]/人,以同期全国人均耕地面积F[,19]=0.113hm[2]/人作为参照值,则人均耕地指数F[,19]=S[,19]/C[,19]=0.44。 这里原作者犯了相同的错误,某市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参照值,是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故F[,19]=1而非0.44。
(9)人均林地(F[,20])
人均林地面积=区域森林面积/区域人口。森林生态系统是维持人类生存与发展中最为基本的生命支持系统。森林是重要的环境资源,它可以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减少噪音、防治风沙、涵养水分、保持水土、改善小气候、减少旱涝水灾和保护动物。某市1998年人均林地面积F[,20]=0.27hm[2]/人,以全国人均0.15hm[2]为参照值,原作者认为,F[,20]=C[,20]/S[,20]=0.56。这里的错误与人均耕地指标中的错误相同,故F[,20]=1而非0.56。
3.2 依据调整后的评价值重新测算某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依据上述评价原理和原作者的计算方法,采用我们调整后的各指标的评价值,可计算出4类指标的指标值如下:社会指标I[,S]=0.868;经济指数I[,E]=0.959;资源指数I[,R]=0.774;环境指数I[,EN]=0.630。最后, 采用仿照原作者用加权乘方法计算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RDI),即
附图
这样一来,某市可持续发展的评价结论就与原评价结论发生了评价等级上的差异。
4 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重构
4.1 对评价指标的概略分析
本文无意分析原评价指标体系和权重设置的合理与否,仅想指出对评价指标的性质的理解发生歧异,或者对参照值的取值标准有所分歧,将导致城市可持续发展测度等级偏差。尤其是像恩格尔系数等指标通常认为愈小愈好的指标,其实,并不一定如此。因为,像中国这种具有极其丰富的饮食文化的国家,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的改善,饮食的结构将日趋高级化,故其恩格尔系数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可能并不随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降低,所以它应作为正向指标还是负向指标,并不像传统的认识那样简单,应该根据统计资料和人们生活质量的实际状况予以计量分析才能判断。又如基尼系数,其大小与公正性和经济发展的效率性之间迄今难以划定数量标准。因此,人们公认的评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恩格尔系数和基尼系数并不宜直接与其他指标并列加权来测度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对这类指标必须以一种新的视角将其融入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之中。
4.2 建构2层7维城市发展可持续性评价模型
为正确测度评价城市发展是否是可持续性的,我们设计了图1所示的2层7 维评价模型(SD代表可持续发展)。
附图
图1 2层7维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程序框图
1 第一层评价:7维不可持续的阈分析
由于基尼系数等指标不宜直接与其他指标一并评价可持续进程,而该指标又的确可以揭示社会是否可持续地发展下去,我们设计了图1所示的2层7维评价模型。第1层的7维为经济、社会、科技、政府行为、人口、资源、环境。这7维中任何一维如果突破了某指标的阈值,发展将无法维系下去。具体分析如下:
(1)经济维中,应考虑以下指标的阈值:①GNP或(GDP)超高速发展增长率的不可持续性,例如连续几年超过10%的增长,将导致全面紧缩,会出现“软着陆”、“滑坡”、“衰退”。②税负率过高,如英国战后经济多年的“走走停停”的根源之一就是税负率过高。③通货膨胀率超过“温和膨胀”的水平等。
(2)社会维中,应考虑以下指标的阈值:①东中西部发展或收入的差距幅度。②基尼系数过高,如超过0.5。③腐败行为严重损害政府形象,超出公众的心理承受能力等。
(3)科技维中,应考虑以下指标的阈值:①重大的、 有益的但对环境负面影响更大的科技进步(如氟利昂、敌敌畏的过量使用)。②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研制和销售等。
(4)政府行为维中,应考虑以下指标的阈值:①政府社会政策、 外交政策等与广大民众的意愿发生冲突、对抗。如美国出兵伊拉克,引起公众不满,可能导致社会冲突。②政府机构过于庞大、冗员过多,超过财政承受能力和社会负担能力等。
(5)人口维中,应考虑以下指标的阈值:①人口数量过大。②人口增长率过高。③人口的教育水平长期落后。④性别比例失常,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等。
(6)资源环境维中,应考虑指标的阈值比较明显,如不可再生资源过度消耗、土地荒漠化、水资源枯竭等问题。
因此,第1层的7维指标值为0—1变量,由专家或舆论调查得出。7个变量间为相乘关系,即只有7维均取值1才是可以发展下去的社会,才进入第2层评价。
2 第2层评价:7维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
第2层7维为城市发展水平、发展效率、发展潜力、发展协调度、发展开放度、发展调控度、发展均衡度,每一维又由若干评价指标予以测度,如图1所示。
4.3 第2层评价指标筛选的思路和方法
在进行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时,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关系到评价结果的正确性。国内虽然提出了一些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但是在评价指标的选择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人们为追求指标体系的完备性,不断提出新指标,从而使指标种类繁多,数目大增;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指标筛选方法,大都靠评价者的经验选择指标,故存在很大的主观性。因此,评价指标体系中普遍存在指标间的重叠,影响了评价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因此,我们建议采用频度统计法、理论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以满足指标选择的各项原则,确定一般指标体系。频度统计法主要是对目前有关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的报告、论文进行频度统计,选择那些使用频度较高的指标;理论分析法主要是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特征、基本要素、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比较、综合,选择出重要的针对性强的指标;专家咨询法是在初步提出评价指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征询有关专家意见,对指标进行调整。运用这三种方法,可以得到可持续发展评价的一般指标体系。
在建立一般指标体系后,考虑被评价城市的自然环境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指标数据的可得性,确定具体指标体系。最后应该对具体指标体系进行主成分分析和独立性分析,选择内涵丰富又比较独立的指标构成评价指标体系,用于实际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