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现代企业管理的属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属性论文,现代企业管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企业
企业是指商品经济中以营利为目的,从事独立的商品生产或商品流通等经营活动的经济组织,是现代社会的一个经济细胞,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的产物。企业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形成的,它一开始就同比较发达的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联系在一起。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的普遍化,企业也就成为基本的经济组织。
企业作为商品经济的一种组织形式,作为商品生产和经营的基本单位,具有以下基本属性:
第一是经济性,也可称为商业性。
第二是营利性,构成企业的根本标志就是盈利。这是区别企业组织和事业单位的主要依据。
第三是独立性,企业必须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是独立的法人组织。
由企业的独立性所决定,企业不是行政机关的附属物,不隶属于行政部门的领导。相应地,企业也没有行政官员和行政级别,企业的拓展也没有行政边界。
我们只有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以企业的一般属性为基础,从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本来面目出发,深化企业改革,才能使企业生机勃勃。
企业的起源与边界
企业这个概念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而逐步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传统的企业理论主要从协作效益、规模经济等生产技术因素分析企业生产的根源,把企业看成是一种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即以一定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或以最小的投入获得一定的产出)的生产函数。诚然,把企业看做是一个生产函数并非全无道理。问题在于,企业的存在还是制度方面的原因。20世纪30年代,由著名学者科斯所开创的现代企业理论从制度分析出发向传统理论提出了挑战。
任何社会经济活动或协作生产都需要一定的组织方式去调节。科斯发现,现代市场经济中存在着两种基本的组织方式:市场组织和企业组织。在市场经济中,在企业之外,经济活动由市场组织、市场交易以其特有的有效方式,把成千上万经济活动当事人的活动联系起来,结合成一个社会的经济体系;而“在企业主内,市场被取消,伴随着交易的复杂市场结构被企业家所替代,企业家指挥生产”。于是,这里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既然市场是协调经济活动的一种有效方式,为什么需要企业这种组织方式来取代市场呢?科斯用“交易费用假说”辟出了解决问题的门径。
人类的经济活动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人与自然的活动;一类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无论哪一类活动,都要发生一定的费用(成本)。人们在同自然界打交道时为生出一定量的产品在技术上的必要的人、财、物的耗费。我们称之为生产费用;而交易费用则是指一切不直接发生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与人打交道时所耗费的费用。换句话说,我们可以把在直接生产过程之外的一系列制度费用,包括信息费用、谈判费用、拟定和履约的费用等,都归结为交易费用。著名学者威廉姆森曾形象地将“交易费用”比喻为物质世界中的“摩擦力”那样的无法想象。
组织经济活动的方式说到底就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经济关系、进行交易活动的一种方式。在不同的组织方式下,交易费用是不同的。而节省交易费用能增加当事人的收益。因此,在产权明晰的条件下,人们会对不同的组织方式进行选择,以使交易费用最小化。
市场组织的特点是通过交易来协调社会经济活动。在市场交易中,人们做什么不做什么,受价格涨落的调节。事实上,所有市场交易活动都是有成本的。在交易中,要发现每种产品的相对价格,要讨价还价,要签订合约,要监督和保证合约的实施,这些都需付出一定的耗费。当市场交易费用太高,比如说,要在连续生产中度量和决定各个独立生产者各自的加工量或部件的价格变得十分困难时,放弃个体生产和部件的市场交易,“通过形成一个组织,并允许某个权威(一个‘企业家’)来支配资源,就能节约某些运行成本。”于是,有组织的企业出现了,企业取代了市场。
企业的特点是权威性等级制,人们的活动受统一计划或指挥权威的支配。在存在企业的条件下,“企业家”只需在企业外部与其他生产要素所有者签订少量合约,就可以把从事协作生产的一切必要资源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并根据己愿组织生产。这样,少量合约代替了系列合约:同时,较长期合约取代了较短期合约;签约与履约费用也可以大量节省。而且长期合约较之于短期合约更能避免或减少交易中的不确定性因素,从而减少交易风险。总之企业出现制度原因在于企业可以以低于市场的交易费用完成同样的交易活动。
如果企业作为一种经济组织方式永远因节约交易费用而优于市场组织方式,那么,在利润最大化的动机下,企业就会无限扩大,最终完全取代市场,使整个经济变成一个大企业,如同中国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一样。然而,事实上,企业与市场总是并存相互依赖的。这是因为,企业运行本身也是有成本耗费的。企业组织其活动,例如,对劳动的考核、奖励与监督成本,就是一种交易费用。当企业规模变得过大,以致需要追加的企业的组织成本费用超过了从规模扩大取得的好处时,继续扩大企业规模就变得不经济了。概言之,当企业规模扩大造成的内部管理和监督费用(简称为管理费用,也是一种“交易费用”)的边际增加,正好与节约下来的市场交易费用的边际减少相等时,企业规模便停止扩大,这时企业规模与市场规模就处在“均衡状态”上。超过了这个规模,企业的管理与监督费用就会过高,不如通过市场组织,即通过协议买卖,交易费用来得更低些。不难结论,在企业内部组织一笔追加的交易的费用刚好等于在市场上完成这笔交易的费用的地方,就是企业的边界所在。这就是科斯等人给出的解释。
企业的功能
从今性考察,企业的功能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从社会经济系统的角度考察,企业是一个资源转换体。它的最基本的社会功能就是将有限的资源转换为有用的商品和服务,满足社会的某种需要。
现代社会的发展,现代文明的创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有企业有效地实现其资源转换过程。所谓资源转换过程的有效性,体现在两个方面:既为企业提供经济效益,也为社会提供社会效益。
企业经济效益标志着企业这个社会经济细胞在经济方面所做的贡献。企业在经济方面的贡献,不只是利润,而应是全部的新创价值。全部的新创价值是企业完成一个资源转换过程所创的商品与服务的总价值扣除外购资源所转移的价值以后的价值,也称为附加价值。
什么是企业的社会效益呢?企业以新的科学原理、新技工、新材料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产品为社会提供前所未有的使用价值,或以取之不尽的廉价材料取代昂贵的社会短缺材料而使商品的功能不变,这都属于直接的社会效益。除此而外,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还会对社会利益发生间接的影响,我们把它称之为间接的社会效益。这种间接的社会效益是通过企业对社会环境的正负影响表现出来的。正量影响即为社会利益;负量影响即为社会费用。像企业对职工的文化技术培训,企业文化对社会精神文明的辐射,企业对社会文化体育事业的赞助等,均属社会的正效益。像企业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企业职工造成的交通流量增加,均属不利于社会的负效益。
综上所述,企业的功能就是通过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把社会的有限资源转换为满足社会需要的商品和服务,以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企业的社会效益。
企业的使命
这里所说的企业的使命,是指企业的宗旨、企业的价值观或经营哲学等这样一些抽象的、观念化的范畴。作为一个寓个体于社会的双重存在的企业,它的经营目标从根本上说不是取决于服务方向、行业特点这些具体的物化因素,而是取决于企业所追求的宗旨、企业的价值观这些观念性因素。
不论企业规模大小,属于何种所有制关系,也不论企业属于何种行业,它们所追求的共同目标都是“服务社会,发展自己”。服务社会是上位目标,而发展自己则是下位目标,它相对于上位目标来说,是实现上位目标的一种手段。服务社会才能发展自己,发展自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
我们把企业使命概括为“服务社会,发展自己”,从而为认识现代企业的新型价值观念提供了依据。现代企业新型的价值观念虽然往往以不同的理念性词组表达出来,如果我们仔细地分析归纳一下,几乎所有企业的价值观念都包含着“服务至上和追求卓越”这两重意义。服务至上并不是一种标榜,而是道出了企业使命的真谛。追求卓越不仅把发展自己量化了,要求企业的发展速度处于同行的领先地位,而且它还包含着更深层的意义;即企业自身发展必须以提供超一流的服务为前提,卓越的服务是衡量企业自我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明确企业的使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企业的使命同企业的目标是紧密联系的。企业目标是企业使命的具体体现。人们对企业使命的认识,必须基于企业的宗旨、价值观等这样一些抽象范畴的分析。企业使命的实现必然涉及企业的具体服务方向和服务范围的选择。既然企业的使命是“服务社会,发展自己”,那么它在选择服务方向和服务范围时,就不能局限在企业能为顾客提供哪些服务和把现在已经在做的事情做好,而是要切实了解顾客需要我们做什么,以顾客的需要为导向,做企业应该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