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通讯去年销售额达到251亿

中兴通讯去年销售额达到251亿

一、中兴通讯去年销售额达251亿(论文文献综述)

孟东晖[1](2019)在《中国汽车产业核心技术突破路径与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核心技术不仅是企业核心能力的重要组成,更是一国制造业强大的关键所在。我国汽车年产销量尽管已连续10年位居世界第一,但核心技术受制约于人的局面未有根本性改变,核心技术突破仍是我国汽车产业面临的战略性难题。主流技术创新和技术追赶理论对核心技术并未进行专门系统的研究,少数提及核心技术的文献也仅仅将其作为自明性概念而“黑箱”化处理,因而导致关于核心技术的内在结构、突破路径以及突破机制的研究存在较大缺口。本研究立足于我国核心技术“空心化”的实践背景,针对现有核心技术相关理论研究的局限,聚焦中国汽车产业核心技术,力图回答三个问题:第一,核心技术的内在结构是什么?第二,核心技术突破依循什么路径?第三,如何实现核心技术突破?本研究综合运用探索性纵向多案例研究、结构方程模型以及基于专利的Tobit回归分析方法,对上述三个问题展开研究,获得了三个发现:第一,核心技术可分解为功能性核心技术、性能性核心技术和可靠性核心技术三个单元;三者对应的技术问题越来越复杂,而对应的技术实体越来越成熟。第二,三个核心技术单元是核心技术突破过程中的三道“关卡”,其突破路径为:先突破功能性核心技术,再突破性能性核心技术,最后突破可靠性核心技术。第三,三个核心技术的突破机制存在差异。其中,功能性核心技术和性能性核心技术依靠先逆向学习再正向学习实现突破,可靠性核心技术只能依靠持续的正向学习实现突破。除企业外,大学也是中国汽车产业核心技术的突破主体之一,在功能性核心技术突破阶段发挥主导作用,在性能性核心技术突破阶段发挥辅助作用。本研究创新点体现在三方面:第一,从微观和动态演化视角对核心技术内在结构进行了解析,建立了包含功能性、性能性和可靠性的核心技术内在结构模型,打开了核心技术“黑箱”,突破了现有创新研究领域对核心技术物理层面的静态分解。第二,发现了核心技术的突破路径及每个核心技术单元的突破机制,特别是发现可靠性核心技术无法仅通过模仿或逆向工程实现突破,而必须通过企业自身持续的正向学习实现突破。这一发现不同于主流技术追赶理论“从模仿到创新”的核心观点,对中国汽车产业乃至制造业的核心技术突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第三,发现大学也是核心技术突破的主体,揭示了大学与企业在核心技术突破过程中的职能差异,打破了以往技术追赶理论与核心技术研究仅聚焦于企业的局限性。

张赛赛[2](2019)在《中美双边直接投资关系的历史发展及其影响因素》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和美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而且也是在贸易、投资以及金融等诸多领域存在最大差异的经济体。虽然中美两国分别为新兴市场国家中最大的对外直接投资国家和发达国家中最大的对外直接投资国家,但是目前中美双边直接投资的规模却远远低于这两个国家的体量,与每年6000多亿美元的双边贸易的规模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从理论上说,双边直接投资与贸易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中美双边直接投资的发展有助于缓解双边贸易中长期存在的贸易失衡以及由此引发的贸易冲突。然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企业对美国的直接投资一直是短板。直至2015年,中国对美国的直接投资流量才超过美国对华直接投资。由此可见,中美双边直接投资关系之间存在着显着的非对称性。特朗普执政以来不仅承袭了其前任总统对中国企业赴美投资实施的选择性投资保护主义政策,而且还进一步强化了这一政策,即签署了具有明显针对中国的《外国投资风险审查现代化法案》(FIRRMA)。基于这一背景,对中美双边直接投资关系的历史发展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通过研究中美双边直接投资关系的历史发展,特别是深入分析其影响因素,能够拓展有关中美经济关系研究的范围和视角,从而推动国内学术界对中美经济关系的研究;有助于国内学术界对中美经济关系的走向即发展趋势进行客观、准确的预测和判断,从而为中国决策层如何更好地实施对外开放战略提供理论依据;为中国企业如何在开展对美直接投资的过程中更好地趋利避害提供决策参考。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论文分为三个部分(共六章)。第一部分(即第1章)为绪论。通过选题背景、选题意义以及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归纳,提出了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即“中美双边直接投资规模为什么没有达到正常水平”、“是哪些因素影响了中美双边直接投资关系的发展”以及“如何在中美双边经济关系跌宕起伏的背景下继续推动中美双边直接投资关系的发展”。第二部分(包括第2章、第3章和第4章)首先对中美双边直接投资关系的历史发展及其主要特征进行了回顾和分析;并且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中美政治关系对双边直接投资的影响,认为中国对美直接投资更具脆弱性。论文的第3章和第4章分别对影响中国对美直接投资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影响美国对华直接投资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认为美国的党派政治是推动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成立和发展的主要推手;而该委员会对外国投资实施的“国家安全”审查已经成为中国对美直接投资发展的“拦路虎”。为了防止中国获取高新技术,美国政府不仅限制中国对美直接投资,而且还采取出口管制政策与投资限制结合的手段限制美国对华直接投资。美国政府实施的针对中国企业的选择性投资保护主义政策,已经成为阻碍中美双边直接投资发展的主要因素。本文认为,制度因素是影响美国对华直接投资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这种制度因素主要是通过东道国制度质量本身和东道国与美国的相对制度距离这两个途径,对美国的对华直接投资产生影响。同时,中国的东、中、西部在吸引美国直接投资方面各有不同的优势,中国在制定引资政策时应该因地制宜,不宜“一刀切”。第三部分(包括第5章和第6章)首先分析了目前处于搁置状态的中美双边投资协定谈判,以及美国《外国投资风险审查现代化法案》(FIRRMA)及其对中美双边直接投资关系的影响。本文认为,中美双边投资协定谈判未能在奥巴马总统的任期内顺利完成,主要是因为双方在核心条款方面存在冲突,但谈判已经具备从冲突走向趋同的基础。本文认为,基于《外国投资风险审查现代化法案》具有明显针对中国企业的意图,中国政府应该积极推动中美双边投资协定谈判的重启;中国企业应该提前做好应对该法案对赴美投资不利影响的前瞻性举措。论文对中美双边直接投资关系的发展进行了展望,认为从长期来看,随着中美两国经济的竞争性的增强,双边直接投资关系会面临一段艰难的调整期;而在这到来之前的很长时间里,中美双边直接投资仍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中国对美直接投资的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的第3章对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背后的美国党派政治这一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第二,对中国东、中、西部在吸引美国直接投资上的不同优势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第三,基于制度的视角,对中美双边投资协定谈判中存在的冲突以及导致冲突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谈判具有从冲突走向趋同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如何推进谈判进展的政策建议。

河娜(Ha Na)[3](2018)在《韩国新媒介产业发展及其动因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研究的主题是“韩国新媒介产业发展及其动因研究”。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韩国的经济发展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也一直备受中国媒介人的关注,但全面系统研究韩国有关成就及揭示其动因的论着迄今还是空白。本论文尝试开展这一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研究工作,以望能为韩国文化创意产业未来发展以及中国新媒介的成长发展都提供有益的启示。本文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从韩国新媒介产业领域当中选取核心的五大产业——互联网产业、移动新媒介产业、数字出版产业、动漫与卡通形象产业、数字电视产业进行分析与考察,在探寻韩国新媒介产业发展态势的同时,着重展开对其各个不同领域的新媒体产业之内涵及特征的解析与阐释,尽可能详细剖析出其韩国新媒介产业发展中的特点与兴起的动因。本文运用当今最新的产业报告、政府机构政策报告以及相关学术资料,梳理并揭示韩国新媒介产业发展的历史进程及整体风貌,力图从历史和人文的角度来揭示韩国新媒介产业发展的动因。立足于对韩国新媒介产业的发展动因,通过探讨韩国新媒介产业背后的韩国国民性等文化因素,进一步对韩国文化创意市场做出全新的解读。本文的研究主要由五个部分构成,一是运用较为详实的一手资料,通过对“韩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历程”、“韩国电子商务的主要应用服务及特点”和“韩国互联网产业的管理”这三项有机联系之内容的考察,全面对韩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与展望进行了呈现。二是从“韩国移动通信产业的发展历程”、“韩国移动媒体的主流趋势与动向”、“韩国智能媒介的主要增值应用服务”和“移动广告产业动向分析”这四个互为关联的不同侧面,来阐释韩国移动新媒介产业的兴起发展所具备的特点。三是通过对“韩国出版产业的现状”、“影响韩国出版产业的历史因素”、“韩国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及“韩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战略”的产业动态变化的分析,来梳理韩国数字出版产业的现状并对其未来趋势做以展望。四是将韩国动漫与卡通形象产业为研究对象,从韩国动漫产业发展现状入手,详细分析韩国网络漫画“Webtoon”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进一步探讨韩国动漫市场制度政策的建议和展望。五是通过对普通电视到高清及数字电视的发展进程的整理分析,在韩国地面数字电视的转移历程与韩国广播电视与通信的融合背景下,来阐述在韩国数字电视产业影响下重构和发展。本文最后对韩国新媒体产业发展进行概观论述、并对其发展动因进行分析、建议与总结,对传统与现代之间并蓄与包容的韩国新媒体产业进行文化定位,并对其新媒体领域的后续研究作出概要铺垫。

李超[4](2019)在《制造企业设备管理能力对设备绩效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对设备进行有效管理,是制造企业保障生产秩序、提高设备投资效益、改善制造绩效的重要前提。然而,在企业实践层面,中国的设备管理过度依赖技术与发达国家管理模式,受组织惯例以及资源强韧性的限制以及中国本土制造业所面临的艰难的转型与升级环境,设备管理效果并不如预期;在管理理论层面,鲜有研究从资源管理以及能力管理的视角对设备管理以及设备绩效展开企业层面的研究。本文在综合企业资源-能力理论、设备管理理论等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把研究的重点聚焦在企业的设备管理领域,遵循“能力→绩效”的分析逻辑,尝试从企业资源-能力理论的视角对设备管理的内生能力进行识别及深入探讨,建立了“设备管理能力→设备绩效”的理论框架,并逐层深入地探析了以下三个逻辑相关的研究问题:第一,如何识别影响设备管理能力的因素?第二,影响设备管理能力的各因素间是否存在路径依赖?第三,设备管理能力如何影响设备绩效?本文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对三个有针对性的具体研究由浅入深进行探索,并通过对来自大庆、哈尔滨、厦门和佛山四个地区的352份有效问卷的检验得出以下三个具有创新性的结论:第一,设备管理能力主要由设备管理战略能力、组织流程能力、人员能力和IT基础设施能力四个因素构成.制造企业设备管理战略能力、设备管理组织流程能力、设备管理人员能力和设备管理IT基础设施能力这四个因素在中国情境下能够作为设备管理能力的度量因素;第二,制造企业设备管理能力所包含的四个因素并不是并行的简单罗列,四个因素之间存在作用路径,共同构成一个因果关系模型。设备管理战略处于能力的最高层-战略层,对组织流程具有直接地正向影响,并通过组织流程对人员和IT基础设施有间接地正向影响;设备管理组织流程处于能力的中间层-运作层,受到战略的直接影响,并对人员和IT基础设施具有直接地正向影响;设备管理人员与IT基础设施位于能力的最底层—资源层,其中,人员对IT基础设施具有直接地正向影响;第三,设备管理能力对设备绩效具有显着地正向影响。由设备管理战略、设备管理组织流程、设备管理人员和设备管理IT基础设施构成的设备管理能力模型,在内部机制的影响下,以设备管理IT基础设施为中介变量,对设备绩效具有显着地正向影响。

孟庆锋[5](2016)在《基于钻石模型的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国际比较研究》文中指出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中,集成电路产业是具有极其重要战略意义的产业,其技术实力是一个国家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对于这么一个具有极其重要战略意义的产业,又恰逢世界集成电路产业面临摩尔定律失效,一个重新洗牌的重要发展时期的来临。本文通过对全球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状况和技术趋势的深刻研究,发现我国与世界先进国家在集成电路产业的差距,结合我国国情取长补短,积极探索产业升级的路径。随着全球集成电路产业的逐渐成熟、市场需求增速放缓以及全球市场激烈的竞争,中国集成电路产业正处于危机与机遇共存的时期。集成电路产业有高投资、高风险的特征,单独依靠企业自身难以实现超越。回顾日、韩集成电路发展史,都是在政府扶持下、在全球集成电路产业低迷期进行逆向投资而崛起的。我国也应发挥自身优势,以政府为主导,整合社会资源,在税收、资金和政策方面对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进行全方位的支持。制订一整套兼具现实可行性和前瞻发展眼光的战略和政策,联合各高校和企业等相关机构积极参与,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未来的长远发展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廖娅妮[6](2014)在《华为公司市场营销战略研究》文中认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为公司或华为),主要生产通信设备并为客户提供全套的解决方案,是全球领先通信设备供应商及方案解决商。华为公司始终坚持以客户的需求为中心,本着自我技术创新,开放合作伙伴的创业宗旨,在电信、网络、客户端以及云端技术等领域,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绝对的领导地位。汤姆斯.弗里德曼说:世界是平的。的确,高速的信息网络把我们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世界各国都也都在顺应这个潮流—“国际化”。华为公司自1996年开始向国际化起航,起初华为公司的国际化历经了无数次的失败,并曾一度处于停滞不前的难甚局面,于是华为公司开始转变自己的营销战略,同时不断提升自有技术水平的能力,大量投入研发资金等等,历经10多年的艰辛拓展,华为公司的国际化最终取得了阶段性成功。鉴于华为公司国际化征程对华为公司的重要性,本文侧重于对华为公司市场营销的国际化战略进行研究分析。本文在结构上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说明论文选题的目的,研究方法和思路;第二章主要介绍了相关概念和理论;第三章,通过对华为公司的营销环境进行分析,为华为公司的战略制定提供了依据;第四章,主要介绍了华为公司的市场营销战略及战略制定,重点介绍了STP(市场分析定位)和4Ps营销组合战略以及华为公司所选择的市场营销战略方式;第五章介绍了华为公司营销战略的实施与控制,通过第四章的战略制定,笔者很自然地对华为公司市场营销战备的实施与控制进行了分析;第六章主要通过对华为公司营销战略的研究与分析,本章总结了华为公司在市场营销战略上存在的问题并对提出了相应的建议。论文从理论入手,并借助市场营销和战略管理的理论工具,将华为公司市场营战略从战略制定,实施到控制的全过程做了一个全面的解析,同时引用数据和例证加以说明,最后进对华为公司目前存在的问题做了简要说明并提出了个了的改善建议。论文认为,华为公司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基础技术的研究创新,全员持股的风险管理,平衡国内外战线,尽早建立接班人制度,”才能使华为公司走得更稳,更远!

王小军[7](2014)在《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战略风险管理理论与实证研究 ——以深圳华为国际化战略风险管理为例》文中提出自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中国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活动的步伐明显加快,对外直接投资规模逐年扩大。2002—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速度为44.6%。投资存量突破4000亿美元,但与发达国家比仍有较大差距。截至2011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存量)达4247.8亿美元,位居全球第十三位,较2010年末提升4位。2012年,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出流量较上年下降17%的背景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创下流量878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7.6%,首次成为全球三大对外投资国之一。然而,近些年来,从2004年9月西班牙鞋都埃尔切市针对中国鞋商的暴力抗议示威活动,到2008年10月下旬中石油在苏丹西南部一处施工现场的9名中国工人被武装分子绑架,最终导致5名工人死亡的事件;从2004年中航油(新加坡)因越权进行投机性期货交易最终破产,到华为公司被迫放弃参与收购美国3com公司,到2008年第3季度,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城建股份有限公司因结构性存款共计损失了3亿美元等,中国从事跨国经营的企业加强风险预警和管理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2012年利比比亚局势动荡给中国企业带来的损失显而易见。据相关专家估计,中国近200亿美元资金在利比亚利益洗牌中“打水漂”。加上美国次贷危机和美元快速贬值、欧洲危机的影响,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增多,加大了企业跨国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在这种背景下,对中国对外投资企业的风险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在海外目标市场上可能遭遇的各种风险要有足够的认识,提前做好有关风险的应对预案,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设法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尽可能减少或消除风险源,努力将风险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以便将投资收益提高到最大程度。所以,中国企业必须要正视自己所面临的战略风险,只有正确面对和管理战略风险,才能在国际化经营中得到竞争优势。本文以现有的研究结果为基础,研究中国企业在国际化的经营过程中如何进行战略风险的识别、衡量与防范。首先,结合企业国际化风险理论对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风险管理的意义进行界定,依照国际化风险特点为基础建立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的“风险识别模型”。然后,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构造出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的“风险评估模型”,在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过程中利用深圳华为国际风险管理的案例分析增加模型的可靠性。接着,准确识别出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风险之后,需要构建一个有效的“风险预警系统”,该系统除了对风险进行预警之外还对预警出的每一种状况提出应对方案。最后,结合中国企业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管理战略风险的现状,针对其中的不足提出具体的对策与建议。本文将从国内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角度上具体探讨战略风险的管理问题,构造出在实践上可操作的风险管理体系。中国企业就能够通过这样一个风险管理体系,有效地识别、评价、预警与防范国际化战略风险。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在理论与实践上为中国企业提高战略风险管理意识、树立一个正确的战略风险理念、更好地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市场竞争进行国际化经营提供建议。本文研究目的是帮助中国企业在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的过程中有效地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正确识别、评价、预警与防范国际化战略风险,顺利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增加利润率、提高世界市场占有率和国际竞争力。当前在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日趋加快的情况下,越来越有必要重视战略风险的管理。

赵建吉[8](2011)在《全球技术网络及其对地方企业网络演化的影响》文中提出世界发达国家(地区)区域发展的实践表明,地方企业网络已经成为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和载体,因而受到一大批包括经济地理学家在内的多专业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推进以及知识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本、劳动力等支撑地方企业网络形成和发展的传统要素的作用逐渐弱化,技术要素取而代之,成为影响企业网络发展和演化的重要因素。在此背景下,本文拟以全球技术网络为切入点,研究全球技术网络对于后发工业化国家地方企业网络演化以及升级的影响,为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创新和指导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服务。论文以导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网络权力与企业空间行为、企业创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社会文化环境差异对上海地区中德企业网络构建的影响”、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十二五”产业规划重大课题“大浦东地区产业发展思路及布局研究”、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软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上海张江高新区产业布局规划研究”等课题为支撑,对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处于产业链不同环节的集成电路企业,上海市经信委、上海市发展改革委、浦东新区发展改革委、张江高科技园区产业研究室等政府部门以及上海市、浦东新区集成电路行业协会进行了20多次的访谈和调研。特别是和国外学者建立了友好的联系,与德国Justus Liebig University Giessen的经济地理学教授Prof.Dr.Ingo Liefner,国际知名经济地理学家、加拿大Toranto University经济地理学教授Prof. Dr. Harald Bathelt等国外同行多次交流学术研究心得,获取了较多国外最新的研究成果,这些为本文的顺利完成奠定了扎实的基础。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分析,笔者发现,在企业网络的相关研究中,学者们已经普遍关注到技术已经成为影响企业网络发展的重要因素,技术水平的差异决定了企业在地方企业网络中的地位,进而影响到企业网络的全球、地方竞争能力。但是,研究成果偏重于企业网络对于技术创新绩效、技术扩散的作用与影响,而从技术的视角探讨企业网络发展与演化的成果不多。近年来,有学者从网络权力、技术权力的视角探讨了企业网络的发展和演化。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将愈来愈多的技术活动纳入到企业间国际技术网络之中。因而有必要从全球技术网络的视角探讨企业网络的演化,但是这方面的研究却被忽视了。此外,企业网络并不是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经历着初创到成熟的过程。现有企业网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的静态性质方面,对网络的动态变化方面研究较少。技术是影响企业网络演化的重要因素,技术的空间移动对于企业网络的发展及演化有着重要影响,是值得探讨的问题。论文在对现有技术扩散和技术学习等相关领域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回顾和总结的基础上,界定了全球技术网络的概念、内涵,并对全球技术网络形成的背景与基础、形成机制、影响因子、作用方式进行了系统深入的讨论。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全球技术网络作用下的上海张江集成电路地方企业网络的发展历程、演化路径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全球技术网络是知识经济时代地方企业网络演化的重要力量。全球技术网络是指企业间及企业与其他行为主体(供应商、用户、同行竞争者、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机构、政府部门等)乃至外部企业和相关机构在技术扩散和技术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彼此信任的、正式或非正式的、动态关系的集合。网络内主体活动为企业间或企业与相关主体间进行的正式或非正式的相互学习、技术或经验的交流活动。网络资源为企业发展相关的所有隐性和显性技术知识。从空间尺度上讲,全球技术网络由全球技术中心及其对应的高技术势能企业、区域技术中心及其对应的中技术势能企业、地方技术低地及其对应的低技术势能企业以及这些企业之间的技术联系构成。贸易自由化是全球技术网络形成的强大驱动力;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全球技术网络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跨国公司是全球技术网络形成的核心载体。以经济地理学的视角来看,地方企业网络技术扩散、技术学习的来源,不应局限于所在区域,而应该在全球范围内获取技术溢出与扩散。通过开展技术学习活动,提升技术能力。另外,关系临近也是隐性技术知识进行传播与扩散的一种手段媒介,特别是基于关系临近的实践社区/技术社区,能够实现隐性技术知识的远距离、跨区域/国界的传播,从而促使全球技术网络的形成。值得一提的是,技术扩散与技术溢出是全球技术网络中技术流动的主要方式;技术学习与创新是全球技术网络中技术区位演变的重要途径;跨国技术社区是全球技术网络的重要技术通道。第二,全球技术网络影响企业空间行为和创新能力,进而影响地方企业网络的演化。在地方企业网络组建期,全球技术网络的空间影响起主导作用。领先公司的技术扩散/溢出能够增加企业的知识积累和新知识创造。获取技术溢出效应是企业策略性选址或区位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由此导致了大量中小企业在某地的空间集聚。在网络成长期,全球技术网络的技术扩散/溢出依然吸引企业的空间集聚,特别是跨国公司研发机构以及大学、科研院所的入驻。在创新方面,全球技术网络中的技术领先企业为了加速实现网络的本地化根植,将会提供多种形式的技术输出,目的在于使更多的企业有能力成为技术领先企业的配套商,实现网络内部的专业化分工。在网络发展期,全球技术网络的创新影响起主导作用,全球技术网络中先进技术首先转移到地方企业网络中的技术守门员,其进行消化吸收后,转化为地方企业网络内共同的隐性技术知识,实现了网络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从技术进步及流动的视角看,地方企业网络经历了“全球技术网络技术推入—技术守门员消化吸收—技术溢出扩散一地方企业网络整体技术水平提升—吸收能力增强—技术守门员引进更先进技术”的技术能力不断提升的循环。第三,全球技术网络在张江IC企业网络演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张江IC地方企业网络的技术发展历程为:技术引进—技术合作—技术创新。在网络组建期,全球技术网络的技术扩散/溢出促进了地方企业网络的形成。“中芯国际”通过外资的技术溢出和扩散,获得了先进技术,逐渐发展壮大,进而带动了张江高科技园区上下游企业的空间集聚。在网络的成长期,全球技术领先企业(研发机构)通过与地方企业网络内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在技术研发、技术转移和扩散、人员培训等方面的合作,有效地促进了企业网络的发展。IMEC与上海集成电路研发中心联合进行技术研发,并将研发成果成功转移到上海华虹NEC生产线。在地方企业网络的发展期,跨国技术社区加速了地方企业网络内的创新。“展讯通信”的成功表明,“硅谷群”核心研发团队、“硅谷—大陆”双向互动的运作模式、强化与硅谷的技术联系是其获得成功的关键。同时,全球技术网络中,技术领先国家(地区)的技术控制,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张江IC地方企业网络的功能升级。

杨昆[9](2010)在《河北省工业行业创新能力分析研究 ——从科技产出角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在当今社会,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力量,同时也是反映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表现,只有大力提高原始性科技创新以及基础性创新的能力,形成高科技产业集群,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才能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河北省是我国的经济大省,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前列,但是人均收入却排在比较靠后的位置。导致河北省经济动力不足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创新能力偏弱,使经济无法摆脱传统发展模式的束缚,从而也就无法走上全新的、快速的发展轨道。工业在河北省经济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传统重化工业的发展上,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医药、钢铁、化工等传统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体系,一些地区更是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但是这些产业主要以生产原材料和工业半成品为主,生产设备落后,自主创新能力低,技术革新缓慢。但是在分析中可以发现,河北省经济虽然主要依靠资源能源以及投入来拉动,但是对于技术的需求也是相当巨大的,尤其是高技术工业和中高技术工业的科技需求潜力巨大,加大它们的发展能使河北省的经济更加平衡,从而更加有利于河北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河北省科研投入量占GDP的比重来看,也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技术合同构成的交易额上来看,技术服务合同占据了一半以上,而技术开发合同和技术转让合同仅仅占到了40%多,关键的核心技术主要依靠于外来地区;有关知识产权类的交易比重虽然占到了一半以上,但是专利技术所占比重微乎其微,仅占知识产权类交易数量的4.85%,其中90%以上的知识产权被技术秘密类和计算机软件类所占据。因此,从技术引进水平上看,技术商品的科技含量不高,并且引进的技术没有安全保障,随时可能会被其他同行业企业所引用。这就使我省的企业长期处于被动的发展状况,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主要依靠资源和投入来拉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如此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必定导致将来经济发展的窘境。本文通过数据研究、文献研究等方法,首先分析了河北省整体的创新环境,然后根据工业行业划分,按照工业行业创新能力评价的标准,主要从科技创新产出的角度,即专利和技术市场的各项指标为依据,详细分析河北省各类工业行业的创新能力,并对比全国其他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市,找出河北省科技创新的优势和劣势,潜在的突破点,以及今后工业的发展方向,根据各工业产业创新能力的现状,以及河北省各创新机构的现状,有针对性的提出针对性的对策,从而为更好的提高河北省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建议。

王丁[10](2009)在《研发人员培养研究 ——以深圳市高科技企业为例》文中认为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的价值在于创造一个有利于知识创新、传递和共享的环境。而作为典型的知识型员工,研发人员是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的主体。在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中,研发人员是企业最具有创造性的因素和最活跃的核心资源,是企业创新的源泉和企业发展的关键。因此,对于研发人员培养问题便成为一个十分重大的现实问题,而且是急待解决的热点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研发人员的相关分析,发现并解决目前困扰着无数企业的一大现实问题,即如何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针对研发人员的培养机制。本论文对研发人员的培养机制进行探索式研究,试图分析并找出研发人员培养过程中的制约因素。首先,本文对大量的中外相关文献进行了广泛搜集和分类综述,比如,对人才的激励理论、人力资本理论、职业发展理论、员工素质模型理论、任职资格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和知识管理理论等的文献综述;其次,本文还剖析了前人学者对研发人员的相关研究,比如对研发人员进行界定、分析研发人员的工作和需求特征,基于上述分析,笔者大胆提出了研发人员培养的五种决定因素,即“五力分析模型”,即研发人员培养中必须考虑的五种力量:学习型组织的学习力、多元化动态激励的激励力、职业发展规划的发展力、任职资格管理的资格力以及能力素质培养的胜任力。在对研发人员培养的决定因素分析的过程,本文还对研发人员的学习型组织建设、研发人员的胜任素质培养、研发人员的激励机制构建、研发人员的职业发展规划以及研发人员的任职资格管理等进行了分门别类的系统研究。为了探究提出的“五力分析模型”是否存在,以及各维度之间的关系如何,本论文以深圳市的高科技企业作为研究对象来探求其在研发人员培养方面的机制或举措。首先,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来收集有关的测量数据,进而通过SPSS.13.0软件对所采集的样本数据进行了信度与效度分析,以确保问卷的可信性。其次,再相应地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探索确定研发人员培养五个维度的因子构成数目。最后用LISREL8.7软件对模拟的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了验证性因子分析,通过各种指标来判断拟合模型的可接受性,以及各个变量指标之间的关系。从数据分析中,一方面可以对研究假设进行重新审视,对模型进行调整;另一方面从结构方程模型中的数据值可以看出影响研发人员培养的关键因素,从而提出了若干对高科技企业在培养研发人员有用的对策、建议,从而构建核心竞争力,取得市场竞争优势。最后,本文为了使理论与实践结合得更为紧密,选用了目前我国高科技领域的4个卓越代表企业:通信行业的领跑者——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和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医疗器械行业的龙头企业——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即时通讯领域的领头羊——腾讯公司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展开案例研究。通过对上述四个标杆公司在研发人员培养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包括从学习型组织建设、激励机制、职业发展规划、任职资格管理以及能力素质培养方面进行分析,既从侧面证实了本研究的结论,亦为其它高科技企业来探索一条适合中国研发人员培养的道路提供启示。

二、中兴通讯去年销售额达251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兴通讯去年销售额达251亿(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汽车产业核心技术突破路径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核心技术的概念与结构
        1.2.2 后发企业技术追赶及核心技术突破
        1.2.3 关于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的研究
        1.2.4 研究缺口
    1.3 研究目标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第2章 核心技术界定及影响因素分析
    2.1 核心技术的内涵
        2.1.1 物理属性
        2.1.2 经济属性
        2.1.3 知识属性
    2.2 核心技术的外延
        2.2.1 静态视角
        2.2.2 演化视角
    2.3 核心技术的影响因素
        2.3.1 学习主体
        2.3.2 学习模式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核心技术突破路径与机制模型建立
    3.1 研究设计
        3.1.1 方法选择
        3.1.2 案例选择
        3.1.3 数据搜集
        3.1.4 变量测度
        3.1.5 数据分析
        3.1.6 发现验证
        3.1.7 信度与效度策略
    3.2 研究发现
        3.2.1 功能突破阶段
        3.2.2 性能突破阶段
        3.2.3 可靠性突破阶段
        3.2.4 结果讨论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核心技术突破路径与机制模型验证
    4.1 研究假设
    4.2 数据搜集与检验
        4.2.1 问卷设计
        4.2.2 样本描述
        4.2.3 信度与效度检验
    4.3 数据分析
        4.3.1 结构方程模型概述
        4.3.2 模型构建与修正
        4.3.3 结果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锂离子动力电池技术突破机制研究
    5.1 研究概述
    5.2 研究设计
        5.2.1 变量和模型
        5.2.2 数据搜集及处理
    5.3 数据分析
        5.3.1 描述性分析
        5.3.2 多重共线性检验
        5.3.3 Tobit回归分析
        5.3.4 结果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政策建议
    6.4 研究局限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核心技术突破路径与机制调研提纲
附录B 核心技术突破路径与机制调查问卷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中美双边直接投资关系的历史发展及其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中美双边直接投资关系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1.2.2 影响中国对美直接投资发展的主要因素
    1.2.3 影响美国对华直接投资发展的主要因素
    1.2.4 中美双边投资协定谈判的冲突与趋同
    1.2.5 《外国投资风险审查现代化法案》(FIRRMA)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1.2.6 对相关文献的总结与评述
1.3 研究思路、结构安排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结构安排
    1.3.3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与不足 第2章 中美双边直接投资关系的历史发展
2.1 中美双边直接投资关系的发展历程
    2.1.1 中美双边直接投资关系发展的第一阶段
    2.1.2 中美双边直接投资关系发展的第二阶段
    2.1.3 中美双边直接投资关系发展的第三阶段
    2.1.4 中美双边直接投资关系发展的第四阶段
2.2 中美双边直接投资关系的主要特征
    2.2.1 中美双边直接投资规模较小
    2.2.2 中美双边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相对集中
    2.2.3 中美双边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存在差异
    2.2.4 中美双边直接投资的其它差异
2.3 中美双边直接投资的意义
    2.3.1 中美双边直接投资创造的就业效果显着
    2.3.2 中美双边直接投资推动了双边贸易的发展
2.4 中美政治关系与中美双边直接投资关系
    2.4.1 中美双边政治关系对双边直接投资关系的影响机制
    2.4.2 实证检验
    2.4.3 实证结果分析
2.5 对中美双边直接投资发展的展望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影响中国对美直接投资发展的主要因素
3.1 中国对美直接投资概况
    3.1.1 中国对美直接投资的现状
    3.1.2 中国对美直接投资遇阻
3.2 美国的党派政治与中国对美直接投资
    3.2.1 “外国投资委员会”的选择性投资保护主义
    3.2.2 美国选择性投资保护主义背后的党派政治
    3.2.3 “外国投资委员会”和外国投资审查制度的建立与加强
    3.2.4 党派政治如何影响中国企业对美直接投资
3.3 华人网络与中国对美直接投资
3.4 实证检验
    3.4.1 变量及模型设定
    3.4.2 实证结果分析
3.5 中国企业如何拓展对美直接投资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影响美国对华直接投资发展的主要因素
4.1 美国对华直接投资的特征
    4.1.1 存量占比较低
    4.1.2 地理分布不均衡
4.2 美国对华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分析
    4.2.1 存量占比较低的原因:基于制度因素视角的分析
    4.2.2 存量占比较低的原因:基于保护主义视角的分析
    4.2.3 地理分布不均衡的成因:基于区位选择视角的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如何推进中美双边直接投资关系的发展
5.1 中美双边直接投资协定谈判的冲突与趋同
    5.1.1 中美双边投资协定谈判的意义及发展历程
    5.1.2 中美双边投资协定谈判中的冲突
    5.1.3 中美双边投资协定谈判如何从冲突走向趋同
5.2 《2017 年外国投资风险审查现代化法案》的逻辑及影响.
    5.2.1 《2017 年外国投资风险审查现代化法案》的由来
    5.2.2 《2017 年外国投资风险审查现代化法案》改革的“国家安全”逻辑以及针对中国的意图
    5.2.3 《2017 年外国投资风险审查现代化法案》对中美双边直接投资关系的影响
5.3 关于推进中美双边直接投资关系的若干思考
    5.3.1 探讨重新启动中美双边投资协定谈判
    5.3.2 积极应对《2017 年外国投资风险审查现代化法案》的不利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主要结论及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3)韩国新媒介产业发展及其动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研究的现状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创新点、难点
    六、核心概念诠释:新媒介、新媒介产业
第一章 韩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
    第一节 韩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历程
        一、韩国互联网科技发展的脉络
        二、韩国互联网产业应用的径路
    第二节 韩国电子商务的主要应用服务及特点
        一、电子商务(EelectronicCommerce)
        二、社区化电子商务(SocialCommerce;Socialshopping)
        三、家庭电视购物
        四、互联网视频广告
        五、物联网
    第三节 韩国互联网产业的管理
        一、信息通信市场竞争促进政策
        二、互联网学校教育的推进
        三、对互联网有害信息的治理
第二章 韩国移动新媒介产业的发展
    第一节 韩国移动通信产业的发展历程
        一、模拟服务与移动通信的大众化(第一代:韩国从1980年至1990年段)
        二、移动通信时代的进化(1G到4G)
        三、韩国各时代移动技术的发展过程与特点
        四、韩国移动通信市场的实态
        五、韩国的4G创造的新环境(LTE)与向5G的到来与展望
    第二节 韩国移动媒体的主流趋势与动向
        一、以On-demandService(立即响应式服务)为中心的移动媒体产业
        二、韩国新媒体在MobileOnly(移动独占)时代
        三、移动APP市场的动向分析
    第三节 韩国智能媒介的主要增值应用服务
        一、智能手机
        二、金融技术(Fintech)
        三、移动办公与智能工作(MobileOffice&SmartWork)
        四、移动云计算
        五、移动电子商务(Mobilecommerce)
        六、移动游戏
        七、MobileAppcessory
    第四节 移动广告产业动向分析
        一、韩国移动广告市场的发展趋势
        二、韩国国内移动广告运营商相关动向
        三、韩国移动广告的类型与发展
        四、韩国移动广告市场的展望
第三章 韩国数字出版产业的现状与展望
    第一节 韩国出版产业的现状
        一、韩国出版流通市场的现状
        二、韩国实体书店与网上书店发展趋势
    第二节 影响韩国出版产业的历史因素
        一、韩国图书定价策略的标准与细节
        二、图书定价策略对韩国出版产业的影响
        三、韩国出版着作权法动向
    第三节 韩国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
        一、韩国数字出版的定义和范畴
        二、韩国数字出版产业环境与动向
        三、韩国数字出版研究的现状与课题
    第四节 韩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战略
第四章 韩国动漫与卡通形象产业
    第一节 韩国动漫产业发展现状
        一、韩国动漫产业发展与动向
        二、韩国动漫产业用户动向
    第二节 韩国网络漫画“Webtoon”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网络漫画(Webtoon)的定义和发展程序
        二、OSMU(OneSourceMultiUse):创造出漫画之外的附加价值
    第三节 韩国动漫市场制度政策的建议
        一、作为韩流内容的网络漫画的地位
        二、通过向海外市场进军克服韩国国内市场的局限
        三、作为创造附加收入的核心内容的角色
        四、韩国动漫产业政策目标
    第四节 韩国卡通形象产业的现状与展望
        一、韩国卡通形象产业发展与动向
        二、各时期卡通形象的变迁
        三、韩国国内卡通形象的OSMU成功事例
        四、卡通形象产业的展望及管理战略
第五章 韩国数字电视产业
    第一节 从普通电视到高清及数字电视
        一、韩国电视发展的脉络
        二、高清、数字电视的蓬勃兴起
    第二节 韩国地面数字电视的转移历程
        一、地面数字电视转移的过程
        二、地面数字电视转移的政府推动
    第三节 韩国广播电视与通信的融合
        一、广播电视与通信融合的主要进程
        二、广播通信融合动向与实践
        三、融合的法律体系
第六章 韩国新媒体产业发展的动因
    第一节 文化立国战略与新媒介产业政策的强力支持
        一、韩国文化立国战略的出台
        二、政府的政策与支持
    第二节 企业对新媒介产业的敏锐创新与积极投入
        一、虚拟现实(VR)市场的发展战略:韩国Amway引进的AI“Dreame”
        二、移动游戏市场的规模营销与攻占缝隙市场
        三、智能机器人(智能型)产业战略
        四、借助平昌冬奥会,抢占世界5G服务制高点
        五、以几家大公司为龙头,形成完整的“技术创新链条”和“产业链条”
结语
参考文献与书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4)制造企业设备管理能力对设备绩效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现实背景
        1.1.2 设备管理发展历程
        1.1.3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目的与研究对象界定
        1.3.2 关键概念界定
        1.3.3 技术路线
        1.3.4 研究内容安排
        1.3.5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
    1.5 本章小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企业资源-能力理论
        2.1.2 设备管理理论
    2.2 设备管理能力的内涵
        2.2.1 设备管理目标-战略能力
        2.2.2 设备管理过程-组织流程能力
        2.2.3 设备管理主体
    2.3 设备绩效研究综述
    2.4 设备管理能力与设备绩效关系研究综述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探索性案例研究
    3.1 案例研究概述
        3.1.1 案例研究方法概述
        3.1.2 案例研究的分类
        3.1.3 案例研究的步骤
    3.2 研究设计
        3.2.1 理论预设
        3.2.2 案例选择
        3.2.3 数据收集
        3.2.4 数据分析
    3.3 案例企业简介
        3.3.1 A化工企业
        3.3.2 B LED照明企业
        3.3.3 C装备制造企业
        3.3.4 D烟草企业
        3.3.5 E无纺布生产企业
    3.4 数据收集
    3.5 数据分析
        3.5.1 设备管理能力
        3.5.2 设备绩效
        3.5.3 案例数据编码
    3.6 初始假设命题提出
        3.6.1 设备管理能力
        3.6.2 设备管理能力与设备绩效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设备管理能力对设备绩效作用机制的概念模型
    4.1 设备管理能力
        4.1.1 设备管理战略与设备管理组织流程
        4.1.2 设备管理战略与设备管理人员
        4.1.3 设备管理战略与设备管理IT基础设施
        4.1.4 设备管理组织流程与设备管理人员
        4.1.5 设备管理组织流程与设备管理IT基础设施
        4.1.6 设备管理人员与设备管理IT基础设施
    4.2 设备管理能力与设备绩效
        4.2.1 设备管理战略与设备绩效
        4.2.2 设备管理组织流程与设备绩效
        4.2.3 设备管理人员与设备绩效
        4.2.4 设备管理IT基础设施与设备绩效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证研究
    5.1 研究方法
        5.1.1 问卷设计
        5.1.2 变量测度
        5.1.3 数据收集
        5.1.4 数据分析方法
    5.2 探索性因子分析
        5.2.1 设备管理能力
        5.2.2 设备绩效
    5.3 验证性因子分析
        5.3.1 设备管理能力
        5.3.2 设备绩效
    5.4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5.4.1 初始模型构建
        5.4.2 模型初步拟合
        5.4.3 模型修正与确定
        5.4.4 模型解释
    5.5 分析与讨论
        5.5.1 实证研究的整体结果
        5.5.2 设备管理能力作用机制分析
        5.5.3 设备管理能力对设备绩效作用机制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理论贡献与实践启示
        6.2.1 理论贡献
        6.2.2 实践启示
    6.3 研究局限性与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访谈提纲(高管)
附录2 访谈提纲(技术人员和一般管理人员)
附录3 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基于钻石模型的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国际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 本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2 钻石模型
    2.1 钻石模型介绍
    2.2 钻石模型要素分析
3 全球集成电路产业特点与发展概况
    3.1 集成电路产业简介
    3.2 全球集成电路产业现状
    3.3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概况
4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竞争力分析
    4.1 生产要素
    4.2 国内需求
    4.3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
    4.4 企业的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
    4.5 机遇
    4.6 政府
    4.7 总结
5 提升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5.1 建立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
    5.2 集中力量在重点产品领域有所突破
    5.3 提供耐心的资本
    5.4 建立良性产业链
致谢
参考文献

(6)华为公司市场营销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对象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资料的收集
        1.3.3 理论工具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第2章 市场营销战略及相关理论综述
    2.1 市场营销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2.1.1 市场营销理念的最新诠释
        2.1.2 相关概念
    2.2 市场营销战略的特征及重要性
        2.2.1 市场营销战略的特征
        2.2.2 市场营销战略规划的重要性
    2.3 市场营销战略相关理论综述
        2.3.1 STP理论
        2.3.2 4Ps营销理论
        2.3.3 4Ps营销理论框架及管理过程
第3章 华为公司及营销环境分析
    3.1 华为公司现状
        3.1.1 发展历程
        3.1.2 主要业绩
        3.1.3 华为的营销策略简介
    3.2 外部宏观环境PEST分析
    3.3 内部环境分析
        3.3.1 企业资源分析
        3.3.2 企业能力分析
        3.3.3 企业文化分析
    3.4 竞争环境分析
        3.4.1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3.4.2 竞争能力SWOT分析
第4章 华为公司市场营销战略制定
    4.1 华为公司的市场营销战略目标
        4.1.1 总体战略目标
        4.1.2 市场营销战略目标
        4.1.3 市场定位
        4.1.4 市场细分
        4.1.5 目标市场选择
        4.1.6 战略定位
    4.2 华为公司市场营销组合战略制定
        4.2.1 产品
        4.2.2 价格
        4.2.3 渠道
        4.2.4 促销
    4.3 华为公司的市场营销战略的具体内容分析
        4.3.1 管道营销
        4.3.2 品牌营销
        4.3.3 会展营销
第5章 华为公司营销战略的实施与控制
    5.1 华为公司市场营销战略的实施
        5.1.1 战略实施的主要任务
        5.1.2 战略实施的模式
    5.2 华为公司营销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5.2.1 打造高标准的营销团队培训
        5.2.2 严格规范的业务流程
    5.3 华为公司市场营销战略控制
        5.3.1 盈利控制
        5.3.2 营销效率控制
第6章 结论与启示
    6.1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6.2 研究结论及启示
        6.2.1 研究的结论
        6.2.2 启示
致谢
参考文献

(7)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战略风险管理理论与实证研究 ——以深圳华为国际化战略风险管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1.5.1 研究创新
        1.5.2 研究局限
第二章 企业国际化战略风险管理理论基础
    2.1 国际化理论
        2.1.1 企业国际化定义
        2.1.2 企业国际化动因
        2.1.3 企业国际化途径
        2.1.4 企业国际化历程
    2.2 企业战略风险管理
        2.2.1 企业战略风险界定
        2.2.2 企业战略风险要素与成因
        2.2.3 企业战略风险管理方法
        2.2.4 企业战略风险管理发展阶段
        2.2.5 企业国际化战略风险管理
第三章 企业国际化战略风险内容和分类
    3.1 企业国际化战略风险内容
        3.1.1 宏观环境风险(社会环境)
        3.1.2 中观环境风险(行业环境)
        3.1.3 微观环境风险(企业环境)
    3.2 企业国际化战略风险特性与分类
        3.2.1 国际化战略风险特性
        3.2.2 国际化战略风险分类
第四章 企业国际化战略风险识别
    4.1 国际化战略风险识别方法与程序
        4.1.1 国际化风险的识别方法
        4.1.2 国际化风险识别模型
        4.1.3 国际化风险识别的程序
    4.2 企业国际化战略风险识别内容
        4.2.1 国际化战略风险来源
        4.2.2 国际化战略风险因素
        4.2.3 国际化战略风险事故
        4.2.4 国际化战略风险损失
    4.3 企业国际化战略风险企业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4.3.1 风险影响因素因子分析模型指标体系设置
        4.3.2 构建风险影响企业外部因素的因子分析模型
    4.4 企业国际化战略风险企业内部影响因素分析
        4.4.1 选取风险影响因素因子分析模型指标
        4.4.2 构建企业国际战略风险影响因素解析结构模型
    4.5 国际化经营各阶段战略风险分析
第五章 企业国际化战略风险测度与评价
    5.1 国际战略风险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5.1.1 风险测度维度的内涵
        5.1.2 风险测度指标体系的确定
        5.1.3 风险维度测度二级指标的确定
    5.2 国际化战略风险评价方法
        5.2.1 指标体系权重确定的技术方法
        5.2.2 国际化战略风险模糊层次分析法
        5.2.3 国际化战略风险主成分分析法
第六章 企业国际化战略风险控制
    6.1 构建国际化战略风险识别机制
        6.1.1 构建国际化战略风险识别机制原则
        6.1.2 企业国际化战略风险识别机制模型
        6.1.3 构建国际化战略风险识别流程
    6.2 构建国际化战略风险预警机制
        6.2.1 构建国际化战略风险预警机制原则
        6.2.2 国际化战略风险预警模型的设计与选择
        6.2.3 国际化战略风险识预警流程构建
第七章 企业国际化战略风险防范对策
    7.1 政治风险防范对策
    7.2 人文风险防范对策
    7.3 人力资源风险防范对策
    7.4 市场风险防范对策
    7.5 营运风险防范对策
    7.6 投资风险防范对策
第八章 企业国际化战略风险实证分析——以华为公司为例
    8.1 华为公司及其国际化历程概述
    8.2 华为公司国际化战略风险的识别与测度
    8.3 华为公司国际化战略风险典型事例分析
    8.4 华为公司国际化战略风险预警与控制
    8.5 华为公司国际化战略风险管理提升路径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风险影响因素因子分析模型原始数据
附录B 风险三角模糊数分析专家测度表
致谢
个人简历

(8)全球技术网络及其对地方企业网络演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录
表录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相关研究现状及评析
        1.2.1 企业网络的形成机制
        1.2.2 企业网络的类型
        1.2.3 企业网络的基本功能
        1.2.4 企业网络的演化模型
        1.2.5 企业网络的演化机制
        1.2.6 小结及理论评述
    1.3 研究的内容及关键问题与创新
        1.3.1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3 主要的创新点
    1.4 研究的基础与方法
        1.4.1 论文研究基础
        1.4.2 主要研究方法
第2章 全球技术网络与经济地理相关理论渊源
    2.1 基本概念与内涵
        2.1.1 技术
        2.1.2 网络
        2.1.3 技术网络
        2.1.4 企业网络
        2.1.5 企业网络相近概念辨析
    2.2 全球技术网络相关理论渊源
        2.2.1 全球网络理论
        2.2.2 国际分工理论
        2.2.3 创新系统理论
        2.2.4 技术生命周期理论
    2.3 全球技术网络的理论基础
        2.3.1 知识经济背景下技术的作用凸显
        2.3.2 系统创新、开放创新背景下内外部技术资源的获取和利用
        2.3.3 技术资源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扩散
第3章 全球技术网络的发生机制
    3.1 全球技术网络形成的背景及基础
        3.1.1 贸易自由化
        3.1.2 信息技术的发展
        3.1.3 跨国公司生产及研发活动的全球布局
    3.2 基于市场需求的全球技术网络形成机制
        3.2.1 技术势差
        3.2.2 技术流动的"推—拉"作用
    3.3 基于关系的全球技术网络发生机制
        3.3.1 地方化、全球化与全球地方连结
        3.3.2 地理临近与面对面交流
        3.3.3 关系临近与实践社区
第4章 全球技术网络基本构成及作用方式
    4.1 全球技术网络基本构成
    4.2 全球技术网络作用方式
        4.2.1 技术扩散与技术溢出
        4.2.2 技术学习与创新
        4.2.3 跨国技术社区
    4.3 全球技术网络的影响因子
        4.3.1 技术差距
        4.3.2 科技中介机构
        4.3.3 R&D水平
        4.3.4 人力资本水平
        4.3.5 制度因素
        4.3.6 技术垄断
第5章 全球技术网络作用下的地方企业网络演化
    5.1 全球技术网络作用下的企业空间行为
        5.1.1 技术溢出与企业空间集聚
        5.1.2 技术溢出、集聚的创新效应
    5.2 全球技术网络作用下的企业学习创新
        5.2.1 技术学习来源
        5.2.2 技术学习途径
    5.3 全球技术网络作用下企业网络演进的阶段与路径
        5.3.1 地方企业网络形成阶段
        5.3.2 地方企业网络发展阶段
        5.3.3 地方企业网络成熟阶段
第6章 全球IC技术网络作用下的地方企业网络演化
    6.1 集成电路(IC)及其特点与发展历程
        6.1.1 集成电路(IC)和集成电路产业
        6.1.2 IC产业的特点
        6.1.3 IC产业结构的变化及其发展历程
    6.2 全球IC技术网络
        6.2.1 基于最新技术的分析
        6.2.2 基于IC各细分行业的分析
        6.2.3 基于全球IC市场的区域分布和企业状况的分析
        6.2.4 全球IC技术网络现状
    6.3 全球技术网络对张江IC地方企业网络发展的影响
        6.3.1 张江IC产业发展背景
        6.3.2 张江IC产业发展历程
        6.3.3 张江IC产业发展现状
        6.3.4 张江IC地方企业网络的演进
        6.3.5 全球IC技术网络影响下的张江IC地方企业网络演化
        6.3.6 张江IC地方企业网络与全球技术网络互动中存在的问题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1.1 企业网络的发展凸现了全球技术网络的重要性
        7.1.2 全球技术网络具有诸多新特征
        7.1.3 全球技术网络深刻影响了地方企业网络的演化
        7.1.4 全球技术网络在张江IC企业网络演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7.2 主要创新点
        7.2.1 深化和提升了技术扩散和技术学习理论
        7.2.2 刻画了全球技术网络与地方企业网络演化的动态关系
        7.2.3 归纳总结了发展中国家地方企业网络演化的路径、状态和方式
    7.3 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工作
后记

(9)河北省工业行业创新能力分析研究 ——从科技产出角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 研究意义
    (三)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四)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一、科技创新的相关理论
    (一) 科技创新的相关概念
    (二) 科技创新评价指标
        1. 科技创新的产出能力指标
        2. 科技创新的其他指标
二、河北省科技创新产出能力分析
    (一) 河北省专利发展现状
        1. 河北省专利数据研究
        2. 河北省专利细化研究
        3. 河北省专利实施现状研究
    (二) 河北省技术市场发展现状
        1. 河北省技术市场的现状
        2. 技术合同流向地域分布以及技术构成状况
        3. 河北省各地市技术交易情况以及知识产权合同情况
三、河北省各工业行业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原因和对比分析
    (一) 河北省各工业行业创新能力的问题和原因
    (二) 工业行业科技产出能力对比分析——以河北省石家庄为例
四、提高河北省工业行业创新能力的对策
    (一)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信息产业和生物技术产业
    (二) 重视科研经费的分配方向,加大中小企业科研经费的投入
    (三) 把技术进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四) 建立开放式的科技创新道路,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
    (五) 加大专利产出能力,提高专利质量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10)研发人员培养研究 ——以深圳市高科技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宏观背景
        1.1.2 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特征
        1.1.3 高科技企业的自主创新
        1.1.4 深圳市高科技企业发展概述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创新与可能的贡献
    1.6 本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研发人员培养的文献综述
    2.1 激励理论
        2.1.1 管理学中的激励理论
        2.1.2 经济学中的激励理论
    2.2 人力资本理论
        2.2.1 现代人力资本理论起源
        2.2.2 现代人力资本理论形成
        2.2.3 现代人力资本理论发展
    2.3 职业发展理论
        2.3.1 职业选择理论
        2.3.2 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2.3.3 职业发展观
    2.4 能力素质理论
        2.4.1 素质冰山模型
        2.4.2 素质洋葱模型
        2.4.3 素质投入产出模型
        2.4.4 员工素质模型
    2.5 任职资格管理理论
        2.5.1 任职资格的概念
        2.5.2 任职资格的特点
        2.5.3 任职资格的构成
        2.5.4 任职资格管理
        2.5.5 任职资格管理体系
    2.6 学习型组织理论
        2.6.1 学习型组织的概念
        2.6.2 学习型组织的构建模型
    2.7 知识管理理论
        2.7.1 知识管理概念
        2.7.2 知识管理的思想根源
        2.7.3 知识管理的特征
        2.7.4 知识管理的分类模型
        2.7.5 知识管理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2.7.6 知识管理与组织学习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发人员培养决定因素研究
    3.1 研发人员的概念及内涵
        3.1.1 研发(R&D)工作分析
        3.1.2 研发人员的界定
    3.2 研发人员的特征与作用
        3.2.1 研发人员的特征
        3.2.2 研发人员的作用
    3.3 研发人员的激励
        3.3.1 研发人员的需要分析
        3.3.2 研发人员的激励策略
        3.3.3 研发人员激励机制的常见不足之处
    3.4 研发人员培养决定因素模型
        3.4.1 研发人员培养分析
        3.4.2 研发人员培养的“五力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发人员的学习型组织建设
    4.1 学习型组织内涵及其作用
        4.1.1 学习型组织内涵
        4.1.2 学习型组织的作用
    4.2 学习型组织与知识管理关系分析
        4.2.1 与学习型组织相关的核心概念
        4.2.2 学习与知识的关系分析
        4.2.3 学习型组织与知识管理的关系分析
    4.3 基于知识管理的学习型组织建设与实施
        4.3.1 学习型组织与知识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4.3.2 基于知识管理的学习型组织建设分析
    4.4 研发人员培养的学习型组织建设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发人员的胜任素质模型与激励机制
    5.1 研发人员的胜任素质模型
        5.1.1 能力素质内涵及分类
        5.1.2 素质词典内容与结构
        5.1.3 胜任素质模型及其构建
        5.1.4 研发人员的胜任素质模型
    5.2 研发人员的激励机制研究
        5.2.1 激励及其在研发人员培养中的意义
        5.2.2 研发人员激励因素研究
        5.2.3 研发人员激励措施分析
        5.2.4 研发人员的激励机制
    5.3 研发人员基于胜任素质模型的激励机制研究
        5.3.1 胜任素质与激励机制的内在关系
        5.3.2 研发人员基于胜任素质模型的激励机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发人员的职业发展规划与任职资格管理
    6.1 研发人员的职业发展规划
        6.1.1 职业发展规划及其作用
        6.1.2 职业生涯及其职业发展
        6.1.3 研发人员职业发展规划
    6.2 研发人员的任职资格管理
        6.2.1 任职资格管理及其作用
        6.2.2 任职资格管理制度体系的构建
        6.2.3 研发人员的任职资格管理
    6.3 研发人员基于职业发展的任职资格管理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发人员培养的实证研究
    7.1 基于“五力模型”的研发人员培养机制的理论研究框架
    7.2 研究对象与抽样设计
    7.3 调查问卷设计
    7.4 变量的测量
        7.4.1 企业规模的测量
        7.4.2 学习型组织建设的测量
        7.4.3 激励机制的测量
        7.4.4 能力素质培养的测量
        7.4.5 职业发展规划的测量
        7.4.6 任职资格管理的测量
    7.5 调查问卷回收与整理
    7.6 信度与效度分析
        7.6.1 信度分析
        7.6.2 效度分析
    7.7 探索性因子分析
        7.7.1 因子分析的可行性检验
        7.7.2 因子提取
    7.8 验证性因子分析
        7.8.1 模型假设
        7.8.2 模型识别
        7.8.3 参数估计
        7.8.4 模型评价
    7.9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研发人员培养分析
        7.9.1 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影响
        7.9.2 能力素质培养的影响
        7.9.3 激励机制的影响
        7.9.4 职业发展规划的影响
        7.9.5 任职资格管理的影响
        7.9.6 企业规模对研发人员培养机制的影响
    7.10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深圳市高科技企业研发人员培养的案例研究
    8.1 华为公司研发人员培养
        8.1.1 华为公司简介
        8.1.2 华为公司研发人员培养
        8.1.3 华为公司研发人员培养的启示
        8.1.4 华为公司案例研究小结
    8.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案例研究
        8.2.1 中兴通讯公司简介
        8.2.2 中兴通讯研发状况概述
        8.2.3 中兴通讯研发人员培养
        8.2.4 中兴通讯公司案例研究小结
    8.3 迈瑞公司研发人员培养的案例分析
        8.3.1 迈瑞公司简介
        8.3.2 迈瑞公司研发状况概述
        8.3.3 迈瑞公司研发人员培养
        8.3.4 迈瑞公司案例研究小结
    8.4 腾讯公司研发人员培养案例分析
        8.4.1 腾讯公司简介
        8.4.2 腾讯公司研发状况概述
        8.4.3 腾讯公司研发人员培养
        8.4.4 腾讯公司案例研究小结
    8.5 上述公司研发人员培养的对比研究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基本结论
    9.2 创新之处
    9.3 不足之处
    9.4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中兴通讯去年销售额达251亿(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汽车产业核心技术突破路径与机制研究[D]. 孟东晖. 清华大学, 2019(02)
  • [2]中美双边直接投资关系的历史发展及其影响因素[D]. 张赛赛. 吉林大学, 2019(10)
  • [3]韩国新媒介产业发展及其动因研究[D]. 河娜(Ha Na). 上海大学, 2018(06)
  • [4]制造企业设备管理能力对设备绩效的影响[D]. 李超. 厦门大学, 2019(07)
  • [5]基于钻石模型的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国际比较研究[D]. 孟庆锋. 华中科技大学, 2016(11)
  • [6]华为公司市场营销战略研究[D]. 廖娅妮. 西南交通大学, 2014(09)
  • [7]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战略风险管理理论与实证研究 ——以深圳华为国际化战略风险管理为例[D]. 王小军.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4(12)
  • [8]全球技术网络及其对地方企业网络演化的影响[D]. 赵建吉. 华东师范大学, 2011(09)
  • [9]河北省工业行业创新能力分析研究 ——从科技产出角度分析[D]. 杨昆. 河北师范大学, 2010(01)
  • [10]研发人员培养研究 ——以深圳市高科技企业为例[D]. 王丁. 厦门大学, 2009(12)

标签:;  ;  ;  ;  ;  

中兴通讯去年销售额达到251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