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_创造性思维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_创造性思维论文

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学生论文,能力论文,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1世纪知识经济的浪潮即将到来,而知识经济的核心就是创新。教育要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重点,变学生适应性发展为创造性发展,造就一批在知识经济时代独领风骚的杰出人才。小学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在基础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必须重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发展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核心

小学语文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就是对已知事物或未知事物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对已知的事物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是指对人们熟悉或已认识到的问题,从新的角度、新的途径重新进行思考,提出新颖、独特的见解;而对未知的事物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是探索性的,创造性的。创造性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新颖性、独特性等特点。它是整个创造活动的智能结构的关键,是创造能力的核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运用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对创造能力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求异思维是一种开拓思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方面思考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求异思维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从不同的方向探索问题,是以假设解决某个问题可能有几种正确方法为基础的思维过程;二是把眼前面对的材料和过去头脑中储存的材料,重新组织起来形成新的材料,从而解决问题,不依赖现成的材料,寻找现成的答案,三是在思维过程中有推测、联想、想象、创造等活动的参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注意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的新颖性、独特性、多向性,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如果三天之内江上没有大雾,诸葛亮“草船借箭”的计划落空了,事情的结果会怎样呢?如果鲁肃事前把诸葛亮的妙计告诉了周瑜又会怎样呢?教师这样精心地为学生铺设求异思维的路径,引导学生多角度灵活地观察、分析问题,提高他们创造性思维的质量,锻炼他们思维的独创性。

创造性思维不是一种单一的思维形式,而是多种思维形式的协调活动。求异思维与求同思维是共存的。求同思维是指采用已知的最佳办法,有方向、有范围的思维形式。其特点是在已知的范围内,进行单向的思维。求异固然是创新,有时求同也是创新。求异应以求同为基础。《黄帝内经》中早就说过:“智者求同,愚者求异,智者有余而愚者不足。”这就是说,真正的智者必须善于从复杂多变的万象之中,去发现那个相对不变的东西,即认识事物之间共通的规律。我们从《蝙蝠和雷达》一课可以知道,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的。科学家模仿蝙蝠夜间探路,给飞机装上了雷达。雷达的发明就是由于认识了“事物之间共通的规律”,其思维的过程恰恰是“求同”,而不是“求异”,你能说这不是创新吗?真正的创造性思维,不在于是“求同”还是“求异”,而在于要顺应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运用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发散思维与辐合(集中)思维是两种方向相反的思维。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而创造性思维又离不开辐合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的辩证统一。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同时抓好两种思维的培养。

发散思维又称辐散思维,是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展开性思维方式。这是一种寻求多途径、多模式解决问题的方式,因此体现出高度的创造性思维特征。在创造性教学过程中,借助发散思维,可以引起学生广泛的联想,思路流畅开阔,从而获得许多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它表现出流畅、变通、独特三大特征。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培养和训练的方面。然而,在创造性解决问题过程中,辐合思维也是不可缺少的。辐合思维可以对发散思维获得的众多解决方案或办法进行优选组合,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例如,教学《詹天佑》一课,一位教师提出了这样一系列问题:“詹天佑设计的‘人’字形线路有什么好处?”“有什么不足?”“用什么办法克服这些不足?”“那么,詹天佑当时为什么选择了‘人’字形线路呢?”对于“人”字形线路这一部分的教学,一般总是满足于让学生理解“人”字形线路的原理,从中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才能,至于“人”字形线路的利中之弊,往往无人怀疑。引导学生分析美中不足,探索新的设计方案,培养了学生发散性思维。在充分发散的基础上,又回到“人”字形线路,集中体会它的好处。并认识到由于当时条件的局限,还无法克服其中的“弊”。通过“发散”和“集中”,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加深了学生对“人”字形线路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詹天佑杰出的创造才能。

总之,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是要指导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去听、说、读、写,把创造性思维训练寓于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能力的培养之中。

二、提高观察力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基础

观察能力是发展学生认识能力的基础,也是构成学生创造能力的基本因素。创造能力的起点在于观察能力,创造是从观察开始的。没有很强的观察能力,就不会有很强的创造能力,观察是“源”,创造是“流”;善于观察,才善于创造。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首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现以作文教学为例,谈谈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一)要培养观察的兴趣

小学生好奇心强,他们对不了解的事物感兴趣。教师要善于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给他们提示一些具体的范围,指导他们自觉地观察自然现象、观察社会生活。对学生不感兴趣的观察对象,教师要给学生讲一些有趣的小故事或介绍一些有关的知识,从中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另外,还可通过组织一些丰富有趣的观察活动,强化观察程序,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要教给观察的方法

1.观察要有目的。只有有了明确的目的,才会使人的思维活动产生一种进取的意念,从而对思维活动起到激励和促进的作用。首先应引导学生按作文要求寻找观察对象,然后根据观察对象的本质特征有重点地进行观察。此外,还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景和物,及时捕捉新的有意义的目标。

2.观察要有顺序。观察景、物、人、事,都要按一定的顺利进行:或由上而下,或由左而右,或由外而内,或由整体而局部;反之也可以。因为观察点不同,或平视,或仰视,或俯视,观察的结果也不相同。一般来说,观察分空间或时间两个角度。从空间角度来说,是静态的观察;从时间的角度来说,是动态的观察。当然,动中也可以有静,静中也可以有动。

3.观察要有重点。在对事物有比较清晰的全貌了解之后,要抓住重点进行观察(重点的确定要根据观察目的),抓住事物的特征,作细致的观察,有时要做反复的观察。

4.观察要有比较有联想。俗话说“边看边想”。“想”,指的是联想和想象。没有联想和想象就没有创造,没有联想和想象就没有创新。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清楚地区别两个事物,才能抓住每一事物的特征,才不会“笼而统之”。而只有把比较、联想和想象结合起来,才能对所观察的事物从现象到本质加以分析,从而比较正确地认识并且反映客观实际。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三)培养观察的习惯

少年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关键是教师要引导他们学会观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时时处处做观察生活的有心人。观察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应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始终,尤其是作文教学。低年级应以观察图画为主,中年级应以观察实物为主,高年级应以观察生活为主。这样通过各有侧重的三个阶段的循环训练,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逐步提高。除此之外,教师应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观察社会,使他们养成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同时,还要引导他们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写下来,不拘形式,自由表达,使他们体会到观察成功后的快乐,从而更为有效地发展他们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思维能力。

三、丰富想象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支柱

想象是指人的大脑对曾经知觉过的各种事物形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未曾知觉过的甚至是并不存在的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在认识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思维活动中如果没有想象参加,科学发明、艺术创造就难以进行。想象是创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是发展人的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创造力的重要支柱。

想象根据产生的条件和有无目的性、自觉性,可以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两大类。有意想象依据产生时的独立性、创造性和新颖性的差异,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创造性想象是指在想象中形成创造的新形象,是整个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内容。创造性想象对于学龄期的儿童具有一定的优势,他们具体、形象地感知事物的生理、心理特点,具备了良好的想象基础,而语文教材的情境性、形象性更适于儿童发展想象。阅读中学生借助语文材料在头脑中浮现图像,并对图像进行选择、加工,不断扩展形象思维的范围,同时摆脱语言材料及图像在头脑中形成的思维定势,把记忆系统中的信息重新组合、加工。多角度地思维,创造新的表象,这些都是创造性想象。教师可根据教材的语言材料,设置疑点,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训练思维。例如,《凡卡》讲的是九岁的凡卡在圣诞节之夜给乡下爷爷写信,诉说自己学徒生活的痛苦和不幸,当他把这封充满希望的信寄出去的时候,信封上只写着乡下爷爷收。这封信能不能收到呢?这里提供了丰富的创造性想象的余地。教师可抓住契机,提出问题,启发想象。1.想象凡卡的形象、衣着、写信时的神态和居住环境。这是根据语言材料再造形象和图像的训练。2.信发出后凡卡今后的生活会怎样?这是摆脱定势、建立新表象的创造想象训练。这样引导想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他们的想象潜能,在无拘无束的想象中产生大量新奇大胆的创造成果。

想象是创造的翅膀。它可以帮助学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教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条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其思维空间,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

1.通过指导观察培养想象能力。培养观察能力是发展想象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在指导学生观察图画的事物的过程中,不仅要教给观察方法,还要启发学生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展开创造性想象,具体合理地想象出与观察对象有关的内容。

2.通过阅读教学培养想象能力。阅读教材中蕴含大量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素材。教学中可以运用生动的有感情的语言描述课文记叙的事物,把学生引入课文的意境之中;可以恰当地运用投影、录像等媒体,展示课文中描述的某些景物、事物或情节,引导学生想象作者没有叙述的某些景物、事物或情节;还可以通过创造性复述、续编故事、改写课文等方式,训练学生的合理想象。充分利用教材中创造性的内容,展开想象,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不受约束、随意性的思考习惯,还可以从中获得自信心的满足。教师要有意识地启发学生,依据课文中的某些语句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把笼统的描述具体化,把隐约的情节明朗化,使学生的想象力不断发展。

3.通过作文教学培养想象能力。一是充分利用教材,设计想象性作文练习。如学了《小音乐家扬科》一课后,让学生以《小扬科惨死以后》为题,展开想象,把作者没写出来的内容写出来。这样的作文实际上就是一种想象性作文。二是通过“幻想性”“假想性”作文,激发学生想象,开拓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写这类作文,一要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作文欲望;二是指导学生创造性地提取写作素材。三是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作文,特别是在写法上要敢于突破常规。

4.引导学生大胆幻想和善于幻想。幻想是与个人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特殊创造想象。创造性想象的极端发挥就成了幻想。

5.陶冶学生丰富的情感,激发想象的动力。情感可以刺激想象,悲观的情感常常使人想到可怕的、失望的情境,而乐观的情感往往使人想到那些充满希望、令人兴奋的情境。

四、勇于实践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保证

创造能力是和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相伴、相辅、相长的。当学生想到的事情要准备付诸行动和实施时,会有一种动力、一种激情。而当他想出来的事情能做到、能实现时,就会进一步激发其创造的潜能,使之源源不断地进行创造。反之,如果想出来的事情没有实践的机会,或者没有实践的能力,那么,时间长了其创造兴趣就会慢慢地淡化或泯灭。因此,勇于实践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保证。

(一)给学生充分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只要学生自己能看懂的,要指导学生自己看;只要学生自己能讲得出的,要鼓励学生大胆说;只要学生自己能够实践的,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做,只要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要启发学生自己去解决。要让学生通过独立实践、集体讨论、小组活动、动手操作等方式,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让学生通过有效的活动形式,主动探索、感受和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让学生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自主整理知识,并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之,要还学生读书、探索、思考、尝试的时间,让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有所领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一切发明创造也都始于问题的发现。从有疑到解疑到创造,这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大胆生疑,勇于解疑,有所创造,是从小学时期就应注重培养的一种宝贵的品质。为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发问。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和学生一起设疑,并引导学生由随意的设问到有目的设疑。然后,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上下功夫,并逐步放手让学生创造性地解疑。对能独立解疑的学生,教师应予以鼓励,指出这就是独立地创造性学习的表现。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意志

这是因为情感(特别是道德感和义务感)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动因;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是进行坚忍不拔创造性活动的精神支柱。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注重学生的情感和意志的培养,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供动力因素。此外,教师还要重视创造性的作业练习和课外阅读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创造能力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标签:;  ;  ;  ;  ;  ;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_创造性思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